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Daily-每日lns新資訊
本文授權轉自:INSIGHT視界
ID:weinsight
出國留學,時常會遇到西方同學對中國的種種偏見和質疑。
有些只是毫無惡意的誤解和無知,有的則完全是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甚至還有些沒有由來的傲慢與歧視。
最近,因為再次歧視性「刻板印象」站在風口浪尖的,則是BBC。
01
BBC新劇醜化中國奶奶
「隨地吐痰的無賴」
最近,英國CBBC(BBC兒童版)一部名為《Living With The Lams》(《和拉姆生活在一起》)的新劇,引起了不小爭議。
這部專門為6-12歲青少年兒童設計的情景喜劇,講述了在曼徹斯特開餐館的中國家庭的故事。
看到故事題材的時候,主頁君本以為是展現華人家庭在海外生活的真實現狀,然而沒想到整部劇卻是充滿著「傲慢」與「偏見」。
根據此前看過劇本的知情人士爆料,該劇沒有任何亞裔編劇參與,團隊幾乎都是白人作家,他們對於中國家庭的情況一無所知,而這一點也在劇本中展露無疑,裡面包含著歧視性刻板印象,當然還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細節。
比如,蒸餃是從烤箱裡拿出的???
以及,中國菜有種臭臭的味道???
甚至稱呼來自東亞的人叫「oriental」???(要知道oriental這個單詞如果形容人,那就是對亞洲人的地理歧視)
更加令人氣憤的是,在劇中的中國奶奶居然被編輯「污衊」成一個整日隨地吐痰、地方口音混雜的無賴形象,完全是在嘲笑和醜化中國生活。
很快,這件事引起來亞裔群體的強烈不滿,也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達2.3億。
很多小夥伴表示「BBC簡直就是在惡意抹黑我們中國奶奶」 「分明我的奶奶不是這樣的」。
不僅如此,BBC的這部新劇還在影視圈引起來很大的轟動。
一封由英國劇院及電影東亞人協會50餘位英國的東亞導演、作家和演員撰寫的給CBBC老大Cheryl Taylor的公開信中,強烈建議取消這部劇:「嚴重不實」 「像是在刻意討好白人作家」!
而這份信不僅有超200人籤名,很多明星藝人也參與其中,比如《權力的遊戲》演員Jessica Henwick。
然而,他們的聲音並沒有引起BBC的重視。
在BBC及製片公司發言人看來,這個批評信的撰寫者並不能理解本劇的創造核心,「我們希望給孩子們看到文化多元性的作品」。
02
華裔記者拍片反擊
「這才是最真實的亞洲奶奶」
為了狠狠打擊這種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BBC的華裔記者伊萊恩·莊(Elaine Chong)特地邀請了幾名英裔華人,製作了一檔叫做紀錄片《我們的祖母》。
在這個總時長接近12分鐘的紀錄片裡,一共有7個主題,18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串聯著大家和奶奶的溫暖回憶。
通過這些生活中真實的故事,我們看到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奶奶,也感受到了很多波瀾狀況的華人移民家族故事。
用記錄片裡的原話是:這些真實的亞洲奶奶們的故事,遠超刻板印象。
在紀錄片一開始,Elaine拋出了一個幾乎人人都熟悉的「亞洲餐桌文化」:吃魚頭。
她開門見山地說:「我覺得好多家庭都會出現的是,祖父母們往往主動吃魚頭,『犧牲自己』。」
這個故事在在座的華人中迅速引起了熱烈反響,甚至有人表示:「我現在還會碰到這種情況呢。」
隨後在活躍了大家的氣氛之後,紀錄片的故事也正式開始。
