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傑|她出生於平洲粵劇世家,11歲登臺演出,被譽「省港第一腔」

2021-02-13 南海檔案史志

在南海檔案館珍貴檔案資料庫,名人檔案資料櫃被塞得滿滿當當,其中有一格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錦屏女士的檔案,內容包括音像帶、VCD光碟、珍貴的剪報,評論、粵劇手稿……在這一格柜子的方寸間,藏著一段屬於南海的梨園韻律。

林錦屏,粵劇著名演員,是著名粵劇男花旦林超群幼女,被譽為「聲、色、藝俱佳的佼佼者」,首本戲有《黛玉葬花》《李香君》等。

林錦屏粵劇形象

佛山素有「粵劇之鄉」的美譽,悠揚的粵劇在此傳唱百年,不曾停歇。而地處水鄉的南海平洲,更被稱為近代「粵劇搖籃」。

在平洲的粵劇發展史上,林錦屏一家必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父林超群,師從粵劇大老倌金山和,擅長扮演旦角,先後擔任省港各大劇團的正印花旦,成為年收入超白銀萬元的大佬倌。後在廣州閉門授徒,孔雀屏是他的得意門生。

其姊林小群,曾在廣州市名班之一太陽升粵劇團任正印花旦達七年之久,在50年代中期成為解放後成長起來的粵劇新一代著名演員。

林家全家福,前排右二為林超群,前排左一為林錦屏,後排左一為林小群

在這樣的家學淵源下,林錦屏耳濡目染,很早就顯示出她的粵劇才華。

1958年,林錦屏剛滿11歲,遇上廣東粵劇學校首屆招生,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報了名,由此成為廣東粵劇學校的首屆學生。她認為這得益於家族遺傳的「粵劇基因」。

入學3個月以後,林錦屏有了第一次演出的機會,她和同學搭檔演出了自己的第一場粵劇《鳳儀亭》,成為了當時粵劇界最小的正印花旦。

出道早期的林錦屏在臺上獻唱

一個出色的戲曲演員需要全面掌握唱、念、做、打的演出技巧。對此,當時年紀輕輕的林錦屏下了不少苦工,以至於年過七旬,她仍然能夠清晰地記得每一天的課堂生活:一早起床練聲、練武功、翻跟鬥,然後吃早餐,緊接著是兩堂文化課,下課後再訓練腰腿的基本功,才能吃午飯。下午的課程是「戲課」,學習舞臺的排場和身段。晚飯後,才是學習唱功。

「一天全安排滿的,每個學期還要考試,及格了才能繼續升班,不行的就勸退或者留級,淘汰的機會很大的。」林錦屏回憶道。

林錦屏與廣東粵劇學校同學下鄉勞動,前排左二為林錦屏

在校期間,林錦屏專攻花旦、小生行當,得到了郎筠玉、林小群、小飛紅等藝術家的指點,接受了正規、系統的戲曲藝術訓練。

在廣東粵劇學校藝7年後,1965年,18歲的林錦屏正式出師,加入廣東粵劇院。

林錦屏廣東粵劇學校的畢業證書

獨創「屏腔」被譽為省港第一腔

自11歲那年踏上舞臺正式表演後,林錦屏已為大家貢獻了林黛玉、楊貴妃、王昭君等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諸多戲劇角色。

曾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的李凌,稱她為有性格的粵劇女歌者,香港曲藝音樂前輩譚伯葉毫不掩飾地把她稱為省港第一腔

而一份載於1992年《粵劇研究》的文章指出,林錦屏已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屏腔」,認為其既有「紅腔」氣貫長虹的抒情花腔韻味,又有其姐林小群唱腔婉轉動人的特點,是「目前我省中青年演員中唯一能自己設計唱腔,以聲音造型,並能根據不同人物角色需要設計舞蹈動作以及頭飾、服裝等的全能演員」。

《貴妃醉酒》中,林錦屏飾演楊貴妃,憑著這個角色,她獲得了廣東省藝術節表演一等獎、唱腔設計一等獎等重量級的獎項

這些稱譽的背後,與林錦屏為了刻畫角色而反覆鑽研所付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在扮演《紅樓夢》林黛玉一角,林錦屏考慮自己的體型與角色纖弱的氣質有較大差距,為此她少吃少睡,一個月內瘦了十多斤。而她在黛玉焚稿一場的演出中,長達半小時以上如泣如訴的唱段,更得到不少人的「點讚」。

