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10(c小調)總體分析

2020-12-28 教育行列火爆

此曲為四聲部賦格曲,#c小調。

整個賦格穩定和諧,從容不迫,在自由而經典的模進形式中發展主題,因寬闊的結構而與眾不同。

也因在主題旋律構成內部的重複語調或二度平穩或曲折進行而與眾不同。

全曲略帶憂傷的特點佔優勢,但是這一特點恰恰表現出英勇的、穩定的、沉思的心靈的純潔和堅定。

多聲部結構恢復了和諧的聲響,像在相互感知和相互支持的基礎之上的集體性的詩歌,沒有個人的單獨的命運,所有的個體和人民整體連在了一起。

賦格在音區音域運用方面,寫得像合唱一般。音域按合唱音域較寬廣,從大字組#C到小字三組E。

每一個聲部單獨擁有的寬廣的近乎兩個八度的音域,但與每個演唱聲部音域相配合,均衡而飽滿。

寬廣均衡的音區音域的運用,與帶有輔助音的和聲結合起來,似乎表現了人民團結的力量,堅定樸實而強大。

賦格的主要音樂特點更因主題而決定,這最重要的主題動機來源於前面前奏曲結尾處。

在前奏曲僅有結束裝飾部分的意義,而在賦格部分這裡,它用節拍的展開形式的幾個音,奠定了主題的起始動機。

並運用寬闊的調性布局在整部賦格曲的四個聲部中發展。

同時,放大輔助音音值的主題動機與含八分音符輔助音的對題相結合,獲得了堅毅的特點,保留並加強了主題聲音的和諧性。

三個固定對題各具特色,節奏特點鮮明,對主題的發展起著豐富和推動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賦格№10(c小調)具體分析最後幾節
    後面第152小節開始了低音上的#c小調主持續音,而在第三聲部和第一聲部以密接和應的手法進入主題。分別是#f小調和A大調,這種兩個平行調卡農式的結合讓人想起鮑羅丁作曲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中的類似結合。
  • 蕭士塔高維奇——賦格№4(e小調)具體分析
    具體分析:第一大部分,也是第一重賦格,為第1-46小節,由第一主題與三個對題為主體交織歌唱構成,這部分由第一呈示部開始。第一呈示部1-18小節,敘述非常簡潔,除了四次主題進入,裡面只有在第二和第三次主題中間有一個小的二聲部間奏(9-10小節),形成一個小連接,並回歸到主調性上來。這部分有三個對題依次出現。
  • 賦格曲№7(A大調)具體分析之一
    第5-8小節為二聲部,答題的手法與傳統賦格曲一樣,不出意外的在屬調E大調主和弦上以分解的形式歌唱主題。同時答題上方出現第一固定對題,第一對題與答題差異不大,也是在主和弦上以分解的形式在更高的音區歌唱,音區得到擴展,色彩明亮而簡單。第一個對題在這首賦格曲中擔任主要的對題,節奏材料與主題形成對比,成為主題節奏的補充,形成了自由模仿進行。
  • 《g小調賦格曲》無伴奏合唱版,為巴赫爸爸慶生!
    《g小調賦格曲》創作於1709年,原為管風琴曲,後由波蘭指揮家斯託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改編為管弦樂曲。賦格曲從16-17世紀的經文歌演變而成,作為一種獨立的曲式,直到18世紀上半葉巴赫時代才得以充分發展。
  • 賦格№10(c小調)具體分析——129小節-140小節
    再現部從129小節起始,調性回歸到主調#c小調,再現部分用密接和應的手法,將主題緊湊再現。並再現部分較有特色的地方是經常伴有低音的持續長音,這與主題呈示部分相區分。
  • 賦格№12(g小調)具體分析,呈示部、中間部、再現部三部分構成
    具體分析:賦格曲還是由通常的呈示部、中間部、再現部三部分構成。但是從中間部的調性布局看,當中有對於呈示部的回歸,有迴旋結構的特點,因此可以說此曲是總體三部分結構與具體迴旋結構相結合,結構的迴旋性成為此曲在整部曲集中的獨特特點。
  • 藝術學博士蕭士塔高維奇——賦格 №1 C大調具體分析
    具體分析:呈示部為第1-37小節,其中主題和答題重複兩遍構成呈示部的兩部分,用第16-18小節從答題延伸下來的音作為間奏結合起來兩個部分。主題在小字組c到小字一組c的八度內歌唱,主題中缺少調式中II級、VII級音,顯現出調性上的克制,實質上調性為中古調式的伊奧利亞調式。通常,經典大小調賦格的答題為守調答題居多,在這首賦格中答題(第9-16小節)不是守調答題,而是完全答題。
  • 孫月:當音樂史學與音樂美學面對同一調性 ——從塔拉斯金對貝多芬c小調作品的敘事到韓鍾恩「c小調表情問題研究」
    2020/04/03/周五(2020年第10期,總第87期)當音樂史學與音樂美學面對同一調性——從塔拉斯金對貝多芬c小調作品的敘事到韓鍾恩「c小調表情問題研究」文丨孫月原載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9年03期
  • 《g小調賦格曲》純人聲無伴奏合唱
    賦格曲又稱遁走曲,它是復調音樂中最高最複雜最活躍的形式,它是一種用對位法創作成的模仿音樂,最初的賦格曲,只是把經文歌加上裝飾音,由鍵盤樂器演奏,使其器樂化。最早的賦格,來源於十六世紀Ricercar(指無插入的賦格),其組織是用一個短而精的主題為基礎,這個主題先由一個聲部單獨唱出或奏出,然後,其餘各聲部依照一定的規則,輪流模仿奏出,這似乎有點近似於我們平時所說的卡農:由一個旋律的不同段落重疊構成,按照有規律並事先制定的時距兩個、三個、四個等聲部一次出現,並逐漸擴大複雜化。賦格曲是十七世紀末進化而成的,到巴赫時代,逐漸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
