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受傷了》:傾聽孩子的心聲,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大師

2021-01-14 營養媽咪Wan

菲菲感覺自己的臉變得很熱,她低頭盯著自己的球鞋,感覺眼淚一滴一滴從臉頰滑落。她真想立刻消失,每個人都在偷笑和議論她。她為什麼會全都畫錯?她討厭她的畫。她討厭畫畫兒!

這是《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繪本裡的一個情節。

菲菲為什麼很受傷呢?

莫瑞老師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孩子們找一棵自己很愛的樹,仔細觀察,憑記憶把畫畫下來。菲菲有一棵最愛的櫸樹,她的樹是一棵快樂的樹,只要爬到樹上所有的煩惱憂傷都會消失無蹤。

畫畫時,為了表現樹的快樂,她沒有用樹原本的顏色,而使用了松石藍,為了色彩搭配,天空,樹葉,整個畫的色彩都和實際不同了。

菲菲用盡了心思,畫出了一棵理想中的樹,非常快樂,可是同學們卻說菲菲畫錯了,畫得古怪,嘲笑她!巨大的落差,讓菲菲真的,真的很受傷!

幸好莫瑞老師,是個懂孩子懂畫的好老師,她鼓勵菲菲跟大家說說自己的思考和創作過程,最後肯定菲菲的確畫出了她想表現的那種很棒、很堅強的感覺。

「菲菲很仔細觀察,然後畫下她看到的。菲菲用顏色來表示她的感覺。」莫瑞老師的正確解讀,讓嘲笑的同學轉變了態度,認同菲菲的藍樹看起來的確有點開心。

菲菲不再難過受傷了,她還是那個愛畫畫,也愛她的樹的菲菲。

讀到這個繪本時,感覺菲菲就是自己內心裡的那個小孩,費勁心血滿懷欣喜的呈現自己的作品時,卻被一盆涼水澆個透心涼。從小處看,這個繪本教孩子怎麼畫畫,用畫作去表現內心的真實感受,去打動人,感染人。深層次來看,指導我們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裡的聲音,了解孩子的想法,解決孩子遇到的困惑。

一 、繪本創作者莫莉·班:作品少而精,斬獲多項大獎

莫莉·班(Molly Bang) 1943年出生於美國的新澤西州,曾到日本教授英文,也擔任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畫家及顧問,她的足跡遍及亞洲及非洲。遍歷世界的豐富經驗,培養了她對各地民間故事的喜好,也鑄就了她的繪畫稍帶神秘、懸疑,具有濃厚情緒和民族風情的多元面貌。莫莉·班早期的創作集中於改編各地的民間傳說。

1980年後,則多致力於原創性故事的圖畫書創作。她的作品屢獲殊榮,創作的《灰袍奶奶和草莓盜賊》獲得1981 年凱迪克銀獎,《十、九、八》獲得1984 年凱迪克銀獎,《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獲得2000 年的凱迪克銀獎,她還獲得過包括英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在內的眾多國際獎項。

她的另外一系列作品也表現不俗,《生命之光》獲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圖書大獎; 《深埋的陽光》被美國《號角書》評為2014年雜誌年度好書,被《科克斯書評》雜誌評為2014年童書,進入2014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100中圖畫書」名單,2015年獲綠色地球圖書獎; 《海中陽光》獲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圖書大獎,麻薩諸塞州童書大獎,銀行街教育學院榮譽圖書獎。

《菲菲受傷了》這本書是繼《菲菲生氣了》之後,莫莉·班在2018年出的新繪本,一個同樣不帶批判處理孩子情緒的故事。它向孩子介紹如何欣賞圖畫的基本元素,鼓勵孩子在藝術創作中表達自己的感覺,尊重和保護好孩子們的「胡思亂想「。

二 、對兒童繪畫的啟示:繪畫需要創造力、觀察力、天馬行空的童心

繪畫對於兒童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繪畫能力的發展,對於孩子的人格形成,對於孩子各種能力的發展,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兒童美術教育家鳥居昭美