林錦屏表演的黛玉葬花

在出演《蓮花仙子詞皇帝》窅娘一角,為了還原劇情中窅娘出色的舞蹈才能,林錦屏咬牙苦練芭蕾舞步,又為窅娘設計新穎的頭飾與多彩的舞衣。

李香君是紅線女曾經演過的角色,林錦屏並不因此而膽怯。她反覆研究紅線女早年演唱此劇的全部唱腔,並根據自己的特點作出大膽的設計。有時演出之後,她會因為思考一個唱腔或表情,徹夜難眠。一位老導演曾把林錦屏這種勇於探索和刻苦鑽研的精神,比喻為「梅花的性格」。

林錦屏(右)與紅線女老師合影

1995年,林錦屏移居香港後,創辦了「錦屏劇社」,除設館授徒之外,也舉辦大量「個人折子戲匯演」、「個人演唱會」、「彩鳳系列雙旦演唱會」,賣座又火爆,好評如潮。

錦屏劇社創立

林錦屏的粵劇演唱會宣傳單張

林錦屏(左二)與汪明荃(右二)、羅家英(右一)合影

心系桑梓,醉心粵劇推廣

雖然林錦屏不在南海出生,成年後工作重心也不在家鄉,但她對於家鄉平洲的印象卻異常清晰,「平洲是魚米之鄉,家鄉的水特別甜,那裡有著我的童年回憶」。

林錦屏回憶道,小時候,每年寒暑假,他們全家都會回到平洲的祖屋,兄弟姐妹們一起在街頭巷尾玩耍,「那時父親轉做了粵劇編劇,空閒了就會教我們唱曲。」

林錦屏(右一)與大姐林小群、六姐林慧合照

「退休」之後,林錦屏仍然時常牽掛家鄉,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回到家鄉平洲,進行粵劇推廣。

2013年,佛山市南海平洲曲藝團舉行十周年團慶粵劇粵曲晚會,林錦屏和大姐姐夫一起出席。

2015年,桂城粵劇粵曲傳習所在三山港小學揭牌,林錦屏回鄉出席儀式並擔任傳習所的藝術總顧問。

2017年,她回鄉出席了首屆桂城粵劇藝術節,動情地講述自己對粵劇和家鄉平洲的熱愛,吸引了一大票粵劇發燒友前來捧場。

首屆桂城粵劇藝術節林錦萍現場獻藝,圖/佛山日報

2017年10月9日,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錦屏到區檔案館拜訪

 「我是平洲人,這些年,我的家鄉也一直在培養年青一代對粵劇的興趣」,林錦屏表示,看到很多人熱心於粵劇,感到很開心。「沉浸在粵劇的氛圍裡,每天都過得開心,心境開朗,不枉此生啊!」

參考資料:

