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策解讀
反客為主這個成語出自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從計策的名字和來源可以看出,這條幾次是典型的「屌絲逆襲」,「鳩佔鵲巢」之法,本來應該是「客人」,結果主客異位,成了主人。
下面看看三十六計原文怎麼說的: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三十六計·反客為主》
意思就是:把握精準時機插足進去,掌握他的要害關節之處。漸之進也出自《易經·漸》 卦,在這裡可以解讀為循序漸進。所以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想要反客為主,就得找準主人的空檔,薄弱之處,在恰當的時機插足進去,掌握住主人的要害,如此循序漸進,就能由客人變成真正的主人。
反客為主,用在軍事戰爭中,就是要努力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天時、地利、人和總要佔一樣的,如果能反客為主,就會有更大的優勢贏得戰爭。
使用此計共分五步:
第—步 爭客位:想要反客為主,首先你要有個客人的身份,想辦法到主人身邊或者勢力內做事才有反客為主的機會。第二步 乘隙:就是要找到主人的薄弱點、不足之處;第三步 插足:把自己的勢力侵入主人的薄弱點,掌握一些機要;第四步 握機:把握機會,步步為營,陰謀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反客為主這種事情,一定不能急於求成,要一步步蠶食主人的權利,不可莽撞;第五步 成功:掌握主人的權勢、地位、勢力,得到主動權。古人用這條計策,大多是用在盟友身上,往往借著幫助盟友的機會,站穩腳跟,然後一步步蠶食,最終取而代之。
比如李淵在奪得天下之前,寫信恭維李密,後來還是把李密弄死了。
劉邦在兵力不能與項羽抗衡的時候,很尊敬項羽,鴻門宴上為活命,對項羽謙卑到了極點。後來劉邦他力量擴大,由弱變強,垓下一戰,把項羽逼死烏江。
袁紹勢力擴大後糧草不夠,需要向韓馥求助,後來就逐漸不滿足了,用計策不補蠶食韓馥的勢力,最終袁紹反客為主奪得韓馥的冀州。
李密反客為主成為瓦崗寨首領
#隋唐演義#看過隋末歷史的或者《隋唐演義》的應該都知道,當時有個大名鼎鼎的地方叫「瓦崗寨」。
最早,瓦崗寨是韋城東郡法曹翟讓創立的。翟讓武功高強,頗有膽略,善使長槍,後來因為犯了事兒,逃亡到瓦崗,立下瓦崗寨,後來同郡的單雄信、離狐人徐世勣等都來投奔他。
翟讓率眾進入滎陽、梁郡的境界,劫公私船隻,供給充裕,來歸附的人越來越多,兵力人手達到一萬餘人。
大業十二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因參與楊玄感叛亂而被隋軍通緝,後來在翟讓的部下王伯當介紹下,投靠了翟讓。
李密的曾祖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賜姓徒何氏,北周太師、魏國公。祖父李耀(西魏名將李弼之子),為北周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隋朝上柱國,封蒲山郡公。
李密相比翟讓,不僅出身更高,而且頭腦、見識、謀略、度量都不是翟讓能比得上的,所以李密對翟讓來說就是個「腦後有反骨」的,可惜翟讓到死才知道。
那麼李密是怎麼奪權翟讓的呢?
第一步爭客位:取得翟讓的信任,站穩腳跟
李密初到瓦崗後,就主動提出,讓他到遊說附近一些小股義軍,把他們吸納到瓦崗軍裡來,從而快速壯大瓦崗軍的實力。
李密通過王伯當用獻謀略的辦法靠攏翟讓說:「如今皇帝昏庸,百姓怨恨,在遼東用光了精銳部隊,和突厥斷絕了友好關係,眼下正在巡視揚州、越州,撇下了洛陽長安,這也是像劉邦、項羽那樣爭奪天下的時機。憑您的雄才大略,精兵強將,奪取洛陽長安,消滅兇殘勢力,那麼滅亡隋朝綽綽有餘。」
翟讓同意後,李密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沒過多久,他就招來了好多義軍加入瓦崗,使得瓦崗的實力得以擴大。李密因此得到翟讓的信任。表明他在這個瓦崗寨這個組織裡面徹底站穩了腳跟。
第二步乘隙,出謀劃策,展現實力。
李密本身是個非常善於出謀劃策的人,從他能做楊玄感手下非常重要的謀士就可以知道。
於是,李密在站穩腳跟後,向翟讓提了個建議:現在瓦崗人馬已經非常多了,但是沒有地方弄到穩定的糧草供應,如果長此以往,就會人困馬乏,實力下降,這時候大敵一到,要不了幾天我們就會失敗!不如直接奪取滎陽,休整部隊籌積糧草,等到兵強馬壯後,就可以逐鹿天下了。
翟讓認為李密說的對,從此攻克金堤關,攻打搶掠滎陽等縣城鎮,在攻打滎陽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了李密的軍事才能。
