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烤箱裡烹製加熱蒸餃」,「隨地吐痰」,「抱著餅乾不撒手」,「說話參雜方言」,「性情無賴」……
這並不是你嫌棄鄙夷的菜市場小市民,而是存在於一眾英國人眼中的你的奶奶(外婆)的形象。
是不是有一些不可思議?
據看過劇本的知情人透露,英國廣播公司兒童臺(CBBC)定檔今年八月發布情景喜劇《與拉姆一起生活》(Living With The Lams),片中的故事開展圍繞一個生活在曼徹斯特的以開中餐館維持生計的中國家庭。
據悉,在劇本中,中國人的形象被嚴重扭曲醜化,編劇對中國人的刻畫反映出他們的矇昧無知。一些對中國人生活習慣的描述更是低級可笑,嚴重失實。此片還未上映,便已在英國華人圈引發了巨大爭議。
BBC華裔記者Elaine Chong製作的反擊紀錄片《我們的奶奶》
圖源:推特截圖
很多在英華人認為,非常明顯,此劇醜化了中國人,還特別侮辱了中國奶奶(外婆)的溫情形象。
有人指出,此劇的編劇團隊無一亞裔,但卻能「憑空腦補」出這一需要大量文化背景知識作為支撐的劇。
很多華人認為,CBBC原本可以藉此題材,讓英國社會更加了解華人真正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以及深厚的文化衣缽,但他們卻因為「井底之蛙」的見識和根深蒂固的成見,走上了一條偏路,給英國社會傳遞華人的低素質層次觀感,涉嫌種族歧視。
並且,這一情景喜劇的重要受眾群體是英國兒童,他們對異文化缺乏基本的認知和判斷力,極其容易被誤導。他們周圍的鄰居,同學中,不乏有二代華裔移民,有家長因此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因為此劇而被其他同學歧視,在學校裡「抬不起頭」,日漸形成自卑的性格。
「英語不好」,「廉價勞工」,「從事體力勞動」,「教育程度低」,「難登大雅之堂」,「好欺負」等早已泛黃的老舊標籤將再一次強加在中國移民身上。
BBC華裔記者Elaine Chong製作的反擊紀錄片《我們的奶奶》
圖源:YouTube截圖
根據2011年的英國人口普查,持有英國護照的中國人已超過43.3萬,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在英國出生的中國人。他們常被人稱作「香蕉人」,即外表是黃色皮膚,裡面深受西方「白色」文化薰陶。
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掙扎困惑在自己的雙重文化身份之中,矛盾尷尬而痛苦,但卻常被膚淺地扣上了「香蕉人」的帽子。他們的父母——一代移民,以及他們深受東方文化浸染的祖輩亦常成為西方影視界調侃取笑的對象。
然而,這一次,英國的華人並沒有忍氣吞聲,他們有的在網上激烈發聲,有的舉著牌子走上街頭,以不同的方式宣洩出內心的不滿,堅決抵制抗議這一部即將上線的情景喜劇片。
BBC華裔記者Elaine Chong製作的反擊紀錄片《我們的奶奶》
圖源:YouTube截圖
近日,BBC華裔記者Elaine Chong和幾名華人共制了一部紀錄片題為《我們的奶奶——我們所知道的最強大的女性》,來以此反擊CBBC所出的《與拉姆一起生活》。同時,在推特上,眾多網友發布帶有「RealAsianGranny」的標籤話題,分享自己奶奶(外婆)的偉岸溫情形象,力求還原真實的中國奶奶(外婆)人物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的外婆為了供養她的手足和我的媽媽,挨家挨戶售賣大米。她剃光了我媽媽(那時還是幼童)的頭髮,讓日本士兵誤認為她是一個男孩。在一次空襲中,她逃跑避難間,忘記了我尚在襁褓中的姨媽還在後院的吊床裡,但我外婆又折返將她帶了出來。」
「我的媽媽還有已故的祖母是我所知道的最強大的女人。她們和我的曾祖父從來沒有放棄過養育三個男孩。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愛得毫無條件。她們所做的一切,我可能永遠也無法報答。」
有越南網友亦在此話題中,稱道自己的奶奶(外婆):「我的奶奶有12個孩子,在戰爭中護他們周全,帶著他們在難民營中呆了一年半,最後安全抵達英格蘭。作為一個女人,她是精力充沛的,兇猛的,強壯的,永不言棄的。是的,沒有她便沒有此時的我。」
英國華裔演員,作家,BEATS(英國東亞人銀幕協會)會員,少數族裔平權委員會主席丹尼爾·約克·羅說:「英國電視一再讓我們失望……我不想讓下一代孩子在這種隨便的,缺乏深度的寫照中成長,導致校園欺凌和孤立。」
他所在的BEATS協會徵集了200個籤名,向CBBC寫了一封公開抗議信。除此之外,華裔演員潔西卡·亨維克(中文名李玉)和曾飾演哈利波特初戀女友的梁凱蒂也加入了支援抗議的隊伍,希望立刻停止此劇的一切製作。
華裔演員李玉(左)和梁凱蒂(右)
圖源:Getty Images
中國奶奶走過苦中帶甜的流金歲月,血液中流淌著東方人的溫婉善良,復古樸素,她們用雙手操持著一家人的柴米油鹽,將無限的愛意和溫情傾注進殘酷的現實,她們彎下腰身忙碌,只為後輩能抬起頭來做人。
沒有她們,便沒有我們。
因此,她們的形象不應該被曲解,被嘲弄,成為人們飯後捧腹大笑的談資。
她們應當被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