南方都市報《「七姐」林錦屏:粵韻悠悠,不枉此生》,記者 關婉靈

《梅花香自苦寒來——記粵劇新秀林錦屏》 作者:廣東粵劇院 劉寧

《賦有性格的粵劇女歌者——林錦屏》,作者:李凌

《林錦屏表演藝術風格芻議》,發表於《粵劇研究(1992年第三期)》

《林門三傑 享譽梨園》作者:林永全、羅彥鏗

廣州日報《名伶林錦屏返鄉演「醉步」 》,記者周文吉

圖/除註明外,均為南海區檔案館館藏;整理:佛山新聞網 吳碧霞

相關焦點

  • 粵劇名伶薈萃!桂城家門口的這場文化盛宴,超精彩!
    11月9日,「粵韻頌中華」名家經典戲曲專場在平洲文化中心影劇院上演。《江姐》、《沙家浜》、《黃飛虎反五關》、《大鬧獅子樓》等名劇名曲齊上演,精彩不斷。來自平洲的梁姨唱了十幾年粵劇,平日還跟好姐妹組成私夥局,不時登臺演出。本屆藝術節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立足愛國主義,以傳統藝術形式演繹紅色經典。
  • 江門粵劇名家演繹粵韻芳華
    「粵劇歷史文化展」共展出了江門市蓬江區國禧藝術館館藏的180多件有關中國戲曲、粵劇等文物及實物資料,展覽至2月21日結束。  「粵劇歷史文化展」共分為四個展區,每個展區分別以實物、圖片、文字資料等詳細介紹了中國戲曲歷史、廣東粵劇歷史、江門五邑地區粵劇歷史現狀等。
  • 【人物】畢氏名人:粵劇老倌白玉堂
    他1901年出生於花縣畢村宮溪鄉昌仁村,童年學藝,長大後,成為三、四十年代粵劇名演員,對省港粵劇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白玉堂白玉堂是畢釗南他成名後的藝名。11歲時,堂兄畢勁持(擅演醜生)常帶釗南到戲班玩,看戲班排戲和演出。來戲班幾次後,他居然有板有眼地唱起粵曲來。
  • 羅家寶 - 粵劇「蝦腔」創始人
    2002 年元旦的粵劇新年盛會上,羅家寶獲得了廣東省所授予的粵劇「 突出成就獎 」 。叱吒了舞臺整整一個甲子的羅家寶在 2002 年 11 月成功地舉辦了 「 從藝 60 年粵劇藝術系列活動 」 ,包括巡迴演出、推出個人自傳錄、個人曲集、藝術展覽和藝術研討會。在社會上得到了很大的反響。
  • 羅家寶和羅家英,一對分居粵港兩地的堂兄弟,都是粵劇文化傳承者
    羅家寶和羅家英這對堂兄弟,雖然兩位大師分居在粵港兩個不同地區,然而卻都是為粵劇文化奮鬥終身的藝術家。首先介紹一下羅家寶,相對於他的堂弟羅家英來說,國內認識他的人應該比較少。然而,相對於粵劇文化界的成就和地位來說,羅家英離他的這個堂哥卻有很大的一段差距。羅家寶(1930—2016),人稱「蝦哥」,順德人,生於戲劇世家,從小受到了粵劇的薰陶。
  • 紀念粵劇大師羅家寶專場晚會舉行
    晚會由廣東粵劇蝦腔藝術研究會、胡智榮文化基金、廣東八和會館聯合演出,以紀念粵劇一代宗師羅家寶誕辰九十周年做主題,知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爭相登臺,走進經典,傳唱蝦腔。羅家寶創立的蝦腔,是當今最流行的粵劇唱腔流派之一,亦是非遺物質文化的瑰寶。
  • 粵劇名伶陳寶珠:和李小龍自幼相識,70歲回歸粵劇舞臺
    作為「香港七公主」之一的陳寶珠,成長在藝術氣息濃鬱的粵劇世家,並且還是著名粵劇演員陳非儂和宮粉紅的養女。01成長經歷陳寶珠,1946年出生在廣州,因為家裡條件不好,同時父母生了的孩子太多,6個兄弟姐妹十分難養活,其父母將她交給香港的宮粉紅做養女。
  • 粵劇名伶陳寶珠:和李小龍自幼相識,70歲回歸粵劇舞臺
    作為「香港七公主」之一的陳寶珠,成長在藝術氣息濃鬱的粵劇世家,並且還是著名粵劇演員陳非儂和宮粉紅的養女。出身如此不凡的陳寶珠,師傅任劍輝更是香港粵劇史上最受歡迎的女文武生,陳寶珠還是曹達華的乾女兒。陳寶珠戲路非常寬,古裝戲或者現代戲都能駕馭,還常常在電影中反串男性角,觀眾非常喜歡這個寶藏女演員。
  • 白坭之聲㉚ 丨粵劇「萬能旦後」!她曾主演《京華春夢》
    她曾是粵劇界的傳奇人物,為粵劇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26年,鄧碧雲在一個軍人家庭出生,她的父親鄧漢興曾任民國粵海軍中將。圖源網絡1938年,因她自小喜愛粵劇,父親為其請廖了了為師,教她唱戲。後來,還有很多的演出機會,主要在海珠戲院、平安戲院廣州著名的戲院演出。隨後她投到粵劇名伶肖蘭芳門下習藝,與羅豔卿、芳豔芬、林家聲等是同門師弟妹。
