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12(g小調)具體分析,呈示部、中間部、再現部三部分構成

2020-12-28 正步音樂教育

具體分析:

賦格曲還是由通常的呈示部、中間部、再現部三部分構成。但是從中間部的調性布局看,當中有對於呈示部的回歸,有迴旋結構的特點,因此可以說此曲是總體三部分結構與具體迴旋結構相結合,結構的迴旋性成為此曲在整部曲集中的獨特特點。

呈示部為第1- 18小節,兩對主題分別在四個不同聲部進入,隨著每一次主題進入,聲部也一層一層的逐漸飽滿 ,直至四個聲部。

首先是#g小調單聲部主題樂句在第1-4小節呈示,在第二聲部進入。第1小節前附點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兩拍弱起,與第1小節強拍六度下跳形成主題動機,正是前奏結尾的材料形成的賦格開頭,

並取得了某種特點和全新的表現力。這個六度跳,像音樂中的發酵元素一樣呈現在每一次主題中和主題結束處,由主三和弦音構成,但主和弦主音下跳到三音,又使主和弦穩定性有所破壞。主題中三次明顯的休止,將主題劃分為三個不斷擴展的小句子。主題材料統一,並沒有對比材料,在平穩進行中彰顯旋律自身節奏與音高個性化的特點。

答題第5-8小節在第一聲部進入,#d小調,是在屬調上應答主題的模仿,答題與首次進入的第一對題縱向相互配合。第一對題旋律從弱起的下跳五度與級進結合,雖與主題有聯繫,但節奏上與主題區分度很高,是連綿不斷的,並且最有特色的是跨小節是都是延音,完全含混了小節的強弱規律。這樣與節奏性格鮮明的主題形成對比和補充,充分體現對比復調技法的優勢。

第9-10小節是一個像結尾一樣的間奏,確切說是從第8小節後兩拍起到第10小節前兩拍止。似乎間奏的兩個聲部都與答題部分緊密相連,但與主題材料形成了一定對比,音調和諧的進行,節奏也無複雜變化,兩個聲部旋律舒展的歌唱。

呈示部中第二對主題進入,第11-18小節,調性仍然是先#g小調後#d小調。

首先是第11-14小節,依次在第四聲部、第三聲部進入。在第10小節後兩拍低音弱起聲部進入的#g小調主題,上方第一聲部為第一對題,第二聲部首次進入第二對題。第二對題材料簡單,以較平穩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為主,將主題的休止與第一對題的延音填滿,從此八分音符的節奏律動填滿作品。

緊隨其後的#d小調答題在第三聲部進入,隨著第三對題首次在第二聲部中出現,四個聲部齊全了。第三對題以四分音符為主的歌唱,與主題和另外兩個固定對題形象不同,性格不明顯,正好用作對比主題來使用。第19-20小節是有一個像呈示部結尾的間奏,由第18小節弱起,與前面四個聲部保緊密相連,並變成三個聲部,材料仍然是與之前相連聲部的延續。

中間部為第21-83小節,主題調性自由發展為大調和遠關係調,節奏整體八分音符的律動沒有停歇,間奏將各對主題串聯起來,無休無止的感覺。

首先是第21-28小節,一對大調的主題進入,分別為B大調和#F大調,就像主題和答題一樣相互呼應。B大調主題進入有三個聲部,而#F大調答題歌唱時只有答題和第一對題兩個聲部。像呈示部每一對主題結束時一樣,第28小節後三拍開始間奏,仍採用呈示部中的間奏材料。

第31-38小節,這是最具迴旋特點的部分,一對呈示部中主調#g小調和屬調#d小調主題進入,它們剛好是一對,主題與答題,像是對於呈示部主題的回顧。第30小節後兩拍起始的#g小調主題突然提高音區,在高音聲部中高調歌唱,引起聽者注意,以突出主題的回歸。接著從38小節後三拍起的間奏或說間插,較之前的間奏都長,達到4個小節,較之前多了一個自由聲部達到三個聲部。調性也由#d小調轉到後面的E大調,承上啟下的作用明顯。