滎陽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駐守滎陽的隋朝將領是張須陀。李密讓翟讓率主力大軍與張須陀對峙,而他自己帶領千餘士兵,埋伏在緊要地段。戰鬥打響了,翟讓軍不利,節節敗退。當進入埋伏圈後,李密帶領伏兵衝出,奮力殺敵。張須陀本來就掉以輕心,更加突如其來的李密伏兵,讓他措手不及,戰敗被殺。這次失敗後,隋軍「晝夜號哭,數日不止」。
這是瓦崗軍自組建以來,對外作戰的第一次大勝,瓦崗軍在天下聲勢大振,而李密也在此戰立下赫赫戰功,軍事才能得到整個瓦崗寨的認可。
第三步插足:收買人心,組建自己的勢力
李密因之前奪取滎陽作戰有功,翟讓就讓他自己建立牙帳,組建一支相對獨立的隊伍,號曰蒲山公營。
李密知道,如果自己想要成事想要壯大,就必須組建一支完全聽命自己的軍隊,所以李密便以此為平臺,不斷收買人心,組建屬於自己的蒲山公營。
並且李密在日常生活中,秉持艱苦樸素,生活上很簡樸。他自己所得財物,都分別賞給部下,然後,他又厚賞有功之人,提拔自己的心腹。通過這些措施,李密收買了不少人心,成了瓦崗寨的頭號人物之一。
第四步 握機:步步為營,主客異位
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奪取糧倉,同時也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李密又建議翟讓偷襲隋朝的重要糧倉洛口倉,然後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翟讓同意了他的這個建議。
大業十三年二月,李密與翟讓率精兵七千人,出陽城北,翻越方山,從羅口襲取興洛倉。打開倉庫,放糧給百姓。
"恣人所取,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眾至數十萬。"
由於義軍數量大增,隋朝在洛陽的越王楊侗,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軍二萬五千人前往鎮壓。
翟讓、李密預先偵知隋軍的動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劉長恭卻對瓦崗軍的情況則一無所知,由於表面看到瓦崗軍的人數不多,於是麻痺大意,而瓦崗軍乘隋軍初來乍到,餓飢疲憊之時,大舉進攻,隋軍大敗,死者十之五六。
劉長恭倉皇逃回洛陽。瓦崗軍得到大量的輜重器甲,力量壯大,聲威大振。
同年四月,瓦崗軍逼近東都城郊,攻破回洛倉,導致東都糧食缺乏,陷入困境。
九月,瓦崗軍又攻破黎陽倉,開倉濟貧,起義軍增加二十多萬。這時,瓦崗軍有數十萬之眾,控制中原廣大地區,達到鼎盛時期。瓦崗軍還公開宣布隋煬帝的十大罪狀,明確表示要推翻隋煬帝政權。
隋煬帝對瓦崗軍恨之入骨,又十分畏懼,於是派心腹王世充前往洛陽鎮壓瓦崗軍。
李密率領瓦崗軍與王世充接戰,幾次拉鋸戰,最終瓦崗軍大勝,將士們帶著兩千多個敵軍的首級凱旋迴營。
在李密的帶領下,瓦崗軍雖然未能象李淵一樣直取長安,但是他們在與王世充等洛陽守軍交鋒中佔盡優勢,隋軍進行的三個月的爭奪戰中,消滅隋軍六萬餘人。
至此,瓦崗軍實力大增,威聲大振。而李密也逐漸完成了從一個外來者到主宰者的身份轉變。
第五步 成功:殺翟讓,成為瓦崗真正首領
李密在幾次戰役中,屢立大功,得到山寨眾多頭領的信服,在這種情況下,翟讓不得已讓出領導位置,於是禪位,推舉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封為「魏公」。李密則任翟讓為司徒。
大業十三年二月庚子,李密在鞏縣南設壇即位,自稱為永平元年,開始建立政權機構,李密成了瓦崗真正的主人。
翟讓雖然禪位了,但是李密仍然是不放心的,因為只要翟讓在瓦崗軍中振臂一呼,李密的權力就隨時可能被他拿回去。
後來,看到瓦崗軍形勢大好、前途無量,瓦崗軍的首領李密很有可能在將來成為皇帝時,翟讓的一些親友和下屬都開始不甘心了。翟讓的部將王儒信鼓動翟讓擔任大冢宰官職,統領百官,奪取李密的大權。翟讓的哥哥翟寬又對翟讓說:「皇帝只能由我們自己做,怎能送給別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該我來做。」李密知道了這件事,對翟讓一系的殺心就更重了。
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李密為翟讓設下了「鴻門宴」。
在宴會開始之前,李密拿出一張好弓給翟讓看。翟讓接過弓,剛把弓拉滿,李密親信蔡建德就從翟讓身後偷襲,把翟讓被砍死在宴會上,接著翟讓的心腹,翟弘、翟摩侯、王儒信都被殺了。
李密經過這事終於取得了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