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老人」,一個由日本來的詞彙,卻道出了當今世界的一個新窘況。
最近,日本的一則廣告牌吸引了通說小哥的注意。
「下流老人」?當小哥看到這廣告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難道是在說哪個伯伯又不乖,跑去風流快活撩妹了?
不過,仔細看完廣告牌上的小字,並在網上查閱了資料之後才發現,原來……此「下流」非彼「下流」。
「下流老人」,是一個源自於日本的詞彙,顧名思義,即形容那些無法安逸度日,被迫過著「下流」(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一般指65歲以上的退休人士)。
一般人印象中的日本,大概代表著富裕、整潔、秩序與進步。但實際上,隨著社會的變革,日本社會過去令人稱羨的終身僱用、年功序列等企業文化漸次崩壞、人力派遣等非正規僱用的比例也逐年增長,加上社會高齡少子化,使得高齡者的收入與生活受到極大衝擊,而且,這個衝擊還在不斷擴大。
這種「下流老人」,近年在日本大量出現。而根據調查,如果不做任何措施,這些「下流老人」的數量在未來只會增不會減。因此,當這個詞在2015年被提出來後,迅速引起極大關注,成為社會熱詞。
一般來說,被稱為「下流老人」,需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1.收入極低:
「下流老人」的首要特徵,就是收入非常低,甚至入不敷出,收入無法維持一般的退休生活。
2.沒有足夠的存款:
收入少,為了維持生活就須靠過去的存款填補,這也直接導致存款在退休後迅速花光。
3.沒有可以依賴的人:
遇上難題時,身邊並沒有可以依賴的親人或者朋友。
或許你會說:只要存一大筆錢作為退休金,再生幾個孩子養老,那不就能避免成為「下流老人」了嘛。
然而,事實上,很多的「下流老人」最初也是這樣為自己的晚年做準備的。但,他們依然無法逃脫墮入「下流老人」的深淵的危險。
很多人在退休的時候,其實都已存下了一筆退休金。但這筆錢如果最終能按照大部分人的計劃去花,那還得符合以下幾種情況:
● 身體健康:大部分老人都躲不過生病的情況,小病還好,遇到大病的話,需要的錢就會直線上升,存款極易耗盡。日本雜誌《周刊女性》就曾報導,一名高齡78歲的女性N君,原本生活還算過得去,但在丈夫罹病後,高額的醫藥費很快就耗盡了丈夫的退休金,讓家庭經濟陷入困難。
● 子女奉養:大部分的老人都希望老後能有子女奉養,但現狀是大部分子女可能連自己都養不起,搞不好還要「啃老」,更別提少子化問題,可能最後連奉養的人都沒,只能自己孤獨度過餘生。
● 錢夠住進安老院:年紀再大一點的時候,自己行動不便,子女也沒時間照料,當然會希望住進環境優良的安老院。然而,好的安老院費用高,經濟壓力大。負擔得起的,環境又特別差,甚至可能還被護理人員虐待,真是進退維谷。
就算符合了以上的條件,如果遇上一兩個大病、子女啃老等問題,那退休金都非常容易瞬間蒸發,最終或許還是難逃變成「下流老人」的命運。
面對「下流老人」越來越多的問題,日本政府於2015年9月底喊出「一億總活躍社會」的口號,表示為減緩高齡少子化現象,未來日本政府將集中投資社會保障等相關項目。另一方面,對於急需金錢援助的長者,政府亦會從2016年4月開始,向年收入不足155萬日元的長者,每人發放3萬日元的臨時補助金,希望能讓他們暫時度過難關。
儘管「下流老人」一詞來自日本,事實上,「下流老人」的危機,也出現在我們身邊。
以香港為例,這裡的人口老齡化、長者「下流」化問題就相當嚴峻。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2014年8月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香港貧困人口中,以65歲以上長者的比例最高。如果以香港2014年約97萬名65歲以上長者來計算,這其中約30萬人屬貧窮,即約每3名老人就有一人屬於貧窮。而且,香港老年人不但是香港最貧窮的人,也是全球發達社會最貧窮的人之一,貧窮率僅次於榜首韓國。
雖然香港最近的貧困人口略有下降,但貧窮長者反增了9000人,令香港老人「下流」化的危機變得更嚴峻了。
「下流老人」這個現象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需要政府出手幹預。因此,香港特區政府也在商討退休保障措施,希望借著「退保」,能更好地舒緩香港長者晚年生活的困境。
不過,由於退保政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不能避免地需要增加稅收,同時要考慮到政策的可持續性,因此方案在討論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到底是「保」所有退休人士,還是只「保」收入較低的人士?如何的保障才是公平的?又如何才能不至於被迫走向「高稅」道路?
還有反對觀點認為,就是因為貧窮,所以香港才需要推全民「退保」,而為了政策順利實施,應該放棄香港高鐵等大型基建項目。
當然,這種殺雞取卵的方式絕不可取,不僅沒辦法解決問題,還最終會把政府推向赤字的深淵,長遠來說,還將包袱甩給子孫後代,實屬不智。
能拉住老人們在退休之後不「向下流」的,應當是個可持續的方式,不但能保障到長者們晚年生活,也不影響政府長期穩定的運作。納稅並非是一個要全盤否定的方式,重點在於「度」。
「下流老人」問題如今突顯,與其說是日本或者香港的事,不如說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事。對著社會的轉型和改變所產生出的新難題,無論政府還是民眾,都需要做好準備,做出改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為通說原創稿件,
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及文章來源。
《通說》
責任編輯:黑子
本文作者:黑子
-----------
香港中國通訊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