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被監管?來看看古人都喝什麼酒?古人喝酒貴嗎?

2020-12-27 騰訊網

先跟大家說一下茅臺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2012年12月,一紙限制三公消費禁令出臺,整個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戛然而止,茅臺直接跳水跌到800一瓶,茅臺股價整體領跌十幾個月,最低跌到了2014年的34元/

然後憑藉過硬的口碑和中國內地經濟的復甦,茅臺從14年開始了飛躍之旅,一路領漲到19年的700元/股,當人們再度唱衰茅臺是,茅臺卻在今年12月21日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900元/股單股價格A股第四,大有繼續趕超之勢。

目前市場上,一瓶2020年飛天茅臺的正常報價已高達2830元。這個價格相比今年的低位1699元幾乎上漲了70%。現在市面上的茅臺,只要放出來就會被一搶而空,供不應求的情況已經非常明顯。

茅臺在今年10月份建成新的車間投入使用,擴大產能,又在11月-12月份特供淘寶、京東、蘇寧等線上平臺,大搞平價秒殺。前前後後一共發送了近百萬瓶飛天茅臺,基本都是一出即空,市場需求可見一斑。

2020年7月15日晚間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學習小組》發表評論員文章:變味的茅臺,誰在買單?文章質問,茅臺酒憑什麼成為官場腐敗硬通貨?文章指出,酒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更不是用來腐的。導致7月16日早盤開盤,貴州茅臺直接低開1%後迅速跳水至6%,午後跌幅進一步擴大,最終收盤跌幅7.9%,但一周後茅臺就輕鬆止跌回漲,繼續一漲而去。

2020年12月25日消息,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於加強2021年元旦春節期間市場價格監管的通知》顯示,總局在《通知》中,明確指明加強茅臺等名優白酒價格監管。嚴查各種形式的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損害消費者權益、擾亂市場秩序的價格違法行為。被認為是中央調控茅臺資本化的一個風向標,下一步茅臺會何去何從,依然未知。

以今憶古,古時的人都喝什麼酒呢?他們喝的酒都是多少錢一斤呢?

中國釀酒的歷史很早,根據出土的文物估算,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過專門盛酒的容器,後期的夏商周也都出現過酒器,並且酒器樣式越來越繁多,殷商時期,除了青銅器的酒樽的出現,還出現了關於酒的文獻記錄。

歷史上有記載最早的釀酒記錄是在五帝時期的大禹,《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大禹帝君也是明白人,直說後世肯定有因為飲酒而誤事的,想要封禁酒水,但是沒有成功!傳說儀狄是中國最早的造酒人,不過早期的酒,大多是靠半天然的環境行程,把野果放置在陰冷處,等果實腐爛後靠著特定的酵母菌產生一種具有香甜味的液體,這就是原始的果酒了。

但是隨著夏商周朝代的建立,農業文明出現,穀物釀酒就產生啦,人類開始有目的的把發黴發芽的酶曲保留下來,曲主要是以含澱粉的穀物為原料的培養微生物的載體,在其中培養著豐富的菌靈—麴黴菌、根黴菌、毛黴菌以及酵母菌等。以曲釀酒能同時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從而把穀物釀酒的兩個步驟—糖化和發酵結合到一起,為我國後來獨特的釀酒方法—麯酒法和固態發酵法奠定了基礎。

在元代以前,古人們釀的酒都是以穀物發酵為主,發酵的酒大都度數不高,一般在十度左右,最高不會超過二十度,所以那個時期的人基本都是千杯不醉的酒量,但是自金遼入侵中原後,帶入了蒸餾法釀酒,酒的度數開始增高。北方的溫度較低,金遼等遊牧民族必須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於是他們發明了蒸餾法釀酒,酒精度含量高於發酵酒。

滿清入關後,又掀起了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蒸餾酒辛辣苦澀,口感上不如綿柔淳和的發酵酒,但是滿人生於雪國,鍾情於高度的蒸餾酒,並將之作為自身的一種文化帶到中原,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僅能在南方傳播,從那時起,入口辛辣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發釀酒,正為一種主流。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高溫蒸餾技術的發展,更高度數的蒸餾酒也漸漸傳播開來,大家也都以能飲高度數的酒為榮,除了南方,很少有人在正式場合喝發酵酒了。

