一部《九陰真經》,貫穿了三個武學時代。眾所周知,《九陰真經》最早出現於《射鵰英雄傳》這部小說,在小說前20年,真經禍亂武林,王重陽因而舉行華山論劍,此時大概處於公元1200年,其後武林格局幾經變化,郭靖、周伯通崛起,至《神鵰俠侶》時代,這部秘籍又被楊過、小龍女得到,此時大概處於公元1260年。
其後蒙古大軍侵略中原,所謂亂世出英雄,亂世成了江湖武學蓬勃發展的推力,到了《倚天屠龍記》後期,這部天下武學總綱再次重現人間,被張無忌得到,此時大概處於公元1360年,張無忌帶著趙敏、《九陰真經》歸隱江湖之外,自此,《九陰真經》終於消失於人間。
《九陰真經》能夠傳承160年之久,那麼它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的時代中再次出現呢?有沒有可能被換取了外皮,以另一種姿態展現在人們面前呢?筆者認為有很大的可能性,因為根據小說暗示來看,這部《九陰真經》後來很可能被張無忌藏到了俠客島上。
按金庸旁白記載武當派已經立派三百多年,所以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應該處於明朝中後期,處於《倚天屠龍記》之後,所以正好可以拿來解釋張無忌未來去向與《九陰真經》的下落。
想要確認俠客島上的神功究竟是不是張無忌留下的《九陰真經》,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對比一下俠客島神功與《九陰真經》的共同點。
眾所周知,《九陰真經》不光記載內功心法,還包括了許多外功招式,如療傷、點穴、掌法、拳法、輕功都包含在內,有趣的是,俠客島上的神功也是如此。
輕功:
石破天看了一會兒,轉頭去看壁上所刻圖形,見畫的是一匹駿馬,昂首奔行,腳下雲氣瀰漫,便如是在天空飛行一般。他照著先前法子,依著那馬的去勢存想,內息卻毫無動靜,心想:「這幅圖中的功夫,和第一二室中的又汽不同。」
劍術:
那身材魁梧的黑臉漢子道:「這壁上的註解說道:白居易詩云:『勿輕直折劍,猶勝曲全鉤』。可見我這直折之劍,方合石壁注文原意。」
內力:
壁上所繪小蝌蚪成千成萬,有時碰巧,兩處穴道的內息連在一起,便覺全身舒暢。他看得興發,早忘了木島主的言語,自行找尋合適的蝌蚪,將各處穴道中的內息串聯起來。
掌法:
他驚惶失措,一時間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只覺四肢百骸之中都是無可發洩的力氣,順手便將「五嶽倒為輕」這套掌法使將出來。
此外,《九陰真經》號稱天下武學總綱,原因就在於其內功心法與天下各門派內功都沒有任何衝突,所以洪七公、黃藥師內功路子不同,但都可以修煉《九陰真經》,這一點與俠客島上的神功又基本吻合:
他情不自禁地縱聲長嘯,霎時之間,謝煙客所傳的炎炎功,內木偶體上所學的內功,從雪山派群弟子練劍時所見到的雪山劍法,丁璫所授的擒拿法,石清夫婦所授的上清觀劍法,丁不四所授的諸般拳法掌法,史婆婆所授的金烏刀法,都紛至沓來,湧向心頭。
可見俠客島神功也可以融合石破天體內的「炎炎功」、木偶神功、雪山減肥、擒拿法、上清觀劍法、進屋刀法以及丁不四所傳授的拳法掌法等武功。
從這裡咱們不難看出,《九陰真經》和俠客島神功太過相似了,很難不讓人想入非非。單憑二者相同點也許無法說服各位朋友,咱們再來看看這套神功另一個神奇的絕招:
石破天雙腿向海中直沉下去,眼見史婆婆又在左側跌落,當下右掌急探,在她背上一託一帶,借力轉力,使出石壁上「銀鞍照白馬」中的功夫,史婆婆的身子便穩穩向海船中飛去。
看完這段內容後,各位朋友是否想到了一個人?沒錯,他就是張無忌:
這一掌中所運,正是乾坤大挪移的絕頂武功,吞吐控縱之間,已將他自上向下的一股巨力撥為自左至右。俞蓮舟身上受力不重,向橫裡直飛出去,一摔數丈……
當然,有些朋友可能依然不信服,那麼咱們再來看看另一端記載,首先看看石破天的一套輕功:
隨手提起一塊船板,用力向二人落海之處擲去,跟著雙膝一彎,全身力道都聚到了足底,拼命撐出,身子便如箭離弦,激射而出……眼見船板落海著水,自己落足處和船板還差著幾尺,左足凌空向前跨了一大步,已踏上了船板。
石破天這套輕功是否令人大家想起了金庸筆下另一門輕功?那就武當梯雲縱:
他出力將一根粗枝往江中擲去,左手提了另一根樹枝,右足一點,躍向江中,左足在那粗枝上一借力,向前躍出,跟著將另一根粗枝又拋了出去,右足點上樹枝,再一借力,躍上了船頭……
而「武當梯雲縱」這套輕功,張無忌是學過的(可參考光明頂大戰)
所以結合《倚天屠龍記》、《俠客行》兩部作品來看,我認為這俠客島上所載神功,極有可能就是張無忌留下的《九陰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