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明: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2021-02-19 新民說iHuman


圖:臺灣舞蹈團雲門舞集舞蹈《稻禾》

中國文明不僅說感恩,更重視報恩。

父母恩重,故中國文明標舉一個「孝」字;「孝」是報父母之恩,祭祖則將孝思延伸,跨越了幽冥,使之綿亙,使之久遠,遼遼無盡,猶如青山千萬重。

 

有位小學老師,曾在報上讀了我那篇「兩岸讀經」;後來,參加我的講座,遂提請願聞其詳。我回答說,讀經雖然重要,但有同樣緊要、甚至更為緊要者,譬如說,祭祀。尤其臺灣南部祭祀虔盛,不妨就常帶學生,尤其讓自己的小孩,多去拜拜吧!

 

話說,近幾年來,每隔兩個月,我都帶著妻小,偕家中二老,到臺中一趟。去臺中,是為了看林醫師;林醫師診脈精絕,臨證察機,常能治病於未發。我三個稚兒,尤其家中二老,都有賴林醫師善加調護。

早先,由於舟車勞頓,頗費周章,加上臺灣老歐吉桑特有之執拗,因此,對於這趟遠門,家父一直意興闌珊,總說不去;而後,屢經孫兒撒嬌託請,央求再三,他先是勉為其難,漸漸地,也不復抗拒,便成了習慣。於是,兩月一回,倒也幾無間斷,如是數年。但這回,卻是家母說她不去。

 

行事平和的老太太,往往甚少偏執,總能隨遇而安。家母亦然。但這回我勸說半晌,她不去總仍不去。你道為何?蓋當天乃我祖父之忌日也。家祖父去世,至今三十餘載,忌日當天,家母年年祭奠,未曾稍怠;即使這回,我勸她臺中回返後過午再拜,她也不肯;言道,忌日之祭,唯能上午。

 

家母平日隨和,但遇到祭祀之事,卻從不苟且,毫無馬虎。這般對祭祀之慎重,非獨獨我母,蓋遍在於島內四處也。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臺灣民間祭祀不輟,每每視為頭等大事,其實,都通於昔日之朝廷,皆上古禮樂遺緒也。

 

數千年來,正因祭祀如此虔敬,才培養出一代代清和之人。

尤其鄉下老嫗,常常年紀越長,越是和悅;越到晚年,越是靜定。她們多半不識字,自然也未曾讀書;經典裡頭的聖賢之道,通常也無甚聽聞;但是,較諸許多飽學之士,她們生命之安穩信實,她們性情之清朗健旺,不僅毫無遜色,甚且猶有過之。何以然?

蓋因她們在中國文明的禮樂之中,日日行之,日日由之;雖說未必知其理,未必明其旨,卻具體真實地在行儀之中點點滴滴變化了自身,更形塑了性情。

 

這樣的禮樂文明,祭祀是關鍵。除了祖父,每年祖母之忌日,家母也同樣祭奠奉饗,未曾或斷。我從未見過祖母,母親也未嘗親見;事實上,早在我父親年幼之時,祖母便已因病逝世。

去世至今,忽忽已逾一甲子矣;六十幾年來,歲歲年年,忌日有兒媳祭奠,清明有兒孫墳前掃墓,逢年過節則與列祖列宗同饗盛饌,即使平日,也晨昏一盞清茶與三炷清香。這般的清香嫋嫋,遍在於臺灣鄉間各地,於是,世人皆曰,臺灣民風淳樸,臺灣人情厚實。

 

祭祀,是對歷史的報恩。

中國文明不僅說感恩,更重視報恩。父母恩重,故中國文明標舉一個「孝」字;「孝」是報父母之恩,祭祖則將孝思延伸,跨越了幽冥,使之綿亙,使之久遠,遼遼無盡,猶如青山千萬重。

祖先之外,中國人也祭聖賢、拜仙佛,答報他們遺澤後世、惠及萬民;此外,各地還奉祀歷朝人物,其中,有成者,有敗者,但不管如何,歷史總因他們而錚錚然有響有亮。我老家漁村,寺廟特多,祀奉媽祖最盛,一來答報昔日渡海來臺護佑之恩,二來感激年年風濤但海上行船終仍一切平安。