民食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大名鼎鼎的「蘭州牛肉拉麵」。
亞裔小哥Alex:「從8歲開始,不管什麼時候我回到蘭州,奶奶都會說叫她上廚房裡去。」
在進了廚房之後,奶奶會單刀直入地說「這就是拉麵」,留下Alex獨自驚呼,充滿好奇。
授人以魚之外,奶奶還會「授人以漁」,教Alex如何做正宗的中國菜。
甚至還會有模有樣給出高難度的拉麵挑戰,看看Alex究竟能把胳膊伸多長。
即便是生活在異國他鄉,也總要帶點正宗的故鄉氣息。
說到「奶奶有沒有做過哪道特別的菜,一直在你心頭縈繞,揮之不去呢?」,大家也是百感交集。
Jay先是想起來自己祖母會做一種魚肉香腸,非常美味。
說得把大家的饞蟲都勾了起來:「啊我們為什麼沒有買魚肉腸吃呢?」
Dadiow則回憶道,自己最難忘的,是「夜市的故事」。
「當我和哥哥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祖父母會帶我們去夜市逛。」
「你也知道,夜市裡賣的食物看起來總是那麼誘人。所以我們就會不停地問『我能吃這個嘛』『我能吃那個嘛』這樣的話。」
奶奶則總會自豪地說:「我做的比這裡賣的好多了。」
看到這裡主頁君只想說,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奶奶。
Tuyet也分享了一個關於食物的故事,而這次的主角是:蛋糕。
Tuyet雖有20來個堂兄妹,但是在中國生肖裡,只有她和祖母都是屬鼠的。
那天呢,是奶奶的生日,通常比較尊敬的做法,是先把蛋糕敬給長輩吃。
於是,因為生肖相同的傳統在,應該由她就把蛋糕敬給祖母,這成為了她一個很溫暖的回憶。
「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和祖母之間就頗為相互吸引,現在想起來總是有種非常溫暖的感覺。」
分享
Jennifer分享了自己和祖母之間的親密感情和動人小故事。
剛出生到5歲之間,Jennifer都和奶奶一起度過。
所以對Jennifer來說,奶奶是一個幾乎等同於母親的角色。
而祖母給她的,也正是這種沒有任何條件的愛。
在小的時候,Jennifer總跟奶奶睡一張床。
等到小Jennifer長到八九歲的時候,體型變得大了很多,奶奶會直接睡在緊挨著Jennifer的地上,絲毫沒有怨言。
奶奶還會給小Jennifer買各種各樣的吃的。
所以在Jennifer拿到第一筆工資的時候,就特意帶奶奶出去吃海南雞飯。
雖說也不是什麼奢侈的頂級大餐,也沒有花多少錢,但那卻是Jennifer對奶奶表示感恩的方式。
這種給奶奶的回報,對她來說意義非凡。
Alex在這裡也講了一個很動人的故事,是關於奶奶的「絲綢小馬甲」。
據Alex回憶,他的媽媽和奶奶總會一起縫縫補補,織織衣服。
奶奶還給Alex織過一件絲綢的小馬甲。
就質感上來說,這件小馬甲挺薄的,畢竟是絲綢的。
可奶奶總會說,穿著這個,你就暖和了。
小時候的Alex並不理解,不過是一件薄薄的衣服嗎,真的算不上暖和。
但作為一個成年人,現在的他懂了。絲綢小馬甲,是奶奶用愛織就的底氣和溫暖。
緊接著,Daniel也講了一個很棒的關於音樂的故事。
小的時候他們曾經住在奶奶家,然後他們會買很多那種朋克的搖滾唱片。
買完之後,還會帶回家裡,放在家裡的那種老式唱片機裡播放。
Daniel的奶奶也會坐在那裡,跟著孩子們一起聽。
你知道的,那種很吵的,三弦的電吉他的聲音,那種充滿攻擊性的很吵的朋克搖滾樂。
這時,奶奶會饒有興致地說:「哦對呀,就是這種,你聽那個鼓聲哈,多有力啊。」
是的,每個人的奶奶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或溫暖,或潮流,但是不變的是她們給予後輩們無私的愛。
