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 | 《梁間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1-02-13 禪樂天籟

© 點擊綠色音頻,聆聽最美音樂

交流丨分享  請加七徽微信:guqin369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梁間燕》,選自洪塵的專輯《梁間燕》,由壎和琵琶聯合演奏的,琵琶聲古樸,壎聲哀怨,音律穿越入耳,落入眼眸,聲聲入心。

這首《梁間燕》蘊含的感情寓寄於王獻之和兩個女人的故事裡。

東晉時期,名門子弟王獻之,文採飛揚、風流倜儻,同表姐郗道茂琴瑟和鳴,卻遭愛慕自己的新安公主強行拆散。

幽咽的琵琶聲欲語還遲,將其中的悲苦和心酸,一點一滴道出,而後節奏陡然轉快,心中壓抑的感情似行雲流水宣洩而出,如潮水般將人淹沒。

一曲悲戚的《梁間燕》,仿佛能讓人觸碰到王獻之當時的心情。

後來,王獻之因緣巧合地結識了與表姐神韻相似的桃葉。出於一種失而復得的歡喜,同時也為了報復公主,他納了桃葉為妾。

在送別桃葉的南浦,他反覆吟唱這首詩,漸漸就連南浦也被人稱為桃葉渡了。

按理說,樂聲如心聲,既是有了新歡,人生如此得意,音樂聲怎樣都不該如此悲苦才是。

但《梁間燕》卻仿佛是一下一下撓在心頭,奏響多是令人心頭難受的顫音,悽美而悲愴。

「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

常苦不盡觸額之暢。

方欲與姊極當年之匹,

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

諸懷悵塞實深,

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

俯仰悲咽,實無已已,惟當絕氣耳!」

《晉書》中這一封沒頭沒尾的信,言辭極盡哀痛。觀其語氣,相信是王獻之寫給原配郗道茂的。因為新安公主藉助皇權插足,硬生生逼走了王獻之的原配郗道茂,郗道茂回家後不久,便鬱鬱而終,讓王獻之一直都活在愧疚,以及對她持久不息的思念之中。

