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看看犍為郡人李密,怎麼對待祖母!

2021-02-13 微犍為
↑↑點擊上方藍色「微犍為」即可關注我們哦!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譯文】

臣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棄我而死去。我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的志向。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年幼喪父,便親自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不能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僕,生活孤單沒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劉氏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後來又有名叫榮的刺史推舉臣為優秀人才。臣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的侍從。我憑藉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怠慢不敬。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縣的長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況且我孤單悽苦的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並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很短。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天地神明,實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憐憫我的誠心,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倖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我懷著像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賞析】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

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說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晉武帝為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

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

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徵召。

李密為什麼「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

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

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

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

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僕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

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

但是這裡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

《韓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於是刎頸而死。」

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

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

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

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

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

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作鋪墊,然後反覆強調祖母劉的病,如:

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

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洩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

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係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

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麼不能去呢?

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

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人 。西晉文學家。初仕蜀漢,後仕西晉。李密有《陳情表》流傳於後世,被傳頌為孝道的典範,稱為古今第一孝文!

▍ 內容來源:文言文經典賞析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賞析】李密《陳情表》
    ,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犍為武陽就是現在的四川彭山縣東。李密原為蜀官,頗有聲名,蜀國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臥病在床為由,辭不就職,還專門寫了這篇《陳情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陳情表》。         《陳情表》,表是一種文體,是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奏章,而這樣的一種文體的特點是什麼呢?古人講表的特點在於表達情,所以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陳情表》。
  • 李密:《陳情表》背後的博弈
    再來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這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戀母親,以至生了病。於是他的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裡未曾脫衣。祖母的飯菜、湯藥,他總要嘗過之後才讓祖母用。李密有時間就去學習,忘記了疲勞。
  • 中華經典資源庫60 古文賞析:李密《陳情表》
    ,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犍為武陽就是現在的四川彭山縣東。李密原為蜀官,頗有聲名,蜀國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臥病在床為由,辭不就職,還專門寫了這篇《陳情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陳情表》。《陳情表》,表是一種文體,是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奏章,而這樣的一種文體的特點是什麼呢?古人講表的特點在於表達情,所以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陳情表》。那麼他要陳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呢?
  • 李密:陳情表
