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古人喝酒和今天一點也不同,今天我們用的都是小酒杯,並且也基本上不是一口就幹,但是古人卻是用的大碗喝酒,連喝幾大碗都不醉,古代的酒是因為度數低嗎?那麼古代的酒又相當於今天的多少度呢?
在我國古代,酒主要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穀物為主要原料,所以也可以稱為「米酒」,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並不成熟,釀出的酒經過過濾之後,還含有不少的細微米渣,所以呈現渾濁狀態,當時稱為「濁酒」。很多古代小說裡常有主人公抱起酒罈子豪飲的場面,基本都是喝的這種酒。
以度數來說,應該比現在超市裡賣的米酒度數要低,通常是十度以下,那感覺就跟我們今天喝啤酒差不多。除了這類「濁酒」之外,在唐宋年間還出現了一種看上去很清澈的清酒,正如李白詩裡所描繪的那樣: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這種清酒往往是在冬夏釀熟,經過沉澱發酵變成清澈的酒液,度數和濁酒類似,但口感更加香甜,基本是皇家貴族專享。到了宋朝末年,遊牧民族從北方把蒸餾技術傳入中原之後,中國的酒精度數從此提高了。到明朝時,好漢們也不敢大碗大碗喝酒了,而是開始改成小口喝酒。
因為有了酒精度數的提高,再像從前那樣大碗喝酒,說不定隨時會猝死,因此古代的酒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白酒有著天壤之別,其度數就跟啤酒似的,只有十度左右,古人連喝幾大碗就相當於今天喝啤酒一樣,解渴但基本上是不醉人的。
文章是百家號作者根據歷史題材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雷同,純屬緣分。若認為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告知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