1、 繪畫最重要的是創造性

菲菲的創造性歷程:

當她發現用灰色畫樹幹時讓樹看起來黯淡又悲傷時,嘗試用松石藍發現更適合;當她發現樹是藍色,天空不能再用藍色時,嘗試了橙色的天空;當她發現用綠色畫葉子,看起來太暗了,嘗試用綠色和黃色混合成蘋果綠;為了讓這棵樹看起來更美,她在樹的周圍塗上黃色,就像樹正在發光似的;她還想到在這棵閃亮的樹上,加上了她在樹林裡看見過的動物。

最後菲菲畫出了一棵很堅強、很快樂的樹。菲菲帶著滿滿的愛去畫她的樹,大膽嘗試,創造性地畫一棵她心目中的樹,她很快樂,她的樹也很感染人。

繪畫最重要的是創造性,是將想像力、感受的一種暢快淋漓的輸出,不是炫技,更不能被技術束縛。日本畫家、著名的繪本作家安野光雅,著有《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繪畫課》一書,非常值得好好讀一下,他在書中就強調:

繪畫看重創造性,排斥模仿。能夠隨心所欲地畫畫,創造出自己的世界,才是理想狀態。技術可以傳授,而內在的創造力卻無法傳授。繪畫不在技術,最重要的是創造性。畫者的感性決定一切。只要像梵谷那樣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和感受,坦率地畫出來就行了。

繪畫和攝影的不同,在於它不是寫實,他可以創造性的將不同事物組合,將不同色彩雜糅。

不需要的東西可以省略想畫的東西,要硬插進去調出心中的色彩風景裡如果有生物,會更加生動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創造力是天生的,父母只要保護住它們,不要讓它們磨滅或被扼殺,就會讓這些創造的種子生根發芽。繪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讓孩子在實踐中鍛鍊,學習,以創造滋養創造力。

2、繪畫需要觀察力

菲菲對她的樹觀察的非常仔細:

樹幹底部很粗,頂端細細的——像一個長長的三角形。樹枝直直地向外伸展,枝頭彎彎曲曲。一邊爬樹,一邊感受雙手下光滑的樹皮。她湊近樹皮,樹枝和葉子觀察著。抬頭向上看時,她看見樹葉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憑記憶繪畫的過程中,很多模糊的細節需要不斷地加深回憶,促進一遍遍仔細觀察,動用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不但發現大千世界的更多細節,還可以提高記憶力,鍛鍊了思維。

觀察力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看」,而是積極動用全感官,最重要的是要帶著腦子去「看」。

要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① 首先要有明確的觀察目標

有了明確的觀察目標,就會更專注,會積極的調用多感官去認真細緻地觀察,並且在不同的時間,從多個角度,去觀察。一個小發現,可能帶出一連串更多的發現。

比如菲菲觀察她的樹,她用眼看,用手觸摸,用心去感受;她從遠處看,近處看,樹下看,樹上看,抬頭看,發現了這棵樹更多的美。

② 最好有長期觀察的任務

事物總是不斷的發展變化的,用一個個長期的觀察任務,去發現事物的規律,探索自然的奧妙。長期的觀察,會逐漸養成觀察習慣,而每個新發現,又能促進觀察的興趣。

可以長期觀察的東西很多,比如,一棵樹,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播下一粒小種子,看它破土、發芽、長莖,開花;養一隻蠶,看它慢慢長大、結繭、蟄伏、化繭成蝶.....

③ 做好觀察筆記,有成果輸出

也許只是幾頁紙的記錄,卻是每一天一點一滴的積累,在發現事物規律的同時,還能看到自己的堅持。拿出小畫筆,畫出事物不同階段的樣子,這是更生動的記錄。

3、 童真本色才是繪畫的根本,需要保護好

畢卡索說 「每個孩子都是一位藝術家,問題是怎麼能在成長的過程中保持這種藝術家的童真本色。」而畢卡索終其一生都在嘗試尋找這種孩童的渾然天成和自由自在。

什麼是孩子的童真本色?

