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之間,也許只是一念之差……

2021-02-22 紫晶志

喜歡,請分享到朋友圈哦!

想有一個陪您共情的朋友,請關注紫晶媽媽的紫晶志,一起聊天、追劇、看電影!

這裡,有免費福利、更有帶著真實感受的乾貨文章,等您來!

追這部劇,我全程沒有任何快進,看完時猶然感覺太快……

追這部劇,我不得不關了三次彈幕,但又忍不住打開……

追這部劇,我無數次因劇情的真實感而恐懼,恍然在目睹一部紀錄片……

截止今日,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已在豆瓣獲9.4的高分。

這世上,究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惡之間,我們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劇院中,

一位20歲的年輕人李曉明手持自製槍械,

對著觀眾開始無特定目標的掃射,

導致9人當場死亡,多人重傷,

活下來的人有的終生殘疾……

這樣的人必然是惡了吧?

你能寬恕他嗎?

你會有興趣去尋找他殺人幕後的真相嗎?

 

一位成年男子陳昌,

在公園殘忍殺害了兩個幼女,

在法庭上,

他清晰描述殺害小女孩的全過程,

沒有一點點悔恨之意、悔過之情……

專家鑑定他有極大的可能性再次犯案。

這樣的人該是人渣了吧?

你會有興趣去尋找他殺人幕後的真相嗎?

你會因為他的悲慘過往原諒他的獸行嗎?

這些真相可以是他被原諒的藉口嗎?

 

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影視工作者,

闖入幼兒園給孩子們拍節目,

扣押孩子不能離開,

驚動了警察、媒體和眾多焦慮的家長,

這樣的人對你、對你的孩子,

你會覺得是安全隱患嗎?

如果你自己的孩子就在這家幼兒園,

你能為這位導演尋找脫罪的藉口嗎?

以上任何一個問題,

答案看起來都清晰明了:

第一個:

對,他當然是惡人!

是破壞了無數家庭幸福的罪魁禍首!

殺掉他,也無法彌補他給其他家庭造成的傷害!

那麼,請再想一想:

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他的家人還存活在這個世上,他們該怎樣?

他們可以被原諒嗎?

他們需要為家人犯下的過錯懺悔和贖罪嗎?

第二個:

對,陳昌就是遊蕩人間的惡魔,

我也是孩子的媽媽,

對這樣的人,

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其被諒解的理由和原因。

居然有人為他辯護,太奇怪了!

他就不該有上訴權!

被他無辜殺害的孩子可有機會上訴?!

但,如果你問我是不是會恨為他辯護的律師?

我要想想……

 

第三個:

對,我當然會擔憂!

我希望這樣的人被監控起來!

哪怕他暫時無害!

否則,他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誰知道他會怎樣,會做什麼,

每個做母親的自然而然希望避免這樣的人出現在自己或孩子身邊的!

那麼,如果他的家人認為他在正常服藥的情況下有享受自由的權利,你怎麼看?

 

……

 

這是李曉明的父母,

在兒子犯下這樣的滔天大罪後,

老兩口不是我們想像的惡人,他們傻了,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培養出一個殺人犯,

他們跪在大眾面前懺悔,

他們賣掉房子,逃到鄉下,

他們天天戴著口罩,不敢面對大眾,

他們過得生不如死,如同行屍走肉!

他們給女兒改了名字,

讓女兒對外宣稱父母出車禍死了……

但是,他們逃不開「罪人」這個標籤!

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

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說法,

更有「父債子償」的糟粕!

雖然我們也說「禍不及家人」

「冤冤相報何時了」……

但這只是當我們置身事外之時!

如果有媒體揭露:

罪犯家人不肯露面——家人不公開道歉——家人已經忘記過去,開始新生活——你會怎麼想?

如果你是受害者家屬呢,你又會怎麼想?

                                           

殺害小女孩的罪犯因患有精神分裂症逃過一死

你會遷怒於他的辯護律師嗎?

你會不會想這個律師收了多少好處費,

以至於歪曲事實,

讓惡魔繼續在人間徘徊?

 

很久沒有看一部劇,

第一,不倍速播放,

第二,多次忍不住的熱淚盈眶,

第三,無數次憤懣不平,滿懷衝動,

氣到想要關掉彈幕!然後,不到一會兒,又忍不住打開,只為想知道追劇的並不是自己一個人!

 

很多次,

這部劇的鏡頭真實平凡到看不出表演的痕跡,

仿佛在看一部紀實的紀錄片。

比如:

針對犯罪人父母的生活狀態,

兩位平凡的小商販,

以為讓孩子吃飽穿暖,

不中斷學業就是最大的教育,

卻不知道為什麼培養出一個殺人犯?

他們從此只能避世隱居,

深覺愧對社會,愧對受害人!

