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祖母留給我們的一張六寸相片,是父親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請武宣照相館師傅上門專門為祖母照的,還有一張當時的全家福可惜遺失了。
55年前、即上世紀的1966年2月2日,我最敬愛的祖母以85歲高齡與世長辭了,她的逝世,對我影響極大!
我於1965年7月15日和16日,從家鄉武宣中學初中畢業後參加中考,17日,即患嚴重的大熱症重病臥床,全身軟困,無力行走,也錯失了和同學們去貴縣達開水庫拉練的機會。
8月2日,接到廣西柳州高級中學的錄取通知書時,祖母說:去這麼遠讀書,誰來照顧你?的確,那時候,人岀門少,柳州是很遠的異鄉。也是她老人家早上起床為我煮五更粥滋補病體的。父親說:人不出外面,怎能精靈?我從小就外出謀生了。後來,父親又徵求鄰居好友吳鴻竹十四叔的意見。十四叔說,還是在武宣中學讀高中,方便照顧。父親問我:你在武中讀,還是去柳高讀?我果斷地說:武中考上柳高才三人,我們班就得我一個人,我去柳高讀。父親說:那我送你去吧!而後那幾天,祖母更殷勤地為我早起煮五更粥了。人逢喜事精神爽,病遇佳訊康復快!果不其然,到8月12日,父親送我到柳高開學報名,我已能從河南的柳州汽車總路走路經浮橋到河北的柳高校園了。離家告別時,我與祖母依依惜別,無言以對!
武宣縣城上北街的家
貼在柳高學生證上大病初癒的作者像
第一個學期,我擔任了班級立體幾何科代表,並以科科八、九十分的成績放寒假回家。可是,我敬愛的祖母就病倒了!望著我稍大一些就帶我跟她玩、跟她睡的祖母,我悲痛萬分,欲哭無淚!我離家時,她還好好的,怎麼剛一個學期,她的身體情況就急轉直下,截然不同了呢?是否有她對我的擔心、思念之情而參雜其中呢?
祖母的病加重了,我們只好把她移到廳堂上睡地鋪。第二天是2月2日,我由於年紀小、不諳世事,仍然隨吳太乙去蔡家嶺做工,中午回家一進門,住西街大陽溝巷沈家大院旁的二姑對我說:你阿媽(我平時用福建話對祖母的稱呼)回桂平老家去了,現在走到東鄉了!聞聽此言,我悲淚橫流。我深知:從小最疼愛我的祖母走了,永遠地走了……
父親請了道師為祖母哀悼了三天,早已備好的杉木棺材終於用上了。這對祖母,是一個圓滿;而對我們,是悲痛欲絕。2月5日,出喪了,我因年齡犯忌,只能送祖母到半路、不能到墳場。恰巧那天要返校報名,我虔誠地為祖母點上三柱香,祝她老人家一路走好,不要再牽掛我們!
