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 |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

2021-02-19 藝圖薈

分享全球名畫及全國名師作品

我們會每天分享為您精選的藝術作品與視頻

請大家關注並轉發我們♥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印象派重要畫家。1841年生於法國Haute-Vienne的小鎮裡蒙(Limoges),後來隨家搬遷到巴黎。印象畫派成員之一。以油畫著稱,亦作雕塑和版畫。

陽臺上的兩姐妹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瓦應該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美麗的兒童,花朵,漂亮的景色,尤其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瓦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面上。這幅畫色彩鮮豔明快,色彩的表現近乎完美,給人一種爽朗的視覺感受:兩位少女天真可愛,眼神分別朝向左右兩個不同方向,隨意而可愛。這是一種「動態的美」,毫無誇張,充盈著生活氣氛,作者抓住了平凡而動人的一瞬間。雷諾瓦對色彩的掌握極純熟,使畫面鮮明動人。

  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雷諾瓦的妻子阿莉娜·莎麗戈的肖像,她被畫在了前景上,玩弄著一隻小狗。嬌美的女人、美酒、山光水色、文雅的遊戲和俏皮的談話(巴黎生活的主要魅力之一)使雷諾瓦再一次沉浸在當初鼓舞他創作了「紅磨坊街的舞會」一畫時的氣氛裡。很自然的,在這種情況下,雷諾瓦感覺不到任何社會限制,他依舊自由自在地用特有的印象派手法創作,運用著置一切規矩於度外的生動的和夢幻般的構圖,比以往更多地突出了個別的形體,使用更鮮明的色彩。可以說,這幅畫是雷諾瓦印象派時期的最後一幅作品,也是他青春時代的輝煌結尾。

莫奈的妻子和兒子在花園裡

  這幅畫《Camille Monet and Her Son Jean in the Garden at Argenteuil》是雷諾瓦在莫奈的花園裡畫下的,畫面上,莫奈的妻子Camille Monet和他們七歲大的兒子Jean坐在草地上,旁邊站著一隻大公雞。莫奈、馬奈和雷諾瓦工作得很近,1874年7月23日這一天,馬奈應莫奈的邀請到他家的花園裡作畫。就在馬奈作畫的時候,莫奈的好友雷諾瓦也來了。雷諾瓦向莫奈要來了繪畫工具,繪製了這幅作品。當時,馬奈對雷諾瓦的出現非常惱火。他這樣對莫奈說:「那個年輕人,他一點天分也沒有。既然他是你的朋友,你應該勸他趕快放棄繪畫!」其實,兩幅作品都非常好。

夏爾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

  1879年雷諾瓦以「夏爾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一畫在官方沙龍獲得很大的成功。「夏爾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是一幅大畫,並且因此而使人印象尤深。畫上所刻畫的人物都很秀雅,構圖完全是依照上流社會的講究安排的;穿黑色衣服的夫人充滿著友善的美德,兩個穿白色和淺藍裙子的小女孩畫得也十分秀麗,顯得很有教養;一條大狗、桌子和地毯更加豐富了輕奢的印象。但是,這幅畫總使人覺得缺少了些什麼,而這就是藝術家的真摯,就是他那無拘無束的創作才能,就是他那用光來造型的手法以及他的設色安排。人物的黑色和藍白相間的調子,客廳陳設的紅色、黃色和綠色,這僅僅是顯示模特兒社會生活條件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創作上的必需。這幅畫是一部體面而非藝術的傑作。

  1919年8月,《夏潘蒂埃夫人畫像》被羅浮宮收藏,法國藝術界為此隆重邀請雷諾瓦出席首展儀式,使他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羅浮宮展出,這座他青年時代就流連忘返的藝術殿堂。4個月後,雷諾瓦於普羅旺斯蔚藍海岸卡涅與世長辭,享年78歲。雷諾瓦從流連於世界最偉大的博物館,直到1919年12月3日去世,一直沒有停止過作畫,臨終前,他叫兒子遞給他的仍然是素描鉛筆。

