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雅俗共賞,群眾喜聞樂見
「您在當地書法界不屬於頂尖書家,但為什麼您的書法作品及對聯到處可見?這麼跑火!政府機關大樓、企業、農村、學校、部隊、科研院所、酒店茶樓商鋪、景區宗祠廟宇、社會組織、社區及家庭等到處都能看到您寫的書法及對聯,何故?」一業內朋友直爽地問羅善福。他一語道破:「可能一是我的字雅俗共賞,深受大眾喜愛;二是我的字比較接地氣,不忸怩作態,而且我的潤筆費低甚至免費……」是的,筆者了解到,每逢春節臨近他常常發揮自己一技之長,深入社區鄉村,為城鎮居民、為鄉村老百姓義務寫春聯,有的也是象徵性收點筆墨費,十元、二十元,有時為一些大企業、大單位書寫三、五米長的大對聯,要好幾張紅紙拼接而成的也僅收100元。有一次,他為一村莊大祠堂寫春聯,站幾個小時不停歇,整整寫了六十多副,族長堅持要付1000元作為酬勞,他卻婉言謝絕……百姓心中有桿秤,隨著影響越來越大,請他寫字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一幅幅龍飛鳳舞的書法和對聯,像一隻只翩飛的燕子,飛入鄉村農家的門簷、廳堂,讓千家萬戶的農民,不用去買印刷的千篇一律的對聯,而貼上他書寫的新鮮生動、接地氣的對聯,正是「雅俗共賞是春聯,飛入尋常百姓家!」
羅善福,字仁樵,1965年9月出生於江西吉安泰和贛江邊一個小村莊。系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吉安市二、三、四屆政協委員,省、市書協會員,江西開明書畫院副院長、吉安民進開明書畫院院長,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隊系統書法協會秘書長,現供職於國家統計局吉安調查隊。
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
誰知廬陵福善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他九歲臨池,四十多年不輟,一份痴痴的追求,一念忘我的執著,遍臨古人各大家,矢志不渝。他心慕手追,博採眾長,備精諸體,融於一爐。參加各級各類書賽書展,多次獲獎入展。羅老師的書法力求法度,根植傳統不追風,崇尚古人不怪異,不作無病呻吟狀,真正是雅俗共賞。他有深厚的文學素養,經常為需求者量身訂製,創作出鑲嵌公司名及個人名字的對聯、詩、詞、匾額等專屬內容的書法作品。他為人謙遜和藹低調,用心書寫每幅作品,傾情為廣大需求者服務,因此深受大眾喜愛。用作品說話,靠實力結緣!
在創作書法作品的同時,他一直牽掛書法教育事業。不但在其所提交的政協提案中積極呼籲在中小學校課程中設立書法課,還在當地舉辦了多期書法培訓班,親自授課,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經常參加送文化下基層活動,為廣大群眾義務書寫春聯,送去新春的祝福,努力回報社會!
羅善福擅長各種書體,真草隸篆行樣樣皆通。所作楷書骨氣勁峭、法度嚴謹、平正中見險絕,頗具歐體風格;所作行書氣勢飄逸俊秀,線條優美靈動,爽心悅目,得王、米、趙之遺風;所作隸書厚重雄渾、肅穆端莊、凝重質樸,具有正大氣象;所書篆書蒼勁古樸,筆力雄健、灑脫圓潤;所作草書氣韻流動,線條質感較強,氣勢磅礴。
他的書法因為有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所以深深地烙進了個人的性情標籤,與古人的書法有關聯,但絕不同質,貴有自己的藝術領地,保持著書法家可貴的獨立品質!師古而不拘,擁有臨帖可以打得進去,創作可以脫得出來的態勢。他的書法修養路徑,深度楔入書法既要傳承又需創新的要求,寫得法度嚴謹,又手法自如!
