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2020-11-19 中國新聞網

  他們乘皮划艇水上巡線,在雪山上監測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3))

  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條聽起來如雷貫耳的河流,都發源於青海南部的同一片土地,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三江源」。這片高原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生態環境也極其脆弱。由於地處偏遠、地域廣袤,這裡的生態迫切需要悉心呵護。如今,隨著生態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三江源、保護三江源。其中,就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這裡保護「中華水塔」,救助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通天河上的生態管護隊:

  堅守巡護「中華水塔」

  一部《西遊記》,讓人們記住了長江上遊的一個別名:通天河。

  通天河,什麼樣?

  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縣城出發,剛剛出城幾裡地,手機就斷了信號。一條砂石路向著草原深處延伸,目標:通天河。

  砂石路就一個車道寬窄,錯車很困難,順著地勢高低起伏、顛簸難行,一會兒穿行在山谷,一會兒又攀上了山巔。行至高處,驀然發現通天河就在路旁的峻岭深峽間奔流,第一眼驚豔無比:正值雨季、水量暴漲,寬廣的河道裡奔湧著濁浪,在陡峭的峽谷巨巖間刻畫出一條粗獷的曲線,以極快的流速奔騰向東,山高水長,確實當得起「通天」之名。

  通天河畔,十幾位康巴漢子已經在岸邊準備好皮划艇,他們是採訪的對象——崗當村的生態管護隊隊員,負責在通天河上進行水上巡線。

  「區區一個村,面積就有近800平方公裡。」崗當村生態管護隊隊員久美扎西是一名90後,略顯青澀的面龐十分英俊,他和其他隊員全都是當地藏族牧民出身。「我們負責這800平方公裡的日常巡線值守,每個月還要進行三次集中大規模巡護,調查、記錄並保護所在長江源區域的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同時及時發現、打擊盜獵盜採等違法活動。」從江榮溝下水,他和隊員很快進入了工作狀態,站在皮划艇中用望遠鏡四處觀察著,通天河沿岸的一草一木,對他們來說已是如數家珍。

  皮划艇順著大河漂流起伏,兩岸群山飛度,久美扎西時時緊握著划槳,以防遇到暗流造成危險。「我們可不是來『觀光』的,必須每分每秒都把眼睛放亮。」

  這不,他和隊員們很快有了收穫,利用望遠鏡,他們發現在河岸旁一處陡峻的山崖上,活動著數十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巖羊,他們一邊拍照留存,一邊在巡線日誌上記錄下巖羊發現的具體地點,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興奮的神採。

  為啥這麼高興?「說實話,巖羊沒啥稀罕的,但它們是重要的生態指標物種。」久美扎西對記者說,「巖羊的天敵是誰?雪豹!這麼一大批巖羊在此活動,這一帶必然藏著雪豹!」

  久美扎西最難忘的一次「邂逅」是2017年7月底,他在那布扎都山拍到了一白一黃兩隻雪豹。久美扎西告訴記者:「從2014年開始,我們崗當村生態管護隊每年都能發現並記錄到雪豹,而且冬季和夏季都能見到。」

  雪豹、馬麝、白唇鹿、蒼鷹、盤羊、巖羊……「巡線之初,這些野生動物並不常見,而這兩年的發現頻率越來越高,數量也在增多,說明長江源區域生態資源保護越來越好。」久美扎西感嘆。

  漂流巡線,另一個重要任務和優勢,就是能夠快速打擊盜獵盜採等違法行為。近兩年,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等部門的持續打擊下,類似的違法活動已經得到極大遏制,而崗當村的這些康巴漢子們,仍然巡護在通天河沿岸,用平凡的堅守為呵護「中華水塔」貢獻著一份力。

  晌午時分,隊員們上了岸開始做飯:鍋碗瓢盆和食材都是自帶,有的煮起了奶茶,有的掏出了油饃幹餅,風餐露宿,對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持證上崗、按月發放勞務報酬、年終考核、進行動態管理……記者了解到,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積極推動牧民逐步轉變為生態管護者,促進牧民增收與生態保護協調並進。

  「今天又到了江榮溝,四周很安全……」「今天巡線遇到一群馬麝,看著它們覓食的樣子,我們都很安心……」巡線日誌裡,記錄的都是類似的質樸話語以及「平淡無奇」的見聞,畢竟,與珍稀野生動物的「邂逅」只是特例。「從過去的牧民,到現在成為領工資的生態管護員,大家都很珍惜,都覺得為保護家鄉的山山水水盡力,很值得!」久美扎西說。

  可可西裡的巡山隊員:

  給藏羚羊當起「奶爸」

  暮色降臨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

  可可西裡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面積4.5萬平方公裡,被譽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物的基因庫。據不完全統計,可可西裡現有哺乳動物31種,其中藏羚羊是可可西裡分布數量最多的野生動物,在多年來保護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數量已恢復到現在的7萬多隻。

  解安程,地道的90後。一米七的個頭兒,略顯瘦削的身材,雖然不夠「威武雄壯」,但被可可西裡曬得黝黑的臉龐,還有曾在部隊服役鍛鍊出的堅毅沉穩,令人站在他身邊時,感覺格外踏實。

  退伍後成為可可西裡的巡山隊員,尚未談婚論嫁,但他卻已當過十幾個「娃」的「奶爸」;別人家初為人父者,往往手足無措,抑或手忙腳亂,偏偏解安程對「育兒經」卻頗有心得,奶起「娃」來更是一把好手,養得「娃」個個健康又快樂——他的「娃」,是藏羚羊寶寶。

  又到「奶娃」的時候了。火爐上,熱著2100毫升的牛奶。「可可西裏海拔高、沸點低,所以提前一個多小時就開始加熱了。」解安程換上了一身白色大褂,把奶瓶碼成一排放在桌子上,將牛奶均勻倒進奶瓶裡,再將奶瓶小心翼翼地裝進奶籃子,提著快步走出門去。

  可可西裡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就建在索南達傑保護站的西側。走進中心,數隻只有人膝蓋高、嗷嗷待哺的小藏羚羊立即將解安程圍成一團。解安程按照奶瓶的編號,分別給對應的小藏羚羊餵起奶來。

  「標號是為了避免相互傳染。」約莫半個小時工夫才完成任務,他說,「早中晚三頓,頓頓都得按時喂,真跟帶孩子一樣。」

  除了反盜獵反盜採、日常巡護等工作外,解安程和隊友們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救護可可西裡的野生動物。「每年5月份開始,藏羚羊都會大規模向卓乃湖遷徙集中產仔。」解安程告訴記者,為此,保護部門專門在卓乃湖設立了季節性保護站,對臨產藏羚羊進行途中保護和產仔期間現場保護。

  由於暴雨、野獸等因素的驚擾,常常會令剛剛出生的小羊羔迷途或掉隊落單,這些小生命在野外生存下去是非常困難的。在巡護途中,如果遇到落單的小羊羔,解安程就會和隊友們先遠遠地蹲守一段時間,如果等不到母羊回來尋覓幼仔,他們就將小藏羚羊先帶回卓乃湖季節性保護站,然後再送回索南達傑保護站的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在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西側,保護人員建起了野化區,隨著小藏羚羊長大,經常會帶著它們到草場上吃草、遛彎。每當這個時候,解安程就像是「羊爸爸」,後面跟著數隻小羊,在野化區的草場上形影不離,畫面格外溫馨。「等到小羊長大了,我們再將它們放歸自然的懷抱。」

  「看到嗷嗷待哺的小藏羚羊們平安地茁壯成長起來,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了,我會像對待孩子一樣呵護這些小傢伙。」解安程說。

  雪山上的科研人員:

  潛心監測雪豹蹤跡

  今年4月,當許多人還宅在家裡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李雪陽正在海拔4600米的山坡上氣喘籲籲,望著對面菸灰色的嶙峋山石,她期盼著會有一隻雪豹悄然蹲伏其中。

  這裡是位於青海三江源的阿尼瑪卿雪山,對於常年研究雪豹的李雪陽來說,此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夥伴們一起,通過紅外相機的定點監測、痕跡調查等方式對這裡生存的雪豹進行「跟蹤調查」,而這其中,頗為重要的便是搜集研究雪豹的糞便。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2007年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呂植教授創辦,其創辦初衷就來源於三江源保護—希望重新定義自然保護,構建人與自然關係的新可能。在青藏高原山地生態系統中,雪豹無疑是一個健康生態系統的重要象徵。2009年開始,北京大學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團隊開始在三江源關注以雪豹為旗艦物種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北京大學博士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科學顧問肖凌雲就是其中一員。

  2010年,肖凌雲碩士畢業從瑞典回國加入呂植的研究組,投入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研究。回國後她發現,身邊有很多和自己有著類似想法的年輕人,「被祖國的大好河山吸引,選擇把青春歲月投入野生動物保護,實現自我價值。」

