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演歌舞——兼評國光劇團《百年戲樓》

2021-02-07 文匯筆會

編Saying:

前不久,臺灣國光劇團來滬演出《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孟小冬》三齣戲。劇評家翁思再先生最喜歡老戲新編的《百年戲樓》,覺得既有美學追求,涉及「文革」的場面也「拿捏得如此得體」,殊為難得。

戲曲舞臺「有動必舞,有言必歌」,王國維總結為「以歌舞演故事」,即以故事為載體,表現的是技術方面的「玩意兒」——唱腔、身段、舞蹈、武打,等等。然而,不久前國光劇團來上海演《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孟小冬》三齣戲,敘述故事的外圍結構未必「有動必舞」,而是生活化的話劇手法。那麼戲曲在哪裡呢?——隨著情節的推進,編導經常會信手拈來「戲中戲」橋段。這些獨立的表演結構是膾炙人口的老戲。它們非歌即舞,一段一段地拼接,既表達故事裡的內容,又獨立地體現戲曲的藝術之美、程式之美,進入戲曲觀眾的技術觀賞點。對於新編劇目的這種新的做法或美學追求,我認為可以把王國維的話倒過來說——稱之為「以故事演歌舞」。

傳統戲曲(尤其京劇等傳統積澱豐厚之劇種)觀眾,與話劇、影視觀眾不同,往往重在看技術,看角兒。純為看故事情節者,甚至不妨直接去讀劇本。國光劇團「以故事演歌舞」的實驗與王國維所說殊途同歸,其故事照樣是歌舞的載體,照樣體現了戲曲的藝術特色和技術優勢,不過是歌舞的獨立性更強,情節為技術觀賞點服務的取向更明確而已。

在這次看到的三齣戲中,我最喜歡《百年戲樓》。

像《百年戲樓》這樣,對梨園人生況味和戲班固有矛盾提煉、概括得如此準確而深刻者,在以往劇作中並不多見。該戲呈現了兩個故事,都同師傅、徒弟之間的離散分合有關。第一個故事裡的一對師徒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倆為了男旦的尊嚴先後改歸了老生行當。徒弟不堪師傅的束縛,半夜出走,然而待徒弟成為師傅後,他的徒弟重蹈他的覆轍,也離他而去。為徒弟時往往追求藝術突破,做了師傅就往往會反對徒弟急於求成。師傅認為老戲你照祖宗的樣子演就是了,徒弟則說「祖宗不也改他的祖宗嗎,為什麼我們不能改?」藝術分歧導致感情裂痕。對於這個矛盾,作者沒有評判誰是誰非,而是讓師傅雖然心裡彆扭,卻一直關注著徒弟的創新,而徒弟則在師傅晚年請求傍演一出《搜孤救孤》。結果是師傅認可了徒弟的改革,又以舞臺上公孫杵臼挨程嬰的一頓揍,讓師傅最後出了一口氣。

這種矛盾的固有性在哪裡?在於梨園行中人的一個共性——都想「成角兒」,這就需要掙脫束縛、自立門戶,藝術上繼承和創新的矛盾即在其中。作者讓這對師徒最後和解了,其理由在哪裡呢?在於對藝術規律的認同——藝術無所謂新舊,唯在好壞。對於精粗美惡的評判力,使得戲班裡種種由藝術而產生的矛盾和人事糾葛得以平衡和協調。作者此處的詮釋和立意,有其典型意義。

梨園這碗飯,吃得好是「戲飯」,吃得不好是「氣飯」。《百年戲樓》的另一個故事,所描述的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氣飯」——在「大革文化命」的浪潮中,徒弟異化,瘋狂地揭發師傅。時過境遷,師傅死後該徒弟成了角兒,她專程來到師傅的兒子那裡,請他陪自己合演表現和諧內容的《遊湖借傘》。 師傅之子是一個「憤恨底下的情痴」,對戲的痴迷,是他消弭仇恨的麻醉劑。他說:「(臺上臺下)誰能分得清?為什麼要分清呢?戲臺下的不圓滿,不都得到臺上去求嗎?唱戲,不就是為求個圓滿?分清了,那還唱得下去嗎?」戲演到這裡,我內心大叫一聲好。不僅為它的語言張力,更為這種從戲班生活中發掘出來的帶著苦澀的哲理。它擲地有聲,使得作品進一步具備普遍的社會價值。