他的書法精、氣、神俱佳,那是一種恢宏之氣概,更是遒勁酣暢。他能把採擷到的豐富書法資源巧妙地融合統一,使得其書法也豐富地變化著,充分體現其深厚的技法功力和高超的統合駕馭能力;同時在書法裡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閒適;在運筆中去塵世之浮華,道法自然、灑脫飄逸。
這些年取得累累碩果,作品獲獎及入選的成績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1989年6月,獲首屆全國硬筆書法作品邀請賽優秀獎;
1990年5月,獲「天涯杯」國際書法美術攝影大賽三等獎;
1991年1月,獲「保險杯」第二屆硬筆書法大賽二等獎;
2005年10月,入選全國青少年書法大賽作品展;
2008年8月,入選全省「迎奧運頌改革」書法作品展;
2009年3月,獲全國法制宣傳書法大賽二等獎;
2009年10月,獲全省統計調查系統「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書法大賽一等獎;
2012年8月,獲全省統計調查系統書法大賽一等獎;
2013年9月,獲全國「統計法頒布三十周年」書法大賽一等獎;
2016年6月,入選2016年江西省國家公務員美術書法作品展;
2017年8月,國家郵政總局中國集郵中心選中書法作品印製成郵票並出版《圓夢中國共鑄輝煌》個人專集珍藏版;
2017年10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書法作品獲全國第十七屆「廬山杯」書畫大賽金獎;
2018年4月,美國集郵集團選中書法作品印製成郵票並出版《「一帶一路」中國藝術名家世界郵票紀念珍藏冊》個人專集;
2018年10月,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書法作品獲全國第十八屆「廬山杯」詩書畫大賽書法組金獎;
2019年8月,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書法作品入選《中國信息報》、江西政協、江西民進等作品展;
2020年3月,抗擊疫情書法作品入選共青團中央期刊《中國周刊》,作品拍賣所得無償捐獻給社會;
2020年5月,抗疫書法作品兩次刊登在《中國信息報》專欄,有多幅書法作品入選國家級書法網絡展。
苦難童年勵志,艱辛少年立誓
他學書法是因為出於好奇心與強烈的興趣的驅使,得益於外祖父的敦敦教誨。因為外祖父是一個老老實實做學問的教書先生,也是書法愛好者。小時候,每當外祖父寫毛筆字,總是痴痴地盯著,片刻都不肯離開,大人們總是說小孩站得遠一點,免得墨汁把衣服給弄髒了,很難洗脫。然而,他表現出對書法的投入和痴迷超出了外祖父的意料,就教他學寫字,外祖父只是想外孫把字寫的比一般人寫的好點、端正、別人容易辨認就行,然而他卻開始迷戀上了書法。那時候,外祖父看的書大多是教科書方面的,他常常給他說王羲之、柳公權、歐陽詢的故事,當時因為年紀小,不知道外祖父在說這些時眉飛色舞,是為什麼?
八歲,他才上小學一年級,可他膽子大。新班選班長,老師問誰願當班長?他馬上舉手!老師問,當班長是幹什麼的?他說不知道。老師告訴他,班長要負責管紀律,收作業本,出黑板報等。當班長也促進了他學習的提高和寫好字。那時的鄉村學堂條件異常艱苦,一年級和二年級合在一個教室上課。他學習優異,常常聽二年級的老師講課。有時老師給二年級上課提問,同學們都答不上來。他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卻馬上回答出了老師的問題。老師誇獎他:一年級學生可以回答二年級的問題,厲害!
八歲那年,他開始正規臨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這是外祖父送他的,非常破舊,封面和封底都沒有了,只剩下中間部分,可他卻是如獲至寶,因為以前從沒有見過字帖,一有時間就拿出來反覆觀摩練習。褚遂良的書法柔中帶剛,形象簡單,神似很難。當時,外祖父對他很嚴格,要求他回去後每天練習1個小時以上。外祖父常對他說,要想寫好字,也沒有什麼訣竅,就是要「多寫、多練、多看」,他也沒去多想,只覺得拿一支毛筆在紙上塗塗寫寫,很好玩,從此,他也就一發不可收拾,就這樣一直堅持寫下來了。
