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最愛李太白 會須一飲三百杯

2021-01-13 解碼國學

平生最愛李太白,鏗鏘有力《將進酒》。戊戌狗年已至,春節端在眼前。

無論親朋歡聚,還是萍水相逢,拎起酒杯,痛快而飲。不在酒多少,而在那份豪情。

胸中吞日月,芥子納須彌!

縱古論天地,醉裡得真如。

盛唐氣象,肥美天下。英雄際會,目不暇接。

顏真卿《湖州帖》

李白與顏真卿生在同時代,白長卿八歲。兩人都從公孫大娘劍舞中受啟發,一個悟詩,一個悟書。

顏真卿為草聖張旭正授弟子,太白亦傾慕旭之大草,狂風疾雨,與旭又是醉中仙友,相契相應。

傳張旭曾作草書李青蓮序,逸勢奇狀,連綿迴繞,筆走龍蛇,驚雷霹靂。

哪一個都令人心醉神迷,口書不得,還是品原汁原味,直接上謫仙詩: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文/圓明)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相關焦點

  • 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結局如何?
    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會怎樣?圖/四羊方尊 商代的酒具01 古人的「豪飲」古人飲酒量大首先是文學作品中的記載,傳說李白「鬥酒詩百篇」,唐代一石大約為現在的53千克,那麼鬥酒也有十斤之多。李白一次居然可以喝下十斤酒嗎?而且在詩仙自己的敘述中,似乎飲酒也是件分外簡單沒有壓力的事,不僅「將進酒,杯莫停」,還要「會須一飲三百杯」,著實是酒量驚人。
  • 會須一飲三百杯,「古代思聰」酒錢何處來?
    他自己在《襄陽歌》中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這雖是誇張之詞,但也看出「詩仙」的酒量,一天喝半斤八兩,恐怕不在話下。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像他這樣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到哪裡去弄買酒錢?這個問題一拋出,瞬間引起廣大社畜的一片熱議,畢竟這是社畜們最嚮往的生活,種田不會,做工不能,經商不肯,求官又不得,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還能好酒喝不斷?再說了,他的一句詩也側面體現了李白不缺錢的事實。行路難中一句「金樽清酒鬥十千」,有錢的事實怎麼都掩蓋不住,不過這是為啥?不就拿金杯喝酒麼?
  • 趣談中國古代酒歷史,李白為何會講「會須一飲三百杯」這種豪言?
    唐代大詩人李白既是詩仙也是酒仙,他特別喜歡喝酒,還曾經講出「會須一飲三百杯。」這種豪言壯語,三百杯,仔細想想,好像李白的酒量還真是不淺呢,李白真的這麼能喝嗎?這是要從中國古代酒歷史講起,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酒」字,是一個酒罈子的形狀。其實早在甲骨文出現以前,中國就已經有了酒,傳說夏朝時候的杜康第一個發明出酒的人。小編在《說文解字》中也看到了這個說法。
  • 會須一飲三百杯與不過三斤老白乾的區別,李白真不是在吹牛
    相信大家在看到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大碗喝酒的場景。特別是武松吃酒,一碗大缸,毫不猶豫」噸噸噸「就往下灌,這種飲酒方式曾入迪尼斯世界紀錄,原因是他在吃完這一大缸酒後,為讓血液儘快吸收酒精,去酒舍的後山上找老虎玩耍,結果一不小心打死了老虎,被動物保護協會一路追緝到梁山。
  • 梁紀委:把酒臨風羽化而登仙,會須一飲三百杯!
    濁酒一杯寄相思,紅酥手、衩頭鳳,鐵馬秋風大散關,魂兮夢兮有志難酬,孤獨終老悽涼在草村,腸斷白蘋洲。從浣紗溪畔蕩心悅耳的勾魂琴音,再到秦淮河畔的鼓瑟吹笙,還有天山腳下的載歌載舞,再有雪域高原的雲霄搖鈴,或者東南臨大海的媽祖神威,化作一杯清酒而渺渺乎登仙后泣淚為文。
  • 會須一飲三百杯:暢談酒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前言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 「會須一飲三百杯」,堪稱把飲酒文化寫的酣暢淋漓。酒,在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百姓的生活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很多場合都被稱為「無酒不歡」,中國釀酒飲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酒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又有其獨特而鮮明的特徵。中國的酒文化和其他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 古來聖賢多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王翰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李欣說: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蘇子卿說:故鄉夢中近,邊愁酒上寬。   