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感覺自己的臉變得很熱,她低頭盯著自己的球鞋,感覺眼淚一滴一滴從臉頰滑落。她真想立刻消失,每個人都在偷笑和議論她。她為什麼會全都畫錯?她討厭她的畫。她討厭畫畫兒!
這是《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繪本裡的一個情節。
菲菲為什麼很受傷呢?
莫瑞老師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孩子們找一棵自己很愛的樹,仔細觀察,憑記憶把畫畫下來。菲菲有一棵最愛的櫸樹,她的樹是一棵快樂的樹,只要爬到樹上所有的煩惱憂傷都會消失無蹤。
畫畫時,為了表現樹的快樂,她沒有用樹原本的顏色,而使用了松石藍,為了色彩搭配,天空,樹葉,整個畫的色彩都和實際不同了。
菲菲用盡了心思,畫出了一棵理想中的樹,非常快樂,可是同學們卻說菲菲畫錯了,畫得古怪,嘲笑她!巨大的落差,讓菲菲真的,真的很受傷!
幸好莫瑞老師,是個懂孩子懂畫的好老師,她鼓勵菲菲跟大家說說自己的思考和創作過程,最後肯定菲菲的確畫出了她想表現的那種很棒、很堅強的感覺。
「菲菲很仔細觀察,然後畫下她看到的。菲菲用顏色來表示她的感覺。」莫瑞老師的正確解讀,讓嘲笑的同學轉變了態度,認同菲菲的藍樹看起來的確有點開心。
菲菲不再難過受傷了,她還是那個愛畫畫,也愛她的樹的菲菲。
讀到這個繪本時,感覺菲菲就是自己內心裡的那個小孩,費勁心血滿懷欣喜的呈現自己的作品時,卻被一盆涼水澆個透心涼。從小處看,這個繪本教孩子怎麼畫畫,用畫作去表現內心的真實感受,去打動人,感染人。深層次來看,指導我們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裡的聲音,了解孩子的想法,解決孩子遇到的困惑。
一 、繪本創作者莫莉·班:作品少而精,斬獲多項大獎
莫莉·班(Molly Bang) 1943年出生於美國的新澤西州,曾到日本教授英文,也擔任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畫家及顧問,她的足跡遍及亞洲及非洲。遍歷世界的豐富經驗,培養了她對各地民間故事的喜好,也鑄就了她的繪畫稍帶神秘、懸疑,具有濃厚情緒和民族風情的多元面貌。莫莉·班早期的創作集中於改編各地的民間傳說。
1980年後,則多致力於原創性故事的圖畫書創作。她的作品屢獲殊榮,創作的《灰袍奶奶和草莓盜賊》獲得1981 年凱迪克銀獎,《十、九、八》獲得1984 年凱迪克銀獎,《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獲得2000 年的凱迪克銀獎,她還獲得過包括英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在內的眾多國際獎項。
她的另外一系列作品也表現不俗,《生命之光》獲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圖書大獎; 《深埋的陽光》被美國《號角書》評為2014年雜誌年度好書,被《科克斯書評》雜誌評為2014年童書,進入2014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100中圖畫書」名單,2015年獲綠色地球圖書獎; 《海中陽光》獲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圖書大獎,麻薩諸塞州童書大獎,銀行街教育學院榮譽圖書獎。
《菲菲受傷了》這本書是繼《菲菲生氣了》之後,莫莉·班在2018年出的新繪本,一個同樣不帶批判處理孩子情緒的故事。它向孩子介紹如何欣賞圖畫的基本元素,鼓勵孩子在藝術創作中表達自己的感覺,尊重和保護好孩子們的「胡思亂想「。
二 、對兒童繪畫的啟示:繪畫需要創造力、觀察力、天馬行空的童心
繪畫對於兒童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繪畫能力的發展,對於孩子的人格形成,對於孩子各種能力的發展,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兒童美術教育家鳥居昭美