達威爾小姐像

  雷諾瓦是為他的銀行家朋友的女兒作的畫像。這是一幅誘人的作品,能夠感覺到雷諾瓦所特有的詩意。少女閃亮的眼眸、安詳而略含倩笑的側臉,捨去不必要的色彩修飾,增強形象的真實感。雷諾瓦的天賦力量已經在他那不能言傳只可意會的感受中顯示了出來。

  這件作品乍一看很多人都不相信是一幅印象派的作品,因為它的筆觸非常的細膩。作品中一位神情高傲的貴族女士騎著一匹健壯的馬兒正行走在公園的跑馬道上。也許是養尊處優,也許是對於自己騎術的自信,她目空一切,神情傲慢。她的旁邊緊跟著一位騎著小馬駒的女孩,似乎是她的女兒,正在看著她,臉上充滿著崇拜。


 這幅畫是雷諾瓦放棄印象派畫風的代表作。在《傘》上,還沒有徹底擺脫外光作用下的色彩描繪方法。畫上所表現的是一個巴黎的春天。熙熙攘攘的行人突遇大雨,於是張開的傘群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弧形線網。畫家意識到傘本身在畫上的裝飾趣味。他把這些弧線重疊地畫在畫面的上半部。觀眾通過這些弧形的傘,再往下看到了一幅繁雜熱鬧的景象:前景左側是一位秀麗多姿的年輕夫人,她臂挽籃子,籃內裝著幾頂待售的帽子。後面一個紳士模樣的人,正用眼睛盯著她,想要上前以遮雨的傘來討好這位女士,在前景的右邊,有兩個趕集市的小姑娘,更小的一個手拿著滾鐵環玩具,眼睛注意著觀眾。在中間,有兩個穿著華貴的婦女站在中景上。前面一個似乎對那個手拿鐵環的小女孩發生興趣;後面一個婦女剛把雨傘打開。這幅畫的人物並不多,但由於交疊處理,傘的弧形線的不同方向以及整個色調氣氛,使畫中的景象顯得異常熱鬧豐富,給人以一種擁擠感。雷諾瓦採用了一個主調,即以藍紫色為基調,從而使畫面充滿一種富有節奏的單純感。場景十分動人。春雨綿綿的巴黎街景,給這個擁擠的集市增添了生活節律。

  這幅作品描繪出眾多的人物,給人擁擠的感覺,人頭攢動,色斑跳躍,熱鬧非凡,給人以愉快歡樂的強烈印象。畫面用藍紫為主色調,使人物由近及遠,產生一種多層次的節奏感。畫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對近景一組人物的描繪上,生動地表現出人物臉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離感,渲染了舞會的氣氛。就總體看,他保留著印象派對外光與色斑的留戀,使畫面的總體色調、氣氛有一種顫動、閃爍的強烈效果。

  這幅畫以黑色為背景,畫了一個憂鬱的少女形象。一頭金黃的頭髮在光線的照射下散發出光澤,左手捋發,眼睛無神的望著一方,思緒早已經飛了出去,憂鬱的眼神讓人不禁猜想,少女為何在此暗自神傷?黑色的背景很好地襯託出了畫中人豐腴有彈性的身材,她似乎在想著信使,眼睛裡流露出一絲淡淡的悲傷。這件作品與他的《彈鋼琴的年輕女子》、《坐著的浴女》以及《陽光下的裸婦》等都是他的經典之作。

劇院包廂

  這幅畫《劇院包廂》原先是受法國美術副部長埃德蒙·蒂爾凱委託的家庭肖像作品,不過畫作最終並沒有被接受。1880年魯埃購下此畫並將其送去參加1882年的第七屆印象派群展。雷諾瓦用深紅色的背景窗簾抹去了原本的男性形象,畫面中只留下年長的女性和低頭凝視的少女。兩人的衣著是一黑一白的純色對比,在時尚之都的巴黎,越是正式而宏大的場合,女性衣服的袖口越短、領口愈低。在畫面中看到的女性形象正是如此,低胸的禮服以一朵花點綴,她雖然面向畫外,卻沒有拘謹和被動,而呈現出優雅姿態,輕鬆地倚靠在包廂座椅中。但這女孩雖漂亮,但脂粉氣太濃,顯得浮華,眼神空洞,難怪人家父親不滿意。