  帶著興奮,她扎到4000多米海拔的青藏高原。「條件很艱苦,高寒、缺氧、常常一個月洗不了澡,但很充實。」在研究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社會系統」過程中,肖凌雲發現,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這裡極其廣闊的面積和極端缺乏的本底數據,「這僅僅靠幾個研究者顯然是完成不了的。」

  2012年夏天,肖凌雲和小夥伴們嘗試發動當地農牧民系統地收集科學上可靠、可分析的數據,用來做種群密度、種群動態監測等分析,並反饋到保護行動中去,形成當地居民自發保護的閉環。

  在青海玉樹通天河沿岸的雲塔村,他們嘗試了符合科學設計的有蹄類樣線監測培訓和針對行蹤詭秘的食肉動物的紅外相機監測培訓,監測隊員全是當地村民。「我們並沒有額外支付相關費用,但當地群眾出於為家鄉做點好事的願望,很積極地參與進來。」肖凌雲說。

  自此以後,每個月村民們都去自己負責的山谷,拿著記錄表格、羅盤、望遠鏡,定點觀測記錄巖羊數量,放置紅外相機,就這樣風雨無阻堅持到現在,一晃8年。

  「沒有想到的是,我們的嘗試,在2015年迎來了機會。」肖凌雲說,2015年,三江源成為了第一個試點國家公園,他們在昂賽鄉的監測點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試點區。國家在當地推行一戶一崗,從居住在國家公園裡的每一戶人家選出一位生態管護員,按月發工資,購買他們的監測與生態保護服務。「我們的項目顯示了牧民做生態監測的無限可能,這在國家公園政策中得到了體現。」肖凌雲不無自豪地說。

  如今,來到三江源參加雪豹保護的成員越來越多,他們有些是研究者,有些是志願者。「在我國這樣遼闊的國土上,自然保護需要政府的重視和引導,也需要全民的參與。」從2011年開始駐點三江源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趙翔說,「未來,我們會繼續駐守在這片土地上,推動以雪豹為旗艦物種的社區保護工作,長期關注這裡人與野生動物的共存關係,更好地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服務。」

