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是盛行於巴洛克時期的一種復調音樂體裁,又稱「遁走曲」,意為追逐、遁走。賦格的結構與寫法比較規範。樂曲開始時,以單聲部形式貫穿全曲的主要音樂素材稱為"主題",與主題形成對位關係的稱為"對題".之後該主題及對題可以在不同聲部中輪流出現,主題與主題之間也常有過渡性的樂句作音樂的對比。
賦格是復調音樂中最為複雜而嚴謹的曲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單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呈示部);然後進入以主題中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後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展開部);直至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再現部),並常以尾聲結束。
作曲家運用各種復調手法,將主題加以各種不同的調性與節奏的變化,形成高度統一的音樂形象.賦格曲的彈奏,對於訓練鋼琴學員的復調音樂思維有很大的助益。
賦格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從16世紀的宗教音樂就開始有這種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紀巴赫時代才達到頂峰。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包括四十八首賦格,從二部到五部,其中第10首,即e小調賦格曲,是唯一的二部賦格。主題是以活躍的節奏迅速地流動著的器樂化旋律,其中包含著增四度、增二度等尖銳的特性音程。答題是把主題移低四度來模仿。和答題結合在一起的對比旋律是對題。這首賦格一共只有兩個聲部。所以當高音部奏出了主題,接著低音部奏出了答題,就是一個呈示部了。呈示部以後是插部,各聲部是用主題和對題的材料發展而成的。以後主題和答題依次在各關係調,也就是G大調、a小調和d小調上出現,這是一個很長的中間部。最後回到主調e小調,是再現部。這個再現部很短小,只有四小節。這是一首生動活潑的賦格曲。從頭至尾貫穿著川流不息的快速節氛,表現出生氣蓬勃的活力,象一篇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演說。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即《悲愴交響曲》第一樂章,在發展第一主題的時候,也採用了賦格段的形式。第一主題含有嘆息一般的音調,前松後緊的節奏,表現出在沉重的壓迫下惶恐不安、驚魂不定地掙扎著的形象。在展開部中,用賦格段來發展這個主題。賦格的答題,比主題低四度或高五度。在這個賦格段中,主題連續三次移到低四度或高五度的調上,惶恐不安的主題,作多線條的發展,表現了怨聲四起、悲懷激烈的形象。
【歡迎加入「古典音樂」微信朋友圈】 1、查找微信公眾帳號:古典音樂;2、或搜索微信號:enjoyGUDIAN
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愴交響曲》(建議在WiFi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