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哥:我對南航事件中999救護車及急救中心的看法

2021-02-12 醫殤

作者:宏哥 來源於醫殤微信

南航事件新聞發展到現在,持續成為熱點,我也忍不住來對本起事件來做個評論,首先聲明,宏哥我不是外科醫生,僅是一名多年醫務處糾紛辦的工作人員,如果有專業上說的不對的請指教。

11月11日,我們在該位記者還在恢復期的仍未下筆開始寫第一篇文章的時候就寫了一篇《從記者朋友網上求助看有個醫生朋友是多麼幸運》的文章,裡面把當時能獲取的信息歸納了下,並對腹內疝進行了一個專業科普。下面我們就一些爭議比較大的問題發表點我自己的看法。

999把患者從機場醫院轉診至同級的急救中心是否合理?

這個問題,我感覺不是很好的選擇,這種不能確診的病人應該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轉診原則,這點上999救護稱協和急診爆滿可以理解,應該是有電話記錄證明的,朝陽路堵的理由有些不夠充分。

999急救轉運的答覆是否合理?


說實話,我覺得他們腦子有些被燒壞了,一個投訴去牽扯到誤導社會輿論,加劇醫患矛盾,影響社會穩定的地步,是否寫的有些過了?

另外請的專家也被網絡各方挖掘並質疑本來就是急救中心的專家,調查的程序也沒詢問記者當事人更顯粗糙,即使我認為該專家說的沒錯,但是這明顯是請了錯誤的人說了。

因為郭美美等事件影響,紅十字的一些聲譽是下降趨勢的,在前面南航和機場醫院都能誠懇認錯,整改的態度的對比下,採取強硬的指責扣帽子式的回應,顯然是應對失當。

一場危機應對的生生的把自己給陷進去了,結果事件發展的更大化了,我看現在他們是進退失據了。這是可以列為經典的失敗危機公關的案例之一的節奏啊。

999急救車忽悠記者三甲掛不到號轉運到急救中心,是否涉嫌利益輸送?


這是記者闡述的核心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前,我首先講個小故事,我身邊的城市裡急救中心剛成立的那會我聽說過和急救中心打好關係的醫院收到的急診病人比較多的傳說,都是公立醫院哦。當然公立醫院是不可能你120送個病人我返你多少錢的,因為做帳都不知道怎麼做,至多平時多打打關係而已,目前因為經常發生所有醫院急診爆滿,所以現在我所在的城市裡這個事情沒有了,而是變成了經常性醫院總值班和120中心講,我們急診爆滿不要送病人來了...。

另外據報導999是紅十字的事業單位,記者被拉去的急診搶救中心是社會資本辦的醫院,兩家是完全獨立的,同時兩家離著也近。出於對公立和事業類似名詞的秉性的認識,我認為999急救轉運公然接受急診搶救中心給予拉一個病人給多少利益的可能性不大,無論是從文件形式或者財務形式,如果有這個可是大問題。但是你說急診搶救中心工作人員和999急救轉運工作人員搞好關係,我認為是可能的,但是可能也無法上綱上線到利益輸送的地步。另外記者所提轉運車輛忽悠他掛不到號這事,我相信記者的話(因為他平時還蠻靠譜),但是這事目前無法證實,因為搶救車裡估計不會有錄音錄像的。

衛計委不是公安局,它能做的比較正規的調查就是請系統內的衛監或紀檢部門介入,分別和相關涉事人員談話,做文字記錄,到頂就是查查有沒有帳務上的經濟來往,帳務來往的可能性我前面所說可能性不大,車上又沒有錄音錄像,這個指控還真不一定有什麼清晰的結果。

但是記者這番言論出來後,包括北京很多醫師和患者的微博言論來看,這999救護車喜歡把病人往急救中心送應該是真的,套用@王志安的話:能不能公布一下999把患者接到自己醫院的比例,再公布一下直接送到三甲醫院的比例,再公布一下拉倒999之後又送到三甲醫院的比例是多少?這些數據可以看出999救護車喜歡把病人往哪裡送,呵呵。

而且據某些媒體報導:999急救中心官網上看到,「北京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與「北京市紅十字會急診搶救中心」並列出現在網站左上角。兩家的舉辦單位均為「北京市紅十字會」。「2014年年度報告」兩家單位的填表人都是史翠芳一個人。

總而言之,目前調查結果未出,我不好說。如果要有,那就不是小問題了。

急救中心醫師詢問吸毒史是否合理?

