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一個貴族子弟,才能謀略都非常高,最後被誰給除掉了

2021-02-07 記憶時評

隋朝時候有一個李密,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都說他是一個非常貪戀權勢,並且喜好美色的人,他是憑藉運氣才成為瓦崗寨的主人的。而且他在後面的一些事跡中給人了一種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這種感覺,就好像沒有他的話那麼瓦崗寨就會發展得更加的壯大,甚至最後能夠統一天下,就因為有了他的出現,所以讓瓦崗在最後變得沒落了,讓那些英雄們都各自分散開了。其實這只是小說裡面為李密塑造的人物形象,歷史上真正的李密跟小說裡面的這個人完全不一樣。

     


歷史上這個人可以說的上是一個時代的梟雄,他的出身非常的高貴,身份也非常的顯赫。他的曾祖父可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弼,他的爺爺李耀是北周時期的邢國公,而他的父親李官在隋朝的時候也是上柱國,所以說李密他的家是可以說是非常的尊貴了。李密是一個從小就懷有雄心壯志的人,而且他非常的勤奮好學,並且在隋朝的時候他得到了第一重臣楊素的欣賞。並且李密後期也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



楊素那個時候就說李密的那種學識是他的兒子們都比不上的,這次咱們就可以看出楊素對於李密的才華是非常的肯定的。後來在楊素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楊玄感因為對皇帝的統治有很大的不滿,所以趁著皇帝親徵高麗的時候發動了叛亂。這個楊玄感他在發動叛亂之前給李密寫過一封信,他寫信是邀請李密去做他的軍師。從這裡咱們就可以看出,在楊玄感他的心裡李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才。



而李密也同意了他的邀請,在楊玄感起義之後,他就一直秘密地為他出謀劃策。李密那個時候給楊玄感奉上了上中下三個策略。根據後面歷史上的各種發展來說,如果說那個時候楊玄感他採用了李密給他獻的這個策略的話,那麼他很有可能就把隋朝的皇帝給打敗,自己做皇帝了。很可惜的是楊玄感這個人,他的才華和智慧實在是太有限了,他竟然只選擇了三個正策略中的下策。最後皇帝帶著他的大軍返回之後楊玄感也被皇帝給打敗了處死了,李密這個軍事也受到了這件事情的連累被捉拿了。



不得不說李密真的非常厲害,他在被皇帝抓到之後竟然是通過賄賂看守他的士兵,成功的逃出去了。逃跑之後的李密不在是以前那個身居高位的貴族之後了,成了一個東躲西藏的亡命之徒,這樣逃亡的日子他過了兩年。後來又出現了很多的起義軍,李密這個時候才抓住機會再次出來投奔了瓦崗軍。和小說裡面寫的完全相反的是,瓦崗寨不是因為李密而變的沒落,反而是因為他而徹底的壯大了起來。那個時候瓦崗軍的領導人叫翟讓,雖然他是瓦崗寨的領導人,但是他這個人能力非常的低。



他率領的瓦崗軍只是當時那麼多起義軍中人數最多的一個,但是現在這個時候的實力跟能夠正面打敗隋朝的實力相比還是相差很多的。在李密剛剛加入他們的時候翟讓還以為他是楊玄感的人,把他抓了起來。後來他獻了計策,幫助瓦崗軍打了一次勝仗,這才得到了他們的信任,並且給了他非常重要的職務。這個時候的李密才充分的把他的聰明才智發揮了出來,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連續打敗了隋軍好幾次,並且讓瓦崗軍也以最快的速度強大了起來。這個時候的瓦崗軍,成為了當時眾多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完全能夠和隋軍他們正面對抗。

  

根據當時的形勢作出的戰略部署,李密率領著他們直接攻打了洛陽。再經過了一番慘烈的對戰之後,李密差一點點就把洛陽給佔領了。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生了一件事情,把李密的命運徹底的改變了,那就是江都政變的爆發。那個時候的楊廣他胡作非為,被他手下的將軍給勒死了,而他剩下的勢力也全部都被宇文化及掌控了。這個時候李密對全局進行了充分的考慮,決定先把後方穩定了再轉過頭去打宇文化及。