  • 【史說粵劇】《花旦王芳豔芬》
    芳豔芬原名周東仕,又名梁燕芳,1922年出生於恩平縣東成南坑瓏村的一個農家。3歲時,她的父親周瑞強因家境困難,把她送給鄰鄉歇馬村梁簪姑撫養。
  • 經典粵劇《戰秋江》片段—李寶瑩_梁醒波_羅家英
    梁醒波(1908-1981年)粵劇文武生,後改醜生。廣東南海人(一說馬來西亞吉隆坡),於新加坡出生。
  • 國劇評界譽稱她是「美國戲劇第一夫人」
    埃塞爾·巴裡摩爾出生於費城,她首次在百老匯主演了《海馬號船長金克斯》,從此汗始了跨時半個世紀的紅運她父母都是演員,她同兩位演員兄弟萊昂納爾和約翰,被譽稱為「巴裡摩爾氏家族的傳奇在他們的影響與培養下,埃塞爾十五歲時已隨叔叔、演員約翰·德魯一起登臺演出了
  • 9歲娃娃展風採 夏令營裡唱粵劇
    獨具魅力的粵劇妝容、靈活有力的身段、或婉轉或高亢的念唱……8月20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折子戲專場演出在廣東香山粵劇團劇場上演,來自「2020年粵港澳青少年粵劇藝術交流夏令營」的粵澳兩地青少年逐一登臺亮相,為觀眾帶來《牡丹亭之遊園
  • 【粵劇小百科】(291)慢板金線吊芙蓉腔、祭塔腔、宮怨腔、祭鄭旦腔
    專腔的第一頓用了兩小節(原來是一小節),第二頓連「過門」一共用了四小節(原來是兩小節),第三頓則拖到五小節(原來是兩小節),第四頓連「過門」是七小節(原來是兩小節),每一頓都擴展了。特別是此專腔是作為【梆子慢板】的上句使用,但它整句的結束音既不是平喉的「2」,也不是子喉的「1」,而是用了「5」音。
  • 「潘金蓮」「刁蠻公主」……粵劇名家崔玉梅把這些角色演活了!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 文瑤圖/主辦方提供10月10日晚,「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精彩繼續,推出「梅韻飄馨---崔玉梅粵劇藝術專場」。
  • 粵劇
    叱吒了舞臺整整一個甲子的羅家寶在2002年11月成功地舉辦了「從藝60年粵劇藝術系列活動」,包括巡迴演出、推出個人自傳錄、個人曲集、藝術展覽和藝術研討會。在社會上得到了很大的反響。元朝及以前粵劇的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的興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詩經》,但這是中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粵劇,以及詩讚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的共同起源。
  • 出生於廣東順德的香港愛國藝人羅家英,他同樣為粵劇事業奮鬥終身
    羅家英於1946年9月22日生在廣東順德一個粵劇世家,1949年,3歲的羅家英跟隨家人移居香港。他的父親羅家權(羅仕幹)號稱「生紂王」,四伯父羅家樹為「打鑼王」,而堂兄羅家寶則是粵劇「蝦腔」藝術流派創始人。
  • 八和會館:粵劇藝人的精神祖屋
    在廣東八和會館內,11位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如往常一樣開始了每周一次的粵曲聚會。大鼓、揚琴、二胡、電阮和薩克斯風,在五種樂器的協奏和鳴中,經典曲目《南唐劫後情》「如約而來」。  雖曾搬遷館址,但八和會館是粵劇藝人精神祖屋的地位卻從未改變。  「八音八表高奏昇平調,和樂和衷同謳盛世歌」,會館門上的這副對聯,對此時此刻館內老人的行為,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解讀。
  • 粵劇名伶被《雪中情》打動芳心,嫁「超新星」馬主
    目前,就暫定於11月下旬六星級酒店再大宴親朋,到時再邀請因為演出未能到賀的李龍、龍冠天,阮兆輝等長輩共慶。鄧美玲在粵劇界人緣極佳,很多長輩都欣賞她的勤奮,對她疼愛有加。著名的花旦南鳳曾想過要求班主改動演出檔期,也一定要出席喜宴親自道賀,令鄧美玲大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