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撐起鄉親們的小康夢——探訪省法院駐豐寧滿族自治縣辛營...

2020-12-28 澎湃新聞

立秋以後,豐寧滿族自治縣已經明顯進入了秋季,氣溫轉涼,草葉樹葉漸漸變黃,田裡地裡的莊稼即將進入收穫季節。

辛營村的蔬菜大棚裡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一根根豆角、一株株辣椒、一串串小西紅柿掛滿枝頭,有的村民忙碌著摘下沉甸甸的蔬菜,有的一包一包稱重,有的忙著搬運……村民們收穫了豐收,也收穫了走向小康之路的信心。

「穩了,今年豐收穩了。現在北京的很多超市都直接來村裡收購蔬菜,鄉親們的腰包都鼓起來了。」省法院駐豐寧扶貧工作隊負責人曹洪濤笑著向記者介紹。

建設蔬菜大棚 築牢百姓脫貧根基

2016年初,省法院開始派駐精準扶貧工作隊對豐寧的三個貧困村進行結對幫扶,辛營村是其中之一。2018年初,駐辛營村工作隊進行了人員調整,第一書記為曹洪濤,隊員為張維忠、江南。

辛營村地處山區,資源匱乏、土地貧瘠,因村裡沒有主導產業和集體收入,靠天吃飯的鄉親們每年只種植一季玉米,多半年都閒賦在家,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村集體帳上沒有一分錢,村民種植一季玉米除去吃喝根本剩不下什麼,那時建檔立卡戶有191戶483人,全村人均純收入僅有1650元。」曹洪濤介紹,省法院扶貧工作隊進駐後,根據辛營村全年無霜期僅120天的實際情況,精心研究論證,最終和村「兩委」確定了發展蔬菜大棚項目的工作思路。

思路確定了,工作隊迅速行動起來,積極協調架電、打井和資金落實,最終趕在當年農時之前投資210萬元建成了206畝的果蔬大棚,主要種植西紅柿。項目採取「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經營160畝,村集體經營46畝,158戶貧困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每年穩定分紅500元。

第二年,工作隊持續發力,致力於辛營村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又協調爭取產業發展基金200萬元,聯合村集體建設果蔬大棚150畝,33戶貧困戶入股,每年穩定分紅500元,由此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大棚產業全覆蓋。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工作隊又協調利用壯大集體經濟資金300餘萬元,流轉土地110餘畝,分兩期建設蔬菜暖棚22個。

「原來村民們靠天吃飯,一年只能種植一季玉米;有了蔬菜冷棚,可以實現種兩茬蔬菜;現在建設了暖棚,即使是在大冬天,也能種菜,村民們也能有收入。村民們還能到大棚裡打工,男勞力一天掙100元,女的可以掙80元,農忙時按勞動量計算工錢會掙得更多。」曹洪濤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建設蔬菜大棚真是個大好事,我們的日子現在是越來越好了!」村民紀中玉曾經是蔬菜大棚項目建設的反對者和抵制者,現在他逢人就講建設蔬菜大棚的好處。

產業扶貧升級 修建村民致富之路

給錢給物都只能是救急解渴,產業扶貧才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然而,村民們沒有大規模生產、銷售蔬菜的經驗,產業扶貧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確定產業發展的方向。

為了減少種植產業風險,穩定村民們的收入,工作隊多方考察,發動各方資源聯繫大棚承包商戶,通過細緻繁瑣的溝通、審查籤訂承包合同等一系列工作,確保了蔬菜大棚經營的連續性和經營效益的穩定提升。

「現在辛營村通過建設蔬菜大棚實現了『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轉,村民們可以掙租金;貧困戶以財政扶貧資金入股蔬菜大棚,他們可以分紅掙股金;村民到大棚打工,還可以掙取薪金。現在,每天有五六十名村民到大棚務工,每年務工收入近200萬元」曹洪濤說,蔬菜大棚變成「小康棚」,既幫助家門口農民解決就業問題,又帶動了農民創收增收。

辛營村貧困戶梁海申患有末梢神經炎,一到冬天手就浮腫化膿幹不了重活,他的愛人郭淑榮在暖棚打工。郭淑榮高興地對記者說:「村裡建了這麼多大棚,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很方便。」

蔬菜大棚項目開始的時候,村集體重點種植硬果型西紅柿,產量低、效益低,有時還會遇病蟲害,怎麼辦?工作隊找門路託關係,專門請來種植技術專家現場培訓村民們,對原有種植品種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改進。另外,工作隊還通過開展農家講堂、組織村民代表參觀學習等形式,提升村民農業技能和專業技術,助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現在,大棚裡種植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樣化,網紋瓜、豆角、辣椒、小西紅柿等等,基本實現了穩定收益。

在工作隊的帶動下,辛營村的4個養殖專業合作社也積極投身扶貧事業,主動帶動貧困戶。81戶貧困戶通過使用財政扶貧資金入股養殖轉業合作社,另有25戶貧困戶採取自主經營模式,每年增收一千到三千元。