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沒什麼文化,識字不多,對寫字也不是很看重,認為只有讀書最為重要。可稍及年長的他卻不這麼認為,既要讀好書,還要寫好字。那個時候,他並不知道什麼叫書法,只知道寫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還是搞集體制經濟,普遍比較貧窮,他家也不例外,根本沒有錢去買紙來練字。記得剛開始時候練習,曾經嘗試過在玻璃、餐桌、木板、石板、磚塊上用毛筆蘸水練寫,以便幹了可以繼續用;曾經用粉筆在青石板上對著字帖勾勒空心字,熟悉字的筆畫和結構;曾經用小木棍在裝有沙子的木盒裡反覆寫;在對字體稍微熟悉以後,就開始在四處找來舊報紙、廢紙上書寫。自家有的廢紙、報紙數量太少,不夠用,有時會拿點東西到別人家去換一些回來練字。
九歲那年,大年三十,他家過年要貼的春聯還沒有著落,因為離得遠,來不及去找他外祖父寫。他父親拿著紅紙去請村裡的幾個教書先生幫忙寫一下,轉了一圈,愣是沒有哪個肯幫忙,都說很忙沒時間寫,見到父親心情很不爽地拿著紅紙回來了,他當時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立誓對父親說:「既然人家不肯寫,還是我自己來寫吧!」父親非常驚訝的目光看著他:「你一個小孩子家家的,寫了貼出去,還不笑人家的大牙?」他回答:「不管寫的好不好,總是他自己寫的,萬事總有第一次啊。」他父親也沒有辦法,為了救急,只有同意由他來寫。春節期間,有人問他父親:「你家的對聯誰寫的呀,字雖不是很好,還算平整。」父親不好意思說是兒子寫的,但當時他看到他父親臉上露出既羞澀又有一絲得意的表情,心裡還是蠻高興的!從此之後他志愈堅、功愈勤、行愈遠,他家每年的春聯都由他自己來書寫。當時他在心裡暗暗發誓:「他一定要把字練好,趕上村裡這幾個教書先生,甚至超過他們!」這件事,既刺激了他,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對練好字的熱情與決心。後來他做到了!村裡人過年的對聯大部分都是請他寫,即使過年少吃兩斤肉,也要父親掏錢買好一大瓶「廬山」墨汁來幫大家寫春聯。為此,他的父母也漸漸覺得寫好字還是蠻重要的,同時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當時堅持練字,除了興趣和外祖父的教誨以外,就是那種受人關注的感覺激勵著他。在學校裡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學校宣傳欄、教室裡都貼著自己寫的字,那種榮譽如同籠罩在他身上的光環。當時,學校每周都開設了勞動課,他通常是被老師叫去出黑板報、寫通知之類什麼的,這也就增加了他比其他同學更多的練字機會。
隨著學業帶來的壓力越來越重,雖然考上了重點中學,但是因為年紀小,父母不放心他單獨在縣城裡上學,就在鄉裡一個普通初中讀書。他一直成績很好,又有著會寫點毛筆字的所謂特長,是家裡值得驕傲的事情。青春期的煩躁騷擾著他,承受著壓力的他既不敢放鬆學習,又不願意放棄練字,深知考上大學才是他的出路。考上重點高中,對一直苦苦耕耘書法藝術園地的他來說,猶如探囊取物。就這樣他離開了家庭的約束,進入了高中。可能是因為書法這個國粹在很多年青人眼中還是屬於一門曲高和寡的藝術吧,會用毛筆的同學鳳毛麟角,因此造就了他在高中校園裡的虛名。高中學習任務十分繁重,又頂著高考的巨大壓力,人就像是一臺學習的機器要不停去消化成堆的書和複習資料。到了高三更是沒有一分鐘腦袋是閒著的,連睡覺都在想著題目,誰還敢花更多的心思去寫字呢?寫字的時間越來越少,僅僅剩下幫學校、班級寫標語、出黑板報時派上用場。還好臨習多年,雖然生疏,但是拿起來多練幾下就恢復了七八成。因忙於學習……毛筆已被他塵封了,有一次為了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才拿起筆來,找出放在盒子裡的毛筆,卻被蟲子啃掉一些!心頭一陣酸楚,不知道是何滋味。
考入高中,進入緊張的學習階段。因為孩子多,家裡窮。在學校寄宿,他天天吃蘿蔔乾,買不起菜,五分錢一份的菜也吃不起。一個禮拜就吃一大把缸蘿蔔乾,還要鎖入木箱子保管;蘿蔔乾發了黴,還得吃,有時吃得流眼淚。許多同學吃不消,受不了這個苦,直接退學了!高中階段,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那時,他瘦高個子,1.75米,高考體檢時僅105斤,風颳來都能吹倒。父親心疼他,買了兩斤肉送到學校,讓他補補身子。他就請人把肉全部煮湯吃,一餐就吃得精打光,肚子裡沒油水啊!有一次放學回家,正逢家裡辦喜事,他專挑紅燒肉吃,吃了兩大洋盤,方得心滿意足,真過癮!
