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藍博士在他的著作《零極限》中有一句很核心的話:「對自己面對的一切承擔百分之百的責任」。
博士認為,我們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自己內在的投影,所以當我們把自己投影源裡的障礙去掉的時候,我們眼裡看到的障礙,就不存在了......。
這也是心理治療的關鍵,即我們所承受的一些痛苦並形成不可磨滅的心結,這些心結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感受,形成我們的「看法」以及處理問題的模式。
當這些心結無法打開,就會導致我們被困在這個「結」裡。
本專欄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打開自卑的心結,重建內在自我的力量,從哪些被傷害的「過往經驗」中解脫出來,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並最終形成自我認可和自我接納。
就像所有的一切都要回到起源,自卑的源頭是愛的缺失,而解除自卑的方法,就是把缺失的愛找回來。
因為小時候愛的缺失,我們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第一、我們對於自己的不信任,自我貶抑,自我懷疑;
因為父母的愛代表著信任、肯定、鼓勵和支持,而不被愛,則會感受到被懷疑,被否定,被批評以及被嫌棄......這些糟糕體驗,就形成了我們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第二、我們對他人不信任,害怕受傷,過度保護;
當我們失去了父母愛的支持,我們就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氣,在對外關係中就表現出過度自我保護,因為擔心被否定被批評被傷害,就會退縮逃避與人保持距離,內心充滿不信任。
其實,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是一種不安全的反應,因為不安全,所有行成了各種各樣的「防禦」行為,這些防禦就是盔甲,來遮蓋我們受傷的內在,所以,防禦的本質,都是為了自我保護。
因此,即使自卑表現出各種各樣不同的狀態,無論是攻擊的、自負的、退縮的、討好的、冷漠的、隔離的......最終能讓自卑療愈的,一定是把缺失的那份愛,補回來。
前面的內容,從自卑心理的形成、探索自卑類型、到療愈的途徑以及獲取自我重建的能力,最終走到尋找失去的愛,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一切都準備好了,才能開始真正的敢於面對這一切,敢於重返曾經的傷害情境,敢於去向錯誤的養育者申訴和釋放,去直面那最不願觸及的「軟弱」。
如果跳過中間任何一個步驟,那麼這時候都沒有這樣的勇氣,防禦還不敢卸下來,傷口還在隱隱作痛,還在逃避或掩飾,還在討好和壓抑,那麼,都無法忐忑不安的走到這裡來,因為,這一步需要絕對大的勇氣和力量,如果你知道這一步需要做什麼,或許你會猶豫和否定,這都很正常,做不到不要勉強自己,因為,能做到的才是奇蹟。
這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和原諒。
曾經有一個來訪者,50多歲的男人,二十年拒絕和父母見面,年紀老邁的父母渴望獲得他的原諒,但他說,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原諒,不見你們,是我對他們能做到的最大的仁慈!他的心裡充滿了仇恨,小時候那些充滿侮辱的咒罵總是在心裡迴響,讓他痛苦不堪,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讓他這一輩子都陷在自卑中,人際關係一塌糊塗,至今仍然孤單一人......
是的,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同感,如果不是因為顧忌道德的壓力,相信有很多人會做同樣的事情,所以,更多的人選擇了沉默和疏離,覺得傷害已經造成,再做什麼說什麼都已經於事無補,反而招致道德綁架,所以會更多的壓抑在心底。
因為原諒不易,沒有強大的內心力量,沒有自我的重建,很難做到去原諒和放下那些傷害。
但我們必須得走到這一步,因為,真正的原諒,不只是放過那個傷害自己的人,更重要的是,放過那個被仇恨綁架的自己。
如果這時候,你願意療愈自己,你願意衝破自卑的鉗制,成為一個自由而自信的人,那麼,嘗試今天的功課吧。
原諒,需要有一個原諒的儀式,這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情,不是跟自己說,我原諒某某某就完了,這沒有用,因為你的內心沒有得到撫慰,那些創傷沒有得到醫治,那些缺失沒有得到彌補,這樣簡單的命令自己原諒,毫無意義。
那如何才能在沒有二次傷害的狀態下,完成這個原諒的儀式呢?
首先,你需要準備一張紙,一支筆、一個代表你的物品(可以是一隻玩偶或者其他任何代表你自己的小物件),然後準備一個安靜、安全的環境,如果你的家裡不夠安全,那麼可以在附近開一間賓館房間,來完成這次極其重要的儀式。
這時候,讓自己完全的安靜下來,然後想像那個曾經傷害自己最深的人(往往是父母或者是某個重要養育者),想像他知道了你現在的痛苦,知道他給你造成了這一切的傷害,想像他滿懷誠懇和內疚,給你寫一封道歉信。
在這封道歉信裡,要詳細的描述當年那些不公平對待言行,把那些傷害的經歷和感受都寫下來,然後表示深切的歉意,懇請你的原諒,要情感真摯,內容詳實,描述的越詳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