天馬星空,無拘無束的想法強烈的好奇心,探索的熱情,濃厚的興趣自由組合,隨意揮灑為什麼要保護好孩子的童真本色呢?

如果孩子為了學習技巧失去自我,有可能會:

有樣學樣,沒有自己的創意:漂亮的畫都是老師的創意,孩子們畫的大同小異技巧太難,要求太高,失去興趣:過早的教孩子技巧,讓孩子受制於術,心生畏難情緒自己沒有能力畫好:在老師、父母的指揮下能畫出漂亮的畫,但是失去拐棍什麼都畫不出來很多家長忽視孩子的胡思亂想,天馬行空,著急讓孩子學習繪畫技術,把孩子送到教技巧的繪畫班,這恰恰是捨本逐末。

調色呀,配色相關的知識,這些都是體驗式的,畫的過程中就學會了,這要靠自己去體會。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就手把手地教他。等他飛速進步到一個程度,那就是終點。如果你真想培養一個人,只有默默的看著他,等他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來。 ——安野光雅

繪畫不是一種技巧,而是思維活動。孩子們最優秀的作品,其實都應該是亂七八糟的。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5歲以前創作性是最高的,幾乎可以和繪畫大師相媲美。

繪畫是孩子天然的表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想法和情感,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初心,讓他們手中的畫筆恣意揮灑!

喜歡畫畫,是最棒的基礎!

孩子願意投入熱情去創造的一定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有了好奇心與興趣,才有可能迸發出新的創意,發展成新的風格,達到創造力的爆棚!

三、孩子需要傾聽者

受傷的菲菲,得到莫瑞老師的鼓勵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她的創意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不再難過悲傷,變得更加堅定。

菲菲很幸運,有一個願意傾聽她的好老師。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尊重、關心和溫暖,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孩子的內心就會得到滋養和療愈。

鼓勵孩子表達,懂得傾聽,對孩子的好處有哪些呢?

① 建立情感樞紐,擁有「心理親密」 ,孩子更有自信

總被聽到的孩子,會和父母建立牢固的「心理親密」,這是情感上的連結,是一種牢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是那種「我知道你永遠會保護我」的篤定。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願意敞開心扉,有了什麼事第一時刻想到的一定是父母。

因為他的話總被聽到,他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因為他的想法有人支持,他願意去嘗試;因為就算遇到挫折,也有人和他一起面對,他不怕犯錯,有勇氣,有自信地不斷前行。

② 消除不安、焦慮、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

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走出困擾。我們眼中的一件小事,卻是孩子眼中的整個世界。在孩子掙扎的時候,拉孩子一把,讓他看到更多的陽光,保持樂觀的態度,積極面對生活。

每個人偶爾都會感覺受傷,心情沮喪時,跟信任的朋友談一談,也可以把這種感覺跟老師或父母分享。

③ 鼓勵創作熱情,保護創造力

傾聽孩子的作品。熱情積極的鼓勵孩子的創新嘗試,孩子對自己喜歡的爸爸媽媽老師充滿了期待,當他費勁力氣搭了一個不太好看的房子,畫了一堆亂七八糟的畫,如果等來的是大人的「這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的,一點都不像」或者看都不看,那孩子的創造力萌芽也會逐漸被澆滅。

寫在最後

繪畫和聊天,講故事一樣,是一種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孩子天馬星空,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我們應該鼓勵而不是抑制這種自由自在。

不要急於求成,過早的讓孩子學習技巧,這就等於殺雞取卵,提前扼殺掉孩子的創作之路。不拘泥於像不像,一樣不一樣,興趣和創意才是我們最應該支持的。

鼓勵孩子與眾不同,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自己,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接受他的想法,鼓勵他的創造。

