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抗議英國醜化「中國奶奶」

2021-02-08 鳳凰歐洲

「在烤箱裡烹製加熱蒸餃」,「隨地吐痰」,「抱著餅乾不撒手」,「說話參雜方言」,「性情無賴」……

 

這並不是你嫌棄鄙夷的菜市場小市民,而是存在於一眾英國人眼中的你的奶奶(外婆)的形象。

是不是有一些不可思議?

 

據看過劇本的知情人透露,英國廣播公司兒童臺(CBBC)定檔今年八月發布情景喜劇《與拉姆一起生活》(Living With The Lams),片中的故事開展圍繞一個生活在曼徹斯特的以開中餐館維持生計的中國家庭。

 

據悉,在劇本中,中國人的形象被嚴重扭曲醜化,編劇對中國人的刻畫反映出他們的矇昧無知。一些對中國人生活習慣的描述更是低級可笑,嚴重失實。此片還未上映,便已在英國華人圈引發了巨大爭議。

BBC華裔記者Elaine Chong製作的反擊紀錄片《我們的奶奶》

圖源:推特截圖

 

很多在英華人認為,非常明顯,此劇醜化了中國人,還特別侮辱了中國奶奶(外婆)的溫情形象。

 

有人指出,此劇的編劇團隊無一亞裔,但卻能「憑空腦補」出這一需要大量文化背景知識作為支撐的劇。


很多華人認為,CBBC原本可以藉此題材,讓英國社會更加了解華人真正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以及深厚的文化衣缽,但他們卻因為「井底之蛙」的見識和根深蒂固的成見,走上了一條偏路,給英國社會傳遞華人的低素質層次觀感,涉嫌種族歧視。

 

並且,這一情景喜劇的重要受眾群體是英國兒童,他們對異文化缺乏基本的認知和判斷力,極其容易被誤導。他們周圍的鄰居,同學中,不乏有二代華裔移民,有家長因此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因為此劇而被其他同學歧視,在學校裡「抬不起頭」,日漸形成自卑的性格。

 

「英語不好」,「廉價勞工」,「從事體力勞動」,「教育程度低」,「難登大雅之堂」,「好欺負」等早已泛黃的老舊標籤將再一次強加在中國移民身上。

BBC華裔記者Elaine Chong製作的反擊紀錄片《我們的奶奶》

圖源:YouTube截圖


根據2011年的英國人口普查,持有英國護照的中國人已超過43.3萬,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在英國出生的中國人。他們常被人稱作「香蕉人」,即外表是黃色皮膚,裡面深受西方「白色」文化薰陶。


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掙扎困惑在自己的雙重文化身份之中,矛盾尷尬而痛苦,但卻常被膚淺地扣上了「香蕉人」的帽子。他們的父母——一代移民,以及他們深受東方文化浸染的祖輩亦常成為西方影視界調侃取笑的對象。

 

然而,這一次,英國的華人並沒有忍氣吞聲,他們有的在網上激烈發聲,有的舉著牌子走上街頭,以不同的方式宣洩出內心的不滿,堅決抵制抗議這一部即將上線的情景喜劇片。

BBC華裔記者Elaine Chong製作的反擊紀錄片《我們的奶奶》

圖源:YouTube截圖


近日,BBC華裔記者Elaine Chong和幾名華人共制了一部紀錄片題為《我們的奶奶——我們所知道的最強大的女性》,來以此反擊CBBC所出的《與拉姆一起生活》。同時,在推特上,眾多網友發布帶有「RealAsianGranny」的標籤話題,分享自己奶奶(外婆)的偉岸溫情形象,力求還原真實的中國奶奶(外婆)人物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的外婆為了供養她的手足和我的媽媽,挨家挨戶售賣大米。她剃光了我媽媽(那時還是幼童)的頭髮,讓日本士兵誤認為她是一個男孩。在一次空襲中,她逃跑避難間,忘記了我尚在襁褓中的姨媽還在後院的吊床裡,但我外婆又折返將她帶了出來。」


「我的媽媽還有已故的祖母是我所知道的最強大的女人。她們和我的曾祖父從來沒有放棄過養育三個男孩。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愛得毫無條件。她們所做的一切,我可能永遠也無法報答。」