從奶奶那裡學到的收穫
Jennifer:「當我還是個孩子時,奶奶總會跟我說這麼一句話:『等你長大了,和男生談了戀愛了,一定要有你自己獨立的銀行帳戶。』」
當我們以為這是一個「女性經濟獨立」的小課題是,奶奶話鋒一轉,又補充道:「如果你們有共同帳戶,要記住,你的還是你的,但他的也都是你的。」
這樣「霸道」的言論,讓在座的各位忍俊不禁,都笑了出來。
不過事實證明,Jennifer的奶奶除了幽默獨立,甚至還很前衛大膽。
Jennifer說:「要知道,我奶奶的第一任婚姻是包辦的,她離開了她的第一任丈夫。」
這樣的行為在那個年代,實在是走在前沿的。
而且十分震動我,讓我驚訝的是,奶奶比我媽媽真的酷多了。
「奶奶不僅抽菸,還喝加冰的馬提尼。這確確實實打破了大家對亞洲奶奶的刻板印象。」
而不是像那個電視劇裡演的那樣,「中國奶奶就只會天天啃著幸運餅乾,時不時冒出點金句來。」
在奶奶的關愛下長大的我們,比任何人都要深刻地明白:拋開黃皮膚黑頭髮的外殼,亞洲奶奶和任何種族的奶奶一樣,生動勇敢,有血有肉。
我們之間的對話
Daniel:「奶奶會說英文,會說閩南語,我感覺她還會說馬來西亞語。」
「感覺在學語言的問題上,人們搞了很大的陣仗,專門上大學去學這個東西。」
「但是奶奶那輩人,作為女人,基本上沒有受過什么正統的教育,但依然能夠從別人的語言當中去吸收,並很快掌握一門語言。」
Daniel讚嘆道:「這真的真的非常了不起。」
「而且,奶奶為了能和這裡的華人交流,還專門去學了粵語。」
「你來到了地球的另一端,來到了一個西方國家,然後你學會了一門中國的方言。」
這樣出眾的語言學習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確實值得很多我們年輕人好好學習。
這時候,Elaine也拋出了一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你們在和祖母交流的過程中,會不會因為語言障礙,產生交流的困難呢?」
「不管什麼時候,當我試著和祖母交談時,她總會暗中偷笑。」
「所以給我的印象就是,在她看來,不管我長多大,還是會把我當小孩子看。」
「以前她還會給我寄好多好多衣服過來,那時候我大概15歲吧,但那些衣服其實很適合6歲的孩子穿。」
「我其實知道,他們對我總懷有這種愛和關心,這種看似很小的事情,也能讓我有一種確實被愛的感覺。」
是啊,即便我們步入社會,為人父母,在奶奶眼裡我們永遠都是那個長不大的小孩子。
Dadiow:「我的爺爺奶奶,我記得他們很喜歡一起去唱K。」
「因為爺爺識字而且會寫字,他就很喜歡把他唱的歌的歌詞都記下來。」
「但是我奶奶呢,她就不識字,會唱也是因為模仿學來的,但其實我爺爺寫的字她都不懂。」
「然後呢,爺爺去世了,我知道奶奶非常想她,我就看到她在寫那些歌詞,對她來說這是一種和爺爺相連接交流的一種方式。」
大概世間最動人的想念,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紀念我喜歡的你。
堅毅
Daniel記得,因為奶奶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
在最荒涼、最寒冷、下雨最多溼熱的小鎮英國天氣裡,奶奶不得不告別新加坡的溼熱天氣,轉變到伯明罕冬季的鬼天氣裡,去50年代的室外衛生間去上廁所。
「她從來沒有停止想念新加坡,一直念叨個不停。」
「她曾在一個工廠裡工作過一段時間,在工業洗衣坊裡也工作過一段時間,那麼做基本也是為了哥哥和我。」
「每年奶奶都會跟我說:『我把錢賺夠了,就帶你回新加坡。等明年吧,或者再下一年吧,等我有錢了。』」
但是奶奶永遠沒有賺夠錢,沒有能帶Daniel回到新加坡,實在是讓人心生悲傷。
看來只要是為了兒女的發展,背井離鄉的苦,亞洲奶奶比誰都懂。
喜愛
