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蔣偲 通訊員梁晶輝
自行車道:
2019年新建改建319公裡
2017年至2019年,深圳完成自行車道建設約808公裡,增長約85%,其中2019年完成新/改建自行車道約319公裡,停放區約2000個。去年,寶安、福田、龍崗、南山4個區,新/改建自行車道都超過10公裡,其中寶安區達到58公裡,居全市之首。此外,羅湖、龍華、坪山、光明等區新/改建自行車道也都超過了20公裡。
為滿足市民長距離出行需求,深圳啟動了跨區自行車專用道建設。龍華-南山跨區自行車專用道已大部分建成並投入使用。這條自行車專用道起於龍華民治留仙大道-梅龍大道,終於西麗留仙大道與學苑大道,其中南山段長約7公裡,龍華段長約3.2公裡,串聯龍華民治、大學城片區並與大沙河生態廊道銜接。此外, 市交通運輸局也完成了龍華-福田跨區自行車專用道規劃方案編制,正在積極推進建設前期工作。
「機非分離」:
多區試點提升通行效率
近期,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寶安管理局在新沙路(107國道-中心路)段,通過壓縮機動車道及道路標線寬度,在道路兩側施劃藍色振動非機動車道標線、設置反光道釘等措施,增設了寬約1.5米的非機動車道,實現機動車、非機動車各行其道,保障安全通行。據寶安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振蕩標線和非機動車道結合在一起乃全市首創,機動車如果駛入非機動車道行駛會有震蕩效果,起到警醒作用。
類似的「機非分離」試點已在全市多個行政區域展開,並取得良好成效。例如,南山區南新路(紅花路-東濱路)原本為雙向六車道,高峰期非機動車流量較大,許多騎行者直接在機動車道上行駛,存在安全隱患。市交通運輸局南山管理局將道路由雙向六車道改造為雙向四車道,然後在兩側分別設置了3.5m寬的非機動車道,並相應增設非機動車道標誌、標線等。最終雖然機動車道縮減了,但由於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都能夠有序通行,道路通行效率反而得到提升,又消除了安全隱患,路邊違停、非法營運佔道候客現象也明顯減少。
慢行系統:
對100多所學校周邊交通整治改善
深圳慢行系統提升也持續圍繞改善人行道品質、增添無障礙化/安全設施、優化道路空間景觀等做文章。2019年,福田區通過對上梅林東、景田北、車公廟、濱河西、農科等13個片區交通綜合整治,實現了片區步行道空間及設施品質提升;龍崗區完成10條道路慢行道無障礙設施整治,依託三館一城片區「三網融合」建設3座二層連廊;大鵬新區依託葵湧中心片區整治,整治人行道,還新建海貝灣-畲嚇灣、環龍岐灣綠道約20公裡。
此外,近年來,市交通運輸局持續加大校園周邊慢行交通設施及交通安全設施建設與維護。截至目前,已完成對福苑小學、福田區外語學校、南二外、坂田小學、光明中學等100多所學校周邊交通的整治改善,主要措施包括保障慢行交通路權、完善標誌標線及安全設施、提升慢行交通品質與環境等,有效提升了兒童出行安全性,助力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
人行道:
整治約900公裡人行道不足或缺失路段
按照新的發展理念,深圳將聚焦打造1公裡步行到達、3公裡自行車騎行的「15分鐘微笑生活圈」。
為達成上述目標,深圳將加快出臺《深圳經濟特區規範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發展若干規定》、《深圳市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規章,聯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修訂稿),同步制訂《深圳市街道設計標準》及《深圳市軌道交通接駁設計指引》,為深圳市慢行交通發展提供指導,加快出臺深圳市自行車交通發展規劃和慢行骨幹網規劃,系統推進慢行系統建設。
慢行設施建設力度將持續加大,包括計劃對全市約900公裡人行道不足或缺失的進行專項整治;統籌推進自行車道建設與機非混行安全隱患路段整治,每年完成新改建自行車道300公裡以上,開展116個路段,4個節點機非分離專項整治;有序推進自行車高速公路、慢行骨幹網和立體自行車停放庫等高品質慢行設施建設;結合城市開發及軌道交通建設二層連廊、地下通道、風雨連廊等全天候立體步行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