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而已

2021-02-18 風影電影

在震動柏林電影節後,DAU系列電影在4月中旬開始逐步上線網播,率先出場的是《DAU:娜塔莎》和《DAU:退變》。

不過,原先引發了轟動效應和廣泛討論的DAU項目,在揭開神秘面紗後,反而沒有「出圈」,漸漸沒了什麼聲響。即便是失望與質疑,似乎都顯得無聊。

關於DAU項目,源頭來自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他曾於1962年因其「關於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痴迷於他,本來只想拍攝一個他的傳記片,但一切漸漸一發不可收拾

他起初復刻了烏克蘭物理技術研究院的建築群,復原當時的時代風貌。隨後,攝製團隊在這裡招募演員,讓他們擁有一個在封閉空間、集權世界裡的沉浸體驗,並進行集體生活和「真人秀」式的觀察與拍攝。人們遵循著前蘇聯時期的生活,但同時也有著相對的自由,在忍受不了時也可以喊停。

 

最終,DAU成為了一個大型藝術項目,其中一部分是電影,一部分是行為實驗。DAU在2011年宣布殺青,至此,一共有35萬人參與到了這個項目中,拍攝了超過700個小時的鏡頭,並逐漸剪輯成了14部影片。這些影片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序列,講述了前蘇聯1938-1968的歲月流轉和時代變遷

《DAU:娜塔莎》是系列的第12部,但卻成為了第一部面向大眾的作品。電影聚焦於50年代蘇聯的一家秘密研究所內經營的小食堂。這裡匯集了研究所的員工、科學家和外國訪客。


食堂員工娜塔莎的世界很小,她白天在食堂幹活,晚上和同事喝酒,傾訴對於愛情的渴求和幻想。一次聚會上,娜塔莎與來訪的法國科學家盧克產生了一夜情。沒過多久,研究所裡發生了死亡事件,一個軍官為了栽贓盧克,對她進行了審訊逼問。

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非常兩極分化,我們邀請了14位影迷,聊聊《DAU:娜塔莎》