第43-50小節,一對下屬方向調的E大調、b小調主題進入,均為三個聲部。大調與小調主題連接,有忽明忽暗的效果。接下來第50小節後三拍起,至52小節前兩拍結束的間奏恢復了原來大致兩小節的長度,調性完成對於後面C大調的轉折。

第53-60小節,又是一對下屬方向調的C大調、g小調主題進入,主題及三個對題在遠關係調中歌唱,從三聲部到四聲部。接下來的第60-63小節,有特色的間奏進入,在抒情插敘中創造了充滿激情的高潮,這主要取決於低音聲部八度級進歌唱,強(f)的力度,使低音極其突出,也取決於右手每一拍上都有堅定的偶然結合或和弦式的歌唱,似乎在建立信心、堅定信念。

第65-72小節,一對下屬方向調的e小調、a小調主題進入,雖回到了小調,但仍然是遠關係調,有對於再現部提前準備的意義。第72小節的弱起至76小節,是間奏,但是與前面主題部分緊密連接,有前面a小調結尾的含義。後部低音的八度進行模仿樂隊中銅管樂器效果,可見蕭士塔高維奇的鋼琴作品中常有管弦樂隊的思維。

第76小節起,伴隨大字一組#D音的持續,讓我們明顯聽到了主調#g小調的屬持續音,對於後面的再現部做了屬準備,這符合傳統做法,但是這個屬準備比較自由和誇張。最有特色的是在屬持續音上的第一聲部,有完整的#g小調主題的再現性的歌唱,但是低音強調屬持續音的主題再現並不能叫再現部。

經過這段近8個小節的一番思想鬥爭和期待,後面主題終於乾淨的出現了。

再現部為第84小節至結尾,經過漫長而複雜的中間部分,我們期待的主題在第83小節後兩拍開始再現了,聲音很弱(pp),卻由於僅一個聲部的再現,主題清晰而準確。但是第一個主題動機進入時採用疊入的手法,低音聲部還伴有前面段落的結尾,但是主題很快清晰起來。但是,到了主題樂句的結尾稍稍伸展而略有變化,導致整個再現部的主題都略有變化。

第一對#g小調、#d小調主題再現時,主題間隔比呈示部中拉近了一小節,有密接和應的含義。第89小節弱起再次進入的#g小調主題是單一的,不成一對。而第94小節第四拍的第三聲部、第五拍的第四聲部弱起進入的主題,卻使密接和應達到極致,只相距一拍的五度模仿。第101小節弱起的a小調主題與相距三個小節的卡農模仿,既有再現部密接和應的意思,又有對於中間部遠關係調的回顧,使再現部調性變得豐富。而後各個切碎的主題片段在三個聲部中輪流隨意歌唱。

