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乘皮划艇水上巡線,在雪山上監測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和諧...

2020-11-17 吉林廣播網

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條聽起來如雷貫耳的河流,都發源於青海南部的同一片土地,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三江源」。這片高原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生態環境也極其脆弱。由於地處偏遠、地域廣袤,這裡的生態迫切需要悉心呵護。如今,隨著生態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三江源、保護三江源。其中,就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這裡保護「中華水塔」,救助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通天河上的生態管護隊:

  堅守巡護「中華水塔」

  一部《西遊記》,讓人們記住了長江上遊的一個別名:通天河。

  通天河,什麼樣?

  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縣城出發,剛剛出城幾裡地,手機就斷了信號。一條砂石路向著草原深處延伸,目標:通天河。

  砂石路就一個車道寬窄,錯車很困難,順著地勢高低起伏、顛簸難行,一會兒穿行在山谷,一會兒又攀上了山巔。行至高處,驀然發現通天河就在路旁的峻岭深峽間奔流,第一眼驚豔無比:正值雨季、水量暴漲,寬廣的河道裡奔湧著濁浪,在陡峭的峽谷巨巖間刻畫出一條粗獷的曲線,以極快的流速奔騰向東,山高水長,確實當得起「通天」之名。

  通天河畔,十幾位康巴漢子已經在岸邊準備好皮划艇,他們是採訪的對象——崗當村的生態管護隊隊員,負責在通天河上進行水上巡線。

  「區區一個村,面積就有近800平方公裡。」崗當村生態管護隊隊員久美扎西是一名90後,略顯青澀的面龐十分英俊,他和其他隊員全都是當地藏族牧民出身。「我們負責這800平方公裡的日常巡線值守,每個月還要進行三次集中大規模巡護,調查、記錄並保護所在長江源區域的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同時及時發現、打擊盜獵盜採等違法活動。」從江榮溝下水,他和隊員很快進入了工作狀態,站在皮划艇中用望遠鏡四處觀察著,通天河沿岸的一草一木,對他們來說已是如數家珍。

  皮划艇順著大河漂流起伏,兩岸群山飛度,久美扎西時時緊握著划槳,以防遇到暗流造成危險。「我們可不是來『觀光』的,必須每分每秒都把眼睛放亮。」

  這不,他和隊員們很快有了收穫,利用望遠鏡,他們發現在河岸旁一處陡峻的山崖上,活動著數十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巖羊,他們一邊拍照留存,一邊在巡線日誌上記錄下巖羊發現的具體地點,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興奮的神採。

  為啥這麼高興?「說實話,巖羊沒啥稀罕的,但它們是重要的生態指標物種。」久美扎西對記者說,「巖羊的天敵是誰?雪豹!這麼一大批巖羊在此活動,這一帶必然藏著雪豹!」

  久美扎西最難忘的一次「邂逅」是2017年7月底,他在那布扎都山拍到了一白一黃兩隻雪豹。久美扎西告訴記者:「從2014年開始,我們崗當村生態管護隊每年都能發現並記錄到雪豹,而且冬季和夏季都能見到。」

  雪豹、馬麝、白唇鹿、蒼鷹、盤羊、巖羊……「巡線之初,這些野生動物並不常見,而這兩年的發現頻率越來越高,數量也在增多,說明長江源區域生態資源保護越來越好。」久美扎西感嘆。

  漂流巡線,另一個重要任務和優勢,就是能夠快速打擊盜獵盜採等違法行為。近兩年,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等部門的持續打擊下,類似的違法活動已經得到極大遏制,而崗當村的這些康巴漢子們,仍然巡護在通天河沿岸,用平凡的堅守為呵護「中華水塔」貢獻著一份力。

  晌午時分,隊員們上了岸開始做飯:鍋碗瓢盆和食材都是自帶,有的煮起了奶茶,有的掏出了油饃幹餅,風餐露宿,對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持證上崗、按月發放勞務報酬、年終考核、進行動態管理……記者了解到,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積極推動牧民逐步轉變為生態管護者,促進牧民增收與生態保護協調並進。