    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晉武帝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願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
  • 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原標題: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夏 海   歷史上有兩個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為晉朝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的李密,以《陳情表》名垂後世,屬文治範疇;一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參與和領導農民起義反隋而揚名天下,屬武功範圍。
  • 朗讀 | 李密:陳情表
    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李密素來以孝聞名於世,為了籠絡蜀國和吳國人心,晉武帝於公元265年請李密出來做官,徵召他為太子洗馬。李密不願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委婉,辭意懇切,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與強烈的感染力。
  • 以《陳情表》為名的李密,被那個以「以孝治天下」的西晉所拋棄
    西晉的司馬家族歷來被人所不恥,從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奪得朝中大權;到司馬昭時代,曹髦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刺了透心涼;司馬家族的奪權之路,太過赤裸裸。在那個講究"忠義"的時代,司馬家族的人也知道自家做的事,為人所不恥,也沒臉對臣子提"忠"的要求,只好在"孝"上大做文章。李密,字令伯,西晉時期一位重要的駢文作家。原為蜀國的官吏,早年父死母嫁,獨與祖母相依為命。
  • 李密《陳情表》: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提倡「以孝治天下」,例如西晉、西漢等等。可見,「孝道」並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關乎於民族、國家的大事。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文化中,關於孝道的文章作品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比如《孝經》、《弟子規》《二十四孝》等等。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晉文學家李密的《陳情表》。我們甚至可以從《陳情表》這篇文章看出: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
  • 被誤解的歷史人物,《隋唐演義》中的無能昏君李密,其實很厲害
    《隋唐演義》中,有一個叫李密的人,他是程咬金從路邊撿回來的流浪漢。機緣巧合下,得到了程咬金的禪位,成為了瓦崗之主。但李密這個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當上瓦崗之主後,驕奢淫逸,獨斷專權,最終瓦崗寨在他的操作下嗎,分崩離析,最終走向敗亡。
  • 《陳情表》:李密和晉武帝的邏輯博弈(張曉勳)
    李密《陳情表》歷來被視為抒情文的典範之作——面對高官厚祿,李密為了供養祖母,一再推辭,其所「陳」之「情」,感天動地,連晉武帝也大受感動,不再強行徵召,還恩賜奴婢,侍奉其祖母。打動晉武帝的關鍵,應在於「理」——只要言之以理,導之以理,誘之以理,再冷酷無情、再高高在上的人,也會頑石點頭。 於是,李密通過《陳情表》,給晉武帝開展自己的「邏輯說理攻勢」。首先,李密換位思考,設想出晉武帝心中認為自己不答應出仕的所有理由。
  • 《陳情表》中 沒有官職的李密為什麼自稱「臣」
    歷史上有二位名人李密,一位是隋唐時關隴士族後人,瓦崗寨稱魏公的李密,有牛角掛書等典故流傳,另一位則活躍在三國末晉朝初,聞名於世的就是他寫的《陳情表》,古名人曾對此作了概括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這個人必然不忠;讀李令伯(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這個人必然不孝;讀韓退之(愈)《祭十二郎文
  • 隋末李密與馮慈明的互相測試,看看他們誰更高明?
    隋煬帝派遣代理江都郡丞馮慈明前往東都,被李密抓住了,李密平時就聽說過馮慈明的大名。於是就請他坐下,恭敬有禮地向他表達敬意。李密對馮慈明說,大隋王朝的氣數已盡,您能跟我一起創立不世之功嗎?李密很憤怒,把馮慈明關押起來,馮慈明說服看守他的人放他逃走。馮慈明向江都上表,並寫信給東都,議論賊兵的形勢,到了雍丘,被李密的將領再次抓住,李密佩服他的道義,把他釋放,馮慈明走到營門,翟讓把他殺了。
  • 看李密的悲慘身世,讓人感同身受
    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我們在高中時期的課文裡面也學習過,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沒有流淚的人,他的內心肯定是不忠的,讀李密《陳情表》沒有流淚的人,他這個人肯定是不孝的,說明了陳情表是表達孝道的經典文章。作者李密,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歷史人物,他之所以寫下這篇文章是因為他不想去當官,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他很孝順自己的祖母,他的祖母臥病在床需要他的照顧,所以他寫下這篇文章向皇帝表述自己的情況。裡面一開篇就闡述自己的幼年情況,他說我這個人命運不好,很小的時候就遭遇了兇險坎坷。剛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好不容易長到四歲,舅舅強行讓母親改了嫁,扔下了孤零零的我。
  • 李密的《陳情表》,真的是用「孝」打動了晉武帝嗎?
    蘇軾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陳情表》封建社會標謗的「孝」的典範,作者李密通過這篇文章,讓晉武帝最後被自己的孝心感動,從而達成了自己對祖母盡孝的心願。
  • 一定要真情實感,李密就是個典範
    李密是蜀漢的一名臣子,他的文學造詣非常的高,曾經多次出十個東吳。他的辯論特別有技巧,可是在蜀漢被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就想跑,可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如果他去晉朝做官了,那麼就會有很多人說他很不忠,去侍奉第二位主人,這是不忠的行為。會被別人罵的,如果說不去侍奉晉朝了,那麼司馬炎肯定會殺了他。
  • 李密《陳情表》:除了祖孫之情,還有這兩種不易察覺的隱藏情感
    在中學語文課本裡,一篇《出師表》,一篇《陳情表》,這兩篇至情至性的千古名文,都出自蜀漢臣子之手,一是家喻戶曉的蜀漢名相諸葛亮,一是蜀漢舊臣李密,一寫人臣之忠,一敘人子之孝,都感人至深,以至於後人甚至放話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出師表》自不必說,文如其人,其文讀之墮淚,其人其事,更是感天動地。
  • 李密《陳情表》翻譯
    李密 《陳情表》翻譯臣子李密陳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擔當服待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態度傲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
  • 瓦崗新人李密,為何暴得大名,成為反隋義軍盟主?只因殺了張須陀
    李密像喪家犬一樣,投唐又反唐,最終被李世民下令亂箭射死。不用說,演義史裡的李密就是個窩囊廢、鼻涕蟲。但歷史上的李密絕對是一個超級牛人。首先,他的來頭很大。時人都把他比作霸王項羽一類的人。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春,楊玄感起兵反隋,李密積極為他出謀劃策。楊玄感很快敗亡,李密在亂軍中逃脫,亡命天涯,經過三年風霜江湖的漂泊,流落到了韋城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這瓦崗寨的隊伍,是東郡(今河南滑縣東)人翟讓攔起來的,規模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