  • 關於「賦格」
    賦格最初的音樂形象通常總是保持到結束,而在約·塞·巴赫的個別作品中,以及19~20世紀的交響性賦格中,由於動力性的發展而獲得新的形象,如柴科夫斯基第一樂隊組曲中的賦格。賦格包含的聲部以三聲部、四聲部最為多見,其次是多聲部,巴赫《b小調彌撒》中的信經(Credo Ⅰ)中的賦格有7個聲部。二聲部的賦格較少見,例如約·塞·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中的e小調賦格。
  • 分享 純人聲無伴奏合唱《g小調賦格曲》
    《g小調賦格曲》創作於1709年,原為管風琴曲,後由波蘭指揮家斯託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改編為管弦樂曲。這首g小調賦格曲,是巴赫成熟管風琴的代表作。又稱「小」賦格曲。它是一首四聲部的賦格,樂曲開頭,一個相當長的賦格主題在上聲部陳述,音樂簡潔、生動、典雅。
  • FUN||巴赫《g小調賦格曲》無伴奏合唱,令人驚嘆!
    賦格曲又稱遁走曲,它是復調音樂中最高最複雜最活躍的形式,它是一種用對位法創作成的模仿音樂,最初的賦格曲,只是把經文歌加上裝飾音,由鍵盤樂器演奏,使其器樂化。很多賦格,常用的一種技巧是對題,即與主要主題同時演奏的第二主題,對題,先是作為一個聲部連續的旋律出現,由第二聲部對答。賦格曲是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的,但是,只有在巴赫的創造中,賦格曲才獲得了完美的古典形式。它是巴洛克時期最富於理性的音樂結構。巴赫的賦格曲是復調音樂的美和技巧表現得最好的範例。
  • 賦格曲№7(A大調)總體分析
    此曲為三聲部賦格曲,A大調。賦格的主題非同尋常又極富特色,它如同集結號的音調,有著召集和號召團結的意義。然而,主題的音用很弱的力度,在高音區的輕輕的歌唱,使賦格非常溫柔、緩和。賦格中的主題與兩個固定對題的組合中,建立了色調最細緻的演奏。同時,跟主題由主三和弦的音組成一樣,對題的結構組成也是由和弦的分解組成,主題與對題材料構成實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因此,對題的基本任務就是為主題作補充和潤色。有趣的是,整個由主題和兩個對題組成的三聲部在強拍上幾乎不包含三個和弦的音,大部分只有兩個音。
  • 賦格№11(B大調)具體分析跟隨著用自然音為主調
    具體分析:呈示部為第1-27小節,B大調。三次主題進入被雙聲部的間奏(第15-20小節)分開,跟隨著用自然音為主調平行調#g小調的中間部分做調性準備的新間奏(第27-33小節)。中間部為第34-89小節,主題自由變化調性,兩對小調主題與大調的呈示部相對比。一對#g小調、#d小調主題通過間插段連接,後面一對#c小調、#f小調主題。注意這些小調都是自然小調,也可以說是愛奧尼亞調式。第一對主題進入在第33-47小節,兩個聲部,只有主題和第一對題兩個層次。
  • 【古典音樂知識】賦格
    樂曲開始時,以單聲部形式貫穿全曲的主要音樂素材稱為"主題",與主題形成對位關係的稱為"對題".之後該主題及對題可以在不同聲部中輪流出現,主題與主題之間也常有過渡性的樂句作音樂的對比。 作曲家運用各種復調手法,將主題加以各種不同的調性與節奏的變化,形成高度統一的音樂形象.賦格曲的彈奏,對於訓練鋼琴學員的復調音樂思維有很大的助益。 賦格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從16世紀的宗教音樂就開始有這種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紀巴赫時代才達到頂峰。
  • 視頻賞析|聆聽經典:巴赫《第二首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47》
    這套《平均律鋼琴曲集》包含48首前奏曲與賦格曲。每首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分別用二十四個大小調完成。在《平均律鋼琴曲集》手稿第一面巴赫寫到:「平均律鋼琴曲集(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調式及大小調作成的前奏曲和賦格。
  • 《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
  • 什麼是賦格?
    在各種音樂啟蒙的書和課程中,我們都會見到名詞「賦格」,耶魯大學的克雷格·萊特教授說:「每個有素養的人都該知道賦格曲是什麼。」
  • 從黑暗到光明 |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解讀
    木管組與弦樂組從第28小節開始承接主題,不僅對圓號主題進行了小規模的延伸與發展,音樂從c小調先轉入降e小調,最後停止在降B大調上。    兩個主題亮相後,在接下來的音樂中迎來兩輪的發展。    主題展開I(54-98小節):第一主題展開(47-71)首先在降b小調上出現,沿用了主題+擴張的形式,不過擴張的長度比陳述時要長,且擴張後面的內容就如同一個過渡句(62-71),直接引出第二主題,並將調性拉回到c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