根據扶貧政策,結合當地地理位置優勢,工作組還協調建立了村級500千瓦的光伏電站,帶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每年增加村集體積累收入5萬元。

辛營村「果蔬種植業+飼養業+光伏」模式,不僅覆蓋了全部貧困戶,更為貧困戶提供了務工機會,僅兩年就帶來200多萬元的貧困戶務工收入。

改善村容村貌 放飛百姓幸福夢想

原來辛營村有兩個自然村不通公路,如今不僅通了公路,還安裝了路燈;原來吃水是個大問題,如今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原來路邊垃圾亂扔亂放,如今村裡有了13個地埋式垃圾收集池;原來的衛生室低矮破舊,如今新建了128平方米的標準化衛生室……

辛營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初具規模。如今走進辛營村,路邊有太陽能路燈、景觀樹、綠化帶,安裝了村標和巷標,村容村貌實現了美化、綠化和亮化。同時建成了鄉村大舞臺、村民文化廣場,村民有了娛樂活動的場所,廣場舞的隊伍不斷壯大,秧歌隊和鑼鼓隊也重新組建了起來,村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2019年5月20日,由省法院捐助的「省法院扶貧愛心超市」在辛營村正式投入運營。通過「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將各類慈善資源整合到「愛心超市」,激發老百姓用勤勞、善舉、貢獻換取積分,到愛心超市選擇、兌換物品,讓好人幹好事得到獎勵,引導村民樹立文明新風。

不管是產業扶貧幫村民走上脫貧路,還是村容村貌的改善增加村民的幸福感,都得益於省法院工作隊堅持把黨建工作和扶貧工作同謀劃。他們堅持黨建活動規範化、經常化,規範支部「三會一課」制度,嚴肅黨組織生活,開展與先進黨支部共建。針對外出黨員較多的情況,他們還創建村黨員微信群,打造指尖上的「智慧黨群陣地」,確保學習教育不漏一人、組織活動不漏一人。

2019年,辛營村已經實現整村脫貧出列,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由於工作突出,曹洪濤被評為了2018年全省扶貧脫貧「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辛營駐村工作隊榮獲2019年「脫貧攻堅獎」,張維中被評為2020年全省扶貧脫貧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我們將繼續推進扶貧脫貧後續鞏固提升工作,持續落實扶持政策,對存在返貧和致貧風險的重點群體採取有效防貧措施。」曹洪濤堅定地表示。

