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結局如何?

2021-01-13 歷史研習社

文/壇主

酒出現很早,早在甲骨文的記載中就出現了酒。商代重神,酒令人陷入迷醉時頗有種與神相通的感覺,因此商人尤其好飲酒,青銅器中的酒具更是種類繁多。不過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是否注意到了,在記載中古人的酒量似乎尤其大,這是為什麼呢?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會怎樣?

圖/四羊方尊 商代的酒具

01 古人的「豪飲」

古人飲酒量大首先是文學作品中的記載,傳說李白「鬥酒詩百篇」,唐代一石大約為現在的53千克,那麼鬥酒也有十斤之多。李白一次居然可以喝下十斤酒嗎?而且在詩仙自己的敘述中,似乎飲酒也是件分外簡單沒有壓力的事,不僅「將進酒,杯莫停」,還要「會須一飲三百杯」,著實是酒量驚人。在《水滸傳》中著名的橋段「景陽岡打虎」中,武松前後共喝了十八碗酒,簡直喝酒如喝水一般。

而且,與我們現在喝酒所用的小酒杯不同,古人喝酒所用的器皿也頗為豪氣。商周時期用爵,唐宋時期用碗和杯。容量跟現在相比都可以說很是巨大了。

那這是為什麼呢?

02 酒的發展

這其實和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關係,讀者朋友們都知道,之所以喝酒會醉是因為酒中含有酒精的緣故,酒精是由含有糖分的糧食或者水果經過發酵生成的。不過通過發酵並不能無限制的產生酒精,當酒精的濃度達到百分之二十之後,酵母菌就不再發酵了。因此,古人所喝的釀造酒的酒精含量一般為百分之十八左右。

這當然和現在的高度白酒的酒精含量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現在高度白酒,大部分是由蒸餾技術製成的,因為當釀造酒經過蒸餾的手法後,酒精含量可以達相當高的程度,這也是現在的白酒動輒四五十度的原因。

不過到了元代,蒸餾酒的技術從西方傳入中國,他們管這種酒叫作「阿剌吉」,應該是阿拉伯語的音譯,也可證明這種酒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後來因為蒸餾酒的製作方法又將其稱為「燒酒」。

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這種燒酒起始自元代,製作時把濃酒和酒糟加入容器,進行蒸煮,然後接取其中的滴露。萃取成功後的燒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圖/《本草綱目》書影

後來燒酒也成為了各種無色透明蒸餾酒的代稱。

03 當古人遇上蒸餾酒

以前「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在接觸蒸餾酒後是不是依然酒量驚人呢?

從文獻的記載看恐怕並非如此。《飲膳正要》成書於元代,主要介紹一些關於飲食的知識,在提到這種蒸餾酒時,這本書指出,「大熱,有大毒」。《析津志》是元代學者熊夢祥的作品,是一部記述北京史地的書籍,書中也說蒸餾酒「尤毒人」。而筆記小說《草木子》中則更誇張地表示「飲之則令人透液而死。」

看來以往飲用釀造酒酒量甚大的古人在初次接觸蒸餾酒時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好轉,《紅樓夢》的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醞釀作詩作詩時想喝一點酒,斟了半盞,看看卻是黃酒,於是說:「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喝口燒酒。」寶玉連忙回答:「有燒酒。」於是就給黛玉拿來燒酒喝了一口。弱不禁風的「林妹妹」也能經受地起在元代還被視作「毒人」的燒酒,看來古人對於蒸餾酒的不適應早已隨著時間消失了。