在一個當時所有檢查都陰性,除了一個腹腔少許積液腸管擴張的B超下,詢問下這方面的病史並無不可。很多人說可以從身體是否有針眼來看,還有些人說可以血液檢查或尿液檢查,這個問題我覺得爭它幹嘛,你能一眼就看出他是癮君子?身上他就布滿了針眼?人就消瘦成把骨頭?至於血液檢查或尿液檢查,這個毒品檢測都有專門的試劑盒,檢測與復檢都是公安部門專門指定的檢測機構做的,普通醫院會有麼?至少我所在的醫院沒有,我想北京也不會個個醫院都有這種試劑盒的吧。醫學問診就是一個不斷排除的過程,難道連問都不能問了?

當然我理解記者同志痛成那樣了覺得醫師還要問這個問題的心理鬱悶,但是其他人說,我可要反駁。

注射止疼針是否會掩蓋病情?


哎,這事網絡上醫生都分為兩派,很多人舉了最新的醫學研究表明等等來證明是可以打的。我說闌尾炎在開始臍周疼痛還未轉移的時候你給我打個止痛針,讓他一直感覺不到疼痛試試你還能否明確的查找到病因了?一個胸悶胸痛到滿頭大汗的患者來就診,你先給他來針嗎啡讓他舒服舒服再去檢查?請記住患者的疼痛是什麼?是一種提醒,提醒臨床醫護重視患者,若未明確病因還需不斷思索,不斷檢查查找病因的線索。我個人仍堅持未明確診斷前最好不要用止痛藥的理念,請記住這裡的關鍵字:未明確病因前,最好不用。

為什麼急救中心沒診斷出來腹內疝,一到北大就診斷了?

之前的文章俺就說了,這個毛病相對比較少,術前能診斷的就更少了,大多數案例以術中探查所見來診斷的。(我剛問了下我們醫院,今年1月1日至今術前CT診斷的就2例,其中一例未能追溯到是否手術證實,一例經外院手術證實。)另外白衣山貓在最新的一篇微博《急腹症、B超、腹腔積液和腹穿》中提到:阿寶給我描述了他參與記者救治的整個過程,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記者的肚子摸起來一直沒有肌肉緊張,有壓痛,沒有反跳痛。這裡說句公道話,北大人民醫院給記者做得CT是腸繫膜的CT,這需要相關的技術和設備,不是每個大醫院都能夠做的。@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也曾於11-30日微博說:為我主刀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郭鵬副主任醫師最終確認,我的疾病完整診斷為:腹內疝,急性腹膜炎,急性機械性絞窄性小腸梗阻。

首先我要說一下,山貓所說的腸繫膜CT估計是腸繫膜CT血管成像, 而該名記者曾在機場醫院或急救中心做過CT,估計是腹部平掃或者增強,而CT雖然是同一個名詞,掃的部位方法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一樣。就拿CT腹部增強和CT腸繫膜血管成像對比下,造影劑的傳注速度、CT重建算法(參數),開始掃描時間等均有差異,造成成像結果的差異以至影響對疾病的診斷。簡單來說,可能CT腹部增強沒有明顯看出來記者的腹內疝,而CT腸繫膜血管成像倒發現了異常。

綜合該名記者的描述,該名記者下午4-5點的時候到了北大醫院,當時阿寶到場後按了記者的肚子,有壓痛,無反跳痛,無肌衛,CT腸繫膜血管成像發現異常,晚上8點左右手術。我認為整個醫療環節上問題似乎看起來不大。為什麼急救中心不開腹探查?在腹部體徵有壓痛,無反跳痛,無肌衛,B超提示」右下腹腸間隙可見1.7釐米不規則液性暗區。腸管擴張,最大直徑2.7釐米「,其他檢查結果陰性的情況下,誰給這樣的病人探查?誰敢給這樣的病人探查?而該記者所述出院診斷中有急性腹膜炎,估計就是在到了北大醫院後手術之前那段時間發生了腹膜炎,加上CT腸繫膜血管成像有異常才促使醫師開腹的。如果做腹穿呢?腹穿是炎性滲出液你也不敢開,腹穿是血性的估計敢了。但這個病人的腹腔積液回顧來看即使急救中心做了,也是炎性積液可能性大。

寫下本文第一版後,我在網絡上找到了該名記者的北大醫院的部分出院記錄,出院記錄上描述,開刀前有腹膜炎體徵了,也是剖腹探查術,沒看到那份出院記錄上北大CT的結論,部分摘錄如下:術中探查所見:腹腔內見大量血性腹水.該段腸管長度約100cm,表面顏色紫紅,相應腸繫膜動脈搏動微弱,松解粘連後未改善,術中診斷:急性瀰漫性腹膜炎,機械性腸梗阻,內疝,迴腸壞死。決定行小腸部分切除術...