包廂

  畫家依據在劇院裡得到的印象,創作了包廂中的盛裝女性。有趣的是,這是在室內完成的印象派繪畫。畫家成功地表現了劇院中包廂裡的氣氛,雖然只畫了兩個人,但畫家明顯地突出了那個貴婦人的形象,化了妝的貴婦人與身後的紳士形成鮮明對比。《包廂》的色調是溫馨的,它由玫瑰、黑、白三色組成,貴婦人身上黑條紋衣服非常醒目,粗闊的黑條與白色相間的淺色,使她顯得光彩照人。以細小的筆觸體現黑色,產生了一種豐富、渾厚的層次,使畫面增加了視覺美感。

在海邊

 這幅畫《By the Seashore》,描繪了青春美少女獨坐海邊的悠閒畫面。少女的衣著穿戴以黑白為主,背景卻以鮮豔的大紫大綠襯託,給人非常醒目的感覺。1881年雷諾瓦出訪義大利後,他的繪畫風格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小心翼翼地畫出人物的輪廓,並強調場景的輪廓和造型,而不是在平淡的空氣中作畫,而是用快速的筆觸。它被稱為雷諾瓦的「漸入期」,因為他受到傑出的新古典主義畫家吉恩·奧古斯特·多米尼克的漸入期的影響。畫中的女人是雷諾瓦的女朋友,艾琳·查裡戈特,她在這幅畫完成七年後成為他的妻子。

城市之舞

 這幅畫是雷諾瓦在1883年受著名畫商杜朗·魯耶之託完成的,同時完成的還有另外兩件作品《鄉村之舞》和《布吉瓦爾之舞》。《城市之舞》、《鄉村之舞》兩幅藏在法國巴黎奧塞藝術博物館。《布吉瓦爾之舞》被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這幅優雅的城市之舞,由一位本身也是畫家的女性蘇珊.瓦拉東為模特。瓦拉東曾給巴黎許多知名藝術家當過模特,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但雷諾瓦無意顯示她的專業特質,依舊將她描繪成柔婉的傳統女性。

彈鋼琴的女孩

  雷諾瓦《彈鋼琴的女孩》作於1892年,是法國政府向雷諾瓦購買並永久收藏的第一幅作品。其表現主題依然是天真爛漫的少女,兩位女孩認真閱讀擺放在鋼琴上的琴譜,一個坐著抬頭仰視,一個站在旁邊,一手撐在椅子上一隻胳膊放在鋼琴上,低頭看琴譜,構圖完美,色彩極為柔和優美,線條順暢,整個畫面充滿一種甜美純真的氛圍。而作者當時已經身患重病,境況非常不好,這些我們在其作品中是根本無法看見的。

  這件作品是雷諾瓦的傳世名作之一,雷諾瓦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在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他的後期的作品,特別是描繪女性的作品,總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所以他也深受人們的喜愛。這件作品中黑色的鋼琴搭配女性剪裁得體又優雅十足的白色長裙,構成強烈的視覺效果,人物神情專心致志,穿著打扮看得出畫中人處於上流社會,是一位富有修養的女子。

羅曼拉柯小姐

  這是雷諾瓦保存下來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油畫。畫面上是一個衣著華麗的、擺著一副鄭重其事的照相式姿勢的可愛的小女孩子,背景是兒童臥室氣氛的藍粉色。繪畫的手法是寫實的,但也是小心謹慎的,似乎生怕破壞了美的法則。儘管對這幅肖像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它不能被歸屬為某一個畫派風格的作品;說得準且些,就其技法看,這是一幅符合當代流行風格的學院派油畫。然而,這還是一幅誘人的作品,因為這裡已能感覺到一股為雷諾瓦所特有的那種意境。 

