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更發達,變得更聰明嗎?
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環境對大腦的發育有影響。
於是在上世紀60年代,羅森茨威格做了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主要是這樣的:研究者將同一胎的3隻小白鼠放在不同的環境中。
一般環境:1號小白鼠放在平常的實驗室籠子裡,和其他小白鼠一起生活。
貧瘠環境:2號小白鼠單獨放在稍微小的籠子裡,只有水和食物,沒有其他任何東西。
豐富環境:3號小白鼠則放在可以玩各種玩具的大籠子裡,而且是和小夥伴一起玩耍。
等小白鼠長大後,研究人員人道地讓小白鼠去世,然後解剖查看他們的大腦發育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
1、生活在豐富環境的3號小白鼠的大腦發育程度最好,大腦皮層得更重更厚,這意味著它的大腦最發達,而孤單生長在貧瘠環境中的2號小白鼠大腦發育程度最差。
2、乙醯膽鹼是大腦中的一種酶,如果它越有活性,說明大腦的反應速度更快,人就越聰明,而研究者發現在豐富環境的小白鼠腦中的乙醯膽鹼最有活性。
環境能夠影響大腦
羅森茨威格的小白鼠實驗說明環境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豐富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為接觸的信息多,能夠經常動腦,所以大腦發育地更好,大腦更加發達。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大人大腦的發展程度也受到環境的影響。
心理學家本奈特在他的著作《一個完整的回顧》中提到:即使是在貧乏環境中長大的成年動物,當它被放到豐富的環境中,他的大腦發展程度也會提高。
那什麼是豐富的環境呢?
現在的信息化世界似乎就是一個豐富的環境,我們每天能接觸很多的段子、電視劇又或者各種新聞。所以,我們是不是更聰明?
可以這樣理解,但也不能這樣理解,這裡我們需要明確一點:你是否動腦子了?
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接受信息,只覺得這個很有趣,看完就忘了。那其實你依舊算是處在貧困的環境。
豐富的環境意味著你需要不停地用腦。比如在遊戲中,你如果為了勝利而不斷思考策略,這也是一種鍛鍊,如果只是無腦玩遊戲,那麼還是在貧瘠環境中。
羅傑·R·霍克在《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提到一些現實中的案例。
在對自然死亡的人們進行解剖研究時,研究者發現,當一個人擁有更多技術和能力時,他的大腦就更複雜更重,這意味著大腦越發達。
此外心理學家瑪麗安在對88歲以後還充滿活力的老人探訪中,發現這些老人都充滿著好奇心,他們經常思考。
瑪麗安認為:這些88歲的老人之所以大腦不易老化,是因為他們經常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