看明白了上面的話,我們才好討論急救中心的處置,急救中心做了一堆檢查沒診斷出來,只能說水平一般,沒做腹穿存在瑕疵,但不能說它草菅人命。

當然我的這些話只是建立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說的,還要綜合來看當時這位記者的情況的,目前僅有的資料我只能得出這個結論了。

這事的思考

社會資本運作的急救中心能否高大上點再讓其加入急救體系


但是這位記者所說的,他所要的是一個急救體系的改進,並非要去打倒999急救轉運哦,這個目的立意非常高遠,其實這個可以思索下,如果急診搶救中心能高大上到就能搞定記者的這個病,那就不會有類似的問題出現了哇。在三甲甚至三特林立的北京,你搞個二級的急救中心,誰願意去啊。每個人都想著自己得到最好的治療啊。

急救也需要分級救治


我不知道北京急救體系為什麼會有120和999兩套,雖然他們現在都併線了,但是我知道一個城市的院前急救光靠政府投入永遠沒法滿足,因為急救需求的增加幅度比較大,急救資源裡很大一部分被浪費掉了,政府投入不光是一輛急救車的錢,還有裡面配備人員的,運營的錢,而最近幾年買車容易,留住人卻很難,為什麼?工作辛苦、不被人尊重、晉升限制、錢少,就北京這麼大的城市一晚上會有多少人打電話要求急救,備多少車,多少人員,這些錢呢。而解決這樣的問題,除了其他的一些努力如加大投入外,還要深挖潛力,這個潛力在哪裡?就是急救的分級救治,據統計國內30%左右的急救其實是不急的,而如何讓真正急的急救能得到施救,讓那部分非急救的醫療轉運不佔用急救資源也是政府需要考慮的。(註:我另起一篇文章介紹下某市的非急救轉運社會化的經驗。)

社會需思考,為什麼我們今天討論了這麼多的作為醫生敢不敢開這個腹的問題?


作為醫務科醫患辦的工作人員,我的想法是嚴格遵循臨床指徵,該開的時候一定要開,家屬或患者不同意,籤字。不該開的時候千萬別開,翻臉不認人的事情我在各種人身上都看到過,無論關係遠近。

我想我的這番話能得到大多數醫生的認同,防禦性質的醫療固然對醫護們有利,但是對於患者呢?其實我所說的防禦性醫療在文中我認為還有1處也提到了,但是沒有具體點出來,嘿嘿。

宏哥為某省某市一家醫院的醫療糾紛處置人員。
本文作為其一個系列文章的中的一篇發布,首發於醫殤平臺,轉載請註明作者及醫殤平臺。喜歡該作者的可以通過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進行打賞。
其系列文章為:
《宏哥:我是來自醫療糾紛處置前線的人》
《宏哥:寫給醫療糾紛各位看官的話》
《宏哥:說說我身邊的醫務條線的兄弟姐妹們》
《宏哥:醫療糾紛的預防大於處理》
《宏哥:醫療糾紛的預防意識》
《宏哥:我所經歷的醫暴事件前後》
《宏哥:醫療糾紛、新媒體、應對》
《宏哥:洛陽婦幼保健院新生兒拖行事件之我見》
《宏哥:醫療糾紛處置人員的特殊裝備》
《宏哥:湖南醫院遺書門事件評述》
《宏哥:不做總值班好多年》
《宏哥:兒科急救人才門檻降低說明了什麼?》
《宏哥:一根魚刺引發的血案》
《宏哥:醫改那些事與醫療糾紛》
《宏哥:短評《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送審稿》