我們都知道,東方文化向來追求內斂含蓄,不善表達,在西方環境裡長大的華裔對此有著別樣體會。
Tuyet說:「在越南文化裡,向西方人那樣和長輩表達感情,是非常不常見的。」
「相比而言,你是我奶奶,我是你孫女,我住在你這裡,我們一起吃吃飯,其實是更實用的。」
在奶奶看來「你要尊重習俗,去遵循傳統。」
和Tuyet奶奶尊重傳統不同,Dadiow的奶奶卻很喜歡這種西式的表達。
「我要大家分享一個關於表達喜愛感情的故事。」
「其實還蠻有意思的,在中國文化裡,其實是很有距離感的。並不會說,去擁抱對方。」
「但是我來到這裡後,就學會了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我的喜愛,每次我回去,我和哥哥都會擁抱奶奶。」
然後。有一天我媽媽Skype的時候跟我說;「你知道嗎,有個挺有意思的事兒,奶奶說在孫輩裡只有你和你哥哥會抱她,可她居然很喜歡你們抱她。」
奶奶特別希望,其他的孫子孫女們,也可以這樣做。
是啊,不管是含蓄內斂還是熱情奔放,對愛的體會都是一樣的深刻。
傳承
Alex:「我在一個中國外賣餐廳長大,因為那種餐飲承包工作真的很累很累,所以不管什麼時候回國,我都能看到姥姥在給媽媽(腿不好)按摩。」
「有次我進門正好撞上,就來了句:你們幹啥呢?」
「姥姥就讓我過去,教我正確的按摩方式,反正都和壓力和拇指的上下活動有關。」
「因為姥姥不能經常見到自己的女兒,不能常常去照顧她,所以她想讓我學會這種技術。」
姥姥常常會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 「要是不吃苦頭,你不可能在人生中走得長遠」這樣的話。
當年我還是個孩子,不懂這些含義,但我現在回頭看,去反思的時候,這對我人生中的很多選擇也給了巨大的啟示。
這個感人至深的紀錄片一經播出,引起了巨大反響,網友們紛紛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向自己的祖母致敬。
主頁君瀏覽了不少Twitter的網友留言,看到了很多很感人的故事。
「我的奶奶生在牙買加,她不太喜歡說自己早年的生活和家族歷史。在去牙買加之後,我印象中奶奶十分安靜和善,上了歲數依然很敏捷,在花園裡倒騰,還會去採摘西非荔枝果。」
「我奶奶有7個孩子,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精神導師,50年如一日的素食主義者,在素食開始流行之前,就做了很多代替肉的素食品類。真的是個很了不起的女人。」
「我的奶奶在16歲就以奴隸身份被帶到英國,根本沒見過她的家人。後來她有了九個孩子,還經營著唐人街上最棒的餐館之一。她還跟我說,如果不是很喜歡一個人,就不要親他。奶奶真的帥爆了。」
「我的奶奶在生我爸的時候,住在香港的貧民窟,她就把我爸生在了廚房地上,因為和奶奶養其他4個孩子一樣,沒有任何保姆幫忙。為養活孩子們,奶奶會賣那種非法的煙火,然後她還幫著照看了8個孫子孫女。我發現她有時候假裝聽不見。真的傳奇。」
「因為二戰爆發,奶奶早早就被迫離開了學校,所以不會讀書,也不識字。在我爺爺去世幾年後,她開始學著寫字,寫下來她對爺爺有多麼思念。當我看到她那孩子氣的書寫,就禁不住流淚。我太為我的奶奶驕傲了。」
「我奶奶養大了自己的9個孩子,在爺爺死後,還養大了爺爺和前妻生的4個孩子。因為戰爭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背井離鄉。她堅韌不拔,是所有人堅強的後盾。奶奶的鄰居說『奶奶是他見過最堅強的女人。』」
「我的奶奶是個叛逆的人,她離開了包辦婚姻裡的第一個丈夫,嫁給了一個她愛的人,抽菸和馬提尼,還在我很小的年齡就教我,女孩和男孩一樣優秀,不要忍受男人的壞毛病。奶奶我好想念你啊。」