有越南網友亦在此話題中,稱道自己的奶奶(外婆):「我的奶奶有12個孩子,在戰爭中護他們周全,帶著他們在難民營中呆了一年半,最後安全抵達英格蘭。作為一個女人,她是精力充沛的,兇猛的,強壯的,永不言棄的。是的,沒有她便沒有此時的我。」



英國華裔演員,作家,BEATS(英國東亞人銀幕協會)會員,少數族裔平權委員會主席丹尼爾·約克·羅說:「英國電視一再讓我們失望……我不想讓下一代孩子在這種隨便的,缺乏深度的寫照中成長,導致校園欺凌和孤立。」

 

他所在的BEATS協會徵集了200個籤名,向CBBC寫了一封公開抗議信。除此之外,華裔演員潔西卡·亨維克(中文名李玉)和曾飾演哈利波特初戀女友的梁凱蒂也加入了支援抗議的隊伍,希望立刻停止此劇的一切製作。

華裔演員李玉(左)和梁凱蒂(右)

圖源:Getty Images


中國奶奶走過苦中帶甜的流金歲月,血液中流淌著東方人的溫婉善良,復古樸素,她們用雙手操持著一家人的柴米油鹽,將無限的愛意和溫情傾注進殘酷的現實,她們彎下腰身忙碌,只為後輩能抬起頭來做人。


沒有她們,便沒有我們。

 

因此,她們的形象不應該被曲解,被嘲弄,成為人們飯後捧腹大笑的談資。

 

她們應當被正名。

 

 