1、 繪畫最重要的是創造性
菲菲的創造性歷程:
當她發現用灰色畫樹幹時讓樹看起來黯淡又悲傷時,嘗試用松石藍發現更適合;當她發現樹是藍色,天空不能再用藍色時,嘗試了橙色的天空;當她發現用綠色畫葉子,看起來太暗了,嘗試用綠色和黃色混合成蘋果綠;為了讓這棵樹看起來更美,她在樹的周圍塗上黃色,就像樹正在發光似的;她還想到在這棵閃亮的樹上,加上了她在樹林裡看見過的動物。
最後菲菲畫出了一棵很堅強、很快樂的樹。菲菲帶著滿滿的愛去畫她的樹,大膽嘗試,創造性地畫一棵她心目中的樹,她很快樂,她的樹也很感染人。
繪畫最重要的是創造性,是將想像力、感受的一種暢快淋漓的輸出,不是炫技,更不能被技術束縛。日本畫家、著名的繪本作家安野光雅,著有《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繪畫課》一書,非常值得好好讀一下,他在書中就強調:
繪畫看重創造性,排斥模仿。能夠隨心所欲地畫畫,創造出自己的世界,才是理想狀態。技術可以傳授,而內在的創造力卻無法傳授。繪畫不在技術,最重要的是創造性。畫者的感性決定一切。只要像梵谷那樣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和感受,坦率地畫出來就行了。
繪畫和攝影的不同,在於它不是寫實,他可以創造性的將不同事物組合,將不同色彩雜糅。
不需要的東西可以省略想畫的東西,要硬插進去調出心中的色彩風景裡如果有生物,會更加生動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創造力是天生的,父母只要保護住它們,不要讓它們磨滅或被扼殺,就會讓這些創造的種子生根發芽。繪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讓孩子在實踐中鍛鍊,學習,以創造滋養創造力。
2、繪畫需要觀察力
菲菲對她的樹觀察的非常仔細:
樹幹底部很粗,頂端細細的——像一個長長的三角形。樹枝直直地向外伸展,枝頭彎彎曲曲。一邊爬樹,一邊感受雙手下光滑的樹皮。她湊近樹皮,樹枝和葉子觀察著。抬頭向上看時,她看見樹葉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憑記憶繪畫的過程中,很多模糊的細節需要不斷地加深回憶,促進一遍遍仔細觀察,動用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不但發現大千世界的更多細節,還可以提高記憶力,鍛鍊了思維。
觀察力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看」,而是積極動用全感官,最重要的是要帶著腦子去「看」。
要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① 首先要有明確的觀察目標
有了明確的觀察目標,就會更專注,會積極的調用多感官去認真細緻地觀察,並且在不同的時間,從多個角度,去觀察。一個小發現,可能帶出一連串更多的發現。
比如菲菲觀察她的樹,她用眼看,用手觸摸,用心去感受;她從遠處看,近處看,樹下看,樹上看,抬頭看,發現了這棵樹更多的美。
② 最好有長期觀察的任務
事物總是不斷的發展變化的,用一個個長期的觀察任務,去發現事物的規律,探索自然的奧妙。長期的觀察,會逐漸養成觀察習慣,而每個新發現,又能促進觀察的興趣。
可以長期觀察的東西很多,比如,一棵樹,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播下一粒小種子,看它破土、發芽、長莖,開花;養一隻蠶,看它慢慢長大、結繭、蟄伏、化繭成蝶.....
③ 做好觀察筆記,有成果輸出
也許只是幾頁紙的記錄,卻是每一天一點一滴的積累,在發現事物規律的同時,還能看到自己的堅持。拿出小畫筆,畫出事物不同階段的樣子,這是更生動的記錄。
3、 童真本色才是繪畫的根本,需要保護好
畢卡索說 「每個孩子都是一位藝術家,問題是怎麼能在成長的過程中保持這種藝術家的童真本色。」而畢卡索終其一生都在嘗試尋找這種孩童的渾然天成和自由自在。
什麼是孩子的童真本色?