涉及大陸「文革」場面的戲曲作品,目前還很罕見。我很詫異作為海峽對岸的藝術家,能夠拿捏得如此得體。劇中,紅衛兵抄出了所謂「腐蝕青年演員」的一雙戲鞋,厲聲質問,又集體反覆念叨:「金絲掐紅、蟠龍繞鳳、牡丹重瓣小繡鞋」,其情狀分明是羨慕嫉妒恨。這使我想起當年「造反隊」來抄我家時的景象:他們把「封資修」的物件堆在一起後,居然拿起家母的高跟皮鞋反覆欣賞,翻閱舊書而不能釋手。《百年戲樓》這個「羨慕嫉妒恨」的細節,看似閒筆,卻很傳神。作者對於戲班「文革」場面的演繹,並非浮光掠影,而是符合本質上的真實。

如前所言,國光劇團系列新戲的描述方法,具有內外兩層。其外圍是寫實主義的,一進入「戲中戲」則全是虛擬、寫意、程式化了。演員的善入善出,類似「說書人」的串場評述,經常產生劇場的間離效果。這種新理念是對話劇、京劇、崑劇、音樂劇的藝術資源的綜合,是梅蘭芳、斯坦尼、布萊希特表演體系的融匯。我認為國光劇團是在有意解構京劇,進行更高層次的藝術整合。

這種解構和融合是當前的一種趨勢。中國到底有沒有三百多種戲曲樣式?是否需要三百多種地方戲?我想,只要摒棄狹隘的文化功利觀念,這些問題是可以達到共識的。許多地方戲之間,在藝術和技術資源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有歸併「同類項」的可能。在當下的新劇實踐中,許多話劇導演介入進來,他們往往從「泛戲劇」概念出發,自覺不自覺地打破劇種界限,取消地方戲的特色,進行著戲曲資源的重組。應該說其中不乏做得好的,可是無知無畏者難免不「造魔」。

那麼,國光劇團有沒有「造魔」呢?——我承認他們幾個新戲之間成熟程度不一,探索的道路也是曲折的,可是它們與那些膽大妄為者不可同日而語。國光劇團的基礎是三個軍隊京劇團和一個豫劇團,於1995年實行歸併時,去掉了界定其劇種的字樣,而稱「國光劇團」。劇團名字的這一改動,似於冥冥中預示著使命——要在京劇、豫劇之外實施更大範圍的資源整合,進行新型舞臺劇的營造。這是一種自我「鬆綁」舉動。有鑑於此,對於目下圍繞國光新劇的爭論就可以有一個解釋:若以京劇為坐標去看,許多老觀眾會不習慣,會罵街;若跳出京劇範疇,換成從廣義的舞臺劇角度去觀察,就比較容易寬容和理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衷心希望國光劇團王安祈、李小平、魏海敏這個「鐵三角」創作團隊,能夠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持之以恆地探索下去,完成歷史使命,實現美好的願景。



----

對本文有話要說,請回到筆會微信封面頁,直接回復。


「筆會」微信開通一周年之際,我們特地趕製了一部分作者姓名的關鍵詞回復,以方便大家更方便查閱。感謝朋友們一路的陪伴!


讀者只要在回復欄中輸入他們的名字,就可看到「筆會」微信推送過的相關文章。他們是:


楊絳、湯一介、樂黛雲、邵燕祥、黃永玉、宗璞、王安憶、韓少功、陳平原、劉心武、陳尚君、葛劍雄、遲子建、胡曉明、許紀霖、羅志田、葉兆言、張大春、李黎、金宇澄、陳四益、梁小民、林達、董橋、畢飛宇、裘山山、汪湧豪、李天綱、嚴鋒、毛尖、胡展奮、張新穎、舒飛廉、徐建融、阮儀三、李皖、陳學勇、劉緒源、王周生、陳丹燕、楊揚、謝泳、郜元寶、唐韌、張蟄、李娟、江曉原、俞可、朱天心、唐吟方、唐吉慧、李修文、吳非、李敬澤、談瀛洲、蔡翔、邵燕君、張定浩、黃德海、王曄、陳辰、沈嘉祿、孔明珠、柳鳴九、唐小為、愷蒂、孫潔、楊好、路明、葉傾城……


我們以後還會繼續完善這個系統,如果您發現自己喜歡的作者尚無關鍵詞回復,歡迎來提醒我們!


