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劇透
紙媒日薄西山的今日,BBC出品的迷你劇《報社》力圖從展示給觀眾媒體行業三個矛盾之處:1)媒體與政治權力的鬥爭與媾和;2)媒體人對行業理念的堅守與放任;3)傳統媒體在數位化衝擊下的掙扎與迎合。
關於第一點,講鬥爭比較少,媾和反倒比較多,Duncan與首相,Amina與政府高層千絲萬縷的聯繫,都在暗示這一點。
關於第二點著墨很多,《郵報》與《先驅報》體現的就是兩種極端,娛樂至死與理想主義;但好像也沒有那麼純粹,Duncan堅持不懈地挖到內閣大臣的吸毒醜聞,諧振項目如果不是Duncan的提醒進展不會如此之快;就新聞嗅覺而言,他與Holly其實不相上下, 不同的是Duncan對人的本質看得更透。
關於第三點,2018年卻還在討論紙媒要不要接廣告創收,這種觀點未免陳舊;先驅報最後給出解決方案是免費發放,深度文章再收費。短期確實達到效果,長期而言需要觀望。
不過比起這個行業,更讓我關注的是這個行業中的人, Duncan與Holly,他們被行業所塑造,也影響了行業;能把一件事作到極致的人到底是怎樣的?
劇集本身給出的答案:是敏銳的,也是孤獨的。
Duncan算是俗世意義上的「贏家「,能跟首相把酒言歡也能讓首相服軟接受家庭採訪,金主老闆一向充分授權,《郵報》幾乎是他的一言堂,不缺名不缺利也不缺性,對婚姻無感,唯一的軟肋是他的兒子。
Holly的處境就尷尬了很多,專業上她是Duncan也敬佩的記者,然而目前的副主編位置卻讓她有些難以施展;生活中只有工作,所在的報社卻日漸衰退,就連唯一的合租密友在幾天前發生事故死亡。劇中的Drama Queen第一集就惡意滿滿地指出Holly的種種困境:Fail to find a man, fail to have children, fail to even have a close group of friends, using work to cover a sort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lives. Work is your one and only thing, and even at that you are failing.
畫風如此不同的Holly和Duncan之間,卻始終存在一種張力,兩人在劇中都因為對方發生過關鍵的立場轉變:Holly跳槽到原先鄙夷至極的《郵報》擔任特派記者,Duncan沒有按照金主的意思阻止《先驅報》刊發諧振項目。何以發生呢?
首先,Holly與Duncan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感,Holly惜的是初入行時意氣風發心懷理想的Duncan,Duncan惜的是Holly十五年如一日的才華橫溢及理想不改。
其次,Holly與Duncan天性的敏銳,使得他們能洞察到對方都未必察覺的隱痛:Duncan洞察到的是Holly在《先驅報》的環境艱難,以及該報社並沒有Holly設想的那麼推崇理想主義,所以從發給Holly那段事故的視頻開始,到快遞送上Holly在《郵報》的特製工牌,他一點一點將Holly拉近到自己的影響範圍。而Holly如Duncan所料,她並沒有那麼享受目前的副主編崗位,她享受的是到現場跑新聞,寫稿發稿的成就感,Duncan願意提供的特派記者一職,並且是Holly拿手的嚴肅新聞題材《郵報》的辦公環境也確實比《先驅報》光鮮體面不少,這個offer不能說沒有吸引力;而Holly也對自己長期服務的《先驅報》有了一次印象坍塌,在慈善大亨性侵報導事件,因為大亨阻撓《先驅報》頭版被迫開天窗,主編迫於壓力選擇在次日頭版刊發道歉信而沒有選擇繼續追蹤該新聞,這次導火索導致了Holly的離開。
Holly則洞悉到Duncan的軟肋:孩子與孤獨。Holly在Duncan震怒時沒有退縮,反而對Duncan直言報社所有人都害怕你沒人敢對你說出真相,而Duncan無法探視孩子一事,她也分析出來七七八八。Duncan平常算是個邪魅狂狷的角色,面對Holly的一番鞭辟入裡,難得地卸下了防備,開口談起了糟心的家事;也因為對其袒露過心聲,即使到最後Holly打算刊發針對Duncan特稿的一刻,Duncan對Holly的態度仍是特別的,甚至於在告訴Holly他會阻撓其報導諧振一事,他的聲音和神態完全沒有以往的倨傲,反而更像一種懇求,我感覺他最後沒有報警阻攔而讓線人安全離開,一方面是因為Duncan即使信奉娛樂至死,但也絕不媚上的性格,因為權貴利益阻止報導這件事原本就有違其本意;另一方面是因為Holly,因為Holly算是少見的試圖走近他的人。
但是這兩個人最終沒有按照理想化的劇本走下去,即線人安全離開,Holly成功報導,Duncan辭職重拾本心;劇本設置是線人安全離開,Duncan兒子的一通電話讓Duncan再度改變,接受了金主原來的計劃,將Holly塑造成為國家敵人,Duncan風光升職,有了與前妻現任聘請律師對抗的籌碼。
Duncan兒子也許是一個誘因,更深層的原因是Holly和Duncan縱然有絕佳的洞察力,但這兩人的痛苦從本質上無法共通:
Duncan只知道Holly願意拉下臉求自己給她一段事故視頻,卻不知道這段視頻的死者是Holly之前唯一的朋友,Holly在生日酩酊大醉,對著當時是個陌生人的Ed說起這件事,口氣似乎很淡然,倒是Ed相當震驚,說你沒事吧?沒找人聊聊嗎?Holly平靜地說了一句話:No one to speak to. 再回過頭看,Holly為什麼聽了Drama Queen的一席話後當場發飆,倒不一定完全因為那席話失態,而是她剛剛痛失了一個摯友,卻無法告訴別人她很難過。Ed走後,Holly從垃圾桶裡找出了室友出事前給Holly留的,被她撕碎的生日賀卡(上面寫著你看上去真的是老了),然後一張張拼起來,沒有落淚,鏡頭所及卻滿是悲傷。
Holly知道Duncan對兒子的感情,但用這件事拉近距離,只是為了讓自己完成工作,她對Duncan與兒子關係如何,如何化解心結並不關心。在Holly眼裡,Duncan用輿論把一個未成年學生逼上絕路這一行為本身非常冷酷,之後Holly支招反轉輿論,Duncan卻強迫剛自殺的學生,還在悲悼中的母親加入這次反轉行動中,也讓Holly覺得齒冷,所以她想要讓全國知道Duncan的真面目。Holly也許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師,但她並沒有想過,一旦真正刊發這篇文章,受傷害最深的是Duncan未成年的兒子,他除了面對原生家庭破碎外,還得在眾目睽睽下被迫接受自己父親是個非常糟糕的人,即使那是事實。Holly不知道這點,Duncan卻太清楚,他全季唯最狼狽不堪的現身就是得知這一消息後,冒雨衝向前妻家懇求讓他見兒子一面。是不是有點諷刺?第一集Duncan攻擊的母親就說過,是啊,你要完全的真實/透明,直到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結尾,兩個同樣敏銳而孤獨的人,最終還是無法挽回地交惡了;但通過這場交惡,讓這兩個曾在路線上猶疑徘徊的人,變得堅定而純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