  「今天又到了江榮溝,四周很安全……」「今天巡線遇到一群馬麝,看著它們覓食的樣子,我們都很安心……」巡線日誌裡,記錄的都是類似的質樸話語以及「平淡無奇」的見聞,畢竟,與珍稀野生動物的「邂逅」只是特例。「從過去的牧民,到現在成為領工資的生態管護員,大家都很珍惜,都覺得為保護家鄉的山山水水盡力,很值得!」久美扎西說。

  可可西裡的巡山隊員:

  給藏羚羊當起「奶爸」

  暮色降臨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

  可可西裡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面積4.5萬平方公裡,被譽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物的基因庫。據不完全統計,可可西裡現有哺乳動物31種,其中藏羚羊是可可西裡分布數量最多的野生動物,在多年來保護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數量已恢復到現在的7萬多隻。

  解安程,地道的90後。一米七的個頭兒,略顯瘦削的身材,雖然不夠「威武雄壯」,但被可可西裡曬得黝黑的臉龐,還有曾在部隊服役鍛鍊出的堅毅沉穩,令人站在他身邊時,感覺格外踏實。

  退伍後成為可可西裡的巡山隊員,尚未談婚論嫁,但他卻已當過十幾個「娃」的「奶爸」;別人家初為人父者,往往手足無措,抑或手忙腳亂,偏偏解安程對「育兒經」卻頗有心得,奶起「娃」來更是一把好手,養得「娃」個個健康又快樂——他的「娃」,是藏羚羊寶寶。

  又到「奶娃」的時候了。火爐上,熱著2100毫升的牛奶。「可可西裏海拔高、沸點低,所以提前一個多小時就開始加熱了。」解安程換上了一身白色大褂,把奶瓶碼成一排放在桌子上,將牛奶均勻倒進奶瓶裡,再將奶瓶小心翼翼地裝進奶籃子,提著快步走出門去。

  可可西裡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就建在索南達傑保護站的西側。走進中心,數隻只有人膝蓋高、嗷嗷待哺的小藏羚羊立即將解安程圍成一團。解安程按照奶瓶的編號,分別給對應的小藏羚羊餵起奶來。

  「標號是為了避免相互傳染。」約莫半個小時工夫才完成任務,他說,「早中晚三頓,頓頓都得按時喂,真跟帶孩子一樣。」

  除了反盜獵反盜採、日常巡護等工作外,解安程和隊友們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救護可可西裡的野生動物。「每年5月份開始,藏羚羊都會大規模向卓乃湖遷徙集中產仔。」解安程告訴記者,為此,保護部門專門在卓乃湖設立了季節性保護站,對臨產藏羚羊進行途中保護和產仔期間現場保護。

  由於暴雨、野獸等因素的驚擾,常常會令剛剛出生的小羊羔迷途或掉隊落單,這些小生命在野外生存下去是非常困難的。在巡護途中,如果遇到落單的小羊羔,解安程就會和隊友們先遠遠地蹲守一段時間,如果等不到母羊回來尋覓幼仔,他們就將小藏羚羊先帶回卓乃湖季節性保護站,然後再送回索南達傑保護站的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在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西側,保護人員建起了野化區,隨著小藏羚羊長大,經常會帶著它們到草場上吃草、遛彎。每當這個時候,解安程就像是「羊爸爸」,後面跟著數隻小羊,在野化區的草場上形影不離,畫面格外溫馨。「等到小羊長大了,我們再將它們放歸自然的懷抱。」

  「看到嗷嗷待哺的小藏羚羊們平安地茁壯成長起來,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了,我會像對待孩子一樣呵護這些小傢伙。」解安程說。

  雪山上的科研人員:

  潛心監測雪豹蹤跡

  今年4月,當許多人還宅在家裡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李雪陽正在海拔4600米的山坡上氣喘籲籲,望著對面菸灰色的嶙峋山石,她期盼著會有一隻雪豹悄然蹲伏其中。

  這裡是位於青海三江源的阿尼瑪卿雪山,對於常年研究雪豹的李雪陽來說,此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夥伴們一起,通過紅外相機的定點監測、痕跡調查等方式對這裡生存的雪豹進行「跟蹤調查」,而這其中,頗為重要的便是搜集研究雪豹的糞便。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2007年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呂植教授創辦,其創辦初衷就來源於三江源保護—希望重新定義自然保護,構建人與自然關係的新可能。在青藏高原山地生態系統中,雪豹無疑是一個健康生態系統的重要象徵。2009年開始,北京大學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團隊開始在三江源關注以雪豹為旗艦物種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北京大學博士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科學顧問肖凌雲就是其中一員。

  2010年,肖凌雲碩士畢業從瑞典回國加入呂植的研究組,投入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研究。回國後她發現,身邊有很多和自己有著類似想法的年輕人,「被祖國的大好河山吸引,選擇把青春歲月投入野生動物保護,實現自我價值。」

  帶著興奮,她扎到4000多米海拔的青藏高原。「條件很艱苦,高寒、缺氧、常常一個月洗不了澡,但很充實。」在研究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社會系統」過程中,肖凌雲發現,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這裡極其廣闊的面積和極端缺乏的本底數據,「這僅僅靠幾個研究者顯然是完成不了的。」

  2012年夏天,肖凌雲和小夥伴們嘗試發動當地農牧民系統地收集科學上可靠、可分析的數據,用來做種群密度、種群動態監測等分析,並反饋到保護行動中去,形成當地居民自發保護的閉環。

  在青海玉樹通天河沿岸的雲塔村,他們嘗試了符合科學設計的有蹄類樣線監測培訓和針對行蹤詭秘的食肉動物的紅外相機監測培訓,監測隊員全是當地村民。「我們並沒有額外支付相關費用,但當地群眾出於為家鄉做點好事的願望,很積極地參與進來。」肖凌雲說。

  自此以後,每個月村民們都去自己負責的山谷,拿著記錄表格、羅盤、望遠鏡,定點觀測記錄巖羊數量,放置紅外相機,就這樣風雨無阻堅持到現在,一晃8年。

  「沒有想到的是,我們的嘗試,在2015年迎來了機會。」肖凌雲說,2015年,三江源成為了第一個試點國家公園,他們在昂賽鄉的監測點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試點區。國家在當地推行一戶一崗,從居住在國家公園裡的每一戶人家選出一位生態管護員,按月發工資,購買他們的監測與生態保護服務。「我們的項目顯示了牧民做生態監測的無限可能,這在國家公園政策中得到了體現。」肖凌雲不無自豪地說。

  如今,來到三江源參加雪豹保護的成員越來越多,他們有些是研究者,有些是志願者。「在我國這樣遼闊的國土上,自然保護需要政府的重視和引導,也需要全民的參與。」從2011年開始駐點三江源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趙翔說,「未來,我們會繼續駐守在這片土地上,推動以雪豹為旗艦物種的社區保護工作,長期關注這裡人與野生動物的共存關係,更好地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服務。」