綜合評分:6分

這部電影只是這個系列最初曝光的一小部分,從個體視角反觀社會體制的恐怖。從開場起,你就會馬上陷入它獨特的影像風格,一切都發生在半真實的情境中。電影在前段花了大量的篇幅在這個餐廳中,紀實性的風格貫徹其中。後段的「監獄拷問戲」,則是整部影片的靈魂,這並非是簡單的威逼利誘可以形容,而是徹底驚悚、駭人的心理折磨,看著扮演的長官如何用最侮辱的方式和滲人的微笑,一步步將人擊倒。在一場令人震悚的戲裡,Natatsha終於放棄了反抗,反而微笑的看著長官說,「現在我理解了」。看似是對當時集權主義下極端環境的描寫,但聯繫當下的現實來想,更是讓人不寒而慄。最終,所有的反抗都是無意義的,這句話的真心或是假意也都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如果後半段的審訊戲更殘忍一些,也許能激發出更驚人的力量。一個沉浸體驗藝術項目,製作成電影後,對於觀眾的意義就變成了一場日常生活的博物館陳列。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前面內容中,觀眾隔著屏幕去「觀賞」這場偉大的實驗,呈現出的個人情感部分消解了奇觀感,陳列方式帶來的陌生被平衡掉,觀眾融入那個極端的時代。後一個小時心理壓力極大,審訊的心理衝擊力與觀眾達成交互,情緒攀升到極點。最後的對話是絕妙的反諷,整部電影瞬間墜入黑暗,炸了。斯拉夫人對於審美的追求真是了不得,極端到令人覺得恐怖。唯有整個民族的極端性和矛盾性如此露骨和深刻,才會想到用這麼極端的手法重現蘇聯,讓極致的仿真成為真實本身。製作手法如此鐵腕和強勢,證明了已經解體的政權身死卻未亡魂。如同娜塔莎這個女人在幸與不幸之間的泥沼裡掙扎過後,發現連苟延殘喘都是一種幸福一樣,強權的滲透無法讓任何人逃過。每一個將人從自我定義的幸福拉遠了的行為,都是蘇聯人的幽默。只將「是」作為所有問題的答案,不可反抗和拒絕,娜塔莎唯一的結局只有捂著淤青對毒打自己的人阿諛奉承,蘇聯的命運就這樣被所有的參與者輕輕推動,如同遵照了意旨一般滾滾向前,再跌入洪流。一個女子的命運,成為了一個國家命運的縮影。前半段,除卻功能性交代Luc的「實驗機器」之外,導演似乎有意製造著受限的視角,觀看者和娜塔莎同構,對於這個被重構的史達林主義世界保持著無知。兩人的餐廳及其附屬空間是一個半封閉,自給自足的神聖區域(儘管我們在其中依舊可以看到某種權力關係),正如同小津電影之中「神聖」的二樓。她們對話,狂歡,體驗時間與身體。而這一空間,日常不可忍受之衝突,最終被冰冷而赤裸的權力/意識形態之進駐而破壞。DAU始終保持著一種「克制」的瘋狂,在對於暴力機械的注視之下,欲望與痛苦無差別地成為一種難以承受之知覺,最為致命的一擊並不在於對娜塔莎的審訊與逼供,而是結尾娜塔莎強迫同事在第二天到來之前拖地,正如影片開場的兩人衝突。它將再一次化解,並等待著又一次出現,兩個空間開始同構。神聖同樣也轉變為了阿甘本的含義。可能和官方刪減有關,或是因為它的位置在系列尾聲,每場戲給人感覺都假得莫名其妙,充滿窺探欲的手提攝影下,素人演員的表演集體失控(第一次看到素人個個脫落出「劉天池感」的...)。至於內容方面,簡單的鏡像對應、虛實嵌套,所有設計都直白給出,也沒什麼好解讀的。當時前線記者們狂誇、亦或爭論「倫理頗有問題」的後段審訊,竟然快得如同走過場般,一溜煙的套路就結束了?倒是審訊前足量的縱聲酒色戲讓人能瞥見出各種概念之外,DAU並非是還原、而是「再造」出另一個從不存在過的蘇聯時空的野心。單獨看這部挺無感的,但還是對系列其他的抱有期待,畢竟編年史作品還是要擺在整體中才能最終評價高低。由服化道、置景、表演構建出的真實,被強烈的攝影機在場感、跳躍的剪輯所消解,未能形成對整個環境的全景體驗。