對這樣的家屬,你恨得起來嗎?

並不是所有的惡,都有因果,

並不是所有的罪犯,

都有不堪面對的家庭!

另一位陳昌的母親,

自身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路邊賣菜時,

臉上仍然掛著剛被丈夫打傷的痕跡,

她不懂法,沒有正常邏輯,

面對一位肯幫助自己的律師,

像救命稻草一樣抓的緊緊,

為無關緊要的小事,

就能把律師叫來諮詢。

她無知到以為賠錢就可以讓兒子避免死刑!

 

而串聯起全劇的,

就是這位仿佛來自外星球的律師了,

拿著菲薄的工資,

承接一件件法扶案,

不敷衍,為了辦案,

能放下懷孕受驚的妻子和女兒,

轉而去查找犯罪人背後的原因。

他是整部劇的彈幕擔當,

打開的彈幕中,有一半在對他評頭品足:

「律師是好律師,但不是好丈夫」

——這是比較中立、客氣的

「這律師就是有病!」

——這是罵的和緩的

「讓律師的女兒也被殺,看他怎麼辦?」

——這竟然是多數人的極端態度
……

在劇中,律師也同樣被潑糞、被恐嚇、

被妻子不理解、被嶽父嫌棄,

嶽父問他:

為了你的人權、你的理想,

就可以置妻兒家人於危險境地嗎?

但他仍然專注於幫助這些「十惡不赦」的罪犯!

他沒有正義之分嗎?

不是,他只想努力發現罪犯的殺人動機,

希望以此來避免和預防更多這樣的案件,

活的無比理想化的律師在現實中被認識和不認識的人譴責,

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被妻子罵,

被嶽父怨,

直到失去自己的夢想,

融入社會大眾……

 

同樣悲慘的是罪犯的妹妹

她一次次鼓起重生的勇氣,

卻一次次被打回原型,

她遭遇了什麼?

退學、遁世、找不到工作、隱姓埋名

但仍然被跟蹤、被偷拍、被欺騙、被開除

只因為

我們的孩子沒有了,

我們過不去,

她憑什麼就可以重新開始?

這樣的指責來自受害人家屬,

但又何嘗不是我們大眾的心聲。

於是,一步一步

大眾把她逼迫到想要殺人的境地!

 

善惡之間,究竟該如何選擇?

又或者,你真的選擇過嗎?

還是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善的對立面?!

自詡為善的我們究竟和惡有多遠的距離,

當我們集體把原本善良的人逼上絕路,

讓他再去殺人,

我們自己是否也成為了惡人?

 

The World Between Us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部讓我們深思的劇!

因為直面人性,

更是一部真實到讓我們不敢面對的劇!!!

但人性究竟會走向哪裡?

善與惡之間會是誰佔據上風?

才是這部劇最讓我們欲罷不能之處!