十一年前,內人懷長女,臨分娩數周,天天挺著大肚子,走到金鑾宮,步上層層階梯,向媽祖娘娘敬謝禮拜。離我家最近的廟宇,則是太陽殿,主祀日月星君;我家中三個小孩,都是才剛會走路,便爬上一級一級樓梯,去向「太陽公公」合掌頂禮。他們口中的「太陽公公」,其實就是崇禎皇帝明思宗;蓋當年明末遺民,渡海來臺,始終思念先主,不忘故國也。

 

祭祀,也是對自然的感激。

人受恩於歷史,也受惠於自然;由父母長輩撫育,也由皇天后土所生養。因此,中國人敬拜日月山川,奉祀四時節氣,更虔敬於祭天與祀地。所有的祭祀,祭天位階最高。

臺灣鄉下之婚禮,至今猶多規格極高之祭天儀式,曰,拜天公;我結婚時的拜天公,其慎重,其莊嚴,都讓我遙想歷朝在天壇祭天時的神志清明與唯虔唯誠。有這樣的清明與虔敬,中國文明才可以吉祥止止,才可以綿亙長久,遼遼無盡。

 

祭天之外,更多祀地。

周代祭祀土地,名曰「社祭」;「社祭」後,分「社肉」;陳平早年寒微,就因均分「社肉」極妥極當,備受父老稱許。「社祭」處,就是「社廟」,臺灣則稱為土地公廟。土地公廟分布極廣,甚至連公墓也經常可見;但見一尊甚高甚大的土地公矗立其中,慈眉善眼,照拂陰陽。

更多的土地公廟,則在鄉野間;許多的客家村莊,初初走過莊頭的那間土地廟,便開始看見屋舍儼然,聽聞人家笑語,待拜過了後頭另一尊土地,便只見一片豁然,眼前儘是離離稻穗。

在水田邊,走著走著,會忽見一株大樹,或樟,或榕,樹下總又有一間小廟,廟埕不大,但有幾張藤椅,老者聊天下棋,幼童嬉戲其間,那兒有綠蔭涼沁,那兒有清香嫋嫋,那兒最有尋常民間之好風景。

 

上回,我在稻田間的產業道上,領著小朋友騎車,逶迤一路,望見前頭有棵大樟樹,我回頭對孩子說,前面那是土地公廟,你們去跟土地公爺爺拜一拜吧!他們三人才一聽聞,不待分說,倏地便騎上前去,單車停在廟埕,忽地便在小廟中有模有樣拜了起來。這恭敬禮拜,是他們的學習,是他們的修行,也是他們尋常光陰的好風景。


在臺灣田地中預演的雲門舞集《稻禾》

 

訪談:懷仁×薛仁明


懷仁:旅居德國,讀經運動實踐者,公公也是西方在家自學運動的先行者)

 

這幾年來,大陸掀起了一片「民國熱」;隨著開放自由行,又開始了另一波的「臺灣熱」。深入接觸了真實臺灣之後,大陸朋友對於臺灣民間(尤其南部)人情之溫厚,普遍印象深刻,甚至,頗有感動。

於是,有大量的文章,討論這人情溫厚之原因。不僅大陸朋友議論紛紛,連臺灣的某些名家也參與了討論。這些議論,皆有所見,但是,卻幾乎都漏掉了臺灣民間的祭祀傳統。避開最關鍵的祭祀傳統而不談,橫說豎說,都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憾。

換言之,真要「認識臺灣」,就該從這祭祀傳統談起;真要「疼惜臺灣」,也該從這祭祀傳統做起。臺灣的教育,應該重新和祭祀聯結,讓下一代懂得敬天畏人,讓下一代懂得感激祖先、感激歷史、感激天地,教育才可能找到自己文化的源頭與活水。

懷仁:記得兒時,除夕年夜飯時,餐桌上總有一副單獨留出的碗筷,那是家父為他過世的祖母所準備的。在下惜未有緣親見曾祖母。

很久,這件事情也以為忘記了,但讀到您文中令堂祭奠奉饗令祖父祖母那段,禁不住落淚……一下子湧出那麼多早年的記憶和對曾祖母的思念。原來,這年年相續的儀式與真切緬思,令在下內心深處早已與曾祖母血脈相連…

 

薛:你所提令尊與令曾祖母之事,非常動人。

 