相關焦點

  • BBC新劇惡意醜化亞裔形象 華裔記者拍攝紀錄片為中國奶奶正名
    《和拉姆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喜劇,被網友指出惡意醜化亞裔形象,在網上引發了極大爭議。逾200名來自東亞的英國演藝人員聯名致信英國廣播公司兒童臺總監,要求取消該劇的製作。CBBC is under fire after signing a 「racist」 Chinese sitcom titled 「Living With The Lams.」
  • 醜化中國人,中國女孩都賤貨?!只有一個請求:禁播!
    如果僅僅是製作上又爛又粗糙也就罷了,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它令人作嘔的價值觀和對中國人的侮辱。《Chinese Burn》從主演到編劇都是華人,自編自導自演。圍繞在英國倫敦打拼的三個華人女孩展開。香港女生張茵(Yennis Cheung)、臺灣陳信妃(Shin-Fei Chen)、饒宇玉(Yuyu Rau),她們都出生在中國。
  • 節目蓄意醜化中國人,澳大利亞華人怒了!
    這些華人網民投訴說,這檔節目蓄意醜化中國人,說中國人什麼噁心吃什麼,比如老鼠啥的,並擔心這種節目會加深人們對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華人的偏見和歧種族歧視。這些憤怒的華人網民還附上了一段節目的視頻:一名白人女子扮成中國女性的樣子,說自己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然後一邊吃各種蟲子、蟑螂、老鼠,甚至頭髮等讓旁邊的兩名白人男性嘔吐的東西,一邊則說「在唐代中國人平常都吃這些」。
  • BBC新劇醜化中國奶奶,華人集體拍影片反擊:這才是我們真實的奶奶!
    這部專門為6-12歲青少年兒童設計的情景喜劇,講述了在曼徹斯特開餐館的中國家庭的故事。看到故事題材的時候,主頁君本以為是展現華人家庭在海外生活的真實現狀,然而沒想到整部劇卻是充滿著「傲慢」與「偏見」。比如,蒸餃是從烤箱裡拿出的???以及,中國菜有種臭臭的味道???甚至稱呼來自東亞的人叫「oriental」???(要知道oriental這個單詞如果形容人,那就是對亞洲人的地理歧視)
  • 澳兒童節目惡意醜化中國人,遭全球華人抵制
    近日,一則澳大利亞電視臺涉嫌惡意醜化中國人的消息被當地華人瘋轉,事件曝光後,這檔兒童節目遭到全球華人的抵制,當地華人在觀看節目後,直呼:這檔節目真讓人感到噁心。惡意醜化中國人,澳兒童節目遭當地華人投訴據環球時報11月23日報導,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旗下電視臺的兒童頻道,於11月20日播放了一檔5年前的英國電視節目。
  • 澳洲電視節目蓄意醜化中國人,澳華人怒斥:讓人噁心
    ,說中國人什麼噁心的東西都吃,引發在澳華人憤慨。此事的起因是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旗下電視臺的兒童頻道於20日播放的一檔5年前的英國電視節目。在這檔節目中,一名白人女性扮成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女皇帝武則天,不斷以誇張、戲謔的方式展示吃蟑螂、竹鼠等「美食」的情景。眾多在澳華人認為,此舉是在蓄意醜化中國人,他們已向電視臺投訴。
  • BBC這次犯下大錯,拍了部有點醜化中國人的英劇!!!!
    以及剛到英國的臺灣富家女福福。矮小、猥瑣、快槍手,這是這部片子對於中國男性的描述!在片中她們這麼厭惡中國男人,那麼會喜歡什麼樣的男人呢?對中國男人更是醜化到了極致!!!!!!!!!!!!!!居然本身形象還可以,只是看上去不像中國人,想日本女優。
  • 演員王洛勇:演被醜化的中國人,掙錢多卻致女兒被欺負,幡然悔悟
    01上世紀80年代,中國學子走向世界舞臺,一度成為當下許多年輕人的夢想,王洛勇也在那個時候離開了上海戲劇學院,並遠赴大洋彼岸,進行音樂劇學習。百老匯對當時的他而言,猶如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但他始終相信勤能補拙,最終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成為了百老匯歷史上的首位亞裔男主角。
  • 英國一旅行指南稱「跆拳道源於中國唐朝」,韓民間團體抗議
    【環球時報記者 王依】被稱為韓國網絡外交使節團的民間團體「韓國之友」(VANK)6日表示,英國近期推出的一本韓國旅行指南認為「跆拳道源於中國唐朝」屬於歪曲韓國文化歷史的行為。據韓國《東亞日報》6日報導,這本韓國旅行指南是由英國知名旅遊指南公司「粗略指南」(Rough Guide)出版發售的。關於「跆拳道起源於中國唐朝」的說法,「粗略指南」寫道:「大部分的韓國武術都起源於中國或者日本。跆拳道來源於中國唐朝,後經過朝鮮三國時代演化而成為韓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武術,並進而發展成現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 1號學術 | 程豔林:日本動漫對中國形象的醜化及其危害
    (一)日本動漫對中國人物形象的醜化對中國人物形象的醜化是日本動漫對中國形象最為直觀的醜化形式,對中國人整體形象的矮化和醜化是日本動漫中下意識的貶斥中國的行為,這種行為對於日本動漫製作者而言貌似是一種無意之舉,卻是日本人看低中國人的真情流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醜化中國軍人和國家領導人形象在一系列以軍事活動為背景的動漫中