相關焦點

  • 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
    他們乘皮划艇水上巡線,在雪山上監測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3))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條聽起來如雷貫耳的河流,都發源於青海南部的同一片土地,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三江源」。這片高原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生態環境也極其脆弱。由於地處偏遠、地域廣袤,這裡的生態迫切需要悉心呵護。
  •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他們乘皮划艇水上巡線,在雪山上監測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3))  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條聽起來如雷貫耳的河流,都發源於青海南部的同一片土地,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三江源」。
  • 雲南哈巴雪山首次拍到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活動影像
    02:11近日,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哈巴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對在本保護區安裝的20臺紅外線相機進行數據整理、鑑別、分析時,發現了很多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活動影像!本次布控的紅外相機雖然較少,卻是保護區建立以來,用紅外相機對保護區動物的活動進行監測記錄,首次捕捉到20餘種野生動物活動珍貴畫面(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0種:獼猴、勺雞、血雉、黃喉貂、雀鷹、斑羚、小熊貓、白馬雞、紅腹角雉、貓頭鷹;國家三有保護動物10種:豹貓、赤狐、毛冠鹿、赤麂、黃鼬、野豬、刺蝟、松鼠、飛鼠、豬獾),填補了哈巴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動物影像空白
  • 40隻(頭)野生動物回歸森林 保護野生動物麗江這樣做
    野生動物放歸自然活動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何嶸)雄鷹就應在藍天翱翔,野生動物就該在大自然存在。25日下午,麗江市古城區林業和草原局、古城區野生動物臨時收容救護站等單位聯合組織並舉辦了野生動物放歸自然活動,共放歸了40隻(頭)野生動物。
  • 探訪武漢天興洲:黑鸛成群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圖為三三兩兩的黑鸛站在天興洲頭 顏軍 攝中新網武漢12月5日電 題:探訪武漢天興洲:黑鸛成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者 武一力「看,那兒有9隻黑鸛!」5日一早,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來到武漢天興洲頭進行鳥類監測和環境保護工作。通過望遠鏡,他看到成群的黑鸛在百米開外的水域中或嬉戲、或覓食。「黑鸛已經連續7年在這裡越冬了。」顏軍欣慰地說道。圖為翱翔的黑鸛 顏軍 攝天興洲位於武漢三環線內,是長江武漢段最大的江心洲。
  • 「清遠」佛岡觀音山保護區2020年野生動物監測成果豐碩
    「『這是松雀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只是白鼻狸,比較常見;另外這是斑林狸,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鑑定專家不斷說出白鷳、野豬、豹貓、珠頸斑鳩等野生動物名字,如數家珍」。12月初,廣東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收集整理了2020年度野生動物監測視頻,邀請了野生動物專家對監測視頻進行動物種類鑑定,上述一幕便是鑑定現場。
  • 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7月2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蝌蚪五線譜、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承辦的「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雲沙龍在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舉辦。
  • 新疆開展公益訴訟專項行動 聚焦雪山冰川野生動物
    中新社烏魯木齊4月28日電 (孫亭文 阿麗婭·吐爾洪)從28日起,新疆檢察院正式開展「雪山冰川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文物古蹟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此前,該院已開展「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家門上的安全」「車輪上的安全」公益訴訟專項行動。
  • 「青頭潛鴨」五千萬閱讀量的背後,青華海野生動物保護觀察