令尊那一副碗筷,其實就已是祭祀了。他當時雖然未必有祭祀之意,但那樣的緬懷之思,透過具體的造型,正如孔子所言「祭如在」,其實,這就是祭祀。中國文明以色顯空、以體顯用,正是以這樣「年年相續的儀式」傳達了「真切緬思」,從而世世代代之人能與歷史、與自然「血脈相連」,這正是祭祀之極意。

 

懷仁:七年前我在英國牛津,有時會去參加New College的教堂晚禱。那座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學院教堂中,燈光朦朧,燭火搖曳。少頃,身著聖衣的唱詩班少年們緩緩走入,潔白的詩袍花領映託著他們高貴典雅的面龐。

甫一開口,靈性的天籟充盈於整個空間……其實在牛津這樣的地方,無論在學院、圖書館,餐廳,你都常常會有一種歷史與現實的錯雜感。我博士導師的辦公室,就位於一座建於十五世紀的大樓裡;參加很多活動,大家都必須穿著特別製作的黑色學袍;出席學院正式晚餐,整個流程複雜而有序,院長以拉丁語致辭,大家起立以拉丁語相和……

凡此種種,充滿了中世紀的儀式感。按目下時髦的話講,就是很穿越。

 

但是這份穿越,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實在是太奢侈——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歷史和傳統都被拋諸腦後,連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都變得如此陌生——如果這些都忘了,和忘了自己是中國人,又有什麼差別呢?

 

薛:臺灣雖因這二十年「去中國化」去得厲害,目前已經不算普遍,但是,在臺北依然不時可以看得到有人穿著唐裝或是一襲布衣,就在街上尋常地行走。穿著這衣服,可以是儀式,更可以是日常;有些人穿這樣穿得很自在,很輕鬆,又很有自信。我的老師林谷芳先生不就是終年那一襲米白布衣嗎?

前陣子我和朋友吃飯,安排在一家國府來臺就已開設的上海菜館,裡頭的氣氛、堂倌的態度,以及菜餚的味道,據說,都和六十年前幾無二致。雖然在裡頭談話,因為吵雜,故而有些辛苦,但我仍是很喜歡那種傳統中國菜館的人聲喧譁與杯盤交錯,真有著中國文明特有的人世繁華。

用完餐,我們才走幾步路,到了「臺北書院」的附設茶坊,裡頭的靜謐雅致、疏朗大氣,那不只是明清的,更可能是唐宋的。朋友才坐下來,便忍不住驚呼,臺北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

那天下午,北京的編輯也來了。看了「臺北書院」的講堂,美術編輯便脫口而出,「好想在這裡聽課喲!」那講堂,平常就是上著中國的立命之學。晚上我又帶兩位編輯到「食養山房」用餐,餐畢,主人招呼我們飲茶。

夜色中,微雨的食養宛如一幅宋元古畫,燈光氤氳在寂寂山谷中,有溪水淙淙。告辭之後,美編還說,剛剛喝茶的地方,感覺像是到了佛寺。

薛仁明先生著作集

《教養不惑》(書名暫定)

