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以後,豐寧滿族自治縣已經明顯進入了秋季,氣溫轉涼,草葉樹葉漸漸變黃,田裡地裡的莊稼即將進入收穫季節。
辛營村的蔬菜大棚裡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一根根豆角、一株株辣椒、一串串小西紅柿掛滿枝頭,有的村民忙碌著摘下沉甸甸的蔬菜,有的一包一包稱重,有的忙著搬運……村民們收穫了豐收,也收穫了走向小康之路的信心。
「穩了,今年豐收穩了。現在北京的很多超市都直接來村裡收購蔬菜,鄉親們的腰包都鼓起來了。」省法院駐豐寧扶貧工作隊負責人曹洪濤笑著向記者介紹。
建設蔬菜大棚 築牢百姓脫貧根基
2016年初,省法院開始派駐精準扶貧工作隊對豐寧的三個貧困村進行結對幫扶,辛營村是其中之一。2018年初,駐辛營村工作隊進行了人員調整,第一書記為曹洪濤,隊員為張維忠、江南。
辛營村地處山區,資源匱乏、土地貧瘠,因村裡沒有主導產業和集體收入,靠天吃飯的鄉親們每年只種植一季玉米,多半年都閒賦在家,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村集體帳上沒有一分錢,村民種植一季玉米除去吃喝根本剩不下什麼,那時建檔立卡戶有191戶483人,全村人均純收入僅有1650元。」曹洪濤介紹,省法院扶貧工作隊進駐後,根據辛營村全年無霜期僅120天的實際情況,精心研究論證,最終和村「兩委」確定了發展蔬菜大棚項目的工作思路。
思路確定了,工作隊迅速行動起來,積極協調架電、打井和資金落實,最終趕在當年農時之前投資210萬元建成了206畝的果蔬大棚,主要種植西紅柿。項目採取「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經營160畝,村集體經營46畝,158戶貧困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每年穩定分紅500元。
第二年,工作隊持續發力,致力於辛營村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又協調爭取產業發展基金200萬元,聯合村集體建設果蔬大棚150畝,33戶貧困戶入股,每年穩定分紅500元,由此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大棚產業全覆蓋。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工作隊又協調利用壯大集體經濟資金300餘萬元,流轉土地110餘畝,分兩期建設蔬菜暖棚22個。
「原來村民們靠天吃飯,一年只能種植一季玉米;有了蔬菜冷棚,可以實現種兩茬蔬菜;現在建設了暖棚,即使是在大冬天,也能種菜,村民們也能有收入。村民們還能到大棚裡打工,男勞力一天掙100元,女的可以掙80元,農忙時按勞動量計算工錢會掙得更多。」曹洪濤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建設蔬菜大棚真是個大好事,我們的日子現在是越來越好了!」村民紀中玉曾經是蔬菜大棚項目建設的反對者和抵制者,現在他逢人就講建設蔬菜大棚的好處。
產業扶貧升級 修建村民致富之路
給錢給物都只能是救急解渴,產業扶貧才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然而,村民們沒有大規模生產、銷售蔬菜的經驗,產業扶貧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確定產業發展的方向。
為了減少種植產業風險,穩定村民們的收入,工作隊多方考察,發動各方資源聯繫大棚承包商戶,通過細緻繁瑣的溝通、審查籤訂承包合同等一系列工作,確保了蔬菜大棚經營的連續性和經營效益的穩定提升。
「現在辛營村通過建設蔬菜大棚實現了『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轉,村民們可以掙租金;貧困戶以財政扶貧資金入股蔬菜大棚,他們可以分紅掙股金;村民到大棚打工,還可以掙取薪金。現在,每天有五六十名村民到大棚務工,每年務工收入近200萬元」曹洪濤說,蔬菜大棚變成「小康棚」,既幫助家門口農民解決就業問題,又帶動了農民創收增收。
辛營村貧困戶梁海申患有末梢神經炎,一到冬天手就浮腫化膿幹不了重活,他的愛人郭淑榮在暖棚打工。郭淑榮高興地對記者說:「村裡建了這麼多大棚,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很方便。」
蔬菜大棚項目開始的時候,村集體重點種植硬果型西紅柿,產量低、效益低,有時還會遇病蟲害,怎麼辦?工作隊找門路託關係,專門請來種植技術專家現場培訓村民們,對原有種植品種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改進。另外,工作隊還通過開展農家講堂、組織村民代表參觀學習等形式,提升村民農業技能和專業技術,助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現在,大棚裡種植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樣化,網紋瓜、豆角、辣椒、小西紅柿等等,基本實現了穩定收益。
在工作隊的帶動下,辛營村的4個養殖專業合作社也積極投身扶貧事業,主動帶動貧困戶。81戶貧困戶通過使用財政扶貧資金入股養殖轉業合作社,另有25戶貧困戶採取自主經營模式,每年增收一千到三千元。
根據扶貧政策,結合當地地理位置優勢,工作組還協調建立了村級500千瓦的光伏電站,帶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每年增加村集體積累收入5萬元。
辛營村「果蔬種植業+飼養業+光伏」模式,不僅覆蓋了全部貧困戶,更為貧困戶提供了務工機會,僅兩年就帶來200多萬元的貧困戶務工收入。
改善村容村貌 放飛百姓幸福夢想
原來辛營村有兩個自然村不通公路,如今不僅通了公路,還安裝了路燈;原來吃水是個大問題,如今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原來路邊垃圾亂扔亂放,如今村裡有了13個地埋式垃圾收集池;原來的衛生室低矮破舊,如今新建了128平方米的標準化衛生室……
辛營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初具規模。如今走進辛營村,路邊有太陽能路燈、景觀樹、綠化帶,安裝了村標和巷標,村容村貌實現了美化、綠化和亮化。同時建成了鄉村大舞臺、村民文化廣場,村民有了娛樂活動的場所,廣場舞的隊伍不斷壯大,秧歌隊和鑼鼓隊也重新組建了起來,村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2019年5月20日,由省法院捐助的「省法院扶貧愛心超市」在辛營村正式投入運營。通過「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將各類慈善資源整合到「愛心超市」,激發老百姓用勤勞、善舉、貢獻換取積分,到愛心超市選擇、兌換物品,讓好人幹好事得到獎勵,引導村民樹立文明新風。
不管是產業扶貧幫村民走上脫貧路,還是村容村貌的改善增加村民的幸福感,都得益於省法院工作隊堅持把黨建工作和扶貧工作同謀劃。他們堅持黨建活動規範化、經常化,規範支部「三會一課」制度,嚴肅黨組織生活,開展與先進黨支部共建。針對外出黨員較多的情況,他們還創建村黨員微信群,打造指尖上的「智慧黨群陣地」,確保學習教育不漏一人、組織活動不漏一人。
2019年,辛營村已經實現整村脫貧出列,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由於工作突出,曹洪濤被評為了2018年全省扶貧脫貧「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辛營駐村工作隊榮獲2019年「脫貧攻堅獎」,張維中被評為2020年全省扶貧脫貧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我們將繼續推進扶貧脫貧後續鞏固提升工作,持續落實扶持政策,對存在返貧和致貧風險的重點群體採取有效防貧措施。」曹洪濤堅定地表示。
原標題:《蔬菜大棚撐起鄉親們的小康夢——探訪省法院駐豐寧滿族自治縣辛營村精準扶貧工作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