關於酒的價格呢,至今沒有一些確定的說法,因為史書中的記載多是以當時的貨幣記載,如《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自春至秋,釀成即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三十錢,有二十六等;臘釀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

小酒」就是傳統工藝的黃酒類,平均一升約為二十文,「大酒」就是蒸餾法出的燒酒,平均一升為三十文,但是此處的一文錢的購買力是不確定的,宋朝不同的年代一文錢的購買力是不同的,有時候一鬥米只值十文,有時候確實五十文,古代通貨膨脹的厲害,所以不好判斷酒的價格。

又如清朝時的蘇州《吳縣縣誌》記載:「每粳米一石得酒八十餘斤,約賣銀二兩四五錢。"一斤二十五文,這一文錢的購買力,也是不定的,所以真不好估算酒的價格。

但是像古代的詩裡面什麼「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與沽一鬥酒,恰用十千錢」等等,這都是讚美美酒的誇張修辭手法,以此為論斷,推測古時候的酒很貴,是不嚴謹的。

時代在發展,生產力在提升,現代社會的酒水價格千差萬別,有10元一斤的二鍋頭,也有2699的飛天茅臺,中國博大的酒文化,讓酒的價值在國人眼裡上升到一個極高的地位,但是有句勸說給諸位:酒雖好,可不能貪杯哦

