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分析:
賦格曲還是由通常的呈示部、中間部、再現部三部分構成。但是從中間部的調性布局看,當中有對於呈示部的回歸,有迴旋結構的特點,因此可以說此曲是總體三部分結構與具體迴旋結構相結合,結構的迴旋性成為此曲在整部曲集中的獨特特點。
呈示部為第1- 18小節,兩對主題分別在四個不同聲部進入,隨著每一次主題進入,聲部也一層一層的逐漸飽滿 ,直至四個聲部。
首先是#g小調單聲部主題樂句在第1-4小節呈示,在第二聲部進入。第1小節前附點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兩拍弱起,與第1小節強拍六度下跳形成主題動機,正是前奏結尾的材料形成的賦格開頭,
並取得了某種特點和全新的表現力。這個六度跳,像音樂中的發酵元素一樣呈現在每一次主題中和主題結束處,由主三和弦音構成,但主和弦主音下跳到三音,又使主和弦穩定性有所破壞。主題中三次明顯的休止,將主題劃分為三個不斷擴展的小句子。主題材料統一,並沒有對比材料,在平穩進行中彰顯旋律自身節奏與音高個性化的特點。
答題第5-8小節在第一聲部進入,#d小調,是在屬調上應答主題的模仿,答題與首次進入的第一對題縱向相互配合。第一對題旋律從弱起的下跳五度與級進結合,雖與主題有聯繫,但節奏上與主題區分度很高,是連綿不斷的,並且最有特色的是跨小節是都是延音,完全含混了小節的強弱規律。這樣與節奏性格鮮明的主題形成對比和補充,充分體現對比復調技法的優勢。
第9-10小節是一個像結尾一樣的間奏,確切說是從第8小節後兩拍起到第10小節前兩拍止。似乎間奏的兩個聲部都與答題部分緊密相連,但與主題材料形成了一定對比,音調和諧的進行,節奏也無複雜變化,兩個聲部旋律舒展的歌唱。
呈示部中第二對主題進入,第11-18小節,調性仍然是先#g小調後#d小調。
首先是第11-14小節,依次在第四聲部、第三聲部進入。在第10小節後兩拍低音弱起聲部進入的#g小調主題,上方第一聲部為第一對題,第二聲部首次進入第二對題。第二對題材料簡單,以較平穩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為主,將主題的休止與第一對題的延音填滿,從此八分音符的節奏律動填滿作品。
緊隨其後的#d小調答題在第三聲部進入,隨著第三對題首次在第二聲部中出現,四個聲部齊全了。第三對題以四分音符為主的歌唱,與主題和另外兩個固定對題形象不同,性格不明顯,正好用作對比主題來使用。第19-20小節是有一個像呈示部結尾的間奏,由第18小節弱起,與前面四個聲部保緊密相連,並變成三個聲部,材料仍然是與之前相連聲部的延續。
中間部為第21-83小節,主題調性自由發展為大調和遠關係調,節奏整體八分音符的律動沒有停歇,間奏將各對主題串聯起來,無休無止的感覺。
首先是第21-28小節,一對大調的主題進入,分別為B大調和#F大調,就像主題和答題一樣相互呼應。B大調主題進入有三個聲部,而#F大調答題歌唱時只有答題和第一對題兩個聲部。像呈示部每一對主題結束時一樣,第28小節後三拍開始間奏,仍採用呈示部中的間奏材料。
第31-38小節,這是最具迴旋特點的部分,一對呈示部中主調#g小調和屬調#d小調主題進入,它們剛好是一對,主題與答題,像是對於呈示部主題的回顧。第30小節後兩拍起始的#g小調主題突然提高音區,在高音聲部中高調歌唱,引起聽者注意,以突出主題的回歸。接著從38小節後三拍起的間奏或說間插,較之前的間奏都長,達到4個小節,較之前多了一個自由聲部達到三個聲部。調性也由#d小調轉到後面的E大調,承上啟下的作用明顯。
第43-50小節,一對下屬方向調的E大調、b小調主題進入,均為三個聲部。大調與小調主題連接,有忽明忽暗的效果。接下來第50小節後三拍起,至52小節前兩拍結束的間奏恢復了原來大致兩小節的長度,調性完成對於後面C大調的轉折。
第53-60小節,又是一對下屬方向調的C大調、g小調主題進入,主題及三個對題在遠關係調中歌唱,從三聲部到四聲部。接下來的第60-63小節,有特色的間奏進入,在抒情插敘中創造了充滿激情的高潮,這主要取決於低音聲部八度級進歌唱,強(f)的力度,使低音極其突出,也取決於右手每一拍上都有堅定的偶然結合或和弦式的歌唱,似乎在建立信心、堅定信念。
第65-72小節,一對下屬方向調的e小調、a小調主題進入,雖回到了小調,但仍然是遠關係調,有對於再現部提前準備的意義。第72小節的弱起至76小節,是間奏,但是與前面主題部分緊密連接,有前面a小調結尾的含義。後部低音的八度進行模仿樂隊中銅管樂器效果,可見蕭士塔高維奇的鋼琴作品中常有管弦樂隊的思維。
第76小節起,伴隨大字一組#D音的持續,讓我們明顯聽到了主調#g小調的屬持續音,對於後面的再現部做了屬準備,這符合傳統做法,但是這個屬準備比較自由和誇張。最有特色的是在屬持續音上的第一聲部,有完整的#g小調主題的再現性的歌唱,但是低音強調屬持續音的主題再現並不能叫再現部。
經過這段近8個小節的一番思想鬥爭和期待,後面主題終於乾淨的出現了。
再現部為第84小節至結尾,經過漫長而複雜的中間部分,我們期待的主題在第83小節後兩拍開始再現了,聲音很弱(pp),卻由於僅一個聲部的再現,主題清晰而準確。但是第一個主題動機進入時採用疊入的手法,低音聲部還伴有前面段落的結尾,但是主題很快清晰起來。但是,到了主題樂句的結尾稍稍伸展而略有變化,導致整個再現部的主題都略有變化。
第一對#g小調、#d小調主題再現時,主題間隔比呈示部中拉近了一小節,有密接和應的含義。第89小節弱起再次進入的#g小調主題是單一的,不成一對。而第94小節第四拍的第三聲部、第五拍的第四聲部弱起進入的主題,卻使密接和應達到極致,只相距一拍的五度模仿。第101小節弱起的a小調主題與相距三個小節的卡農模仿,既有再現部密接和應的意思,又有對於中間部遠關係調的回顧,使再現部調性變得豐富。而後各個切碎的主題片段在三個聲部中輪流隨意歌唱。
結尾最後一次完整的主題再現,第113小節弱起至117小節,主題在高音聲部中完整再現。下面聲部都是長音,低音由長音逐漸下行到#g小調主音上,一改此曲的熱情,此時聽起來有些傷感的情緒。第118小節起改變了速度,從Allegro變成了Andante,明顯變慢,並在後面最後幾小節繼續漸慢的處理,直至最後一小節在主和弦的延長音上消失遠去,所有的熱情都恢復平靜。由前奏到賦格,俄羅斯民族寬廣豪放而不屈從的性格在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