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檔案館珍貴檔案資料庫,名人檔案資料櫃被塞得滿滿當當,其中有一格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錦屏女士的檔案,內容包括音像帶、VCD光碟、珍貴的剪報,評論、粵劇手稿……在這一格柜子的方寸間,藏著一段屬於南海的梨園韻律。
林錦屏,粵劇著名演員,是著名粵劇男花旦林超群幼女,被譽為「聲、色、藝俱佳的佼佼者」,首本戲有《黛玉葬花》《李香君》等。
林錦屏粵劇形象
佛山素有「粵劇之鄉」的美譽,悠揚的粵劇在此傳唱百年,不曾停歇。而地處水鄉的南海平洲,更被稱為近代「粵劇搖籃」。
在平洲的粵劇發展史上,林錦屏一家必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父林超群,師從粵劇大老倌金山和,擅長扮演旦角,先後擔任省港各大劇團的正印花旦,成為年收入超白銀萬元的大佬倌。後在廣州閉門授徒,孔雀屏是他的得意門生。
其姊林小群,曾在廣州市名班之一太陽升粵劇團任正印花旦達七年之久,在50年代中期成為解放後成長起來的粵劇新一代著名演員。
林家全家福,前排右二為林超群,前排左一為林錦屏,後排左一為林小群
在這樣的家學淵源下,林錦屏耳濡目染,很早就顯示出她的粵劇才華。
1958年,林錦屏剛滿11歲,遇上廣東粵劇學校首屆招生,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報了名,由此成為廣東粵劇學校的首屆學生。她認為這得益於家族遺傳的「粵劇基因」。
入學3個月以後,林錦屏有了第一次演出的機會,她和同學搭檔演出了自己的第一場粵劇《鳳儀亭》,成為了當時粵劇界最小的正印花旦。
出道早期的林錦屏在臺上獻唱
一個出色的戲曲演員需要全面掌握唱、念、做、打的演出技巧。對此,當時年紀輕輕的林錦屏下了不少苦工,以至於年過七旬,她仍然能夠清晰地記得每一天的課堂生活:一早起床練聲、練武功、翻跟鬥,然後吃早餐,緊接著是兩堂文化課,下課後再訓練腰腿的基本功,才能吃午飯。下午的課程是「戲課」,學習舞臺的排場和身段。晚飯後,才是學習唱功。
「一天全安排滿的,每個學期還要考試,及格了才能繼續升班,不行的就勸退或者留級,淘汰的機會很大的。」林錦屏回憶道。
林錦屏與廣東粵劇學校同學下鄉勞動,前排左二為林錦屏
在校期間,林錦屏專攻花旦、小生行當,得到了郎筠玉、林小群、小飛紅等藝術家的指點,接受了正規、系統的戲曲藝術訓練。
在廣東粵劇學校藝7年後,1965年,18歲的林錦屏正式出師,加入廣東粵劇院。
林錦屏廣東粵劇學校的畢業證書
獨創「屏腔」被譽為省港第一腔
自11歲那年踏上舞臺正式表演後,林錦屏已為大家貢獻了林黛玉、楊貴妃、王昭君等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諸多戲劇角色。
曾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的李凌,稱她為「有性格的粵劇女歌者」,香港曲藝音樂前輩譚伯葉毫不掩飾地把她稱為「省港第一腔」。
而一份載於1992年《粵劇研究》的文章指出,林錦屏已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屏腔」,認為其既有「紅腔」氣貫長虹的抒情花腔韻味,又有其姐林小群唱腔婉轉動人的特點,是「目前我省中青年演員中唯一能自己設計唱腔,以聲音造型,並能根據不同人物角色需要設計舞蹈動作以及頭飾、服裝等的全能演員」。
《貴妃醉酒》中,林錦屏飾演楊貴妃,憑著這個角色,她獲得了廣東省藝術節表演一等獎、唱腔設計一等獎等重量級的獎項
這些稱譽的背後,與林錦屏為了刻畫角色而反覆鑽研所付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在扮演《紅樓夢》林黛玉一角,林錦屏考慮自己的體型與角色纖弱的氣質有較大差距,為此她少吃少睡,一個月內瘦了十多斤。而她在黛玉焚稿一場的演出中,長達半小時以上如泣如訴的唱段,更得到不少人的「點讚」。
林錦屏表演的黛玉葬花
在出演《蓮花仙子詞皇帝》窅娘一角,為了還原劇情中窅娘出色的舞蹈才能,林錦屏咬牙苦練芭蕾舞步,又為窅娘設計新穎的頭飾與多彩的舞衣。
李香君是紅線女曾經演過的角色,林錦屏並不因此而膽怯。她反覆研究紅線女早年演唱此劇的全部唱腔,並根據自己的特點作出大膽的設計。有時演出之後,她會因為思考一個唱腔或表情,徹夜難眠。一位老導演曾把林錦屏這種勇於探索和刻苦鑽研的精神,比喻為「梅花的性格」。
林錦屏(右)與紅線女老師合影
1995年,林錦屏移居香港後,創辦了「錦屏劇社」,除設館授徒之外,也舉辦大量「個人折子戲匯演」、「個人演唱會」、「彩鳳系列雙旦演唱會」,賣座又火爆,好評如潮。
錦屏劇社創立
林錦屏的粵劇演唱會宣傳單張
林錦屏(左二)與汪明荃(右二)、羅家英(右一)合影
心系桑梓,醉心粵劇推廣
雖然林錦屏不在南海出生,成年後工作重心也不在家鄉,但她對於家鄉平洲的印象卻異常清晰,「平洲是魚米之鄉,家鄉的水特別甜,那裡有著我的童年回憶」。
林錦屏回憶道,小時候,每年寒暑假,他們全家都會回到平洲的祖屋,兄弟姐妹們一起在街頭巷尾玩耍,「那時父親轉做了粵劇編劇,空閒了就會教我們唱曲。」
林錦屏(右一)與大姐林小群、六姐林慧合照
「退休」之後,林錦屏仍然時常牽掛家鄉,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回到家鄉平洲,進行粵劇推廣。
2013年,佛山市南海平洲曲藝團舉行十周年團慶粵劇粵曲晚會,林錦屏和大姐姐夫一起出席。
2015年,桂城粵劇粵曲傳習所在三山港小學揭牌,林錦屏回鄉出席儀式並擔任傳習所的藝術總顧問。
2017年,她回鄉出席了首屆桂城粵劇藝術節,動情地講述自己對粵劇和家鄉平洲的熱愛,吸引了一大票粵劇發燒友前來捧場。
首屆桂城粵劇藝術節林錦萍現場獻藝,圖/佛山日報
2017年10月9日,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錦屏到區檔案館拜訪
「我是平洲人,這些年,我的家鄉也一直在培養年青一代對粵劇的興趣」,林錦屏表示,看到很多人熱心於粵劇,感到很開心。「沉浸在粵劇的氛圍裡,每天都過得開心,心境開朗,不枉此生啊!」
參考資料:
南方都市報《「七姐」林錦屏:粵韻悠悠,不枉此生》,記者 關婉靈
《梅花香自苦寒來——記粵劇新秀林錦屏》 作者:廣東粵劇院 劉寧
《賦有性格的粵劇女歌者——林錦屏》,作者:李凌
《林錦屏表演藝術風格芻議》,發表於《粵劇研究(1992年第三期)》
《林門三傑 享譽梨園》作者:林永全、羅彥鏗
廣州日報《名伶林錦屏返鄉演「醉步」 》,記者周文吉
圖/除註明外,均為南海區檔案館館藏;整理:佛山新聞網 吳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