猶記故人時,儂語琵琶,

聽不盡,世情薄冷。

莫長憶,回望恨浮塵,

醉裡酒無妨,卻由誰問。

一段王獻之和表姐郗道茂的愛情故事

就在這首琵琶曲中娓娓道來

臨死前,有人問他今生有何憾事,王獻之說沒有遺憾,只記得同表姐勞燕分飛。

秦淮水長,綠楊飄撇。六朝舊事如流水,只有春風伴燕飛。

兒女情長總歸比不過江山換代,當年車馬喧囂的朱雀橋畔早就野草叢生,春風無限的烏衣巷口也已經日落西山,鐘鳴鼎食的王氏家族早隨著東晉王朝消失在這歷史長河裡了。

當年桃葉渡旁送別的人已然不見,畫船簫鼓更是無處可覓。只餘下那千秋豔談,一曲桃葉,還有年復一年翩躚的梁間燕。

相關焦點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詮釋的是什麼意思?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在這首詩裡,作者通過對黃昏時分的烏衣巷景色的描寫,撫今追昔,抒發了滄桑的感慨。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代表作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西塞山懷古》等。
  • 朗誦: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提示:點上方↑↑↑花開心靈驛站一鍵免費關注舊時王謝堂前燕
  • 【美文共享】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棵棵垂柳,舒展著它的枝丫,只只飛燕忙碌著築它的新家。看池塘邊的燕子啄起新泥,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築扎新巢。紫燕嬉戲楊柳依,風墜心房韻翠滴。舊時飛燕來相遇,今日思念泛舊憶。屋簷下,雛燕那嗷嗷待哺的畫面又浮現在眼前。
  • 現代詩歌|舊時王謝堂前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野草,夕陽……金陵城興衰的舊事如柳葉紛紛。王導、謝安等南朝高門世家的故事,成為詩中的歷史,不免憂嘆感懷。貧與哀,披髮左衽舊都在那裡,士大夫的黃金屋坍倒了中書舍人抱制誥伶人抱琵琶君子不齒,南渡不義誰嚮往的理想國在山川,默默前行天下事。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你可了解烏衣巷的兩大家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南京秦淮河畔的烏衣巷,因為劉禹錫的這首詩名氣大增,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往。「王」指王導,「謝」指謝安,代表了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兩大家族。烏衣巷見證了六朝時期這兩大名門望族的盛衰浮沉。
  • 來福利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小時候,我們都讀過劉禹錫的《烏衣巷》,其中有這麼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人藉燕子的棲巢,表達對世事變化無常的感嘆。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品味一段古代貴族衰落史
    我們先來說幾個關於燕子的俗語吧:「燕子不進苦寒家」、「燕子富貴鳥,不落哀門家」。燕子和喜鵲一樣,在民間被視為一種很吉祥的動物。燕子築巢非常講究環境。能有燕子居住,這個家庭被視為有福氣。一個吵吵鬧鬧,不團結的家庭是吸引不了小燕子的,因為小燕子是一種喜歡安靜的小動物。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名詩中的「王謝」是誰﹖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很是感慨,原來古人也如我們現代人一樣,人生是如此多變,榮華富貴說沒了就變沒了。恰似紅樓夢所說的《好了歌》:「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這一首詩是詩人劉禹錫在建康遊玩時,見到了王謝兩家的故居,心有感慨!
  • 蒙曼把「舊時王謝堂前燕」都解釋錯,低級錯誤,如何評價她的水平
    但是她卻把「舊時王謝堂前燕」解釋錯了,因犯低級錯誤,觀眾質疑她的水平是不是被高估了? 另一次是講解劉禹錫的《烏衣巷》,她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解釋為王、謝兩家衰敗之後,燕子便不願意再回去了,因為燕子不落愁人家,「百姓家」才是「和美之家」,體現了「富貴之氣」。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這首詩描繪的是物是人非之境,與蒙曼的解讀恰好相反。
  • 蒙曼犯低級錯誤,將「舊時王謝堂前燕」解釋錯,她水平被高估了?
    她當年曾經講解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結果對於這一段詩的解釋,卻讓她陷入到了漩渦之中,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她的水平被高估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舊時王謝堂前燕,到底是哪個燕?以前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能夠非常清晰的感受到這其中的含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按照我們以往的認知都是說的是,曾經最大的家族結果,因為沒落最終墮入平常。如果用《紅樓夢》的作者的那句詩來解釋,就是「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記國家一級書法師羅善福
    有一次,他為一村莊大祠堂寫春聯,站幾個小時不停歇,整整寫了六十多副,族長堅持要付1000元作為酬勞,他卻婉言謝絕……百姓心中有桿秤,隨著影響越來越大,請他寫字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一幅幅龍飛鳳舞的書法和對聯,像一隻只翩飛的燕子,飛入鄉村農家的門簷、廳堂,讓千家萬戶的農民,不用去買印刷的千篇一律的對聯,而貼上他書寫的新鮮生動、接地氣的對聯,正是「雅俗共賞是春聯,飛入尋常百姓家!」羅善福,字仁樵,1965年9月出生於江西吉安泰和贛江邊一個小村莊。
  • 蒙曼錯誤理解「舊時王謝堂前燕」,犯低級錯誤,她水平被高估了?
    「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在這句詩中韓愈嘲諷了無知百姓把一段長得像人的朽木當作神靈崇拜的愚昧現象。 二、「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爭議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古詩,在中國的流傳程非常之高,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夠熟讀背誦,其感嘆興亡變化,世事無常的主旨也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但是在蒙曼的口中,這首經典的古詩有了新的解讀。
  • 教授孫紹振:對蒙曼解析「舊時王謝堂前燕」,為何提出不同看法?
    原來有教授指出,蒙曼女士在"舊時王謝堂前燕"理解錯了。在對於教授來講,是一個常識性錯誤。蒙曼女士的水平,因此也遭到了網友的質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真的高估了蒙曼女士的知識文化嗎?蒙曼出生在1975年的河北承德。她從小便對我國的歷史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加上父母有意的引導,蒙曼小小年紀就會背很多古詩詞。
  • 「堂前燕」真正飛入尋常家!臺山努力「畫出最大思想同心圓」
    如何更好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必須深入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臺山市委宣傳部創新理論宣講方法,以川島鎮為試點,創新開展「堂前燕」家庭講新思想理論傳播項目,讓校園小小宣講員化身一個個「小海燕」,把在校園裡吸收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鮮活的事例和生動的理念,帶回家裡講給家人長輩聽,能在拉家常中知曉黨的創新理論、創新思想。
  • 李榮浩的《麻雀》是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
    這是一個很「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衡量標準,無論是你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還是李榮浩的《麻雀》。去年底,在微信工作群裡和李榮浩聊到這張專輯的籌備進度時,他覺得還並沒找準要下手的點,只覺得自己一直都在創作的,是平凡百姓的喜怒哀樂,是小人物悲歡離合的生活心聲,所以先決定了用《麻雀》做第一支曝光曲目。
  • 舊時高門紅樓宴,飛入尋常百姓桌
    這次特意打造這樣一個紅樓餐館,既能夠單點自己喜歡的紅樓菜品,又能夠承接『高大上』的宴席,也是希望讓紅樓宴這個『舊時王謝堂前燕』,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交匯點記者  汪瀅  實習生 王安琪編輯: 周晶本文來源:交匯點發布的內容所有權歸屬原作者。
  • 劉禹錫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指的是誰
    因為,王謝堂前燕,尋常百姓家,這代表了兩個迥然不同的社會階層,通過燕子這個靈巧的媒介,巧妙連接在了一起,也讓人感嘆歷史發展的滾滾車輪和王朝興衰交替的悲歡離合。那麼詩歌裡面出現的王謝到底是誰呢?他們就是東晉時代赫赫有名、權傾一時的宰相王家和謝家,王家的輝煌佔據了東晉歷史的前半段,謝家的顯赫佔據了東晉王朝的中後期,王家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敦和王導,謝家的代表人物就是謝安和謝玄。
  •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實際上,早在春秋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和改革家商鞅(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先生就看到了「世卿世祿制」存在的弊端,在25歲那一年,他像一個憂國憂民憂天下的大俠一樣,四處奔走和遊說,終於遇到了明君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歷史上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就這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