  本報記者 姜 峰 李昌禹

相關焦點

  • 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
    他們乘皮划艇水上巡線,在雪山上監測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3))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條聽起來如雷貫耳的河流,都發源於青海南部的同一片土地,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三江源」。這片高原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生態環境也極其脆弱。由於地處偏遠、地域廣袤,這裡的生態迫切需要悉心呵護。
  • 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期「生態管護員」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訓練營...
    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期「生態管護員」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訓練營圓滿結業 2020-09-23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3))
    如今,隨著生態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三江源、保護三江源。其中,就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這裡保護「中華水塔」,救助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等到小羊長大了,我們再將它們放歸自然的懷抱。」 「看到嗷嗷待哺的小藏羚羊們平安地茁壯成長起來,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了,我會像對待孩子一樣呵護這些小傢伙。」解安程說。
  • 他們乘皮划艇水上巡線,在雪山上監測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和諧...
    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條聽起來如雷貫耳的河流,都發源於青海南部的同一片土地,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三江源」。這片高原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生態環境也極其脆弱。由於地處偏遠、地域廣袤,這裡的生態迫切需要悉心呵護。如今,隨著生態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三江源、保護三江源。
  • 餘村樣本的意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文章,進一步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惠遠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樣通俗易懂的一句話,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兩山』理念的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更為廣大幹部群眾理解和接受。」
  •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信仰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順從主的前定,很多人對此有些誤解,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其實是不了解這一信條的內涵。順從前定非但不是消極被動的處世思想,恰恰是一種積極處世的生存智慧。因為事物的客觀規律從來不以個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世上的許多事情都是在人的認知之外,人們唯有適應才能生存。
  •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重慶實驗外國語學校2022屆杜霄玥 指導教師王偉    2003年,非典型肺炎持續了8個月,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共計死亡人數高達919人;2020年,新型冠狀肺炎已經使武漢、黃岡、溫州等十餘座城市封城。
  • 《hi,室友》:看明星詮釋都市年輕男女和諧合租的相處之道
    而《hi,室友》選擇將7位新時代的年輕人放在同一棟房子裡,並安排了一位上一代的房東。在他們真實的相處生活中看到兩代人的思想碰撞,從而完成在節目中領會待人接物的規則、和諧相處的訣竅,以及讓心與心更近距離的真誠的行為細節。
  • 三江源
    該書的出版歷時3年,共10卷,輯錄圖片3000餘幅,全面反映了我國三江源地區的地質風貌、生態環境、歷史遺存、藏傳佛教源流、佛教藝術,以及各民族的建築藝術、民俗文化、服飾藝術、生存方式、信仰儀式等方方面面,被著名學者馮驥才先生譽之為「一部沉甸甸的視覺檔案」。
  • 三江源首期「生態管護員」公益訓練營:水往下流 愛向上溯
    生態管護員在參加訓練營香巴生活在三江源,這裡是大自然的「極地」,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香巴對自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著更加深切的認識和感悟。他常常想,為什麼口罩會成為今天人人不能離開、不敢離開的東西?人與自然為什麼要用「口罩」來打隔斷?
  • 走進安仁,傾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弦音
    安仁萬畝「稻田公園」白鷺翔集,成千上萬的白鷺與人和諧相處。每年在此舉辦的鄉村旅遊節熱鬧非凡,開耕儀式、「花漾飛行」、微信圖文大賽、商品博覽會……人景相映,別有情趣。 「排排藥苗隨風曳,陣陣沁香撲面來」,在安仁縣洋際鄉茅坪村神農百草園,村民們正在為梔子、玄參、枳殼等藥材刨地整畦,一畦畦藥圃,綠意盎然。這只是安仁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該容得下一坨鳥屎
    (5月10日 北京頭條)小區綠化到位,生態環境優良,鳥多了,但「鳥屎運」的不時「襲擊」不免讓人懊惱。「鳥因拉屎被毀鳥巢」,意外讓生態優良有了「負資產」。但鳥需要承擔因拉屎而被毀鳥巢的惡果嗎?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難道經不起一坨鳥屎的考驗?
  • 舞劇《丹頂鶴》:藝術詮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當下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背景和文明語境中,《丹頂鶴》講述和呈現的仿佛是一個過去的故事,但它又是我們今天的生活。舞劇通過小娟和仙鶴生死相愛相依,提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本質:天人合一。
  • 聽農牧民講那三江源的生態故事
    通訊員 牛銀宗尕 陶 然 黃 焜    雄偉的巴顏喀拉山高聳雲天,黃河長江瀾滄江在這裡發源……涓涓溪流匯成了滔天巨浪,穿越萬水千山,不息奔騰向大海,中華水塔,生命搖籃,哺育億萬兒女,滋養錦繡山川……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
  • 紀錄片《山清水秀三江源(續)》推介暨影片研討會舉行
    三江之源,不僅有山川河流的美麗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景觀,還是生靈萬物的樂園。11月19日,紀錄片《山清水秀三江源(續)》推介暨影片研討會在西寧舉行。這部紀錄片是由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出品,青海三江日月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攝製,青海音像出版社出版。
  • 2020高考作文練習題目: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的極度擴散,恰是我們人類極需反思的問題,殺死動物吃掉它們,我們不但徵服不了自然,反而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自然法則告訴我們人類和動物應當和諧共處。這幅圖片是借圖呼籲人類喚醒內心的良知。材料三是針對以上兩幅圖主持人精彩的點評--槍響之後沒有贏家。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即便你佔盡了優勢,也不可能是為所欲為的。
  • 六本動物之書,讓你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
    《朱䴉的遺言》[日]小林照幸 著王新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這是一部通過瀕臨滅絕的鳥類朱䴉,向人們展現人類對自然所犯的罪通過本書,讀者能更加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改變。《熊貓中國:中國大熊貓紀實》趙良冶 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9月版本書為首部中國大熊貓完整生存紀實,記錄大熊貓與人類交往全過程。
  • 《幽靈公主》影評:難道人與自然就不能夠和諧相處嗎?
    難道人與自然就不能夠和諧相處嗎?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複雜的,不能用單純的善惡價值觀來判斷。《幽靈公主》作為一部影響中國幾代人的日本動畫電影,在帶有神秘性的故事敘述中,隱射了日本民眾對於森林自然的困惑態度。
  • 【地評線】京彩好評:解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密碼」
    這個鬥,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始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彰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鮮明導向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文智慧。在「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關鍵一程,我們要推動「裡子」、「面子」、人員、制度、家園建設同向發力,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 從章子怡嫁給三婚汪峰,破解和諧夫妻的相處之道
    這一天,章子怡在自己的微博上感謝了老公和孩子,並說自己一直被愛情和親情守護,很感恩。章子怡和汪峰,一個過去的情場浪子,一個影壇巨星。兩人從2013年相戀到2015年結婚,一度飽受公眾質疑。當初很多人認為章子怡下嫁了汪峰。可是五年來,他們恩愛如初,婚後生下了一雙兒女,章子怡作為繼母,與汪峰之前的女兒小蘋果也相處融洽。如今,兩人已經成為公眾羨慕的一對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