  雷諾瓦雖然以肖像畫而聞名於世,但他的風景畫作品依然獨具風格,他不同於其他畫家善於對光線的描繪,在這件作品中雷諾瓦並沒有突出光影的特點,不過欣賞這通過樹木的倒影還是可以看得出這是正午時間,畫中的小孩嬉鬧在鄉間的小路上,路邊的小、野花靜靜地綻放,通過動來描繪出幽靜的鄉村小路。

海灘上的人

 這是一幅華麗張揚的誘人作品,描繪的是人們在陽光下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舒適。兩位穿著漂亮服裝的年輕女子在一隻白色長毛狗的陪伴下,正享受著迎面而來的海風。左中部的海灘上站著一個小男孩,好像正要往微波蕩漾的海面扔一塊小石子,遠處則是漂在海上的帆船。19世紀90年代,雷諾瓦放棄了印象派的標誌性美學特徵,即像速寫一樣隨意的創作風格。他開始追求一種更加注重構圖、更加古典的風格。這一傾向在這幅作品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畫面中兩位女性的姿勢和輪廓都體現出清晰的線條感,讓人聯想起希臘羅馬式的浮雕作品。在沙灘、大海和藍天組成的淡色背景的烘託下,他們的輪廓顯得尤其清晰和明朗。中間站立著的女子是沙灘、海、天三者連接的紐帶,她就像一根引線一樣使整個構圖融為一體。畫面中三個人物組成的一個三角形,以及兩個女子與小狗組成的另一個三角形構圖,使得整個構圖更具穩固性。畫面看似隨意而又優雅,實際上雷諾瓦在創作時花費了大量的心思。 

1840年代-雷諾瓦生於法國Haute-Vienne的小鎮裡蒙,後來隨家搬遷到巴黎。  
1850年代-因為在瓷器工廠學畫瓷器,而開始繪畫之路。  
1860年代-正式在巴黎習畫,認識了相當多的畫家朋友,包括莫內在內。  
1864年他正式有畫進入沙龍展。這段時期雷諾瓦的甜美畫風大致出現了,他也專注在水面光影的畫法改進上。 
1870年代-參加了沙龍落選畫展,開始了印象畫派的說明和推廣。普法戰爭期間,他曾被政府誤以為是間諜而逮捕。這個時期雷諾瓦不像卡米耶·畢沙羅,高更等畫家走避他鄉,而是待在巴黎畫了很多街頭生活風景做為紀錄,這些畫作他都用大尺寸的畫布繪畫,經典之作煎餅磨坊的舞會(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或Dance at 《亨利奧夫人》Le Moulin de la Galette)就是1876年畫出來的。此畫有1.30米高,1.70米寬,現收藏於法國奧塞博物館。
1880年代-1881年雷諾瓦畫出了另一個經典的作品:船上的午宴(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但在此畫之後,他逐漸放棄專注在製造光影的呈現,而趨向於較平實的描繪。這段時期他也旅遊到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並結婚生子了。  
1890年代-此時雷諾瓦已可算成功的畫家,安享家庭和樂的氣氛當中,他仍繼續繪畫,畫出了許多迷人的親情小品。  
1900年代-雷諾瓦晚年仍勤勉的在繪畫上精進,他畫了很多裸體的女性,將柔軟的視覺觸感表現的栩栩如生。 
1910年代-雷諾瓦有生之年終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懸掛在羅浮宮中,   
1919年逝世。

