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唐·李白《將進酒》節選
我們讀唐詩宋詞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一點,那就是古代詩人也太愛喝酒了吧?動不動就「獨酌」一番,其中又以李白為翹楚。李白的詩句縹緲出塵,因此有了「詩仙」的美譽,但他同樣好酒,可以說他的詩句之所以有那種飄飄然的出塵之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醉酒後的狀態。李白有多能喝?日飲三百杯!
我們都學會《將進酒》,裡面就有一句「會須一飲三百杯」,而在他的另外一首《襄陽歌》中,也提到了:「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李白怎麼這麼能喝啊?三百杯酒下肚竟然還能寫詩,古代的酒到底啥樣?
首先這裡要說明兩點,第一,在古詩詞以及古文當中,「三、六、九」等數都是虛詞,是一個誇張的描寫手法,實際上肯定不會有三百杯這麼多;其次,古代的酒杯小,大概就是我們現在的那種小小的白酒杯,而不是看到的商周時期青銅禮器那種酒爵,因此哪怕是三百杯,倒在一起加起來也沒有多少。
解釋了這兩點我們再來說一說古代的酒到底是啥樣的。
中國喝酒的歷史非常早,從新石器時期就已經有酒的誕生,那個時候的酒比較簡單,都是一些果子或者糧食直接發酵,他們稱之為「有魔力的飲料」。到了夏商周時期,釀造酒開始出現,其根本原因在於出現了酒麴,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用酒麴釀酒的國家了。
周朝的《書經·說命篇》中有這麼一句:「若作酒醴,爾惟曲櫱」,就是用來形容酒麴的。但當時酒的發展被牢牢限制,因為釀酒耗糧,而越是歷史久遠的古代,社會生產力就越低下,糧食就越珍貴,所以酒成為了上層社會的專屬。
在東漢時期其實就有了「白酒」的出現,《說文解字》中有這麼一句:「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從水,從酉,酉亦聲。一曰造也,吉兇所造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秫酒。」不論是儀狄發明了酒還是杜康發明了酒,但那個時候的酒都跟現在的不一樣。
我們現在喝的那種白酒基本都是蒸餾酒,而宋之前的由酒麴釀造的酒都是黃酒,之所以稱之為白酒,不過是取黃酒當中顏色比較白的那種稱之為白酒,所以說漢代開始出現的白酒並非是真正的白酒,度數非常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如今的一些糯米酒大家喝過吧?
如果不用蒸餾工藝單純靠釀造,中國古代的酒水度數連啤酒都不如。直到宋朝時期蒸餾器從西域傳入,中國才有了蒸餾酒,當時的蒸餾還是液體蒸餾,度數也不是特別高,一直到明清時期中國的白酒才算真正的成型。
這麼低的度數再加上小酒杯,再加上虛數的酒量,李白日飲三百杯也就不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