願有「筆會」的生活,能讓您感覺不錯!


點擊右上角按鈕可以:1,「分享到朋友圈」;2,「查看官方帳號」關注「文匯筆會」。

更多筆會內容請點下方「閱讀原文」,或讀紙質《文匯報》。

回復「2013可查看新一輯筆會年選《黎明即起》內容,它的78篇選文目錄。


近期好文推薦:

回復「1」,可看《錢鍾書外文筆記:一座萬裡長橋》;

回復「2」,可看楊絳《「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及《漫談紅樓夢》。

回復「3」,可看遲子建《諾曼第:最蒼涼的海岸》

回復「4」,可看陳沐《對舌尖2的生態反省》

回復「5」,可看路明《畢業季 | 致初戀》


微信版文匯筆會,六十多年歷史的副刊,在新媒體上呈現。希望老一輩所說的「魚水情,道義交」,在這個空間延續。珍惜每個生命認真的吐絲結繭,珍惜這心靈的息壤。


相關焦點

  • 京劇新美學 國光劇團
    來自寶島臺灣的國光劇團,以京劇新美學而享譽業界,帶來全新劇目《青春謝幕》。1月10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來國光劇團的副團長王子雍以及旦角主演朱安麗一起聊聊國光劇團。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
  • 國光劇團:臺灣京劇團的突圍
    這部戲就像是為魏海敏度身定製,換其他人或許都沒法演——她雖是國光劇團梅派青衣,然私下裡又對餘派老生有興趣,反串過《擊鼓罵曹》、《打漁殺家》等戲。現年57歲的魏海敏受「票友」父親影響踏上學藝之路,之後跟隨吳興國、郭小莊、王安祈等人,見證了臺灣京劇走上了一條與內地京劇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 重新解構觀演關係,國光劇團《賣鬼狂想》慶王府分享會
    「臺灣第一丑角」《賣鬼狂想》戲劇指導陳清河2016年12月1日晚,國光劇團在慶王府舉辦分享會,向大家分享國光在臺灣推廣
  • 臺灣國光劇團:又一次成功的「勾引」之後
    時隔五年,國光再次高調登陸上海大劇院,《十八羅漢圖》演完,非資深觀眾一片讚美之聲,資深觀眾(註:非僅指資深戲曲觀眾,而包括對戲曲、劇場藝術、文史哲各有豐富閱歷的資深文化類觀眾)則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不滿足,有的指向戲曲表演,有的則指向該劇試圖賦予的哲學命題隔靴搔癢浮皮潦草。在莫衷一是之間,筆者的感受是:國光的「勾引」又一次成功了。
  • 報名活動 與臺灣國光劇團聊京劇的創新,《賣鬼狂想》主演與你近距離接觸
    時間:2016年12月01日(周四9:30—20:30地點: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慶王府院內(近民園體育場)主講嘉賓:張育華 博士(臺灣國光劇團團長)示範演員:陳清河、陳元鴻、陳富國、與從海峽對岸而來的國光劇團面對面領略嶄新京劇美學,機會絕無僅有!將有兩位觀眾有機會化身古典人物參與互動!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上周末,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大劇院一連帶來兩場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李後主》和《十八羅漢圖》,全新的呈現方式讓不少觀眾感嘆顛覆了傳統戲曲的觀劇體驗。昨天,國光劇團又在大劇院開了研討會,聽取大陸專家對國光的建議和意見。
  • 臺灣戲曲中心將啟用 「國光」劇團為「祖師爺」安座