點亮 ,告訴大家你也在看

相關焦點

  • 郵票中的博物館丨欣賞印象派繪畫的天堂:奧塞美術館
    法國郵票極限片巴黎奧塞美術館奧塞美術館的收藏以19、20世紀印象派畫作為主,其中雷諾瓦的《紅磨坊的舞會》,梵谷的《自畫像》、莫奈的《睡蓮》等作品都是鎮館之寶。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他尤其擅長以鮮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和明朗的氣氛。
  • 盤點印象派中隱秘的傑作
    在畫中男女主人公的閒聊對話裡,輕鬆帶出了印象派的風格介紹:捕捉瞬間。說起印象派,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大約是我國觀眾們最熟悉的藝術流派之一了,凡高、莫奈等印象派大師很多時候也穩站流量C位,備受喜愛。在西方藝術史中,印象派也的確有著特殊的地位。
  • 莫奈的價值:印象派如何成為舉世矚目的明星?
    他的藝術在19世紀印象派運動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儘管它在早期就受到評論家的嘲笑,但今天它仍然吸引著全世界的觀眾。他的畫可以在主要的國際博物館中找到,包括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的藝術學院,倫敦的國家美術館等等。為了紀念這位多產的畫家於11月14日誕辰,ARTnews回顧了他的開拓生涯。
  • 《印象派簡史》莫奈和他的朋友們
    上學時在美術課本中了解過許多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尤其對印象派印象深刻。前兩天看了BBC的紀錄片《印象派簡史》(也被譯作《莫奈和他的朋友們》)覺得現在的我不僅喜歡他們的畫,更喜歡畫這些畫的大師們~愛德華·馬奈2014年11月5日,他的《春天》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得3320萬美元。想起早年懷才不遇的這些大師們,死後其作品卻大受追捧,不免令人唏噓不已。
  • 郭老師講藝術 |印象派女神和她的孩子
    作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極少數能在法國藝術界活躍的美國藝術家之一;作為唯一一個被法國印象派畫家邀請參加作品展的美國人;卡薩特用畫筆訴說著女性溫柔的母愛,憑著誠實去捕捉兒童天然的動作,在平凡當中尋找栩栩如生的畫面,以真實、優美的筆法表現閃爍的生命之光。
  • 寶通看電影(63)人類的所有努力與掙扎終將化為夢幻泡影——印象派大師雷諾瓦之子、法國大導演讓·雷諾瓦《大幻影》啟示錄
    人類的所有努力與掙扎終將化為夢幻夢幻 —— 法國大導演讓·雷諾瓦《大幻影》啟示錄【寶通看電影(63)】《大幻影》海報喜歡藝術的人都知道,畫壇上曾經誕生過一個著名的流派,叫做「印象派我在「寶通談藝術」專欄裡曾經談過印象派,在印象派畫家裡邊有一位著名的先驅,他就是法國的印象派大師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
  • 印象派
    印象派這個名字,就這樣誕生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一次次飽受主流藝術界批判的展覽中,普通老百姓漸漸地認識了印象派,與主流藝術界不同的是,老百姓可不管那一套,誰畫的舒服,我就喜歡誰,而印象派的畫由於獨樹一幟且充滿了生活氣息,正畫到了他們的心坎裡。
  • 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
    與其他印象派藝術家相比,西斯萊在現代可謂是受到了「冷遇」。 這位只有在「印象派十大畫家」這種排名出現的藝術家,在世時沒什麼名氣,貧困潦倒一生,遠不如其他特點鮮明的印象派畫家們受歡迎。 但他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執著於印象派風景畫。
  • 湘博推出年度藝術大展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
    洛蘭對後世的風景畫家特納,甚至印象派的莫奈,都有著深遠影響。「蓋世雙雄」,其中特納的風格更多變——既有學院派的細膩嚴謹,又能給予後來的印象派以光影描繪的啟示。13「痴迷藝術的證券經紀人」——高更白楊沐風(1875)保羅·高更 法國(1848-1903)後印象派大師高更,人生經歷豐富,做過船員和證券經紀人,但中年學畫後瘋狂愛上藝術,轉行做起了全職畫家。一開始,受印象派影響很大,這幅他的早期作品,印象派的風格比較明顯。
  • 印象派繪畫是怎麼來的?其實「印象派」和「印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其中,印象派一直都是焦點人物,從來都不缺少關注。哪怕是對西方藝術稍有了解的人,提到莫奈、塞尚、梵谷也都不會陌生。 不過印象派的發展,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又包含了很多細分的流派,今天就順著印象派的發展,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 印象派作品為什麼那麼貴?