那個年代是計劃經濟,國家實行統招統分,指標很少,作為來自貧困農村的學生能夠考上大學的更是鳳毛麟角。考上大學本來就是學業成功的表現,但是因高考發揮失常,他考上了師專,父親卻讓他報考了省糧食學校。父親說:「你沒有看到嗎?糧站過年,職工每人可以分兩頭豬!」這也是他終生的遺憾,至少這種想法影響了他幾年。後來他坦然了,因為未來是不可預知的,在轉折之時走的路不同,未來也會不一樣,既然不可預知,誰知道那條路通向的未來會更好?就這樣吧,坦然地面對,態度決定一切。當時,他認為自己委屈了,鬱郁不得志,放浪形骸,讓青春在歲月中瘋狂……燃燒!在書法上的成功不再是他人生的夢想,他把它降格成為手邊隨意捻來的一支毛筆,一種寫字的工具而已。在追求書法藝術的道路上的他有時會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的念頭。儘管如此,那種蟄伏在心底對於書法的喜愛時時影響著他,有這麼一種情感在始終呼喚著他的回歸!他想這一輩子都會帶著這種情感活著……
如魚得水揮筆墨,青春飛揚舞龍蛇
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參加工作後,沒有了學業的巨大壓力,空閒時間也相對多些,開始是在文化部門下屬的一個博物館工作,有機會接觸很多的古籍和法帖,看得多,寫的機會也多,因為博物館經常會舉辦一些大型的專題展覽活動,需要書寫圖表或實物的說明文字,如在白鷺洲書院舉辦的《吉安歷史沿革吉安歷史名人展》,毛澤東、朱德舊居舉辦的《誕辰一百周年展》等等;幫助相關部門製作各自主題宣傳活動,如法制、計劃生育、世界土地日、統計法等等;進入九十年代,在春節前上街賣春聯的漸漸多起來了,朋友、同事都說你寫得一手好字,不去賣對聯豈不浪費了!在大家的極力鼓動下,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開始上街賣對聯了,每年的小年至大年三十,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這樣前後持續了六年,後來因大量印刷對聯上市、銀行、保險等單位送春聯,漸漸冷落了手寫的對聯而作罷。
記得1997年春節,他到吉安市陽明東路寫對聯,春聯賣得特別好,一個星期下來寫了近千副,賺了2000多塊。那時的工資一個月才兩三百塊,覺得很有成就感。他幾乎每天白天一站就是十多個鐘頭,晚上還要接著摺紙、裁紙、調製金粉、寫好備用春聯……累得全身酸痛!那些痛並快樂著的日子,至今他都難以忘懷。有些文化人都喜歡自己擬好內容,請他書寫,並且要當場看到來寫,大家都嘖嘖稱讚,總誇他寫得好,說看他寫字就是非常好的享受。有幾個書法愛好者幾乎天天來看他寫春聯,從早到晚總是「不離不棄」,還主動幫助羅老師牽紙擺放春聯,他們說過年了閒著也是閒著,天天來向羅老師免費學習寫字,機會難得、受益匪淺啊!他經常是被前來購買春聯或看熱鬧的人裡三圈外三圈地圍住,但他只顧寫春聯,基本不受外界影響,這種經歷讓他得到了充分的淬鍊,後來無論在任何公共場合寫字,基本能做到鎮定自若、快速穩健,真是「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寫春聯多了,使他的字進步得很快,也使他改變了練貼的風格。原來他練習顏體、歐體、柳體、黃自元的結構法。春聯是喜慶的,要寫豐滿、柔潤的字體,於是他又開始練習趙體。趙體的字是他練習時間最長的書體了,對他的影響也是最大。後來他聽說,趙字媚俗,無風骨,不好等等的言論,但是也沒有影響他的審美情趣。
跨入2000年後,因為寫得多,在本地開始小有名氣,經常會幫朋友、同事、同學喬遷新居寫些書法作品,給商店寫寫招牌、廣告牌等等;農村蓋祠堂寫寫楹聯、牌匾等等。吉安縣永和錦源曾家的族祠、青原區值夏步行街的牌坊就是由他書寫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吉安市白鷺洲書院、風月樓、雲章閣、革命舊居重修時舉辦大型展覽的毛筆小楷全部是他一個人書寫的。最近這幾年,大多為應酬領導、親戚、兄弟、朋友、企業老闆等的喬遷新居、辦公場所、公司寫字樓、酒店茶樓、宗祠廟宇等書寫了近千幅書法作品。
真情實感所創設的意境是每個書法創作者的高目標。經典詮釋的是方法問題,而創造才是目的。創作者在與經典對話的歷程中積累形成的審美情緒和法則,用真情實感創設的嶄新意境,無疑是評判一個創作者的天賦、品位、才氣、功力和創新的重要準則。是否可以這麼說,法、意、情在創作中構成對立而統一的辯證關係。