相關焦點

  • 普雷故事站|《菲菲受傷了》——真的、真的很受傷——藝術創作之中表達自己!
    適合3-6歲溫馨提示:小朋友聽故事時可以不用看著手機,能讓孩子專心聽。並且有利於保護眼睛和鍛鍊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傾聽的過程中更容易發揮想像能力進入故事中的神奇世界~莫瑞老師請同學們觀察自己很愛的樹,然後在課堂上把它畫下來。菲菲仔細觀察了她家旁邊的櫸樹,把她對樹的感覺畫成了一幅畫,還塗上了她覺得合適的顏色,她覺得快樂又自豪。
  • 幸福家親子共讀《菲菲受傷了》
    小安看著她的畫兒,「菲菲,你的樹畫錯了!」他說,「真的樹才不是藍色的!」「你還畫了呆呆的橙色天空!」小安說。每個同學都哧哧地笑了起來。菲菲感覺自己的臉變的很熱,她低頭盯著自己的球鞋,感覺眼淚一滴一滴從臉頰滑落。她真想立刻消失,每個人都在偷笑和議論她。她為什麼會全都畫錯?她討厭她的畫兒,她討厭畫畫兒。
  • 經典情緒繪本《菲菲生氣了》續集:做小孩不容易,大人理解孩子更難!
    與《菲菲生氣了》一樣,《菲菲受傷了》也是莫莉·卞在做了母親之後的作品。而與之不同的是,《菲菲受傷了》是她在女兒的學校做了幾年藝術教育志願者之後才創作的。這段經歷讓她發現,孩子們在學校總會遇到這樣的困難:他們努力完成任務,卻會遭到誤解和低評價,尤其是在藝術類的課堂上。
  • 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
    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聆聽孩子的心聲就是對他們認可和尊重的主要方式。當孩子在向你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我們要靜靜的傾聽,給孩子營造出一個安全、溫暖、舒適的氛圍;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更加順暢地表達自己,而且能讓孩子獲得自我的價值感。尤其是對於那些迫切希望得到別人關注和認可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傾聽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和認可!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也正是父母的忽視和不在乎,造就了受傷的孩子。 那麼,孩子受傷後有哪些表現呢? 孩子受傷的表現可以粗略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化的對抗行為,比如:沉迷網絡、厭學、打架鬧事、不跟父母交流、學習成績突然下降等;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未完成的期待,可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那麼孩子就成了個人價值和家庭價值的犧牲者。 上面四種父母傷害孩子的典型行為,其核心問題都在於沒有真正尊重孩子,重視孩子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這種情況下,親子之間也就沒有親近可言了。 一段真正健康的親子關係,本就應該有深度的情感聯結和情感暴露。
  • 《囧媽》觀後感:你不聽孩子說話,也別指望孩子能聽到你的心聲
    母子之間最多的鏡頭是兒子與媽媽你一言我一語的激烈高頻互動,雙方卻都無法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母親只管不斷餵食,兒子只管不斷吐出,全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母親一直以為自己很了解孩子,其實從來沒有用心聽過孩子說話。
  • 《菲菲生氣了》: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氣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情緒疏導
    如果孩子生氣了你不知道怎麼處理,那我建議你看看這本繪本,接納孩子的情緒,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讓孩子知道,生氣就像高興一樣,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大家都無法去完全掌控自我的過度情緒化,但是可以去了解它、看待它。
  • 幾條膠帶,孩子也能成為藝術大師
    新學期第一天,我知道孩子們還沒玩夠,我們一起來帶孩子玩一個彩色的遊戲,為他們開啟一個多姿多彩的學習生活!對於剛剛開始學畫畫的孩子來說,選擇一種簡單易上手的材料,就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會讓孩子一下子喜歡上繪畫,而且創意無限,那這樣的材料非膠帶莫屬。
  • 音韻教育讓每個孩子享受藝術的樂趣