《宏哥:我對南航事件中999救護車及急救中心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北京999急救中心資料背景起底:系社會資辦事業單位
    今年12月,眾多媒體披露稱,一名南航患病乘客被999急救車繞遠路送往「999急救中心」醫院。面對「不顧病人安危也要幫自家醫院賺錢」的指責,北京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以下簡稱「999」)方面回應稱,「999」和「急診搶救中心」(全稱是北京市紅十字會急診搶救中心——記者注),兩家「人財物完全是分開的」,絕非幫自家賺錢。
  • 轉院時沒有救護車應該怎麼辦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出院、轉院、長途轉院等情況,120都不派救護車?難道這些人都不算病人嗎?事實上,早在2014年2月,原國家計委就頒布了《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第3號),其中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絡醫院不得將救護車用於非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 120救護車最全急救知識掃盲 轉給家裡的老人們看看
    相信小時候大家就都知道,急救要叫救護車! 可是到了實際情況,會發現很多人並不是像想像的那樣熟悉120,我也問了問自己,發現對120真的是一點都不了,我相信大部分人可能會以為和電視裡、港劇裡看到的差不多吧。但是真要問你了解多少,真的是詞窮詞窮啊!原來我的印象還停留在小學一年級課本上的120。你知道什麼是院前急救嗎?什麼是長途轉診嗎?
  • 為進博會服務的5G救護車有何特別?上了車就像進了急救中心
    當日,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在5G救護車上,除了必須的醫療急救設備外,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還把「5G進博會應急醫療保障平臺」搬進了車子上,在這一平臺上直觀地顯示了患者的信息,包含姓名、性別、年齡、心電圖、監護信息等,同時還可以顯示救護車轉運的動態地理信息,這些信息都可以實時傳輸到醫療急救中心。
  • 在首都機場,他差點死在南航飛機上
    我不覺得自己的命比別人貴,我也沒有影響任何人,或者佔用任何人的時間。我想說,如果是心臟病的急救病人,這耽擱的幾十分鐘,豈不是就錯過了最佳急救時期!直至目前,南航沒有跟我有過任何聯絡,也沒人向我解釋。悲涼大約10點半多,飛機艙門終於打開,兩名急救車醫生上了飛機,一男一女。
  • 膠州市急救中心:寒潮中忙碌的院前急救工作者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藝馨 通訊員 王淑豔 青島報導寒潮強勢來襲,膠州大地再次開啟「速凍」模式,意外安全事件隨之進入了高發期。6號晚上6時許,出車警報響起,「快,出診!」
  • 北京急救中心:世園會中這款急救神器必不可少
    為了更好地保護遊客安全,北京市急救中心呼籲,世園會場館內以及延慶區人流密集場所增加AED急救設施,以備不時之需。3月25日晚,北京協和醫院6名大夫在東單球場,使用球館內配備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經過四次除顫聯手救回一心跳驟停男子。
  • 南航空姐的這一跪,詮釋了「空乘」這份職業的意義
    我飛行了26年,有經驗有能力保證你的安全。你先放輕鬆。」據任女士自述,有竇性心律不齊及膽囊炎病史。大約五分鐘後,她的情況還未好轉,王蕾當機立斷,廣播找醫生。幸運的是,找到一名醫學院研究生,檢查後懷疑是急性胰腺炎或是膽囊結石掉入胰腺管,建議旅客落地後叫救護車,及時去醫院檢查。
  • 家屬要求放棄治療後又索賠,急救中心被判擔責
    ,急救中心派救護車和醫務人員到患者家中,醫務人員在患者家中進行心電圖檢查,認為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仍按家屬要求將患者送至人民醫院,當日患者經人民醫院宣告死亡。人民醫院在患者到達後也僅對患者進行吸痰,輕信急救中心言辭,未進行心電等常規檢查措施,也未進行任何搶救措施,直接宣告患者死亡。據此向急救中心和人民醫院索賠合計403677元。
  • 莫讓急救資源在「空跑」中虛耗
    公民健康素養不高,救護車頻繁空跑就是必然代價  □ 羅志華  「急急忙忙趕到,一個人也沒有,又白跑一趟」——近日,新華日報新媒體記者從江蘇南京市急救中心了解到,該中心當天共接聽呼救電話2120個,出救派車521次,達到歷史最高,其中空跑124次,僅醉酒的就高達32次。
  • 急救中心醫生:我一人與病人接觸,你們就別下車了