回校後,我無心讀書,成績明顯下降!許許多多的往事不由自主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祖母姓餘,無名,叫餘 氏,廣西桂平江口鎮甕窯村人,1960年,父親帶哥和我回桂平江口老家時去過一次。她的兩個侄兒、我的二表叔和五表叔曾到武宣住我們家打過棉胎,五表叔還教我讀書認字。她生於1880年8月,逝世時已年滿85周歲了,她一生勤勞,慈祥待人,和藹可親。
她對兒女疼愛有加,伯父生性愚弱,小時候頭上生瘡,戴了竹葉帽,被蠻孩旋轉帽子弄得他濃血橫流,祖母心疼不已,抱頭痛哭,伯父一直與父親共打棉胎、共同生活,孤獨一人,待我如親生;祖母隨父親長期生活,盡力操持家務,常常幫忙煮飯弄菜,豪無怨言,有一次和父親從桂平乘船上武宣,父親在船上用木桶打水、不慎翻身下河,全靠父親從小善遊、水性良好,自遊靠岸,化險為夷,祖母虛驚一場,不少責備;大姑嫁江口鎮胡村,有一次,江口來信,我們讀書未放學,她把信讓隔壁餘端甫幫讀,老餘讀後說是大姑不在了,她聽後,不思飲食,大病不起。我放學回家看信後,告知是她弟、我們的舅公病故,她不信,後來我們寫信讓大姑親自到武宣,她親眼目睹後才相信這是真的;二姑住西街沈家大院旁,時常來家看望她,母女有說不完的話;她的小兒子、我的十五叔,40年代初被抓兵丁後失聯,生死不明,後跟劇團流落到廣州的廣東粵劇院,直到1960年,叔才查到祖母和我們在武宣上北街定居生活,於是,三天一封信,聯繫很密切,並於1961年春,帶女兒潔菁乘船從廣州到武宣探親,久別重逢,分外親熱。而後,叔寄了很多魚肝油丸和香港(嬸有兄妹在香港)生產的兩磅錫盒裝的「麒麟牌」花生油等滋補品給祖母,在國內生活極其困難之時,猶如雪中送炭,以全力資助祖母和我們一家,並送給祖母兩張叔親手題字的全家福!
叔的兩張全家福 註:弟於1986年自費留學美國,1992年獲博士後在美定居,2017年12月帶其子回桂平江口老家尋根探親。見下圖:
1978年6月,叔又帶嬸從廣州到武宣,可惜父親也於1969年8月病逝,只剩下風燭殘年的伯父了,而後,叔每月資助8元錢給伯父生活,加上伯父在鎮車縫社領的退休金8元錢,保證伯父衣食無憂……
伯父於翌年的1979年12月病故,妹後來對我說,叔於1995年4月病故。母子情、弟兄意,從此成為永恆!
現年滿86歲、定居廣州的十五嬸沒有見過家婆、我的祖母。2013年6月端午節,小女一家自駕車從南寧經武宣帶我們到廣州探親,因幾十年的天各一方,我帶去了叔送的兩張全家福和祖母的像作認親用,妹看了全家福背面之字,說:是我爸寫的。嬸說:我們的全家福不見了。我把精心保存幾十年的原件物歸原主,也了卻了嬸的婆媳相見心願。
我們和嬸(中)、潔菁妹(左4)、妹夫合影,2013年6月攝於廣州
如今,我和哥把祖母和祖父合葬在武宣南河的五馬攔江頭馬的後面山上,祖父的遺骨是父親從江口步行經雙髻山山坳帶上武宣的,願祖母、祖父生死相伴,永不分離!他倆的墳墓和其他親人的墳墓相鄰相近,使其生時快樂,死不孤單。
五十五年常思念,情深意重記心間;星移鬥轉難相忘,地老天荒永牽連。
編輯:仙榕
仙榕,原名:王榮生,1949年4月出生在武宣縣城老街,見證了共和國的風雨滄桑。六十年代末畢業於廣西柳州高中,七十年代初畢業於廣西大學林學院,高級工程師和高級經濟師,全縣第一個中國林學會會員和唯一的廣西能源研究會會員。曾任武宣縣林科所所長,在武宣縣科技局屬正科級公務員退休。
長期愛好文學、與筆為伴。工作時,擔任廣西科協主編的《科普微波》通訊員,曾在國家、自治區、地區級報刊發表過十多篇科技論文及文章並獲優秀論文獎勵,在南寧兩次參展科研成果和上臺宣讀論文;主編《武宣縣誌》(1995年版)的科技志。
退休後,先後在《印象武宣》、《騰訊新聞》、《武宣文史》、《視覺武宣》、《武宣家園網》、《視覺來賓》等轉載五十餘篇原創圖文。並自創公眾號《仙城榕跡》,已發表了500多篇憶舊、紀實圖文。
隨著縣城老街歷史的漸行漸遠,作為土生土長老街人的仙榕,決心在有生之年,為振興家鄉事業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