原標題:《蔬菜大棚撐起鄉親們的小康夢——探訪省法院駐豐寧滿族自治縣辛營村精準扶貧工作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扶貧主旋律電影《最美青春獻給你》豐寧開機
    7月27日上午,由中共豐寧滿族自治縣委宣傳部指導支持、北京易木華陽影視有限公司、欣世方(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阿拉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德宣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以 「弘揚勤勞向善、建設美好家園」為主題的鄉村振興主旋律電影《最美青春獻給你》在河北豐寧樂國窩鋪村舉行開機儀式。
  • 我們的全村福丨承德豐寧李泉窩鋪村:合作發展 讓脫貧成果更穩固
    大棚內種植的貝貝南瓜。  李泉窩鋪村曾是豐寧滿族自治縣2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8戶328人。全村總面積3.37萬畝,由9個自然村組成。  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口幫扶李泉窩鋪村以來,共投資250萬元發展產業。三年來,工作隊為村裡的春勤農業公司打井、架電、修大棚、買設備,為泉鑫肉牛養殖場購變壓器、修路,為村集體60個大棚完善配套基礎設施。
  • 我們的全村福丨承德豐寧葦子溝村:「非遺+扶貧」 鋪就致富坦途
    建「非遺扶貧布糊畫就業工坊」,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絹人」項目,成立文化企業……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村工作隊把傳統工藝傳承保護與村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探索出「非遺+扶貧」的文化扶貧新模式。
  • 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
    原標題: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6月的壩上綠意蔥蘢,位於接壩地區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葦子溝村更顯得生機勃勃:一排排紅牆紅瓦的小葦子溝新村鑲嵌在綠色原野中,村民徹底告別了泥土房,笑意盈盈;西瓜大棚內,瓜秧已經竄到兩尺來長,布滿花苞;非遺「北京絹人」項目工廠內,村裡的婦女用精巧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生活……短短幾年內,葦子溝村民和「無基礎無產業無信心
  • 脫下軍裝到法院 繼續打贏脫貧攻堅戰 ——承德中院駐豐寧柳條溝村...
    脫下軍裝到法院 繼續打贏脫貧攻堅戰 ——承德中院駐豐寧柳條溝村第一書記張守林事跡材料 2020-05-23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市中院劉福明院長到豐寧法院督導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市中院劉福明院長到豐寧法院督導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2020-05-22 0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承德豐寧櫻桃溝村第一書記慄偉:鄉村美 產業旺 做精準扶貧「帶路人」
    長城網承德訊(記者黃雲霞 通訊員韓春明)穀雨時節,沿著光潔的水泥路走進豐寧滿族自治縣櫻桃溝村,剛剛播種完的藜麥基地,在雪白的杏花、粉紅的杜鵑等各色山花的掩映下,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年肯定能有個好收成,百姓的錢袋子又要鼓起來了。」看著眼前的景象,河北省人社廳駐豐寧櫻桃溝村第一書記慄偉情不自禁的說道。
  • 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歷史文化誦讀
    在3932.9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管轄9鎮5鄉,共188個行政村,擁有29個民族33萬6169的人民。2010年,清原滿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94萬0296元。清原滿族自治縣隸屬於遼寧省撫順市,地處遼寧省東部山區,與吉林省梅河口市接壤,是遼寧省的東大門,屬於兩省四市七縣交界地帶,東與吉林省東豐縣、梅河口市、柳河縣毗鄰,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接壤,西與撫順縣、鐵嶺縣交界,北與西豐縣、開原市相連。
  • 南極長城站駐站醫生種菜記:大棚蔬菜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28日電 (陳靜 程國政)從去年12月4日到達南極長城站至今,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胡淼醫生已經駐站8個多月了。你知道嗎?作為駐站醫生,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種菜。記者28日獲悉,同濟大學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蔬菜大棚建到了南極長城站,綠色蔬菜在冰天雪地的極地蓬勃生長。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綠色奇蹟塞罕壩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趙狄娜如今的圍場,「苗木長起來、錢袋鼓起來」成為現實。以塞罕壩林場百萬畝森林為代表的「綠水青山」,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綠色銀行」。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歷史上森林茂密,水草豐沛,但新中國成立前已經退化為高原荒丘。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經林業部牽頭,於1962年正式組建塞罕壩林場,近400名林場創業者毅然來到塞北高原。
  • 奔小康的路上,咱村奮鬥著、收穫著、幸福著——撫順清原滿族自治縣...
    撫順傳媒網訊(記者蓋小雷)芬芳撲面的花兒、潺潺流淌的河水、古樸精美的木質小橋,構成一幅怡人畫面;太陽能路燈具有濃鬱的滿族特色,村路兩旁的紅櫻桃樹已經結果,文化廣場上三三兩兩的村民愜意地坐在石凳上享受美好時光,不遠處的河堤公園點綴著寧靜溫馨的鄉村。這就是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大蘇河鄉長沙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們的幸福生活。
  • 北京以北,豐寧壩上,尋覓16°盛夏清爽時光!
    壩上草原比較有名的就是「京北第一草原景區」和「 草原天路 」等區域,其中我要去的豐寧壩上草原位於北京正北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是離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又名「京北第一草原
  • 芒果TV《石榴花開2》看滿族兒女砥礪逐夢啟新程
    滿族刺繡項目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該項目的非遺傳承人,桑菊用工匠精神傳承滿繡。2018年,她與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政府文化幹部池源,利用縣裡給到的30萬扶貧啟動資金,召回了三百多名外出務工的繡娘,成立傳統服飾製作工坊,利用滿繡技藝創新古風衣服,一年就帶來了一百二十萬的盈利。
  • 陳求發到臺安縣和岫巖滿族自治縣調研
    陳求發在臺安縣和岫巖滿族自治縣調研時強調堅持問題導向 採取有效措施 促進縣域經濟穩增長  7月13日至14日,省長陳求發來到鞍山市,深入臺安縣和岫巖滿族自治縣,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 來豐寧感受非遺魅力!這裡是「中國十大剪紙之鄉 」,還有「中華百豔...
    中國十大剪紙之鄉感受豐寧滿族剪紙的非遺魅力豐寧是中國十大剪紙之鄉。地處塞北,北靠內蒙古、南接北京,是以滿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這裡的滿族剪紙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清代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是滿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結合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2006年豐寧滿族剪紙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豐寧剪紙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
  • 我們的全村福丨承德市豐寧頭道溝村:產業全面覆蓋 拓展幫扶路徑
    「尊重地域特點、拓展幫扶路徑、打造旅遊脫貧、全面帶動致富」,圍繞這一脫貧思路,駐村工作隊著力推進「四個重點項目」,將脫貧攻堅工作落到實處。  頭道溝村曾為國家級貧困村,地處海拔1600米的豐寧壩上地區,村民以傳統畜牧養殖和種植為主,完全靠天吃飯。  「脫貧要有成效,產業支撐是關鍵」,河北省自然資源廳駐村工作隊深入研究產業扶持政策,立足本村實際,確定了「尊重地域特點、拓展幫扶路徑、打造旅遊脫貧、全面帶動致富」的脫貧思路,推進「四個重點項目」建設,將脫貧工作落到實處。
  • 傳承民族文化,做致富帶頭人,芒果TV《石榴花開2》看滿族兒女砥礪逐夢啟新程
    滿族刺繡項目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該項目的非遺傳承人,桑菊用工匠精神傳承滿繡。2018年,她與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政府文化幹部池源,利用縣裡給到的30萬扶貧啟動資金,召回了三百多名外出務工的繡娘,成立傳統服飾製作工坊,利用滿繡技藝創新古風衣服,一年就帶來了一百二十萬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