相關焦點

  • 古人過年喝什麼酒?
    在漢代,人們過年時喝的是椒柏酒。這是一種「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葉浸泡的酒。到了魏晉時期,酒的品種中又增加了一種,即「屠蘇酒」。到了唐宋,過年喝酒就更講究了。由於經濟繁榮,選擇的餘地自然也大了。此時,民間的中醫養生仍以屠蘇酒為主,至於達官貴人或宮廷之中,則花樣百出,各種新奇之酒一一登場。史書記載,雍正喜歡喝羊羔酒,這是一種極富傳奇色彩的酒。早在唐朝,楊貴妃生日時,唐明皇所賞賜的二十種名酒中,其中便有羊羔美酒。
  • 古代的酒相當於今天的多少度?為何古人都是連喝幾大碗?
    在古代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古人喝酒和今天一點也不同,今天我們用的都是小酒杯,並且也基本上不是一口就幹,但是古人卻是用的大碗喝酒,連喝幾大碗都不醉,古代的酒是因為度數低嗎?那麼古代的酒又相當於今天的多少度呢?
  • 為那唇間一口酒,古人到底有多努力?
    一杯溫酒入喉,曲水流觴數千年,酒成為經年不息的話題。前茅臺董事長一番發言便引起廣泛的討論:「所以他們說年輕人不喝茅臺酒,是還沒到時候,二十多歲他在玩。那個是小孩子還不懂事,不曉得選好酒喝。」 不禁好奇,怎樣的酒稱的上好酒呢?我想這個古人最有發言權。
  • 古人為了喝一口酒,到底研究了多少種方法?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阮籍和王戎的身前都有一隻巨型的勺子,勺子中還浮著一個小鴨子。這個小鴨子是什麼呢?這正與六朝時期古人飲酒的習慣分不開。這隻巨型的勺子,叫做魁,用來盛酒,魁中的小鴨子,實際上是類似「浮標」物件。《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拓片。上圖:榮啟期、阮鹹、劉伶、向秀,下圖:嵇康、阮籍、山濤、王戎這與當時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 古人喝一壇才微醺,現代人一杯就倒,古代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
    "小二,來一壇好酒!"這恐怕是很多古代影視劇中都可聽到的臺詞了吧?人們每每聽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恍惚感:一壇酒?一個人喝得完嗎?難道不會醉嗎?還真的很難喝完,而且也不會醉,為什麼?因為古人的酒比起現在的白酒,度數是相差極大的。
  • 國酒茅臺為什麼成了國人喝不起的酒,茅臺雖好,能不能不要這麼貴
    近兩年關於茅臺的新聞很多。深圳某國企開年終述職大會,8000塊的茅臺喝了20瓶,被暗訪組當場拍下,目前當地紀委已經介入調查。落馬的貴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曉光家中藏了4000多瓶茅臺,因為害怕成為呈堂證物,提前處理掉一批價格最貴的年份酒。所謂的處理就是把包裝撕掉,將酒倒到罈子裡。後來,他感到不安全,把倒進罐子裡的茅臺酒倒進了自己的下水道。
  • 古人喝的清酒和濁酒,有什麼不一樣,為什么喝酒前要「篩酒」?
    古人喝酒前為什麼要先篩一下?說到篩酒,恐怕《水滸傳》出現次數最多了,一部書中出現「篩酒」的地方不下百八十次(未作考證),那為什麼要篩一下呢,難道酒裡面有沙子不成?這就要從古代的釀酒技術說起了。篩酒看到「篩酒」第一眼,就會想到過濾,沒錯,確實是過濾,但並不是說酒裡面有沙子,而是有一些釀酒時留下的雜質。我們現在喝的酒,澄澈透明,這是拜蒸餾技術所賜,在元朝之前,沒有蒸餾技術,喝的酒當然就沒這麼澄澈了,而且酒是糧食釀造的,比如唐朝的酒,多為米酒,釀造好之後,難免會有米糟等物質殘留,喝的時候為了不影響口感,就需要用有網眼的篩子來過濾。
  • 茅臺在古代,是窮人才喝的東西
    桑葚酒則深受乾隆寵幸. 喝什麼茅臺,水果酒它不香嗎?黃酒曾是上流社會的指定用酒,基本天天掛在文人圈的熱搜榜。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大冷天的,白居易還特地約劉十九過來烤火,喝新釀造的黃酒。這大概就是真愛吧。 明清小說中的主角大咖也紛紛為黃酒帶貨,特別是《紅樓夢》絕對是人手一壺的。
  • 古人為何稱酒,為一壺濁酒
    古人經常會把酒稱為濁酒,濁應該就是渾濁不乾淨的意思,那為什么喝的酒會是不乾淨的呢?這要從我國古代的,釀酒技術和現在釀酒技術來說起。古代釀酒技術和現代的釀酒技術還是有區別的。古代釀酒是採用糧食發酵,然後採用過濾的方法。在經過第一次過濾。酒裡面還是含有雜質。這種酒古人稱為濁酒。過濾第二次的酒,稱為清酒。古代人在喝酒的時候,還要先把酒煮一下。這樣做的目的是。
  • 古人喝酒划拳時都愛吆喝,五魁首啊、六六六,這些到底都啥意思?
    就比如李白,在當時號稱千杯不醉,杜甫用一句「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說盡了我們詩仙李白對酒的喜愛,更不用說他自己喝酒所作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可謂流傳千年。可以見得,酒這玩意對古人的吸引到底有多大,無論好事壞事,古人都喜歡喝酒,畢竟「一醉解千愁」嘛。
  • 酒仙、酒真、酒痴、酒怪...... 看看你是誰?