商務合作 | 掃描微信二維碼

13120078902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我們與惡的距離遠嗎?大概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習慣於譴責有源之惡,卻總是不知該如何面對一些看似沒有理由的傷害,或是束手無策,或是視而不見。束手無策往往發生在釀成大禍之後,而視而不見,正像是那些被忽視的惡意一樣,成為了大禍滋生的土壤。「七八歲的小孩,他們也沒有啥惡意,就是在一塊兒玩了。」這是一位校長近日對發生在自己學校的事件的評價。在你看來,這「沒啥惡意地在一塊兒玩」是玩什麼呢?追跑嬉戲?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最近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極好,豆瓣上評分高達9.3,一部演員顏值與演技雙雙在線的好戲。劇集講的是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包括兇手、受害者、受惠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闊別熒幕15年的賈靜雯回歸後在劇中飾演女主宋喬安,一位電視臺的新聞部副總裁。2年前,宋喬安的兒子在電影院中被李曉明殺害,此後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
  • 好男人與壞男人之間,只是一念之差,國寶級暖男陳寶國也不例外
    好男人與壞男人之間,原來只是一念之差,國寶級暖男陳寶國也不例外娛樂圈裡向來都不是清淨之地,在這裡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的人為數不多,但並不代表沒有,像陳寶國、劉德華、陳小春要說好男人與壞男人之間,到底有多大差別呢?這個也是說大就大,說小就小的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好男人與壞男人其實只有「一念之差」,產生了壞想法,又付諸於行動了,就成為了壞男人;產生了壞想法,沒有去行動,及時「懸崖勒馬」了,並為此深感愧疚不安,並使自己變得比原來還好,這當然就是好男人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不過咫尺之間
    》插曲,超搭超好聽)最近一口氣追完了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每集不超過一個小時,一共十集。其實很多瞬間,作為被害人或是旁觀者的我們,不過是打著弱勢群體的幌子,無意之中成為殺死人的劊子手。而這時自以為正義和善良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不過咫尺之間。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媒體,或者說,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著一把雙刃劍,而媒體的這把雙刃劍太敏銳,一不小心,甚至不用不小心就可以傷及,也許是一個人的一生。      我們不要談「公正」這件事,上述的本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無法「公正」,公正,也是有條件的。這大概是本片的視角選擇,每一個角色,都離「善」不遠,也離「惡」近在咫尺。
  • 深度解析電影《狩獵》: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槍之隔
    我們自然會把同情心投向盧卡斯,就像同情無辜的鹿;而放眼討論區,似乎觀念是善與惡在此片中翻轉了。從觀眾視角,或者盧卡斯視角,我們可以窺見事件的全貌;而從小鎮居民的視角來看,他們堅守著道德,而盧卡斯則是絕對的惡。這是一種巧妙的對立關係,使得一切都翻轉了,或者說,混沌了。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一切,只是因為,他幫殺人犯辯護。跟《誰先愛上他的》一樣,該劇出自編劇呂蒔媛之手。2016年2月28日,臺北街頭,年僅3歲的女童「小燈泡」跟在媽媽身後騎著腳踏車。在腳踏車卡住之際,一個手持菜刀的男人上前,菜刀向「小燈泡」身上砍去,足足23刀。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HERO與BOMBER其實只是一念之差
    劇作上娓娓道來,不誇張不強調,從十年前的士力架和射擊遊戲在兩人之間建立維繫,到十年後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事件的發生,以及FBI是如何和媒體沆瀣一氣尋找替罪羊,理察一家的隱私和人權是如何被踐踏,最後又是如何在沃森的策略以及母親的鼓勵之下反擊。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我們日常輿論會把重點放在譴責兇手上,這部劇則展示了受害人、兇手和辯護律師等各方面受到的傷害。善良和罪惡,關愛和暴力,一念之間……最終李曉明執行死刑,可是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媒體和民意的嘉年華落幕了,大家安心了,可是那些被害人的家屬呢?我們又要怎樣預防下一個「李曉明」的出現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世界雖然太雜亂,但希望就藏著雲的後面
    今年的這場瘟疫,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清了太多的人和事,終於發現,這個世界上,好人是真好,壞的人是真壞,蠢人是真蠢,善良的人,也是真善良。也正是在這場疫情期間,戰臺烽看了一部來自海峽對岸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感觸頗多。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常規,就在於,它真實地呈現了,在大惡大非面前,人是多面的,好人與壞人,罪人與壞人,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溫暖,在於它赤裸裸地告訴你,悲傷的洞是無法填滿的。沒關係,不要勉強自己。人生複雜的好處是,前方總會有路子讓你釋懷。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遠比你想像得更近
    這段時間,撇去《權力的遊戲》收官之作第八季出現史詩級爛尾不談,公認「神劇製造機」的 HBO 卻又出了一部新出的劇集,口碑好到爆炸,甚至可以說是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要如何改善、預防?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速速執行死刑? 」正是律師王赦的這些追問,讓這部劇視野更廣,立意更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們與媒體、媒體與利益之間的距離
    只是無論答案是什麼,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比起殺死一個人來說,我們更需要了解的是他為什麼犯罪,以及是否還有再造的機會,並最終施以適當的懲罰。而這正是對犯罪者人權的尊重。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想通過製作這樣的殺人工具,讓全社會的人看到並記住他的才華,以此作為無聲的反抗。我們雖不能因此斷定,家庭關懷與理解的缺失是使得李曉明這樣的人走上歧途的根本原因,但至少,生而教,教而養,養而予以必要的關注和尊重,想必才能夠培養出身心都更加健全的後代。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
  • 《蠅王》: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咫尺之間
    那,若是摒棄了善,一味地讓惡泛濫,會是怎樣的局面?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在他著作《蠅王》,為我們構想了這個問題與答案。他揭露了一群人,一座孤島,天真無邪的孩童,如何一步步淪為沾滿鮮血的野獸。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必須有所驚醒,只有敢於直面人性之惡,才有可能預防和糾正,服下清醒劑這副良藥,鎖住心中蠢蠢欲動的野獸。一、人性之惡戈爾丁說過:「經歷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了解,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腦子出了毛病。」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獲得12w+人在豆瓣9.5的超高評分。對於一部現代職場劇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意味著這部劇足以稱為神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卻道出各種社會的亂象、現實的殘酷和價值觀的衝突。
  • 好人真好,壞人真壞,《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相對於國內動輒四五十集的注水篇幅,《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十集的體量,可謂是足夠緊湊精緻,又非常良心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一起隨機殺人案件展開,從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被害人家屬、媒體、律師的角度講述了有關精神患者引發的具有爭端性社會話題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