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悠久,上下可達五千年。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我國如今很多的社會現象,在古代歷史中都是可以找到發跡原因的。中國人的製酒技術十分高超,關於酒的起源我們很難確定到具體的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中華文明產生後不久就出現了,對此晉人江統有言「酒之所興,肇自上皇」。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領先同時期世界各國的「酒麴複式發酵法」。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下層平民,都有飲酒的習慣,隨酒而產生的一系列文學、藝術、禮儀等也漸漸出現了,這些東西被現代人統稱為「酒文化。
從古代那些大文學家寫就的詩詞歌賦中我們就可以對酒文化窺見一二,比如字詞令、謎語令、籌令等等,這些都是文人雅士們在酒桌上所玩的遊戲,他們往往相聚而談論國家大事,而後一醉方休。
古人飲酒,似乎沒有止境,大多是不醉不歸,這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是非常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對此,現代人往往會產生一個疑惑,白酒烈度高,古代是如何做到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呢?
其實,古代人所喝的並不一定是我們現在所常見的白酒。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商周時期,他們所來釀造的美酒,是「谷酒」或者「果酒」,這兩類酒的烈度都較低,大概如同市面上流行的菠蘿啤相似,一碗下肚,對人產生的酒精影響還不如常規的啤酒。
再比如公元前202年劉邦所建立的漢朝,那時的人們喜歡喝「甘蔗酒」和「米酒」,說是酒,但實際上更像是帶有甜味的飲料。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來自西方的葡萄酒也第一次出現在了中華大地,不過由於生產技術的不廣泛,普通平民是很難享受到這種異域美酒的。
到了公元960建立的宋朝,人們常喝的酒酒精率雖有提高的,但也不會超過20度,所以《水滸傳》中寫那些英雄好漢們動不動就拿著裝酒罐子大口大口喝,也就不奇怪了。一直到公元1271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中國人所喝的酒,酒精度才有較大的提高,那個時候的烈酒已經和如今的白酒有得一拼了。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人所喝的酒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們千萬不能夠用現代人喝白酒的眼光去看待古代人喝酒的行為,畢竟他們所喝的酒其酒精含量是完全無法與現代白酒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