後來又經過了一番非常艱苦的戰鬥,李密把宇文化及給打敗了,從另一種角度上來說,也算是給楊廣報了仇。可是連續的徵戰,讓瓦崗軍所有的戰士都非常的勞累。而這個時候的王世充等李密打敗了宇文化及最後整個軍隊處於極度疲憊的狀態下,把他們整個瓦崗軍都給徹底的瓦解了。被打敗的李密在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就決定去投奔李淵了,想借著李淵的勢力東山再起,可是他沒有想到李淵是一個權謀非常厲害的人,他完全看出了李密的心思,就把李密手下的勢力全部都據為己有了。這個時候李密非常不甘心,所以他就從李淵那裡逃出去,想回到自己原來的地盤,但是在逃亡的路上,李密被李淵的下屬給截殺了。


相關焦點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計反客為主,李密為何能短短一年上位瓦崗寨首領
    大業十二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因參與楊玄感叛亂而被隋軍通緝,後來在翟讓的部下王伯當介紹下,投靠了翟讓。李密的曾祖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賜姓徒何氏,北周太師、魏國公。祖父李耀(西魏名將李弼之子),為北周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隋朝上柱國,封蒲山郡公。
  • 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原標題: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夏 海   歷史上有兩個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為晉朝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的李密,以《陳情表》名垂後世,屬文治範疇;一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參與和領導農民起義反隋而揚名天下,屬武功範圍。
  • 李密淪為逃犯,無人收留,為何來到瓦崗軍就能坐上頭把交椅?
    隋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此起彼伏,而一些對朝廷不滿或包藏野心的貴族,也紛紛趁亂興風作浪,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和抱負,李密就是其中之一。
  • 寫文章如何才能打動讀者?一定要真情實感,李密就是個典範
    李密是蜀漢的一名臣子,他的文學造詣非常的高,曾經多次出十個東吳。他的辯論特別有技巧,可是在蜀漢被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就想跑,可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如果他去晉朝做官了,那麼就會有很多人說他很不忠,去侍奉第二位主人,這是不忠的行為。會被別人罵的,如果說不去侍奉晉朝了,那麼司馬炎肯定會殺了他。
  • 港劇天王黃日華被TVB洗黑的《大運河》反派角色李密
    ,論起這方面的資本當世黃氏敢稱第二,只怕也鮮有人敢論第一;其次比較起之前的忠厚憨直角色,李密的衣服妝容都可謂華美飄逸——梁朝偉飾演的虯髯客乃是我一生中見過無數慘不忍睹的主角之集其大成者,讓我不禁懷疑無線此舉是否真心捧月,或乃是誨人不倦,此乃閒話不須多論。
  • 《陳情表》李密都被皇帝親自點名了都還能懷才不遇
    (一)李密,字令伯,今四川彭山縣人。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才六個月父親就死了。四歲時,舅舅又逼迫他的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自小體弱多病。但是他十分好學,博覽經書。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職蜀漢政權尚書郎。
  • 被誤解的歷史人物,《隋唐演義》中的無能昏君李密,其實很厲害
    總之,在小說中,李密就是一個無能之輩,宵小之徒,他的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反面典型,用以襯託瓦崗英雄的主角光環。而在歷史上,李密這個人也確有其人,只不過其歷史形象卻和小說大相逕庭。歷史上的李密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在隋朝末年,他和他的瓦崗寨也曾叱吒一時,更有機會登頂,君臨天下。
  • 中國最後一個貴族張良: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更切實的評價,是: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他是中國最後一個敢以「王者師」身份自居的文人,也是中國最後一個貴族。張良:中國最後一個貴族很多人說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王安石說,張良才是劉邦集團的真正頭腦,他只不過是躲在幕後,利用劉邦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為韓報仇。對於其他人,劉邦非打即罵,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子房」。
  • 隋末李密與馮慈明的互相測試,看看他們誰更高明?
    隋煬帝派遣代理江都郡丞馮慈明前往東都,被李密抓住了,李密平時就聽說過馮慈明的大名。於是就請他坐下,恭敬有禮地向他表達敬意。李密對馮慈明說,大隋王朝的氣數已盡,您能跟我一起創立不世之功嗎?李密很憤怒,把馮慈明關押起來,馮慈明說服看守他的人放他逃走。馮慈明向江都上表,並寫信給東都,議論賊兵的形勢,到了雍丘,被李密的將領再次抓住,李密佩服他的道義,把他釋放,馮慈明走到營門,翟讓把他殺了。