已授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出版,

不日面世,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墨西哥6歲女孩兒被祖父祖母殘忍殺害,女孩生前曾遭祖父多次侵犯
    都據MEAWW新聞網4月16日消息,墨西哥一個年僅6歲的小女孩被其祖父母殘忍殺害,生前慘遭祖父侵犯。據了解,墨西哥奇瓦瓦州因為新冠病毒實施封鎖,女孩兒的父母認為,將小女兒放在祖父母身邊會更加安全,但讓夫妻倆意想不到的是,祖父母會是女兒的催命符,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女兒會遭此不幸。
  • 祖父的鷓鴣
    祖父是儀甫公最小的孫子,也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得到他隔代傳藝,也成了一方知名的聖手良醫。不過在父親眼裡,祖父的醫術,實在學得有些膠柱鼓瑟,泥古不化,所以當年對癱瘓在床後來又患了「腸癰」的祖母束手無策,還是父親自學成才,才使她起死回生。祖父像儀甫公一樣,除了行醫,也會吟詩作對,佔卜算卦,看墳山風水。
  • 【薛仁明課程】百頤堂講座史記中古漢人的生命氣象(3月18日—19日)
    薛仁明,臺大歷史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畢業
  • 那個被狼嚇死的祖母‖文/子愛
    偶然有一天和姥爺聊天,聊起祖輩的事情,我被祖母的死這個故事所吸引,姥爺中文表達力很好,很簡單,但是故事卻對我這個城市裡的孩子來說,很新奇。祖母是13歲的時候就被說給我的祖父了,去世的時候才20歲。我的祖父是當地有名的地痞,好吃懶做,不種地,不勞動。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和一個姓氏的人住在一起的,所以祖父常常東吃吃,西蹭蹭。
  • 薛仁明:中國學問的特點是經不起分析
    2014年9月19日,臺灣學者薛仁明先生受弘道書院之邀,做客騰訊思享會,講述「中國人的生命氣象」。薛仁明認為,五四以後最糟糕的一個詞是改造,期待脫胎換骨的人易墜入魔道,真正的中國智慧是大而化之於無形,說不清道不明。以下為學者發言實錄:
  • 所謂皇天后土
    所謂皇天后土作者│竹溪雲山皇天后土,本指天和地,乃主宰萬物之意,然這只是草民樸素的一廂情願,真正的主宰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我的祖母
    可是,我敬愛的祖母就病倒了!望著我稍大一些就帶我跟她玩、跟她睡的祖母,我悲痛萬分,欲哭無淚!我離家時,她還好好的,怎麼剛一個學期,她的身體情況就急轉直下,截然不同了呢?是否有她對我的擔心、思念之情而參雜其中呢?祖母的病加重了,我們只好把她移到廳堂上睡地鋪。
  • 【青蓮】祖母是本書
    祖母教育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只考慮自己,更要考慮別人。聽說,我父母親結婚後的第一天早晨,祖母做早飯抓山芋幹,因為放到盆裡有聲音,父母親也就醒了。第二天,母親一直睡到飯煮好之後才醒來,因為細心的祖母做早飯抓山芋幹,放到圍裙裡了,這樣就沒有聲音了。祖母和母親相處從未紅過臉。人間溫情,全在細節。比如,祖母教我們放開水瓶,應該把瓶把子靠牆,以防刮到人。
  • 霍啟剛深夜髮長文,曬照悼念祖母,感恩祖母像愛他一樣愛郭晶晶
    9月15日晚,霍啟剛在社交平臺曬出了祖母的老年生活照,並發布發千字長文悼念祖母呂燕妮。霍啟剛首先曬出了祖母與祖父的照片,並表示去世前全部家人陪伴在側,心裡非常難受。言語裡表達了對祖母的懷念和感恩。霍啟剛還表示自己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祖母非常細心的照顧。
  • 滿口黃段子幫你笑出腹肌的電影《下流祖父》
    那小野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絕對是《下流祖父》。千萬不要被《下流祖父》的名字給嚇到了,電影僅僅有時候臺詞會有點汙,裡面並沒有特別裸露的鏡頭,雖然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不是很高。故事一開始,男豬腳在祖母的葬禮上,終於見到了多年未見的祖父。從高中後男豬腳的祖父就沒見過他了,下流祖父莫名其妙地讓孫子給自己開車,來個外出旅行。
  • 霍啟剛祖母呂燕妮逝世!低調合葬霍英東