不斷重複的事件構成了DAU世界內的機械生活,而真實且殘忍的審訊戲則還原了蘇聯當時的社會恐懼,呈現了DAU與蘇聯的某種相似性,但僅從這部來看,單只是呈現與還原,缺少自反。除去劃定的戲劇臺本之外,其實導演的在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電影將精力投入在對細節乃至情境的還原上,我們卻沒有看到將這些現象連貫起來的世界觀,也沒有看到超出純紀錄之外的追問,就只是奇觀本身也因為偏移了對環境機制的暗示,而趕不上歷史的厚度。從這一塊拼圖看來,通過模擬遊戲,DAU系列狡黠地踩到了劇情和紀錄片的曖昧地帶,既規避了前者縝密的因果鏈條和作者史觀,也省略了後者苦力般對事實的求索和挑揀。若非要稱讚這一行為實驗的成果,只能「歸功」於蘇維埃政權的高滲透性本身,以及斯拉夫人內心矛盾外化的天生優勢:共產主義如何以國家機器的全能在場侵佔個人生活,個人生活的定義又怎樣從勞動的雙手擴展到了生殖器,小規模的侵佔又怎樣預示了大型的強姦,而強姦在這些一無所有的人身上又怎樣從掠奪變成了一種施予;在性資源即生存空間的條件下,女性的人格如何腐爛,肉體的魅力如何化成放蕩的風韻,她們之間如何相互憎恨又憐惜。紀錄的鏈條固然可貴,但卻未能織成觀看導向清晰的展示。至於荷槍實彈的性愛和權力霸凌的討論,莫論現實,就是影史上也存在太多有過之無不及,或許不需要再以重回鐵幕為由讓更多弱者犧牲於暴力了吧。實在是不知道假如不預設某種粗糙的歷史世界觀,要如何進入(哪怕是被「捲入」)這個所謂的「真實生活」。更不知道假如電影一開始就站在它所要批判的位置上,要如何拉開距離並完成批判。單段落內仿佛無限豐富的「即興」呈現,卻只是無力地湧入攝影機。而假如攝影機只完成了從先在的「真」到「真」的扁平傳遞,也就失卻了藝術作品中「真」與「假」微妙辯證的生機。 所有的分數都只能給受苦受難的演員們了。「真實」但從不真誠,pornographic而非erotic,看上去自然主義實則是反現實主義,空有細節卻毫無世界可言,秘密更是不存在的。全片非常聰明地使用了一種「醉酒式」的邏輯來招搖過市,騙取觀眾的信任,是啊,誰不會在這迷茫的狂歡時刻跟著笑幾聲,然後便將其錯認為是沉浸感,實則這只不過是「醉酒式」邏輯下的幻象,一種以為自己在抒發情感實則什麼也沒說的狀態。阿克曼要是知道有人拿這樣的作品跟其去比較,估計得氣活過來。一向堅決反對通過快進或倍速看電影,但這是第一部讓我實在忍受不了而快進了若干次的電影。把前2/3的部分全都剪掉,也幾乎不會對審訊戲有任何影響。而且審訊戲本身也沒有一點新意。鏡頭語言更是雜亂無章,毫無思想。至於電影的製作背景和方法,無論你再怎麼模擬所謂歷史上的真實時空,都不可能完全消滅或抑制非職業演員自己的當下綿延。對演員來說,親自參演電影已經是一個前設,聲稱的純現實概念原本就是虛構的幻象。本片再一次證明了:越想完全複製現實,越會陷入虛假之中。真實的生成不可能通過這種極端虛偽造作的手段達成。一個好的概念不等於好的質量。去除掉概念的噱頭,本片的剪輯、劇作實在乏善可陳,缺乏節奏,缺乏能讓觀眾相信的必要交代和引入的部分。拋開被過度揣測和渲染的創作方式,最終交付於觀眾的成品有太多可供參照的前作。物理環境真實、生理反應真實、即興表演真實和在長期訓練下產生的搬演真實(肌肉記憶);以上所有的真實在攝影機貪婪的抓取之中界限模糊,卻難以觸達純粹的歷史真實,與《和鳳鳴》簡陋但無垠的口述真實尚有很大差距。或許,還原歷史真實本身就是一場悖論。是真實生活也是即興演出,由此帶來觀影體驗的割裂,觀眾無從擺放自己的位置。大多數時候像是以實驗的名義,在演員演無可演的情況下,還要蠻橫地逼演員演下去。電影的吸引力幾乎完全來自項目設定,來自於看素人演員如何被剝削