圖/《紅樓夢》插畫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本草綱目》

《紅樓夢》

相關焦點

  • 會須一飲三百杯與不過三斤老白乾的區別,李白真不是在吹牛
    相信大家在看到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大碗喝酒的場景。特別是武松吃酒,一碗大缸,毫不猶豫」噸噸噸「就往下灌,這種飲酒方式曾入迪尼斯世界紀錄,原因是他在吃完這一大缸酒後,為讓血液儘快吸收酒精,去酒舍的後山上找老虎玩耍,結果一不小心打死了老虎,被動物保護協會一路追緝到梁山。
  • 平生最愛李太白 會須一飲三百杯
    無論親朋歡聚,還是萍水相逢,拎起酒杯,痛快而飲。不在酒多少,而在那份豪情。胸中吞日月,芥子納須彌!縱古論天地,醉裡得真如。盛唐氣象,肥美天下。英雄際會,目不暇接。顏真卿《湖州帖》李白與顏真卿生在同時代,白長卿八歲。兩人都從公孫大娘劍舞中受啟發,一個悟詩,一個悟書。
  • 會須一飲三百杯,「古代思聰」酒錢何處來?
    他自己在《襄陽歌》中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這雖是誇張之詞,但也看出「詩仙」的酒量,一天喝半斤八兩,恐怕不在話下。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像他這樣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到哪裡去弄買酒錢?這個問題一拋出,瞬間引起廣大社畜的一片熱議,畢竟這是社畜們最嚮往的生活,種田不會,做工不能,經商不肯,求官又不得,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還能好酒喝不斷?再說了,他的一句詩也側面體現了李白不缺錢的事實。行路難中一句「金樽清酒鬥十千」,有錢的事實怎麼都掩蓋不住,不過這是為啥?不就拿金杯喝酒麼?
  • 趣談中國古代酒歷史,李白為何會講「會須一飲三百杯」這種豪言?
    唐代大詩人李白既是詩仙也是酒仙,他特別喜歡喝酒,還曾經講出「會須一飲三百杯。」這種豪言壯語,三百杯,仔細想想,好像李白的酒量還真是不淺呢,李白真的這麼能喝嗎?這是要從中國古代酒歷史講起,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酒」字,是一個酒罈子的形狀。其實早在甲骨文出現以前,中國就已經有了酒,傳說夏朝時候的杜康第一個發明出酒的人。小編在《說文解字》中也看到了這個說法。
  • 梁紀委:把酒臨風羽化而登仙,會須一飲三百杯!
    濁酒一杯寄相思,紅酥手、衩頭鳳,鐵馬秋風大散關,魂兮夢兮有志難酬,孤獨終老悽涼在草村,腸斷白蘋洲。從浣紗溪畔蕩心悅耳的勾魂琴音,再到秦淮河畔的鼓瑟吹笙,還有天山腳下的載歌載舞,再有雪域高原的雲霄搖鈴,或者東南臨大海的媽祖神威,化作一杯清酒而渺渺乎登仙后泣淚為文。
  • 會須一飲三百杯:暢談酒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前言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 「會須一飲三百杯」,堪稱把飲酒文化寫的酣暢淋漓。酒,在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百姓的生活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很多場合都被稱為「無酒不歡」,中國釀酒飲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酒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又有其獨特而鮮明的特徵。中國的酒文化和其他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 為啥李白一次能喝三百杯?專家:換你也能喝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唐·李白《將進酒》節選 我們讀唐詩宋詞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一點,那就是古代詩人也太愛喝酒了吧?動不動就「獨酌」一番,其中又以李白為翹楚。李白的詩句縹緲出塵,因此有了「詩仙」的美譽,但他同樣好酒,可以說他的詩句之所以有那種飄飄然的出塵之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醉酒後的狀態。李白有多能喝?
  • 會須一飲三百杯的李白真實酒量是多少?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在唐朝,並沒有蒸餾酒,在大部分人看來,李白喝酒,喝的肯定是白酒,不然普通的酒怎麼配得上李白詩仙的身份。但是,在那個時代,酒並不是一口下去就要辣死那種,白酒是蒸餾酒,而蒸餾這項技術是在元朝時自印度傳入中國,在唐朝,並沒有白酒這樣東西。唐朝的酒並不是辣的,而是甜的,就像我們現在喝可樂一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曾寫過一首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影響海內外的華人華僑。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今晚,古人留下的珍貴遺產陪伴我們賞月。月下獨酌四首唐 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 【LHBY作品】卓爾·桃花驛/悅驛西餐廳/遇上清境宴會廳
    木質的桌面上,白色的餐巾,白色的花瓶,綠色的植物,綠色的刀叉袋,如同一棵大樹伸展的枝幹上,青翠的葉、潔白的花。一葉知秋,一花見春。中餐,是對自然大地的感知。春天的嫩芽,夏季的花朵,秋日的收穫,冬日的醞釀。中國的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這樣的理念也深刻地展現在餐飲文化中。
  •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詩作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句詩詞的解釋都是,自古以來的聖賢者都是默默無聞,只有那些喝酒的才能青史留名。其實就是對詩詞語言的直譯,但是可能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根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記載:曹操剛被封為魏王的時候,徐邈作為曹操的尚書郎。當時曹操下令禁酒,徐邈偷偷喝酒喝醉了。
  • 飲一壇古人的酒,可否醉上幾千年
    在採集野果果腹的過程中,將吃不完的野果藏於巖洞或石窪,時間一久果實腐爛,通過自然界酵母菌與野果糖分的發酵,變成了酒漿,在唐人李肇的《國史補》中,猿猴不僅會釀酒,還嗜酒,此為酒的來源之一。酒之香氣,正如其傳說一般美妙神秘,飲酒三分,舉止之間尚且文雅,甚至有借酒抒情詠志之風範;酒飲至六七分,大多滔滔不絕,使得胸中滋味得以淋漓盡致地抒發,大有豪傑武將之態勢;酒飲至少十分飽,許會瘋瘋癲癲,不醒塵間之事。二、"酒禮"的形成與演變酒何止是人生快意,飄然豪邁之態下,其禮儀與習俗定也不能缺少。
  • 古人為了喝一口酒,到底研究了多少種方法?
    說到古人飲酒,竹林七賢可謂「飲者留其名」,引得後人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無限想像。六十年代,在南京一座南朝貴族墓葬裡,發掘出一組大型的拼鑲磚印壁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其中就刻畫出他們在林間小酌的場景。但凡看過金庸的《笑傲江湖》一定會對劇中祖千秋對令狐衝說的那段「飲酒論」記憶深刻:所謂 「玉碗盛來琥珀光」,喝關外白酒要用犀角杯,喝梨花酒用翡翠杯,飲百草酒須用古藤杯,喝高粱酒須用青銅酒爵,至於米酒宜用大鬥飲之,葡萄酒要用夜光杯,玉露酒要用琉璃杯,紹興狀元紅則要用古瓷杯。不僅酒具講究,每個杯子還能配上詩詞典故以佐證,可謂風雅之至。
  • 飲中八仙歌
    竹林七賢、飲中八仙是歷代文人、畫家創作的主題,竹林七賢展現的是魏晉風度,飲中八仙則是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
  • 50首詩詞,悅耳悅心,夠享受一整年!
    當經典詩詞遇上時代金曲,兩者靈魂碰撞,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今天,詩詞君為大家精選了50首經典詩詞,配上50首經典歌曲,品詩的同時還可以賞曲,悠哉悠哉,愜意鬆弛,一起來欣賞一下吧!《清平調詞三首》唐·李白雲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 如何理解「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詩句所包含的意義?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話呢?單這句的意思是:即使千金耗盡,還是會重新再來的。要想更好理解這句話,要把這一句合在一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整句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有自己活著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就算是千兩黃金耗盡,它也是會能夠再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