  • 【古詩詞賞析】李密《陳情表》
    這樣一個零丁孤苦,非常孤單的孩子成長起來,他的內心裡是包含了多少的苦水。         接下來李密又寫道:「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意思就是說自己家庭衰落,沒有什麼親戚兄弟能夠幫忙,自己非常地孤單,而他自己到了很晚的時候才有了兒子。「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沒有什麼親戚朋友,家裡連一個小童僕也用不起,沒有人能夠照看家庭。
  • 李密的《陳情表》,真的是用「孝」打動了晉武帝嗎?
    《陳情表》封建社會標謗的「孝」的典範,作者李密通過這篇文章,讓晉武帝最後被自己的孝心感動,從而達成了自己對祖母盡孝的心願。但是很多人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就是封建社會統治者在臣子「忠君」與「孝親」之間,更看重的是哪一個?如果晉武帝認為李密是以「孝」為藉口,不願意出仕,不願意忠於自己和晉朝,他還會那麼大度的批准李密的請求嗎?
  • 李密:陳情表
    [4] 舅奪母志:指由於舅父強行改變了李密母親守節的志向。[5] 成立:長大成人。[6] 祚(zuò):福分。[7] 兒息:兒子。[8] 期功強近之親:指比較親近的親戚。古代喪禮制度以親屬關係的親疏規定服喪時間的長短,服喪一年稱「期」,九月稱「大功」,五月稱「小功」。[9] 應門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
  • 李密:《陳情表》背後的博弈
    再來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這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戀母親,以至生了病。於是他的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裡未曾脫衣。祖母的飯菜、湯藥,他總要嘗過之後才讓祖母用。李密有時間就去學習,忘記了疲勞。
  • 翟讓為何讓位給李密?
    在演義小說中,程咬金、秦瓊等一大批唐代名將都是出於瓦崗寨。那麼今天就來聊聊隋末瓦崗寨的歷史。 翟讓時期 在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中,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軍起義影響最大,威震中原。瓦崗軍的首領翟讓,本來是東郡的一個小官。他因為得罪了上司,被判死刑,關入大牢。後來,一個看守大牢的人十分同情他,就偷偷把他放了。
  • 李密《陳情表》: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
    意思是說,孝順是一個人最首要、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只有懂得和做到了孝順,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提倡「以孝治天下」,例如西晉、西漢等等。可見,「孝道」並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關乎於民族、國家的大事。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文化中,關於孝道的文章作品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比如《孝經》、《弟子規》《二十四孝》等等。
  • 修德立身,才能駕馭謀略,才能打破常識,回歸本質,奇謀百出
    謀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不可謂不深厚。謀略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對政治的熱衷,男人們喝酒吹牛,基本上都離不開政治、權謀這些內容。謀略是個中性詞,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會把謀略和陰謀詭計、奸詐聯繫起來,我們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很多經典的謀略的案例,恐怕很大一部分是要歸入陰謀詭計的範疇裡。
  • 《西藏秘密》土登格勒——一個「新式」的舊貴族
    謀略剛出現的土登格勒就立刻表現出了他的不一般:非常懂得在拉薩那樣的圈子中明哲保身。雖然他們雍丹家族和德勒家族一樣為拉薩大貴族之一,並且本人和哥哥土登佔堆遵照父母之命,娶了日喀則大貴族的女兒,次仁德吉的妹妹央金卓嘎為妻,過著一妻多夫的生活。
  • 真正的貴族,富而不貴,財富不是衡量貴族的標準,暴發戶不是貴族
    那麼重的盔甲打仗,學習那麼長的時間,誰來養他們,就是農民。這是為什麼,因為農民希望騎士出城之後能夠保護自己,農民願意出錢。其實兩者之間形成一種比較事實上的一個契約關係,就是你給我安全,我給你財富。背景好的有錢人才能成為騎士,因此,其實騎士本身的就是最底層的貴族。
  • 毫無硝煙,卻充滿謀略,這是一場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政變
    兩千多年前,一個龐大的家族過度消費自己的聲名,用匪夷所思的手段實施了一場聞名遐邇的不流血政變。一、「好詐」的東方名門春秋戰國是一個思想開放的時代,這是古今中外人人認可的現實。在謀略文化方面,諸國也紛紛承認東方大國齊國的本事。而在齊國,實施「田氏代齊」的田氏家族卻真正將謀略「玩」得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