天馬星空,無拘無束的想法強烈的好奇心,探索的熱情,濃厚的興趣自由組合,隨意揮灑為什麼要保護好孩子的童真本色呢?
如果孩子為了學習技巧失去自我,有可能會:
有樣學樣,沒有自己的創意:漂亮的畫都是老師的創意,孩子們畫的大同小異技巧太難,要求太高,失去興趣:過早的教孩子技巧,讓孩子受制於術,心生畏難情緒自己沒有能力畫好:在老師、父母的指揮下能畫出漂亮的畫,但是失去拐棍什麼都畫不出來很多家長忽視孩子的胡思亂想,天馬行空,著急讓孩子學習繪畫技術,把孩子送到教技巧的繪畫班,這恰恰是捨本逐末。
調色呀,配色相關的知識,這些都是體驗式的,畫的過程中就學會了,這要靠自己去體會。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就手把手地教他。等他飛速進步到一個程度,那就是終點。如果你真想培養一個人,只有默默的看著他,等他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來。 ——安野光雅
繪畫不是一種技巧,而是思維活動。孩子們最優秀的作品,其實都應該是亂七八糟的。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5歲以前創作性是最高的,幾乎可以和繪畫大師相媲美。
繪畫是孩子天然的表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想法和情感,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初心,讓他們手中的畫筆恣意揮灑!
喜歡畫畫,是最棒的基礎!
孩子願意投入熱情去創造的一定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有了好奇心與興趣,才有可能迸發出新的創意,發展成新的風格,達到創造力的爆棚!
三、孩子需要傾聽者
受傷的菲菲,得到莫瑞老師的鼓勵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她的創意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不再難過悲傷,變得更加堅定。
菲菲很幸運,有一個願意傾聽她的好老師。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尊重、關心和溫暖,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孩子的內心就會得到滋養和療愈。
鼓勵孩子表達,懂得傾聽,對孩子的好處有哪些呢?
① 建立情感樞紐,擁有「心理親密」 ,孩子更有自信
總被聽到的孩子,會和父母建立牢固的「心理親密」,這是情感上的連結,是一種牢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是那種「我知道你永遠會保護我」的篤定。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願意敞開心扉,有了什麼事第一時刻想到的一定是父母。
因為他的話總被聽到,他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因為他的想法有人支持,他願意去嘗試;因為就算遇到挫折,也有人和他一起面對,他不怕犯錯,有勇氣,有自信地不斷前行。
② 消除不安、焦慮、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
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走出困擾。我們眼中的一件小事,卻是孩子眼中的整個世界。在孩子掙扎的時候,拉孩子一把,讓他看到更多的陽光,保持樂觀的態度,積極面對生活。
每個人偶爾都會感覺受傷,心情沮喪時,跟信任的朋友談一談,也可以把這種感覺跟老師或父母分享。
③ 鼓勵創作熱情,保護創造力
傾聽孩子的作品。熱情積極的鼓勵孩子的創新嘗試,孩子對自己喜歡的爸爸媽媽老師充滿了期待,當他費勁力氣搭了一個不太好看的房子,畫了一堆亂七八糟的畫,如果等來的是大人的「這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的,一點都不像」或者看都不看,那孩子的創造力萌芽也會逐漸被澆滅。
寫在最後
繪畫和聊天,講故事一樣,是一種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孩子天馬星空,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我們應該鼓勵而不是抑制這種自由自在。
不要急於求成,過早的讓孩子學習技巧,這就等於殺雞取卵,提前扼殺掉孩子的創作之路。不拘泥於像不像,一樣不一樣,興趣和創意才是我們最應該支持的。
鼓勵孩子與眾不同,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自己,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接受他的想法,鼓勵他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