結尾最後一次完整的主題再現,第113小節弱起至117小節,主題在高音聲部中完整再現。下面聲部都是長音,低音由長音逐漸下行到#g小調主音上,一改此曲的熱情,此時聽起來有些傷感的情緒。第118小節起改變了速度,從Allegro變成了Andante,明顯變慢,並在後面最後幾小節繼續漸慢的處理,直至最後一小節在主和弦的延長音上消失遠去,所有的熱情都恢復平靜。由前奏到賦格,俄羅斯民族寬廣豪放而不屈從的性格在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蕭士塔高維奇——賦格№4(e小調)具體分析
    具體分析:,可以看成帶三個單獨呈示部的二重賦格。第一大部分,也是第一重賦格,為第1-46小節,由第一主題與三個對題為主體交織歌唱構成,這部分由第一呈示部開始。第一呈示部1-18小節,敘述非常簡潔,除了四次主題進入,裡面只有在第二和第三次主題中間有一個小的二聲部間奏(9-10小節),形成一個小連接,並回歸到主調性上來。這部分有三個對題依次出現。
  • 賦格№11(B大調)具體分析跟隨著用自然音為主調
    具體分析:呈示部為第1-27小節,B大調。三次主題進入被雙聲部的間奏(第15-20小節)分開,跟隨著用自然音為主調平行調#g小調的中間部分做調性準備的新間奏(第27-33小節)。在間插段的結尾第33小節,仍然保持與後面中間部分的連貫歌唱,使各部分之間保持密切聯繫,聽不到明顯的呼吸,而使整部作品保持連貫、一氣呵成。中間部為第34-89小節,主題自由變化調性,兩對小調主題與大調的呈示部相對比。一對#g小調、#d小調主題通過間插段連接,後面一對#c小調、#f小調主題。注意這些小調都是自然小調,也可以說是愛奧尼亞調式。
  • 分享 純人聲無伴奏合唱《g小調賦格曲》
    《g小調賦格曲》創作於1709年,原為管風琴曲,後由波蘭指揮家斯託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改編為管弦樂曲。這首g小調賦格曲,是巴赫成熟管風琴的代表作。又稱「小」賦格曲。它是一首四聲部的賦格,樂曲開頭,一個相當長的賦格主題在上聲部陳述,音樂簡潔、生動、典雅。
  • 《g小調賦格曲》純人聲無伴奏合唱
    最早的賦格,來源於十六世紀Ricercar(指無插入的賦格),其組織是用一個短而精的主題為基礎,這個主題先由一個聲部單獨唱出或奏出,然後,其餘各聲部依照一定的規則,輪流模仿奏出,這似乎有點近似於我們平時所說的卡農:由一個旋律的不同段落重疊構成,按照有規律並事先制定的時距兩個、三個、四個等聲部一次出現,並逐漸擴大複雜化。賦格曲是十七世紀末進化而成的,到巴赫時代,逐漸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
  • 《g小調賦格曲》無伴奏合唱版,為巴赫爸爸慶生!
    最早的賦格,來源於十六世紀Ricercar(指無插入的賦格),其組織是用一個短而精的主題為基礎,這個主題先由一個聲部單獨唱出或奏出,然後,其餘各聲部依照一定的規則,輪流模仿奏出,這似乎有點近似於我們平時所說的卡農:由一個旋律的不同段落重疊構成,按照有規律並事先制定的時距兩個、三個、四個等聲部一次出現,並逐漸擴大複雜化。賦格曲是十七世紀末進化而成的,到巴赫時代,逐漸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
  • FUN||巴赫《g小調賦格曲》無伴奏合唱,令人驚嘆!
    通常賦格曲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各部分的名稱已說明它們的部位和作用。賦格,不是一種能夠加以精確敘述的曲式,應該說,它是一種常用的技巧集成,只有其中的某些技巧,才用於特定的作用中。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呈示部主部、連接部音樂分析
    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部分所構成,是一首典型性的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式。    其中主部主題音樂形象是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也有學者說這是一個火箭式的材料)。副部是如歌般的婉約細膩形象,似是一首深情的詠嘆調。    在呈示部中主部與副部調性對置,再現部中副部調性最終回歸主調,完成了奏鳴曲式中所必須完成的條件——調性回歸。
  • 【古典音樂知識】賦格
