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愛講「情懷」二字,什麼是情懷,卻沒有人能準確給出。
在呼和浩特,吃燒麥,就是一種情懷。
燒麥這種麵食,不論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一定都吃過。但是,當南北方見面說起它時,一定都覺得對方吃的是一個「假燒麥」。
究其原因,不過是南方燒麥以醬油糯米為主,北方燒麥以牛羊肉等餡料為主。
而我,最愛的是那一口流油的北方燒麥。
有關燒麥最早的描述,是「素酸餡稍麥」,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
到了明清年間,「稍麥」一詞雖然還在沿用,但「燒麥」也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並且使用得更為頻繁些。
呼和浩特的燒麥說起來也有些歷史了,1937年的《綏遠通志稿》當中記載「且歸化燒麥,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
但凡來呼和浩特遊玩的旅客,吃的第一頓早飯,一定是燒麥。
假如你的內蒙朋友帶你吃燒麥時只給你點了一兩半,你一定不要覺得他小氣。
呼市的燒麥都是論「兩」賣的,一般情況下,一兩八個。很多不熟悉這裡的人會覺得,一兩燒麥怎麼能夠吃。
但其實,在呼和浩特有句俗話:
「二兩燒麥憋死漢」。
這裡燒麥的計重單位是麵皮的重量,二兩麵皮再加上羊肉餡兒,撐人程度可見一斑。
正宗的呼市燒麥,是用羊肉大蔥做餡兒,羊肉可選擇的範圍很多,錫盟羊就足夠美味,蔥最好是用畢克齊大蔥的蔥白。
羊肉和蔥的配比,每一個燒麥館都有各自的秘方,但不管比例怎麼變,都一定要手工切碎攪拌。
燒麥皮要擀得極薄,逐個粘上玉米澱粉,再將皮摞在一起,壓出荷葉形花邊。
包餡兒時,一手託住燒麥皮,放上羊肉大蔥餡兒,不要封口,手心一攏把餡兒聚在皮裡,再一提留兒,輕輕捏一下麵皮邊緣,呈現出石榴花的形態,就可以上屜了。
剛出鍋的燒麥晶瑩剔透,皮薄如蟬翼,韌而不破。
用筷子輕輕一夾,就可以把整個燒麥從盤中舉起,讓燒麥在醋和辣椒混合的蘸碟裡打個滾,山西陳醋和託縣油辣椒是羊肉燒麥的點睛之筆。
當燒麥皮上醋和辣椒縱橫流淌時,不需要再顧及什麼,大大地咬一口。
入口是微微的醋酸,一瞬間羊肉的汁水在嘴裡爆出,裹挾著大蔥的豪邁。
仔細咀嚼,能品出羊肉顆粒遊走在唇齒間。
這時候,再配上一口磚茶,紅褐色的茶湯入喉,羊肉的油膩一掃而空,口腔裡充滿了茶香,感覺自己滿血復活,再吃一兩也不成問題。
幾個燒麥下肚,喝一口熱氣騰騰的磚茶,你會不由自主地長出一口氣。
一頓羊肉燒麥下肚,迎接新徵程和挑戰,又是帶著羊肉味兒元氣滿滿的一天。
肉質鮮嫩 麻辣爽口
口感勁道 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