相關焦點

  •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一次聚會上,娜塔莎與來訪的法國科學家盧克產生了一夜情。沒過多久,研究所裡發生了死亡事件,一個軍官為了栽贓盧克,對她進行了審訊逼問。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非常兩極分化,我們邀請了14位影迷,聊聊《DAU:娜塔莎》。
  • 列夫·朗道:娜塔莎 █ 劇情類影片推薦
    娜塔莎就是其中一部,整個系列一共有很多部,被稱為Dau,即記錄真實故事再改編的實驗電影。娜塔莎是在蘇聯一個秘密研究所的餐廳裡的員工,她平日的生活就是招待前往研究所餐廳吃飯的各種科技人員。偶爾和某個喜歡的科技人員發生一夜情(據說這些故事是真實拍攝)。卻也為了無法離開的命運總是痛哭,得不到的愛情,必須努力的工作等等。
  • 《列夫·朗道:娜塔莎》:史達林主義的楚門秀
    《列夫·朗道:娜塔莎》(2020)是一個無法區分虛構與寫實界限的女人的故事,一幅殘酷、噁心的、赤裸裸的生活寫照。主人公娜塔莎在莫斯科史達林時代的科學研究所的職工食堂工作,該研究所由理論物理學家列夫·蘭道(綽號「道」DAU)領導。影片向我們展示了她與年輕助手奧爾加的爭吵關係和它背後的政治噪音。
  • 話題性直接拉滿——《列夫·朗道:娜塔莎》
    DAU系列的官方網站是 www.dau.com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從《列夫·朗道:娜塔莎》的表現來看,DAU系列的特點就是《浪潮》的方式拍攝,《楚門的世界》實質的影片內容。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用絕對權力的拍攝方式,表現一個極權時代的生活方式。激進又逼真的表現方式,怎麼看怎麼像是一場大型人性實驗。上一次著名的人性實驗還是攔腰被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 《列夫·朗道:娜塔莎》神作還是造作(1)
    一、《娜塔莎》如果是傳統的電影,這個劇情並沒有什麼了不得。故事講的不過就是在一個前蘇聯科學研究所,為科學家們提供三餐服務的小餐廳服務員,其中一個服務員因為和一名外國來訪的科學家發生關係,而接受審問,並被羞辱,進行心理恫嚇,然後遵照審訊人的描述寫下供狀,以及籤下為特務部門服務,獲得科學家相關情報,了解其心理狀態等等的工作,以此來換取自己的自由。
  • 14部DAU影片將上線,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
    據外媒報導,今年柏林電影節上引爆話題的影片《列夫·朗道:娜塔莎》《列夫·朗道:退變》將於4月中旬在官網(dau.com)上線!「列夫·朗道」系列剩下的12部影片,以及整個項目超過700小時、用35mm膠片拍攝的影像素材也會在後續上線。
  • 《DAU:娜塔莎》被刪減8分鐘:極致暴力場面被保留,觀影刺激被削減
    且不論「DAU」項目選在此時提供線上播放的服務,究竟是利用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人們,有更多的時間來觀看這些體量宏大、主題嚴肅的作品,還是由於影片尺度過大、面臨倫理挑戰等原因無法談下院線發行;從立項之初就以保持神秘為第一信條的「DAU」項目,選擇付費點播模式,將還原前蘇聯科研機器的前衛藝術項目影像作品,當作客廳娛樂產品線上販售,本身就很讓人費解。
  • 一部以記錄實拍為噱頭的「奇葩」電影
    一部以記錄實拍為噱頭的「奇葩」電影 2021-01-11 1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的娜塔莎》,什麼樣的愛情跨越了半個世紀?
    《我的娜塔莎》,什麼樣的愛情跨越了半個世紀?《我的娜塔莎》是一部以近代革命軍人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講述了一個長達50年的跨國愛情故事,這樣的愛情,會經受怎樣的挫折呢?伊莉莎飾演娜塔莎伊莉莎,1986年6月3日出生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市,烏克蘭女演員。
  • 一部以記錄實拍為噱頭的奇葩電影
    俄羅斯電影《列夫·朗道:娜塔莎》是一部被某些電影界人士吹捧得很高的作品。去年2月曾經獲得過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並在電影節上引起轟動。這是一部以記錄實拍為噱頭的奇葩電影。2011年開始,這些影像素材被剪輯成14部影片,《列夫·朗道:娜塔莎》是其中第12部,記述科研中心食堂女招待娜塔莎的故事。這個故事很簡單。人到中年的娜塔莎和年輕女孩奧利雅經營著科研中心的食堂。除了一日三餐之外,私底下,兩人都跟研究中心的男人有著性關係。一個聚會之夜,喝醉的娜塔莎和前來研究中心工作的法國科學家呂克睡在了一起。她的平靜生活就此被打破。
  • 今天全民PUA時刻,正好來說DAU!