「我奶奶因為腎衰竭去世的那年,成了我人生裡一個巨大的空洞,她會誰至少4種語言,是我認識的全世界最善良幽默的人,在她重病的時候,她會把所有積蓄拿出來,就為了給我買吉他。」
「我沒有亞洲奶奶,但是我有亞洲爺爺。他的名字叫做 Marmoru Chikakane,他一路從日本廣島搬到了英國諾森伯蘭郡。他於1936年,死於一場建船事故。然後葬在North Shields貧民墓區。我的父親從來不認識他。」
這些情真意切的亞洲祖父母故事,讓我們不禁為之淚目。
後臺回復【奶奶】
即可查看完整視頻
03
刻板印象實屬不該
歧視我們堅決不忍
話說回來,BBC此舉歸根結底還是歧視問題,而刻板印象早已不是第一次存在,在美國讀書的小夥伴們想必也深有體會。『
美國人總是會給中國學生貼上「書呆子」的標籤,在他們眼中,中國學生之所以擁有好成績,無非是因為我們只懂得時間浪費在一遍遍「複製」書本上。
同樣,在經典的好萊塢電影中,中國人充當的角色也都是襯託「天才」美國主角的綠葉,只配從事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
這些姑且還可以接受,然而更過分的是,近些年來,一些圍繞亞裔群體的電影劇作上升到了「歧視」和「傲慢」的位置,似乎,還原亞裔群體真實生活面貌早已不是創作者的心聲,譁眾取醜博出位的「醜化」才是收視率真正的保證。
去年11月,同樣也是BBC,一部由華裔團隊主創、名為《Chinese burn》的喜劇上映,本劇宣稱「將會徹底打破中國女孩的刻板印象」,展現新一代華裔女孩的真實自我,然而試播版的反響可以用「山崩地裂」來形容——整部劇都是徹頭徹尾的「歧視」。
YouTube的一位網友從頭到尾梳理了整集片子,短短的25分鐘的劇集居然有多達23處涉嫌種族,以及性別歧視的橋段或臺詞,幾乎是一分鐘一個,諸如「眯眯眼」、「吃狗肉」、「勾引白人男性」、「生活放蕩」、「揮金如土暴發戶」此類的形象塑造,比比皆是。
說是打破華裔成見,到頭來反而加深了西方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主創的三個女生用一種近乎於「侮辱」的形式,極力討好西方社會,這種行為簡直令人不齒。
無獨有偶,在去年的美劇《Yellowstone》(黃石)一集中,中國遊客擅闖私人領地參觀黑熊的片段引起廣泛熱議,雖然的確有部分遊客在出國遊時,會存在沒有素質的行為,但更多的人認為,這是美劇對中國人形象的汙穢描寫,因為這也並非美劇第一次如此操作。
《實習醫生格蕾》中,中國人一出場就是偷渡到美國的勞工;《絕望的主婦》中的闊太太Gabrielle也用過兩個中國傭人,一個說中國人都拿襪子當抹布,一個則是對老外諂媚至極,收到個禮物差點給女主人跪下,可以說是低到塵埃裡了。
還有之前主頁君提到的HBO美劇《矽谷》,華人工程師卻引起了大家的討論,因為在劇中他的形象不僅英語奇爛無比,而且生活邋遢,還總是手腳不乾淨,愛偷點東西。
而在此次的情景喜劇《和拉姆生活在一起》中,BBC將善良淳樸的中國奶奶,塑造成一名「老年流氓」,以偏概全,嚴重抹黑了中國奶奶的形象,也傷害了重視家庭維繫的亞裔人的心,真是叫人無人又氣憤。
藝術作品的確應該有它天然的藝術屬性,但是這一切都在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主頁君真心希望BBC可以正確地對待並且拿出一個態度——儘快下線此類情景喜劇,並且道歉。
PS:不過話說回來,通過BBC這次的「作妖」,我突然好想給奶奶打個電話啊...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下小IN
因為某種眾所周知的原因,改名了
但他還是會每天分享lns的新資訊
長按添加訂閱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