    霍啟剛祖母呂燕妮逝世!低調合葬霍英東霍家也是一個大家族,如今這個大家族的大家長逝世了,卻這麼低調,真的是讓我們很意外。現場的主持環節儼然已經到了霍啟剛的手裡了,他對媒體宣稱說,自己的祖母,也就是呂燕妮女士將會跟他的祖父霍英東合葬在一起。
  • 劉若英的祖母:得體不只需要教養與決心,臉上總要帶上笑容,心中滿是歡喜!.
    祖父的生日是祖母最重視的日子,即使祖父離開我們已經有十二年了。我自兩歲父母離異之後便與祖父母同住,我當他們是我的父母,老人家也更甚疼愛兒女般的照護著我。上山的路七回八轉,祖母和我在這路途中總會說說聊聊這一年的事,也摻雜些祖父的小趣事或我小時的糗事。她通常記憶力驚人,說起細節令人如歷歷在目。
  • 祖父普阿公(上)​ ​▌陳志玲
    祖父一邊用蒲扇給我們驅趕蚊蟲,一邊開心地瞧著我們爭涼床。我們睡在涼床上,聞著祖父身上那獨特的汗味和體香,開心而安靜地聽祖父說話,聽祖父和家裡大人說話,有時也聽祖父和偶爾來串門的鄰居說話。他們天南海北,話農事,拉家常。祖父常常光著脊背,讓我們替他撓癢,看著祖父很享受的樣子,我們也很高興。
  • 我的祖父偉如公
    祖父出生在書香門第,世世代代讀書、為官,從祖上傳承下來的《上海鄭氏族譜》中獲知,明景泰年為一世至今已有五百五十多年了,至吾輩也已第一十八世,幾乎世代穩居在上海老城的西門附近。祖父偉如公(字忠諒),生於1911年8月23日,卒於2008年11月26日19:01,享年98歲(可以說跨越三個「朝代清、民國、新中國」)。
  • 重讀【大智慧-上】·第二篇迎養祖父、迎養祖父被告、長瘡癆-007
    ,將來必定發財,祖父還有點養老產在先生家,如果發財了,若叔父伯們藉口分家,那不是要吃虧了嗎?因此,先生的母親就叫先生的祖父到他別的兒子家去生活。先生當時才十九歲,雖極力反對母親那樣做,但也奈何不得,只是痛哭終日罷了。先生二十五歲時,二月十九日祖母去世,當月二十五日就把祖父接過來了。先生祖母去世後,先生的二伯母是寡婦,祖父覺得住在一起不方便,才搬出去單過,獨自生活,年老體衰,困難重重。先生心想,祖父有四個兒子,十四個孫子,還自立門戶,沒有服侍,便下決心迎送祖父。
  • 學習五下課文《祖父的園子》,感受來自祖父的愛和生命的自由
    五年級下冊第二篇課文《祖父的園子》就是一個小女孩向我們講述的她的童年往事,這個小女孩叫蕭紅。蕭紅為什麼會對祖父的園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要想解答這個疑問,我們就需要一起走進她一生魂牽夢縈的園子。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的愛就像涓涓細流,靜靜地滋潤著作者,悄悄地在作者的心中流淌。
  • 人文桐城 | 懷念啖椒堂裡與祖母在一起的日子
    我們現在的生活過得這般美好,也不知道祖母那時可為我們算到過!據家譜記載,祖母左金氏生於1886 年5月17日,是龍眠河畔知名商埠金家小店人,其父金迋章是光緒年間侯選巡檢,祖母稱上官宦人家閨秀。祖父年輕漂亮,曾就讀於徐錫麟創辦的安慶警官學校。我曾見過祖父親親筆題寫的「恩師徐錫麟先生」的照片。聽祖母說過,祖父常與光明甫、房秩伍等社會名流交往,參與社會進步活動。
  • 魯迅祖父舞弊案中提到的孫姓人士是誰,和周家又有和關係?
    據錢碧湘、馬蹄疾等魯迅研究專家分析,可能是魯迅祖母孫氏的娘家人。即紹興偏門外孫家的。紹興偏門外孫家是魯迅的祖母孫月仙(1833— 1864)的娘家。孫氏是魯迅祖父周福清的元配夫人。其父孫際雲系候選縣丞,敕贈承德郎,戶部山東司主事。
  • 鬼狐志怪故事:狐仙祖母
    王成的祖父曾經做過衡王府儀賓,家裡有許多傳下來的東西,大多有這種標誌,因此拿著金釵仔細端詳。忽然,一個老婆子來尋金釵。王成雖說貧窮,可生性不貪便宜,馬上拿出來交給她,老婆子很高興,誇讚王成品性好,說道:「其實,一支金釵不值什麼錢,不過這是我已故丈夫的紀念品,故而想要找回。」「你的丈夫是哪一位?」「是原來做過儀賓的王東之呀。」
  • 《畸形屋》:專橫祖父否決孫女芭蕾夢,遭遇十二歲孫女致命反撲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希臘裔的英國豪門,他們在郊外有一幢古典英國堡壘式的莊園,家中的最大人物是祖父,他從希臘移民到了英國,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餐飲王國,他的特點就是對他人的控制欲極強,就在一天晚上,他被發現死在了家中,法醫診斷是心臟病發作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