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於1709年,原為管風琴曲,後由波蘭指揮家斯託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改編為管弦樂曲。
賦格曲又稱遁走曲,它是復調音樂中最高最複雜最活躍的形式,它是一種用對位法創作成的模仿音樂,最初的賦格曲,只是把經文歌加上裝飾音,由鍵盤樂器演奏,使其器樂化。最早的賦格,來源於十六世紀Ricercar(指無插入的賦格),其組織是用一個短而精的主題為基礎,這個主題先由一個聲部單獨唱出或奏出,然後,其餘各聲部依照一定的規則,輪流模仿奏出,這似乎有點近似於我們平時所說的卡農:由一個旋律的不同段落重疊構成,按照有規律並事先制定的時距兩個、三個、四個等聲部一次出現,並逐漸擴大複雜化。賦格曲是十七世紀末進化而成的,到巴赫時代,逐漸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
通常賦格曲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各部分的名稱已說明它們的部位和作用。賦格,不是一種能夠加以精確敘述的曲式,應該說,它是一種常用的技巧集成,只有其中的某些技巧,才用於特定的作用中。
呈示部是用在不同聲部多次出現主題的方法呈示音樂形象,賦格曲是用幾個聲部寫的。賦格的主題首先在主調上陳述,然後在另一個聲部模仿,成為答題,一般答題在關係屬調上。這時,第一聲部繼續進行,形成對題。有時,答題會有相應的變化,賦格的每一主題或答題相繼出現後,它前面的聲部用其它材料繼續進行,聲部的數目,從兩個到五個不等,四個較常見,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後,賦格曲的第一部分呈示部就結束了,進入以主題的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部(段)。它是為緩解主題的枯燥單調而寫成的,一般插部取材於主題或用全新的材料寫成。展開部的主題及插部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直到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再現部),並常以尾聲結束。很多賦格,常用的一種技巧是對題,即與主要主題同時演奏的第二主題,對題,先是作為一個聲部連續的旋律出現,由第二聲部對答。
賦格曲是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的,但是,只有在巴赫的創造中,賦格曲才獲得了完美的古典形式。它是巴洛克時期最富於理性的音樂結構。巴赫的賦格曲是復調音樂的美和技巧表現得最好的範例。
這首g小調賦格曲,是巴赫成熟管風琴的代表作。又稱「小」賦格曲。它是一首四聲部的賦格,樂曲開頭,一個相當長的賦格主題在上聲部陳述,音樂簡潔、生動、典雅。
當賦格主題在上聲部陳述後,由女中音呈示並回答,最高聲部繼續用對題進行,接著主題依次在男高音和男低音聲部依次陳述後,呈示部結束,並按照賦格曲的程式展開。接下來的短小插部取材於主題開頭音構成的音型,樂曲轉入它的屬調——d小調,主題再現,而完整的再現在下一小節開始,主題的頭四個音,隱藏在複雜的織體之中,再現的聲部用對題繼續進行,低音是一個持續的長音,持續低音是這首賦格的特點。第二插部為在g小調的關係大調上呈示主題做好了準備,它只有三小節長,這之後,主題與對題都先後出現了一次,而第三插部沒有轉調,仍在降B大調上,而主題和對題也在降B大調上出現。第四插部,是由第一插部的材料而寫成的,它轉到了它的下屬調C小調上去,主題也在C小調出現,而且,節奏也有了變化,是從小節的第三拍上出現的。第五插部之後的冗長插部在和聲上豐富,並用了多種調性寫成。最終過渡到再現部,樂曲在低聲部用g小調再現主題,並用穩定的終止結束。
轉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如侵權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