    樂曲開始時,以單聲部形式貫穿全曲的主要音樂素材稱為"主題",與主題形成對位關係的稱為"對題".之後該主題及對題可以在不同聲部中輪流出現,主題與主題之間也常有過渡性的樂句作音樂的對比。 作曲家運用各種復調手法,將主題加以各種不同的調性與節奏的變化,形成高度統一的音樂形象.賦格曲的彈奏,對於訓練鋼琴學員的復調音樂思維有很大的助益。 賦格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從16世紀的宗教音樂就開始有這種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紀巴赫時代才達到頂峰。
  • 賦格曲№7(A大調)具體分析之一
    另外,主題和對題的匯合在後面才出現豐富與和諧的東西,呈示部中主題和對題的匯合不總是進行到不同音形成的二聲部。常常只是形成一個八度,實質上就是單音,不同音基本不出現。第9-10小節是一個小間奏,承上啟下,材料與主題和對題聯繫密切,並在後面反覆出現。
  • 藝術學博士蕭士塔高維奇——賦格 №1 C大調具體分析
    具體分析:呈示部為第1-37小節,其中主題和答題重複兩遍構成呈示部的兩部分,用第16-18小節從答題延伸下來的音作為間奏結合起來兩個部分。第三對題出現在第26-34小節第四聲部,但是沒有保持下來,因為在賦格接下來的發展中是三聲部的結構,四聲部中只在密接和應以及在第二個對題同時在第一和第二聲部中以平行三度音演奏的進行中第47-51小節處出現。中間部分為第39-78小節,與呈示部之間無連接。
  • 什麼是賦格?
    在各種音樂啟蒙的書和課程中,我們都會見到名詞「賦格」,耶魯大學的克雷格·萊特教授說:「每個有素養的人都該知道賦格曲是什麼。」
  • 蕭邦《g小調敘事曲》作品分析
    第一部分為36―44小節,是由兩個並列句構成的方整樂段,音樂材料來自主部主題動機b,由於上方聲部八分音符的和弦分解進行使節奏加密以及下方切分節奏的使用,而使得這一部分音樂的緊張度加大,音樂較激動,但這一部分音樂的功能是穩定的,表現為對主部主題的調性和聲終止式的補充關係,具有承上的功能。連接部第二部分為44―67小節。
  • 蕭士塔高維奇的賦格進行曲的第三、四次主題,第二間奏到第五間奏
    第二間奏也是從呈示部到中間部的間插段,為第37-48小節,延續了前面最後一次主題出現的四個聲部。此間奏材料以前面第一次間奏為基礎,增加了用對題材料變化而成的兩個聲部。力度上有漸強到漸弱的處理,使情緒有一次較大的起伏。
  • 賦格№10(c小調)具體分析——129小節-140小節
    再現部從129小節起始,調性回歸到主調#c小調,再現部分用密接和應的手法,將主題緊湊再現。並再現部分較有特色的地方是經常伴有低音的持續長音,這與主題呈示部分相區分。但是長音又與第一對題材料有密切聯繫,在這部分中衍變成了屬持續音和主持續音,明顯帶有樂曲即將結束的終止式特點。主題以密接和應的卡農式手法分別在第129、130小節以主調進入。
  • 關於「賦格」
    有兩個主題的賦格稱作二重賦格或復賦格,通常分為三段:第一段呈示第一主題,第二段呈示第二主題,第三段兩主題同時結合。兩主題在一開始就同時結合的二重賦格比較少見。在三個主題的賦格稱作三重賦格,通常分為4段:第一段呈示第一主題,第二段呈示第二主題或在呈示第二主題以後,兩主題同時結合,第三段呈示第三主題,第四段三主題同時結合。
  • 賦格№10(c小調)總體分析
    此曲為四聲部賦格曲,#c小調。整個賦格穩定和諧,從容不迫,在自由而經典的模進形式中發展主題,因寬闊的結構而與眾不同。也因在主題旋律構成內部的重複語調或二度平穩或曲折進行而與眾不同。全曲略帶憂傷的特點佔優勢,但是這一特點恰恰表現出英勇的、穩定的、沉思的心靈的純潔和堅定。
  • 莫扎特 G大調弦樂小夜曲
    採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呈示出主部主題。這一主題前四小節的號角性音調,採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形式寫成,在低音區主音襯託下的後四小節輕巧明快。整個主題以活潑流暢的節奏和短促華麗的八分音符顫音,組成了歡樂的旋律,充滿明朗的情緒色彩和青春氣息。接著,樂曲呈現輕盈的舞步般的旋律。隨後音樂向高音區發展,引出採用D大調的副部主題,輕快精巧,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 賦格№10(c小調)具體分析最後幾節
    後面第152小節開始了低音上的#c小調主持續音,而在第三聲部和第一聲部以密接和應的手法進入主題。分別是#f小調和A大調,這種兩個平行調卡農式的結合讓人想起鮑羅丁作曲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中的類似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