作品要入妙,必須具備精熟的技巧、深厚的功力。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與作者的藝術個性、真情實感和精神境界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從而產生雋永的韻味和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取二王法乳,擁古雅,才有精熟、純正的書法語言和手感。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善於轉化、融通感悟,當狀態活躍,靈感突然貫通的時候,多少歲月積抑下來的情感像不可遏制的瀑布奔瀉而下,那是藝術之神的再現,是自他的誕生,是生命的禮讚!他們多麼渴望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那才是最顯現生命魅力和藝術光芒的時刻。書法難於創新的根源不在於前人之法的高深在束縛他們的筆管,而在於對師承的選擇及深入的程度。如抱守一家雖可深入前人精髓卻難走出,形成個人的風格。學習諸家雖博採眾長,但卻融會艱難,費時耗力。皆有悖於今人急於出新,急於表現自我,形成個人書法風格的心理。亦難於做到日日追摹,以求漸變。所以才會去有意地造作以求新意,一味地追求險奇,一味地經營擺布,卻缺少了性情自然的流露與抒發。
書法是他的生命,書法是流動著他的情感的生命河流。河流的每個河段、每個流程都是記錄著他的情感的音符。每朵浪花,每次迂迴,每一處漩渦,每聲嘆息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每當夜幕降臨,白日的喧囂有如河面上的泡沫漸漸消失的時候,面對宣紙和毛筆,他完全可以拋棄一切的一切,達到「無人無我」的狀態,讓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展現,直至長醉不醒。學無止境,人應當在不斷學習中度過,所以學習書法永遠是他的生命所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正跋涉在書法藝術的通向高峰的崎嶇之路上!
感悟綿綿不絕,哲思悠悠如縷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有許多切身的感悟和哲思——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筆走龍蛇,力透紙被,中國書法的氣韻是人們審美的獨特風景。書法又是「文化心電圖」。出現紙上的那些符號,並不僅僅是紙上的線條,書法之美,若能真切感悟,進入腦際的便是音樂般的節奏與旋律。郭紹虞在《怎樣欣賞書法》中提出了六條標準:「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於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才學,書法以外關係;六、氣象,揮樸安詳。」中國書法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將文字的書寫演化成一種風規謹密,器識深厚卻又生動多彩,氣象萬千的文化系統,進而向內收而定為一種內修的方式,向外發而顯為一種表現力的藝術,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
書法是精神的外化,品位有高下。好的書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氣象。讓書法彰顯正大氣象,體現時代精神,應該成為當下書法界的共識。縱覽中國書法史,歷代廟堂之跡和摩崖石刻最能體現書法的正大氣象。所謂正,反映在書法上是法度正、氣韻正、思想正;所謂大,反映在書法上是氣象宏闊、書風雄渾。像周代鐘鼎文、秦泰山刻石、漢隸、魏碑、唐楷、唐草等等,在韻、法、態、勢、意等方面各有開拓,但都在特定時代的審美風尚中呈現正大氣象。正大氣象的生成,首先在於書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權所謂的「心正則筆正」,黃庭堅所言的「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都意味著書法創作不僅僅是舞文弄墨之趣,還要彰顯書寫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胸襟和責任,由此成就書法的風骨。像平原太守顏真卿,安史之亂平定後,懷著對叛軍的無比義憤、對為國獻身侄兒的無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氣呵成,終寫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
書法承載了書家的情感與氣節。正大氣象的生成,還在於書法家創作格局正大。作為中國精神承載體,中國畫和中國書法都不只是技術,而是文化。王羲之的行書、張旭的草書、顏真卿的楷書等,都在嚴守法度的基礎上,於大疏大密、變化統一、平正險絕的節奏中創造大境界,給人積極向上的審美薰陶。書法的時代責任更需要倡導正大氣象,並使之成為主導社會文化的精神力量,使人們感奮時代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這是書法應延續的傳統,也是書法家應肩負的時代使命。要寫出正大氣象,書法家當正確認識書法藝術、深研書法傳統,認真學習先賢治學之道,臨其經典、悟其精神,即在掌握傳統法度和美學意蘊的基礎上著力提振作品的「精氣神」,不媚俗、不取巧。而精氣神,源自書法家對生活的感悟、對時代精神的提煉,正如清代石濤所言「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由此實現形式與內容、意境與意蘊相統一,成就書法藝術內在精神品格。「真正的書壇大家應該是遠離世俗塵囂,超越現實功利,耐得住孤獨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園,具有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的人。」