    紅網時刻株洲1月29日訊(通訊員 宋璽)「我一人與病人接觸,你們就別下車了!」這是大年三十晚上,株洲市中心醫院院前急救中心主治醫師鄭新生在轉運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時,對同事說的話。在運送專車的工作人員名單上,還有株洲市中心醫院院前急救中心主任賓日虹的名字。「我幹這一行時間長,比他們更有經驗,而且我在他們更安心。」賓日虹說,「這些年輕的醫護人員很多已經連續48小時沒合眼,間或打個瞌睡,也會被調度鈴聲打斷,伴隨著救護車的鳴笛聲,他們又開始出車救援。
  • 市醫療急救中心8名隊員整裝待發
    本報訊「不要接觸口罩前面汙染面,身體稍前傾,先用一手拉住頸部系帶向後往前拉並固定,再用同樣手法鬆開頭頂系帶......」昨天,8名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隊員正在學習防護裝備穿戴流程。只待一聲令下,他們就要奔赴800公裡之外的武漢。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介紹,這8名隊員到達武漢後,將肩負起重症確診病人的轉運工作。
  • 「院前急救」行業先行者——記常德一醫120急救中心主任楊柳
    120急救中心不管是什麼模式運行,都迫切需要培養一批長期深耕於該領域的專業醫生。一句話就是,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這樣才能發展得更好。對工作:紮根院前急救耕耘12年「這12年對我來說時間很不夠用,要做的事情很多,每一年就像一個月,12年就像經歷了一個春夏秋冬!」楊柳說。
  • 夏季出行,杭州機場急救中心的貼心提醒請查收
    杭州機場急救中心結合近期遇到的幾個出診案例,為各位旅客朋友整理了一份貼心提醒,非常實用!杭州機場急救中心提醒廣大旅客,高溫天出行請注意:1、合理安排行程,充分休息,保證體力。2、高溫天人體大量排汗,在補充水分的同時要記得適當補充鹽,以飲用淡鹽水為佳。
  • 上海街頭出現「黑救護車」?救護車「正規軍」長啥樣 有些你一定沒...
    圖片來源: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下同)【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新民晚報·新民網發布了一則浦東機場救護車違規使用的新聞,澄清了該車並非平時跑在馬路上參與院前急救的車輛。對此,有市民留言反饋稱,也曾看到與上海120急救車「長得不一樣」的救護車在奔跑,它們多為外牌車,這些車輛是從哪裡來?平時又該如何甄別「正規軍」呢?
  • 機場救護車閃警示燈接機,卻裝滿免稅商品,網友怒了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航旅直通車-上海機場據了解,浦東機場的救護車主要承擔對危重病員進行院前救治和轉運服務,在機場範圍內或起降航班中有需要急救的危重乘客,都需要由機場的救護車將需要就醫的旅客轉運到醫院。據澎湃新聞報導,12月8日上午,從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獲悉,根據車牌查詢,該車並不是上海院前急救系統救護車。
  • 疫情下的武漢救護車司機:與死神賽跑
    不止一位患者在見到向陽後說:「前面有幾百個人排隊,終於排到我了。」 於是,和向陽一樣的急救工作者,不眠不休地奔波在路上。他們分布在全市各地的57個急救站中,接到急救中心的調度指令後,駕駛著87臺救護車、10臺負壓救護車,把一批又一批患者送到醫院。
  • 澳洲留學生真的叫不起救護車!各州救護車費用合集,一趟價值6000人民幣...
    在澳洲留學的人想必都聽過這樣一個玩笑;一個快要倒下昏迷的人,倒下前的最後一句話一定就是:別叫救護車...據報導,有超過30%的人認為Medicare(醫療卡)可以負擔救護車的費用,但其實,並不能!而且你將感到震驚,救護車出動一次的費用,可能比你住一次院都貴...
  • 救護車閃著警示燈接機?機場深夜回應
    澎湃新聞記者 何穎晗 陳斯斯12月7日晚間,有網友發微博稱,疑似一輛滬N牌照的救護車閃著警示燈在浦東機場接機
  • 上海8名醫療急救中心隊員將赴武漢支援
    雙手抓住頭後部的系帶輕輕向上向前摘除眼罩,將眼罩放入醫療廢棄物中。注意,雙手避免接觸眼罩前面。」今天上午,在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8名隊員正在認真學習院前急救防護裝備穿、脫流程。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介紹,這8名隊員將加入中國紅十字總會重症病人轉運車隊,隨時等候通知開赴武漢承擔重症確診病人的轉運工作。「這8名隊員都是司機,也是中心的骨幹力量,過去要開負壓救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