    那麼是因為什麼讓印象派的市場價值攀升,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呢?為什麼印象派的畫作可以一直在藝術市場份額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印象派市場價值現狀  印象派作品的交易向來被視為藝術市場的晴雨表,最能反映市場行情的基本走向。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其價格在震蕩中表現出戲劇性的高速增長。
  • 《印象派簡史》超級好看的【印象派簡史】←BBC把藝術史拍成了電影
    自然光線不斷變化,印象派畫家擅長迅速描繪最精彩的瞬間,定格於畫面。陳丹青在「局部」中的「巴黎的青年」介紹巴齊耶時,有講到他捕捉短暫光影的能力。甚至被評論者諷刺為印象派。漸漸的,這種展現美的表達形式被時代接受,印象派真的成為該流派的名稱,也算是命運的一種幽默。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莫奈喜歡在同一場景中,反覆多次寫生。哪怕對方只是一組平凡的乾草垛。
  • 日籤|名畫每日一籤《煎餅磨坊的舞會》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
    《煎餅磨坊的舞會》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印象派重要畫家。雷諾瓦1841年生於法國Haute-Vienne的小鎮裡蒙(Limoges),後來隨家搬遷到巴黎。印象畫派成員之一。以油畫著稱,亦作雕塑和版畫。較之其他印象派畫家,雷諾瓦更擅長畫人物。
  • 隱秘的傑作: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師的素描作品
    【編者按】作為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具有恆久的魅力。著名的藝術大師如畢沙羅、馬奈、德加、塞尚、莫奈、莫裡索、雷諾瓦、高更、梵谷、修拉等創作了諸多世人熟知的油畫作品。但很多人並不知曉,他們還留下了許多精彩絕倫的素描藝術作品。
  • 《印象派簡史》:對生命的一次印象
    這部《印象派簡史》也不例外。雖然是一部講述法國印象派畫家們的紀錄片,但卻有著故事片一般的跌宕起伏的情節和令人心情愉悅的優美鏡頭,讓人不知不覺深陷其中,追逐著印象派畫家們的生命進程,陪著他們一起回顧一次「對生命的印象」。  作為印象派之父,劇中的莫奈英俊美好正直,天性善良簡單。他熱愛自然,將天地作為自己的畫室,精力非凡、熱情洋溢的追逐著自然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永不會再出現的光影瞬間。
  • 「印象派之父」畢沙羅的素描作品
    而到了印象派的時候,儘管沒有其色彩表現的豐富程度那麼強烈,但無論是從造型特點還是對自然的描繪上仍然是各種繪畫的源泉和本質。印象派畫家在面對自然物象寫生時,為捕捉瞬息萬變的色彩感覺,不再注重物形的表象而獲得筆意的自由,應當說這是素描造型上的解放。似乎畫筆不受約束的由工筆轉向寫意。
  •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印象派的摩西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國印象派大師,生於安的列斯群島的聖託馬斯島,1903年於巴黎去世。
  • 《印象派簡史》印象派畫家風流事
    3)愛德華·馬奈:印象派的pioneer式人物,鼓舞了莫奈等後人。道貌岸然,妓院常駐;風流一生,死於梅毒。4)保羅·塞尚:富貴人家的兒子,有一個地下情人和私生子。演員在紀錄片的髮際線十分搶眼,不知Cezanne真人是否如此。其他印象深刻的還有:5)德加:視裸女如動物,終身未娶。
  • BBC大型紀錄片《印象派-繪畫與革命》一
    今天為您介紹第一集:PART 1  四好友集團 印象派的由來及其流派特徵:印象派(英語 Impressionism),是於1860年代在法國展開的藝術運動、是一種新的繪畫流派。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奈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學院派的攻擊,並被評論家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派」。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且筆觸明顯,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作為描繪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