    古人愛酒甚至嗜酒,好似酒就是古人豪邁氣概或者詩情畫意的「血液」,因為酒我們聽說了曹操的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等等一系列的故事。在當今依然有愛酒之人,我們通常以酒友相稱,更有甚者被冠以了酒鬼、酒徒、酒神等等稱呼,但是在古代對於愛酒者有很多稱呼諸如:酒顛、酒真、酒禪、酒痴等,現在我們就來領略一下這些稱呼代表人物的風採吧.
  • 古人到底有多會玩兒?5種古人的喝酒遊戲讓你欲罷不能!
    酒,作為人類生活的主要飲料之一,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極為暢銷的東西。中國酒更是源遠流長,享譽中外。在古代,文人墨客們大多都好酒。什麼李白、杜甫什麼柳永東坡等等大家,也離不開酒。高興時,約上三五好友,來點;憤懣之時,自己獨飲也可。高中進士、貶謫出京、洞房花燭等等,都會一醉方休。遙想李白,醉酒後令楊貴妃研墨,讓高力士脫靴的豪情。
  • 乾杯是現代人的說法,古人喝酒時並不說乾杯,那他們喝酒時說啥?
    那古人在飲酒時是幹飲嗎?很顯然不是的,那他們在呼喚對方一飲而盡時,會說些什麼呢?如果一言以蔽之,我覺得這是不科學的。畢竟,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允許我們這麼做。(3)客人喝完酒,便可以將盞放回,如果客人藉機將酒倒滿,主人也要按照之前的禮儀,將杯中酒喝完。(4)如果客人喝完,將盞放回,不再回勸主人了,那大家就可以隨意喝了;宋代人喝酒比較有意思,主人會用盤子端著酒杯挨個敬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會用「千歲千歲」來催促,並且不允許客人將杯子放回。
  • 古人喝的酒,到底是啤酒還是白酒?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難怪古人千杯不醉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我國如今很多的社會現象,在古代歷史中都是可以找到發跡原因的。中國人的製酒技術十分高超,關於酒的起源我們很難確定到具體的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中華文明產生後不久就出現了,對此晉人江統有言「酒之所興,肇自上皇」。
  • 「眾人皆醉我獨醒」古人為何如此愛喝酒?
    中國古人鍾情飲酒,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明百姓都愛飲酒,文人們更是對酒欲罷不能,像曹操、李白、陶淵明、竹林七賢、蘇東坡等等叫得出名字的文豪詞帝無一不愛飲酒。 之後誕生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由飲酒而被大眾熟知的人物,《水滸傳》中的武松便是其中的代表。
  • 喝酒,你用對杯子了嗎?
    別小看一個杯子,裡面也有著諸多講究。 不同的酒,用不同杯子 對於真正懂酒文化、會喝酒的人來說,不同的酒需要用不同的杯子。 大家都知道,紅酒用高腳杯,最好是水晶的,可是在古代卻不是這樣,古代說「葡萄美酒夜光杯」。
  • 古人娛樂活動也有這麼多?有些你都不一定會玩
    對於現在大部分的人來說,有電有網有飯,就可以抱著個手機醉生夢死了,但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吃飽喝足以後都玩些什麼呢?看完本文你會發現,論玩,古人一點不輸今人。首先,那就是喝酒加吟詩作對了。說到喝酒,今人一點不輸古人,但是古人有個毛病,特別是讀書人,喝點小酒之後就得吟幾首詩,或者做幾個對子。
  • 買茅臺送的「小酒杯」是有何含義?品酒師透露原因都在「這裡」!
    白酒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也是很長時間了,如果你在家裡面沒事看古裝劇的時候,我都會特別的了解,古人已經開始了,喝白酒,只不過在那個時間段卻都是沒有一些非常好的釀造白酒的條件,因此白酒的種類都特別的少而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後呢,我們身邊的白酒種類多種多樣,在我們中國非常出名的一些經典白酒呢,就是五糧液,劍南春,茅臺等等。可是你們買茅臺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這樣的一個情況呢?買茅臺送的「小酒杯」是有何含義?品酒師透露:原因都在「這裡」。
  • 古人常飲一壇不醉,莫不是古代酒不醉人?其中玄機真不少
    我們大家在看古代影視作品時,總能聽到他們進入酒館就大喊一聲:「小二,拿壇酒!」這樣的話,而且在喝酒的時候也是一飲而下毫無醉意,這就令人不解了,如今我們少酌一杯就偶感微醺,為什麼古人抱起罈子喝酒也沒事呢?莫非古人喝的酒和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 為什么喝酒一定要乾杯?不乾杯就喝不了酒嗎?
    熱門綜藝《奇葩說》大家都看了嗎,在第三期《領導敬我酒,要不要硬著頭皮喝?》 的辯題中,自稱是一位酒文化推廣員的正方辯手劉風在辯論時說到古人喝酒時乾杯是為了防止對方下毒,所以要用碰杯這種動作來把酒撞到對方的杯子裡,以證明雙方沒有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