範仲淹說: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 為啥李白一次能喝三百杯?專家:換你也能喝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唐·李白《將進酒》節選 我們讀唐詩宋詞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一點,那就是古代詩人也太愛喝酒了吧?動不動就「獨酌」一番,其中又以李白為翹楚。李白的詩句縹緲出塵,因此有了「詩仙」的美譽,但他同樣好酒,可以說他的詩句之所以有那種飄飄然的出塵之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醉酒後的狀態。李白有多能喝?
  • 李白|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
    青蓮居士在我們心中最熟悉的《將進酒》,是語文教材上要求全文背誦的那篇。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其實不是李白的原版,你會不會感到很詫異和不解呢?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讀到的《將進酒》,可能是宋人改版了的。近代學者從敦煌殘卷中發現了唐代題為《惜罇空》的太白詩,也許是《惜酒罇空》,這或許才是李白《將進酒》的唐代版本。
  •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青蓮居士在我們心中最熟悉的《將進酒》,是語文教材上要求全文背誦的那篇。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其實不是李白的原版,你會不會感到很詫異和不解呢?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讀到的《將進酒》,可能是宋人改版了的。近代學者從敦煌殘卷中發現了唐代題為《惜罇空》的太白詩,也許是《惜酒罇空》,這或許才是李白《將進酒》的唐代版本。
  • 會須一飲三百杯的李白真實酒量是多少?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此時,肯定有人會說,這是白居易喝的酒,不是李白的酒,但是,李白也寫過關於酒的詩句——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怒殺人。可見那時的酒的質量不咋地。受限於釀酒的工藝,唐朝人喝酒一般不會有現代人那樣辛、辣的感受,而是甜的感覺。在發酵時,很多穀物都糖化了,這說明,酒的黏稠度很高,不像現在一樣時清亮透明的。這種綠色、度數低、渾濁、甜的酒就是當時最常見的酒。
  • 宋代最「瘋」的飲酒詩,如夢如幻亦真亦假,開篇7個字就令人捧腹
    在唐代,「詩仙」李白便曾寫道「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詩聖」杜甫也有詩句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魔」白居易更是有「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怡然情趣。
  • 李白這首詩人人會背,少年用來勵志,中年人自勉,老年人回憶
    無論是《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望天門山》 中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贈汪倫》中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都讓世人驚喜不已。余光中先生的一句話說得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 飲中八仙歌
    竹林七賢、飲中八仙是歷代文人、畫家創作的主題,竹林七賢展現的是魏晉風度,飲中八仙則是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
  • 大曾畫畫:人老心不老,愛往山上跑,說是看紅葉,其實會相好
    老來最愛圖自在,多吃蘿蔔和白菜。無事就坐大門口,曬曬太陽補補鈣。人生本來苦短,勸君腳步放緩。且把名利放下,免得累得氣喘。冬來天寒須進補,最好羊肉燉蘿蔔。還覺味道缺點啥,再加一根筒子骨。古來幾多恩怨起,常隨口水唾沫飛。平生最羨魚無舌,遊遍江湖少是非。
  • 「酒仙」李白:且樂生前一杯酒 何須身後千載名
    一、引子——九日龍山飲安徽當塗縣東南十二裡,有一座龍山,山勢不高,蜿蜒似龍,蟠溪而臥,故得此名。古時,山上林木參天,廟宇遍布,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公元762年的重陽節,病中的李白登臨龍山,與好友賞菊宴飲,寫下《九日龍山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