書法流淌的只能是遠古的經典血脈而不是其它。面對奔騰不息的書法長河,置身紛繁多變的當代書法大潮,不可迷失!選擇和判斷是需要思想和勇氣的。碑帖之爭、傳統與當代碰撞、展覽會獲獎流向、名家似泉湧、流派猶林立……不應惶惑,更不要跟風。要擁抱古典,海納百川。對傳統的認識、理解、開拓、回眸、結緣要始終如一,終其一生。要使書法血液裡流動純正的經典血脈,筆下瀰漫傳統古風,正大氣象、若即若離、出神入化、脫顯自我,這才是傳承薪火的大道。
他的心態像緩緩飄落的雪花散淡而平靜。只有遠離塵囂,遠離欲望,遠離紛爭,遠離浮躁,使心像雪花般飄落親吻土地的時候,才能感染泥土的氣息,傾聽遠古的呼喚,感受生命本體的律動。這輩子緣於書法,就註定要與自作多情和自討苦吃相伴隨。集散任風、潮漲潮落、大雪無痕、孤寂酸楚、十裡長風、狂歌如他等等,幾乎是貫穿生命的全過程。他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價,他遠離凡俗,遠離喧囂,孤寂奮進,在書法這座王國裡迷茫揮淚,獨自雀躍,而後逍遙任風,飄若神仙,為的還是給靈魂和藝術留下淨潔的空間和寧靜的港灣。心有所依,甚幸至哉!
書法猶如人生體驗。有進有退,有靜有動,有停頓,有連貫,有起伏,有平緩……面對人生,要有書者的靜心,恆心和毅力,有冷靜處事的心態,要按得住、拿得起、放得下,學會品味、體會、享受其中的苦與樂。書者為人,要像草書般的激情,行雲流水,意動筆隨,靈活多變,大氣宏闊;要像楷書般的骨氣,堂堂正正,一絲不苟;要像隸書般的含蓄,藏首掖尾,端莊持重;要像篆書般的質地,古樸典雅,質樸意拙,象物形體,淳真無邪。
書品即人品,至關重要,古人云「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法家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欲達佳境,首要立品為先,德行天下,淡泊名利;次要潛心研究,勤學苦練,讀懂「天道酬勤」;三要堅守不懈,耐得住孤寂,做得了苦行僧;後要謹遵書寫法則,循跡而求,力避守舊,保留個性;同時,不須筆筆生輝,字字珠璣,留點遺憾和空間,金無足赤、瑕不掩瑜,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書法名家點評羅善福先生的書法:筆墨凝重而厚實,枯濃得當,字體秀氣,筆觸靈動,蒼勁俊雅,力透紙背,瀟灑中彰顯著挺拔。縱觀他的書法作品使人感到新而不薄,華而不媚。成篇作品不失法度,少字作品不失大器,雄秀並舉,血肉豐滿,結構天成。看他的作品如觀高山流水,如萬馬奔騰,足見其無日不臨池的深厚功力,追求思想境界,追求學識涵養,追求質樸韻雅。此乃「眾多古人鑄於心,予以筆,集百家之長融於一體」。望博採眾派之長,立自身之異,並逐漸形成和完善自家的理論和風格而自成體系。再接再厲,為推動中國書法文化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羅善福先生從事機關工作三十餘年,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閱歷和工作經歷,長期積澱下來的精神內涵和知識素養,這無疑是他從事書法創作的肥沃土壤。不僅如此,善福的書法成就還源於他與生俱來的藝術領悟和筆耕不輟的勤勉刻苦。觀其書作,技法嫻熟,筆墨考究,氣韻生動,秀潤典雅,字裡行間洋溢著一股清新樸茂的書卷之氣。如此面貌,與其深厚的學養、豐富的閱歷、磊落的胸懷、睿智的頭腦是分不開的。觀其人其作,都能感受到一種激勵與感動,一種代表與形象。相信善福先生的沉實心境和孜孜以求,將創造出一個大家期待的藝術奇蹟!
「為什麼我眼裡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如今傾情摯愛於書法的他,每天忙碌著——或徹夜練書法,筆舞龍蛇;或雙休日偷閒,到企業、到鄉村寫書法、寫對聯。看到大家對他的書法、對聯愛不釋手,他會樂得開懷大笑!多少潤筆費是次要的,只要大家喜歡,他就樂此不疲!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願這些書法燕子在廬陵大地的天空上自由飛翔,飛得更多更美,也飛得更低更高!低得進農家簷前屋後,高得入九天雲霄 ……
(作者:剛毅、韓岱松、羅斌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