    音韻為孩子提供優質的藝術教育平臺、興趣拓展平臺及成果展示平臺,讓孩子在藝術教育的專業技能上能得到多重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帶領少兒體驗藝術教育的真正魅力!根據不同學員的藝術學習需求和個人特長,音韻藝術教育為孩子打造藝術的起點「我們強調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積極探索」我們為孩子們提供立體、充分、多樣的鍛鍊機會,及優質的早期教育生態環境,舉辦炫彩多樣的活動,豐富孩子的體驗,強化孩子的實踐;同時我們也會和家長分享專業、科學的藝術理念和方法;組織趣味多樣的藝術活動,增進孩子藝術修養
  • ...活得太累」跳樓、中學生「考得太爛」跳河——聽聽孩子的心聲
    圖源網絡,侵刪 你們一心只想著弟弟,我們倆連外人都不如,既然這樣以後指望你兒子吧,我們走了」。 安徽17歲跳河女生的聊天記錄:
  • 繪本精讀|菲菲生氣了(When Sophie Gets Angry)
    每個孩子都是有點情緒化的「小天使」,他們開心就笑,傷心了就哭。當他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也會很生氣很生氣,就像今天木媽要與大家分享的繪本《菲菲生氣了》中的小主人公——菲菲。當孩子生氣之後,你會怎麼做?是用自己的妥協去平息孩子的憤怒,還是用自己的憤怒去壓制孩子的情緒?顯然,這兩種方法都不是讓孩子停止憤怒的上上之策,甚至可能給孩子造成一些傷害。
  • 跟孩子溝通有障礙,父母懂得「同等交流」,孩子才願意吐露心聲
    3、總是命令孩子現在一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都喜歡運用命令的方式,家長認為,既然自己身為父母那麼孩子就一定要聽自己的,如果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就會運用不孝順來綁架孩子。這種高高在上的病令溝通方法,怎麼可能會與孩子形成良好的溝通呢?
  • 兒歌對孩子成長的非凡意義:父母選好兒歌,孩子聰明又健康
    尤其是在孩子嬰兒時期,兒歌幾乎就成為了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對孩子促進孩子的傾聽能力、語言說話、情感和智力開發都有著良好的作用。表姐的女兒菲菲今年4歲了,從小就喜歡兒歌,每次見到我時,都喜歡給我唱她新學習的兒歌。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陳志恆專欄】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 【好書推薦】讓孩子不生氣的10本好書!
    (推薦書單,提升閱讀技能,歡迎常到薦-書-堂看看~)令人嘆為觀止的一本書,描繪了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但難以言喻的生氣或憤怒的情緒。其實包括家長自己也可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小熊維尼系列——我不愛生氣》美國迪士尼公司 著
  • 楊梅紅繪畫大師課|給孩子不一樣的藝術創作
    最美童星 少兒繪畫大師課 用藝術啟迪智慧 01 這也表明,孩子的素質教育與多元化發展將會越來越受重視,此措施的初衷也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家庭教育志願者系列微視頻】|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這個標題是來自於陳志恆的一本書,壞掉的大人常常這麼說,"如果我哪天不用再操心你就好了","想到你的事情我就很頭痛"。當下的環境其實很容易出現壞掉的大人,首先,要出現壞掉的大人只需要以下五點,1.高壓力和焦慮 2.把孩子當做財產而非個體 3.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4.自我中心意識強烈 5.很多創傷的童年。
  • 這套爆火的書,讓孩子學會非暴力溝通!
    生活中,人們的語言常常隱藏著許多暴力,特別是在與兒童的溝通過程中,父母、夥伴與他人的暴力語言常常會令孩子在不經意間受傷
  • 央視紀錄片《鏡子》: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這部紀錄片讓所謂的「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歷經10年策劃、兩年攝製,紀錄片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81天「改造」,家長們也被要求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國內實用心理學泰鬥張國維博士曾說過同樣的話: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通常會有一個問題家庭。
  • 睡前故事《菲菲生氣了》
    每天陪孩子讀一本書, 成長路上有閱讀陪伴, 再也不孤獨。 《菲菲生氣了》 小鹿導讀 透過菲菲生氣裡的戲劇化與火紅色的高度的憤怒,讓每個小朋友都知道這樣不快樂與情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