    經驗告訴我,一旦一部電影的宣傳噱頭都放在了比如拍攝過程是多麼艱難或特殊又或演員是多麼敬業blahblah,就隱隱知道片子本身十之八九沒啥意思。看完果然,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拍攝過程本身大過影片作為電影的意義。不太講究的攝影,不太講究的劇情,倒是可以看作是Dogma95詐屍。唯一值得誇獎的是演員,毫無保留地「用繩命在表演」。
  • 《列夫·朗道:娜塔莎》爛片還是神作?年度最爭議電影尺度大到驚人
    學者們繼續扮演學者,軍官還是做軍官,罪犯還是當罪犯,性工作者還可以繼續提供性服務……與其說他們是在表演,不如說:他們是進入情境中,繼續過著各自的生活。就這樣——一個仿佛時空停滯在半個世紀前的蘇聯小社會誕生了。在影片拍攝的三年間,在這個全封閉的空間內。先後上萬人在這裡工作、生活。他們墜入愛河,經歷喪葬嫁娶,彼此結緣或者反目,還一共生了14個孩子。
  • 《列夫·朗道:娜塔莎》"神作"還是觸碰底線?
    原標題:《列夫·朗道:娜塔莎》"楚門的世界"式拍攝方式可取嗎?   上萬人長達3年關在一個1:1還原的蘇聯小鎮上,用攝像機拍攝他們的一舉一動,這是模擬遊戲、真人秀、行為藝術,還是紀錄片電影?不久前,《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亮相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引發關於藝術邊界和倫理道德的激烈討論。
  • 《列夫·朗道:娜塔莎》警惕非電影元素
    (1/n)dau真人社會性「實驗」系列之一。我了解到這一系列的時候想的還是話語權的問題。如同去年《車諾比》電視劇一樣,西方話語權下的蘇聯和共產主義必然是被妖魔化的。我懷疑西方對蘇聯的建構是否會超出這一根本。帶著這種驅動力,看完了這一部,得到的答案是:恐怕依舊沒有,蘇聯仍舊是極權主義的,奧威爾式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 DAU不是電影,DAU是一場運動
    另一方面,從影片《娜塔莎》的實際呈現來看,片中出現了一場恐怖的審訊戲,在這個場景中,審訊員阿基潑(Azhippo)對娜塔莎展開了殘酷的身心虐待,以至於讓人懷疑此舉是否已經不是「演員阿基潑」在進行表演,而是現實生活中確曾有過克格勃特工背景的阿基潑和導演赫爾扎諾夫斯基一道對演員娜塔莎進行凌辱。
  • 《列夫·朗道:娜塔莎》很黃很暴力,但實打實是個辣雞
    《列夫·朗道:娜塔莎》打著實拍的噱頭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中外裝逼犯齊聲喝彩:1950年代,娜塔莎在蘇聯一家秘密的研究所經營食堂,這裡匯集了研究所的員工
  • 那些年朱亞文與《我的娜塔莎》
    《我的娜塔莎》是中國首部橫跨中、蘇、日三國的電視連續劇,講述了一個長達50年的跨國愛情故事,在這段故事中,描述了女教官娜塔莎、日本女護士伊田紀子和龐天德(朱亞文飾)執著苦戀,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失散聚合的故事,耐人尋味。自2012年元旦起同步在安徽、河南衛視播出,收視率高升不降。
  • 《列夫·朗道:娜塔莎》譁眾取寵的辣雞
    打著實拍的噱頭獲得柏林銀熊,中外裝逼犯齊聲喝彩。 才華不夠肉來湊,很黃很暴力——用特呂弗的話來說:蹩腳電影之所以充斥暴力、色情,是因為導演沒有能力藉助樸素而節制的手法表達強烈的情感。與口味奇重的《棺材200》(2007)相比,《列夫·朗道:娜塔莎》只算小清新,何以前者震撼人心,後人呆滯、瑣碎、令人作嘔?
  • 怎樣在DAU《列夫·朗道》裡重建「真相」
    不管是作為記者,還是普通人,這讓我產生了很多道德層面的問題。比如,在一個場景中,有幾個患唐氏症候群的嬰兒被關在籠子裡,後來他們被送去實驗室當「小白鼠」。雖然,DAU聲稱孩子得到了良好的照顧,可是作為年輕的母親,我依舊很不好受。這些孩子本身是孤兒啊。在烏克蘭,誰又能為孤兒發聲呢?就算孤兒院同意了,我還是覺得不對勁。這件事讓我很不舒服,大家試圖找藉口,把我覺得很糟糕的事情正常化。
  • 《列夫朗道:娜塔莎》到底是載入影史的藝術還是反人類的實驗?
    爭議之一,導演是為了藝術,還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前蘇聯的特殊情節?首先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導演吧。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在其15歲時,蘇聯解體,但是,至今,他仍然稱自己是蘇聯人。在這裡,他們按照自己原來的身份繼續生活,學者還是學者,軍官還是軍官,特殊行業工作者仍然可以提供特殊服務,同時大部分人也是使用著真實的姓名。這應該是最極限的本色出演吧。在這裡,他們沒有劇本,沒有臺詞,只有一個要求,他們的行為,必須按照蘇聯時代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