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李密與馮慈明的互相測試,看看他們誰更高明?

2020-12-22 陸小雞讀歷史

隋煬帝派遣代理江都郡丞馮慈明前往東都,被李密抓住了,李密平時就聽說過馮慈明的大名。於是就請他坐下,恭敬有禮地向他表達敬意。

李密對馮慈明說,大隋王朝的氣數已盡,您能跟我一起創立不世之功嗎?

馮慈明說,

你的家族歷代侍奉先朝,尊榮富貴無比,如今卻不能恪守家門的功績,與楊玄感一起造反,偶然逃脫法網,才有今天,你只圖謀反弒君,不理解聖意所在。

董卓,王莽,桓玄的勢力並不能說不強盛,一旦被誅滅,禍及祖先,我自己赴死就算了,不敢連累祖先的名聲,所以不敢聽從你的命令。

李密很憤怒,把馮慈明關押起來,馮慈明說服看守他的人放他逃走。馮慈明向江都上表,並寫信給東都,議論賊兵的形勢,到了雍丘,被李密的將領再次抓住,李密佩服他的道義,把他釋放,馮慈明走到營門,翟讓把他殺了。

節選《資治通鑑隋紀八》

【評論】

亂世爭雄最主要的除了糧食,就是人才。在隋末唐初的那個亂世,梟雄林立,各霸一方。想要更進一步一統天下,就要有足夠的人才為他開疆拓土,出謀劃策。

馮慈明是個人才,從他說服李密的將領將他釋放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其有過人之處。

李密看中馮慈明的才華和名聲,想要把他招攬到自己麾下為自己效力,馮慈明在不了解李密真實想法的情況下,拒絕李密的邀請,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因為他需要時間觀察天下形勢的走向以及李密是否真的值得追隨。

李密知道這一點,因此把他關押起來,讓他有足夠的時間了解一下自己的心胸和理想。馮慈明經過一個月的觀察,終於知道跟著李密最後並不能成事,所以他寧願選擇提拔信任他的隋煬帝,所以他給隋煬帝上奏,給江都寫信防守李密。

李密通過馮慈明逃跑並寫信給隋煬帝這件事,知道此人不會為自己效力,故意放李密走,又讓翟讓隨後把他殺了,這樣一來為自己贏得了仁義的好名聲,二來抹黑了翟讓是個壞首領,三來又給自己以後的稱雄清理了一個障礙,這李密的心機高深莫測!