    9月12日,該中心駐館團隊——「國光」京劇團舉行傳統儀式「梨園祖師爺安座大典」,將劇團供奉的行業神「祖師爺」正式移駕,安座於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後臺。「祖師爺」是京劇界的行業神,相傳為創建宮廷音樂組織「梨園」的唐明皇。主辦方介紹,「國光」劇團自1995年成立後,就迎請「祖師爺」安座於臺北木柵的「國光」劇團後臺,成為梨園子弟共同的心靈依歸。
  • 臺灣國光劇團藝術沙龍!等你來!免費報名!——【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藝術沙龍】
    免費【報名方式】:轉本貼至朋友圈;之後截圖發給繁星戲劇村微信公共平臺即可劇本集兩本,《國劇新編--王安祈劇作集》及《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收錄《紅樓夢》《再生緣》《孔雀膽》《紅綾恨》《通濟橋》《袁崇煥》《王子復仇記》等劇作。 2002年起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新編《王有道休妻》嘗試「京劇實驗小劇場」,與趙雪君合編《三個人兒兩盞燈》與《金鎖記》。
  • 【友情推薦】京劇界「泥石流」, 臺灣國光劇團《賣鬼狂想》贊贊贊
    往往我們想到「丑角」,一般能聯想道的是傳統劇目裡面插科打諢滑稽的配角,而臺灣國光劇團的《賣鬼狂想》卻給我們憋了個大招,邀請年輕編劇邢本寧與宋厚寬導演共同合作,以「定伯賣鬼」的志怪小說為藍本,以「醜」的表演為創意,由國光當家醜角陳清河擔任指導,新銳醜行演員陳元鴻、陳富國、周慎行等人擔綱演出,給我們呈現了一出絕無僅有戲謔古今的京劇醜戲。
  • 國光劇團王安祈:不排斥話劇導演排戲曲,我們要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這一代人該有自己的創作記者:從當代傳奇劇場到「國光」劇團的新編戲,臺灣在京劇創新上備受矚目。為什麼戲曲創新能成為業內共識,這種風氣始於什麼時候?王安祈:在兩岸分隔初期,臺灣的文藝政策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京劇團大部分在演老戲。
  • 「三傻」大鬧大劇院,臺灣國光劇團帶來 《賣鬼狂想》!
    三位醜行演員在臺上互相吐槽,表現愚蠢,時而歌舞,並與觀眾互動丑角雖在舞臺上表現愚笨,實質上卻提醒了現實世界中的真實道理。《賣鬼狂想》改編《搜神記》中的《定伯賣鬼》,運用傳統戲曲中的虛擬程式化表演,及丑角逗趣幽默的演出方式,讓整齣戲不僅充滿寓意,更趣意橫生,開啟京居「醜戲」的新可能。除原班人馬外,也增加「熱血新銳」,讓《賣》居加演呈現更多洋面貌。
  • 夢回鶯囀 百年戲樓:瑞鳴《生旦淨醜》
    唱片名稱:《生旦淨醜》錄音:
  • 京劇界「泥石流」, 臺灣國光劇團《賣鬼狂想》速度贈票!
    新銳編劇邢本寧,與從現代劇場跨界的導演宋厚寬,對於京劇古典形式毫無負擔的放手創作。看這三醜如何成功推銷一頭鬼變成的羊?這頭羊摸不到,瞧不見,還沒有重量。觀演迴響:「三位精彩演員不時輕鬆出入於劇情與舞臺之間,老故事雜揉各種現代時事、流行文化,不但讓「京劇」
  • 原創音樂劇:以歌舞演好中國故事
    由於這幾部作品都出自國有文藝院團,這也引發了我們更多的觀察與思考:在創作和表演上,中國原創音樂劇以何種風範去「以歌舞演好中國故事」?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國有文藝院團如何通過音樂劇的創作、演出提升市場融入度?
  • 大小愛玩開年大戲:進百年戲樓賞京劇國粹,觀萌娃登臺表演
    2018年1月7日湖廣會館,百年老戲樓,生旦淨醜,出將入相專業名角,經典大戲, 孩童奶聲奶氣唱京戲!不僅僅因為,我們在百年經典的老戲樓裡;不僅僅因為,風雷京劇團名團名角出演;不僅僅因為,精選了老少皆愛的名段來演出。更重要的是:我們「京劇.近距離」系列活動往期小學員,也將再次登上這次的舞臺,與專業演員同臺獻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