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記錄著歷史的真面貌,能讓我們直觀觀察無法再現的時代。今天給大家推送一組拍攝於清朝滅亡前夕的老照片,看看改朝換代之際京城的社會圖景。照片來源:英國人Oliver Heywood Hulme相冊。
組建新軍是清廷強兵的重大舉措,用來保護皇權萬世一系。哪能料到,新軍最終成了清朝的掘墓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場景,男子跳高的一瞬間大辮子高高飛起,在空中划過一道弧線。做運動或幹活的時候,男人的大辮子可能會成為小小的障礙,常常將其纏在頭上。
一匹馬(也可能是騾子)被緊緊地捆在木架子上,動彈不得,師傅正在為它的蹄子裝蹄鐵。此舉有助於保護騾馬的蹄子,使其在長途跋涉之後不至於磨損,也能增強抓地力。現在還有人能在生活中看到這個場景嗎?
你從這張照片能看到什麼?鐵路、電線桿、乾涸的護城河、一隊軍人……曾有網友問過,城牆每隔一定距離突出的墩臺起到什麼作用?那些墩臺俗稱「馬面」,當敵人來襲的時候,守衛的軍人可以從多個角度反擊,消除城下死角。
崇文門寓意崇尚文德,與宣武門相對稱,左文右武。不過,此門並非專為讀書人而開,而是為商人而開。每天清晨,所有進入內城的貨物都要在此排隊納稅,十分繁忙熱鬧。
清朝時期,滿蒙一家親,很多蒙古人往返北京販運貨物,他們所用的運輸工具就是善於長途跋涉的駱駝。
這些人不屬於北洋新軍序列,根據其服裝判斷,應該是勇營。他們所使用的武器是裝了刺刀的毛瑟步槍,在當時算得上先進武器。清軍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大規模裝備毛瑟槍。
城郊餵養駱駝的人家很多,承擔了城內外物資運輸的任務,保障了人們生活所需。一個駝夫往往可以駕馭十幾頭駱駝,彼此用繩索連接,裝滿商品,像一列小火車一樣。
左二男人手裡似乎拎著坤包,為他增添了幾分「嫵媚」。右一那位與左邊三人應該不是同一社會階層。
清朝以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慢慢消失,但是八達嶺作為交通要道的地位從未改變。從這裡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慶,西北往宣化、張家口,「路從此分,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