對此,大家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翟讓為何讓位給李密?
    那麼今天就來聊聊隋末瓦崗寨的歷史。 翟讓時期 在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中,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軍起義影響最大,威震中原。瓦崗軍的首領翟讓,本來是東郡的一個小官。他因為得罪了上司,被判死刑,關入大牢。後來,一個看守大牢的人十分同情他,就偷偷把他放了。翟讓逃出東郡,回到家鄉瓦崗寨,召集了一些貧苦農民,舉行起義。
  • 李密淪為逃犯,無人收留,為何來到瓦崗軍就能坐上頭把交椅?
    隋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此起彼伏,而一些對朝廷不滿或包藏野心的貴族,也紛紛趁亂興風作浪,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和抱負,李密就是其中之一。
  • 【古詩詞賞析】李密《陳情表》
    ,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         接下來李密又寫道:「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意思就是說自己家庭衰落,沒有什麼親戚兄弟能夠幫忙,自己非常地孤單,而他自己到了很晚的時候才有了兒子。「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沒有什麼親戚朋友,家裡連一個小童僕也用不起,沒有人能夠照看家庭。「煢煢孑立」就是非常的孤單、孤獨,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軀體互相安慰。
  • 歷史:看看犍為郡人李密,怎麼對待祖母!
    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很短。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天地神明,實在也都能明察。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計反客為主,李密為何能短短一年上位瓦崗寨首領
    下面看看三十六計原文怎麼說的: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三十六計·反客為主》意思就是:把握精準時機插足進去,掌握他的要害關節之處。漸之進也出自《易經·漸》 卦,在這裡可以解讀為循序漸進。#隋唐演義#看過隋末歷史的或者
  • 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原標題: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夏 海   歷史上有兩個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為晉朝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的李密,以《陳情表》名垂後世,屬文治範疇;一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參與和領導農民起義反隋而揚名天下,屬武功範圍。
  • 李密殺翟讓,統領瓦崗寨群雄,有家世有人才,卻連決賽圈都沒進入
    「關公戰秦瓊」中的門神秦瓊,三板斧程咬金,一代名相魏徵,徐茂公,單雄信等等都是出自瓦崗寨,這一隋末三大義軍之一。與另外兩路起義軍,河北的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相比,瓦崗寨還是最為強大的一支,並且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瓦崗寨出生的就佔了五席,能與李唐皇族外戚,起兵元老這兩大勢力並駕齊驅,可以想像,瓦崗寨中的英雄果真是能力不凡!
  • 中華經典資源庫60 古文賞析:李密《陳情表》
    ,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接下來李密又寫道:「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意思就是說自己家庭衰落,沒有什麼親戚兄弟能夠幫忙,自己非常地孤單,而他自己到了很晚的時候才有了兒子。「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沒有什麼親戚朋友,家裡連一個小童僕也用不起,沒有人能夠照看家庭。「煢煢孑立」就是非常的孤單、孤獨,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軀體互相安慰。
  • 李密:陳情表
    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的內心不願廢止奉養,遠離祖母。臣下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 《陳情表》:李密和晉武帝的邏輯博弈(張曉勳)
    《陳情表》承載更多的是舊臣李密和新君晉武帝之間的邏輯博弈,情感的因素居於其下。 在寫作《陳情表》前,李密已打定主意,不想順從晉武帝的徵召。如果直抒己見,袒露心聲,後果不堪設想。可以預想,晉武帝可能提供這樣的解決辦法:既然忠孝難兩全,那麼,至少要顧全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於國之忠比於家之孝更重要,李密應以忠為先。如果晉武帝頒下此等詔令,李密就再沒有藉口推託,所以,先發制人,在《陳情表》裡即說出自己的取捨——「區區不能廢遠」。李密在開篇所寫的成長經歷,草蛇灰線,於此匯成一個完整的「歸納推理」:
  • 李密是一個貴族子弟,才能謀略都非常高,最後被誰給除掉了
    他的曾祖父可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弼,他的爺爺李耀是北周時期的邢國公,而他的父親李官在隋朝的時候也是上柱國,所以說李密他的家是可以說是非常的尊貴了。李密是一個從小就懷有雄心壯志的人,而且他非常的勤奮好學,並且在隋朝的時候他得到了第一重臣楊素的欣賞。並且李密後期也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
  • 李密:《陳情表》背後的博弈
    再來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這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戀母親,以至生了病。於是他的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裡未曾脫衣。祖母的飯菜、湯藥,他總要嘗過之後才讓祖母用。李密有時間就去學習,忘記了疲勞。
  • 被誤解的歷史人物,《隋唐演義》中的無能昏君李密,其實很厲害
    總之,在小說中,李密就是一個無能之輩,宵小之徒,他的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反面典型,用以襯託瓦崗英雄的主角光環。而在歷史上,李密這個人也確有其人,只不過其歷史形象卻和小說大相逕庭。歷史上的李密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在隋朝末年,他和他的瓦崗寨也曾叱吒一時,更有機會登頂,君臨天下。
  • 李密《陳情表》:除了祖孫之情,還有這兩種不易察覺的隱藏情感
    《陳情表》寫祖孫之情,千百年來,更是引發無數普通人的強烈共鳴,以至於李密本人,被譽為中華第一孝子,《陳情表》成為高中語文課本必選篇目,李密故裡四川彭山區保勝鄉龍安村,更因此成為「中華孝鄉」。也確實,六個月大時喪父,四歲時母親何氏改嫁的李密,與年邁祖母相依為命,一句「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更是催人淚下,讓人不忍卒讀。
  • 李密《陳情表》翻譯
    李密 《陳情表》翻譯臣子李密陳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愛,停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 港劇天王黃日華被TVB洗黑的《大運河》反派角色李密
    話說李密世代公卿,後來逢著楊廣亂世,隱居在祖業天雲莊中素有俠名。李密是怎麼從這樣的大俠變成了劇中最大的反派呢?李密丟失家園之後簡直鎮靜得令人景仰,帶著陳叔明到深山隱居?基本上那些都是通過他妹妹李湘兒幹的,而此女之後為了討好意中人虯髯客把一切罪名推到了她哥哥身上,於是李密理所當然地要打不過虯髯客接著受到刑囚之苦,實話說這輩子從來沒見過這麼可笑的事直到肆後又看了《奇門鬼谷》那種更誇張的情節以後發現這種歪理邪說簡直是黃日華反派的一大特色,唯一看到他比較兇狠作惡就是出爾反爾地殺了一家幾口老百姓再作曹操狀:但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 以《陳情表》為名的李密,被那個以「以孝治天下」的西晉所拋棄
    忠"為諸葛亮的《出師表》,"孝"為李密的《陳情表》。這兩篇文章也是當時老師重點講解的,都是要求背誦的。由於當時的學生身份,社會經歷有限,雖然都背誦下來了。但對李密那種真實的情感缺少共鳴,並沒有放在心上。只是當做學習任務,並沒有去理解其中的奧秘。但我仍然感謝那時的老師,有些東西真的需要經歷後才懂的,就像當時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一樣。
  • 瓦崗新人李密,為何暴得大名,成為反隋義軍盟主?只因殺了張須陀
    李密像喪家犬一樣,投唐又反唐,最終被李世民下令亂箭射死。不用說,演義史裡的李密就是個窩囊廢、鼻涕蟲。但歷史上的李密絕對是一個超級牛人。首先,他的來頭很大。李密本人在隋開皇九年襲父爵蒲山公,曾任隋煬帝的左親衛府大都督、千牛備身。不過,李密「多籌算,才兼文武,志氣雄遠,常以濟物為己任」,渴望建立一番大事業。他借病辭職,回家散發家產,養客禮賢,結交天下英雄,結交到了越國公楊素的兒子楊玄感。
  • 李密的《陳情表》,真的是用「孝」打動了晉武帝嗎?
    《陳情表》封建社會標謗的「孝」的典範,作者李密通過這篇文章,讓晉武帝最後被自己的孝心感動,從而達成了自己對祖母盡孝的心願。但是很多人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就是封建社會統治者在臣子「忠君」與「孝親」之間,更看重的是哪一個?如果晉武帝認為李密是以「孝」為藉口,不願意出仕,不願意忠於自己和晉朝,他還會那麼大度的批准李密的請求嗎?
  • 朗讀 | 李密:陳情表
    李密素來以孝聞名於世,為了籠絡蜀國和吳國人心,晉武帝於公元265年請李密出來做官,徵召他為太子洗馬。李密不願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委婉,辭意懇切,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與強烈的感染力。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