  • BBC又出么蛾子,侮辱醜化中國奶奶,引發無數網友抵制
    撒潑打滾,隨地吐痰,天天抱著中國根本沒有的「中餐標配」幸運餅乾不放手。這是你的奶奶嗎?不管你怎麼看,反正這就是BBC眼中的中國老奶奶形象(圖源:baldhiker)信中寫道:「一部講述英國東亞家庭日常生活的電視劇不能由英國東亞作家創作,這讓人無法接受。」
  • 澳洲節目公然抹黑中國,華人抗議卻遭外網反諷:「中國人什麼噁心吃什麼!」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兒童頻道引進的一檔節目涉嫌辱華,完全是在惡意醜化中國人形象。誰能想到這樣一個面向兒童的節目,居然會出現讓扮演中國人的演員吃老鼠、蟑螂等特別扎心的畫面,還理所應當的解釋:這都是中國人平常愛吃的?僅僅十幾分鐘的短片,卻已經在傳遞一些莫須有的假信息,並加深大眾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甚至有網友吐槽:難道這還想種族歧視從娃娃抓起?
  • 被指性別歧視和醜化中國人,「大陰陽師」J.K.羅琳又翻車了!
    英國魔幻文學作家《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這一次又惹上了大麻煩。她先被網友怒批歧視跨性別群體,又被網友扒出來醜化中國人。「哈利波特之母」被外國網友群起而攻之,羅琳屢屢回應卻被網友指認「大陰陽師」,魔幻的一幕正在她自己身上上演。近日的風波,還得從一條轉推說起。這一輪的輿論風波起源於6月7日,J.K.羅琳(J.K.
  • 英國美女到中國後驚訝:黑髮才最高貴,為什麼中國人還喜歡染髮?
    很多中國人都羨慕歐美人有一頭好看的天然金髮,都想有這樣的一頭秀髮。但是,對外國人來說,他們又是怎麼看待發色的呢?一位英國美女來到中國後就感到驚訝,因為她看到大街上有很多中國人都選擇將頭髮染成各種顏色。這讓她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並說:黑髮才最高貴,為什麼中國人還喜歡染髮?這位英國美女的說法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 澳節目醜化中國人,女演員扮武則天吃老鼠稱中國人吃老鼠蟑螂長大
    取材廣泛,鑽研用心,中國的美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然而總有無知的外國人誤以為自己略懂中國美食的皮毛就大做文章,斷章取義,鬧出一個又一個令人無語的笑話,詆毀中國美食在國際上的名譽,侮辱中國人。11月22日,有網友發現澳大利亞電視臺ABC一檔名為《Horrible Histories》的兒童節目公然詆毀侮辱中國美食和中國人,引起眾怒。從網友提供的視頻來看,一名打扮詭異的外國女演員充當這期節目的「女主角」,從她劣質的妝發穿搭來看,她想要飾演的是鼎鼎有名的武則天,然而造型師的不走心讓她多了幾分「東施效顰」的意味。
  • 澳洲兒童節目頻頻醜化中國人,歪曲歷史事實...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旗下電視臺的兒童頻道20日播放一檔5年前的英國電視節目,引發在澳華人憤慨。在這檔節目中,一名白人女性扮成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女皇帝武則天,不斷以誇張、戲謔的方式展示吃蟑螂、竹鼠等「美食」的情景,眾多在澳華人認為,此舉是在蓄意醜化中國人,他們已向電視臺投訴。
  • 外國電影一向抹黑中國人,唯有一個例外
    外國電影一向抹黑中國人的形象,隨手列舉幾部就知他們如何通過汙辱中國人抬高自己的 一,《武士》(韓國2001)《 武士》拍的很不錯,但估計在片中有嚴重醜化中國人的形象,在中國被禁演了。不知道中國人最討厭別人叫自己鼠輩嗎?可是,西方人眼裡只有下面這位一百多年前的傅滿洲大人!
  • 醜化中國女性?種族歧視拿中國人開涮?這部BBC新劇被噴慘了
    三個女生都出生在中國,小時候跟隨家人來到英國,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了解中國的文化,按道理說,她們應該是最能代表新一代華裔群體發聲的。(圖片來源:youtube)三位女生不僅自嘲,還不留情面地嘲諷了亞裔的男性: 「我不和中國人做,這是生理原因,我也控制不了。我一靠近中國人,就沒法有欲望。」
  • 醜化中國女性?拿中國人開涮?這部BBC新劇最近被噴慘了
    三個女生都出生在中國,小時候跟隨家人來到英國,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了解中國的文化,按道理說,她們應該是最能代表新一代華裔群體發聲的。去試鏡的Jackie生氣地對朋友說:「混帳的種族主義者,他們只要會武術和把Hello說成Herro的中國妓女!」 「你不是說面試裡被歧視了嘛?」  「誰管那麼多,我拿到複試資格了!」
  • 美國人眼裡的「東方美」,是對中國人刻板化的故意審醜
    中國人都愛看好萊塢的大片,精彩刺激的畫面,環環相扣的緊張情節,都讓中國人慾罷不能。中國人也愛看維密內衣秀,除了那些新奇時尚的服裝外,更愛看那些美麗冷傲,風情萬種,身材超棒的超模。可在無論是好萊塢大片,還是維密內衣秀,有的時候常會令中國人不解,甚至疑惑,這美國人是不是真的不懂分辨中國人長相,就像中國人看美國人一樣臉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