    在「鴨子家族」中,青頭潛鴨十分有「優越感」,他們不僅會遊泳潛水,還能在空中飛行,陸地奔跑速度也很快。這些優勢,一度使它們成為繁衍狀態最好的鴨科動物之一。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於生態惡化、過度捕獵、人為幹擾等因素,青頭潛鴨數量急劇下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 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 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野生動植物 是地球生命和自然生態體系的 重要組成部分 馬 璐 曹文軍 攝 12月23日,在酒泉阿克塞縣哈爾騰高原上一大群野犛牛自由覓食。
  • 尋找城市中的野生動物
    復旦大學教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王放,目前正在帶領他的團隊與百名市民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們,利用在戶外布設的80臺紅外觸發相機,日夜記錄著上海城市中野生動物的分布和變化。  這項調查研究將產出兩種成果:一種是持續的城市動物調查,另一種是不斷產生的公眾意見。「這兩樣產出加在一起,也許有機會得出一個答案:城市中的人們,能否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
  • 《可可西裡》線上重映 陸川呼籲保護野生動物
    《可可西裡》線上重映,永遠也忘不了劉棟被流沙吞沒時的怒吼!《可可西裡》沒有大牌演員,也不是大製作,是一部講述『存在』的電影,講述了一群人為了活著和另一群人為了更好活著的矛盾故事。」回憶拍攝過程,陸川說,當時最大的挑戰是面對可可西裡極致的環境時,如何把主創們內心的震撼用膠片記錄下來,讓觀眾感受到藏區自然的壯美和對生命的尊重。為此,他和團隊選擇了做減法。
  • 「動植物王國」雲南野生動物保護全面升級
    上午10點,牽掛著「西伯利亞精靈」紅嘴鷗的昆明市民遊客們,已經在公園入口處排隊、測體溫,準備看望這群陪伴了他們35年的「老朋友」。  位於中國西南的雲南省,素有「動植物王國」的美譽,擁有中國63%的高等植物、60%的脊椎動物等物種資源。同時,雲南又有4060公裡邊境線,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有大量跨境分布的珍稀、瀕危、特有野生動物。
  • 青島市發布《關於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的通告》
    為切實加強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從源頭上杜絕非法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現象,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態安全,日前,青島市發布《關於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的通告》。《通告》有效期為五年,自2020年12月3日起施行。
  • 連新明: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共享棲息地 科學數據說了算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再成焦點。研究表明,佔據新興傳染病60%以上的人畜共患病,大部分來源於野生動物。不僅如此,只要是在人和野生動物共存的區域,兩者就會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衝突。因此,如何化解普遍存在的人獸衝突,成為考驗人類智慧的一大難題。
  • 羨慕陸地上的人!在丹麥,建築都搬到了水上
    丹麥的人口密度比我們想像中要高,首都哥本哈根甚至達到140多人/平方米。作為一個三面環海的國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僅30米左右...當然,這些社會問題也激發了建築設計師們的創作靈感。陸地行不通?水上找方法!「水+建築物=???」,事實告訴我們,水陸兩棲的丹麥生活體驗,比你已知的還!要!棒!
  • 皮划艇、漂流、滑水、泡泡趴、水上運動會,夏日主題團建清涼來襲
    當然有,那就是趣玩團建「夏日狂歡趴」水上團建活動。與水相伴,清涼一夏。通過水上運動項目,釋放員工壓力,增進員工交流。在自然環境中凝聚團隊,感受體育運動精神與無限探索精神。將趣味運動項目搬進水上,通過團隊PK,為團隊注入激情,激發員工做正面積極的心態調整,促進員工之間的團結協作意識。皮划艇是既高爾夫之後又一項健康、自然、時尚、環保的高端的戶外有氧健身運動。皮划艇團建是一項能夠給人愉悅享受的運動,它既有激烈的對抗和競爭,也有團隊完美配合的呈現。
  • 享受與野生動物鄰居相遇的驚喜
    「尋寶」之旅:關注城市自然與野生動物  跟隨翟雅倩的腳步,不一會,只見她的收集袋裡就裝進了一根掛著松果的樹枝。「我運氣比較好,一下子松針和松果都齊全了。」為了豐富活動內容,充分體現奧森特色,他們還設置了溼地動植物探索、常見鳥類觀察等5個自然觀察點,包括魚類、水生植物的觀察以及水鳥觀察。  這一次,人們開始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同時關注城市中與人類共存的野生動物。  作為一片佔地680公頃、每年逾千萬遊覽人次的「生態飛地」,奧森公園是北京城市自然的縮影。
  • 北京15歲女孩紅外相機「捕捉」野生動物
    於陳雁之而言,奧森公園的野生動物監測工作雖進行得不及郊外順利,但她還是不厭其煩地在這個佔地68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95.61%的「魔法空間」穿梭遊走了無數次,走進奧森,仿佛便推開了一道隔在野生動物與人之間的大門。陳雁之無法抗拒。陳雁之說,人與動物的軌跡在奧森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