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越弱
香港曾經有一檔電視真人秀,叫作《窮富翁大作戰》,專門邀請富人體驗窮人的生活。
有一期節目的主人公是田北辰。他的父親田元灝是香港紡織界的頭面人物,人稱「一代褲王」。
他本科畢業於康奈爾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又去讀了哈佛大學 MBA,回到香港後創辦了服裝品牌 G2000 和 U2,是那種很努力的「富二代」。
他崇尚自由競爭和人生奮鬥,座右銘是「如果你今天對自己滿意,明天就會被淘汰」,一直宣揚 「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
但是,參加了這次電視節目以後,他的觀點發生了 180 度轉變,對著電視鏡頭公開說:
這個社會在極嚴厲地懲罰那些沒條件讀書的人。窮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變成有錢人。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下一頓吃什麼最重要
田北辰為什麼改變觀點,認為窮人不可能翻身呢?原來,節目組請他體驗了兩天清潔工的生活,薪資是每小時25港幣,每天的生活費是50港幣,住在只有1.6平方米的「籠屋」,月租1350港幣。
所謂「籠屋」,外面看著像衣櫥,門一拉開,裡面只能放下一張床,關上門四面全挨著木板牆,東西都掛在牆上。就是這種條件,房產中介還稱它為「豪華籠屋」,因為還有600港幣的更低檔,就是在馬桶上放一塊木板睡人。
上班時間是早上五點,地鐵頭班車還沒開,只能坐夜宵巴士,車費是13港幣,田北辰驚呼:「每天生活費只有50港幣,這怎麼坐得起!」
開始工作後,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吃飯,但只有15元的預算,大部分的飯要20元,他最後只能坐在街邊的樓梯上,就著白開水嚼乾糧。
吃完了,還要抓緊時間躺在花壇上休息一會。
做滿9個小時,就可以下班了。但是,真正的清潔工為了養家餬口,還要去做夜班,一天在外近17個小時,只能睡五六個小時。
田北辰說,因為只有兩天,自己才有鬥志堅持下去,如果要做一個月,甚至半年,那就太絕望了!
沒有學歷、技術的人,為了活下去,不是住籠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對於他們,最重要的事情是下一頓吃什麼,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未來怎麼發展?來來去去都在死胡同!
窮忙族
每天忙於工作,幹到累死,但還是很窮,只能租屋住,沒有自己的積蓄,一旦停止工作或者生病在床,生活來源頓時就成問題。
田北辰體驗的這種人生,社會學家早就注意到了,起名為「窮忙族」,百度百科的定義如下。
窮忙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勞動,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人。……最早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指拼命工作仍然無法擺脫最低水準生活的人們。
日本經濟學家門倉貴史在《窮忙族》一書中對「窮忙族」下的定義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卻依然不能過上富裕生活的人。
不僅香港有「窮忙族」,內地也越來越多。舉例來說,根據報導,2016年上海送外賣最多的送餐員,是一位叫作何文妹的中年女性,至少送出了12214單。
即使全年無休,每天平均也要33單,從午飯時間一直送到深夜,一刻不停。電瓶車的電瓶,一天要準備6組。車上插著兩個手機,一個導航,一個接單。
這種強度的勞動,每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每單的送餐費是8元,這就是說,何文妹一年的送餐總收入在10萬元左右。
扣除電瓶費、車輛維護費、通信費等開銷以後,淨收入大概還能剩下8萬多元。這是「送餐王」的收入水平,大部分送餐員的收入,應該遠不如她,可能只有一半左右。
上海的底層勞動者,收入基本就是這種水平。他們還要用這些錢支付房租。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就想睡覺,睜開眼就要去上班,日復一日,人生的出路在哪裡?
掙扎在社會底層
將來的「窮忙族」,不僅是低技能的底層勞動者,還將包括很多受過高等教育、在寫字樓工作的白領。
年輕人如果沒有家庭支持,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會變得越來越難。因為單靠工資收入,已經不足以積累財富了。
有一項統計說:
1993年屬於低等收入者的城裡人,到了1995年有43%都能向上爬。而相比之下,2011年屬於低等收入者的城裡人,到了2013年只有20%能摘掉最底層的帽子。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20世紀90年代算是城市窮人的黃金時代的話,那今天這種好日子已經結束了。
一方面,城裡窮人越來越難走出貧困;另一方面,城裡富人的位置也坐得越來越穩。1993年~1995年,城裡的高等收入者有64%的概率能一直當富人。而到了2011年~2013年,高等收入者竟然有84%的概率能保證自己不被從富人列表中除名。
上面的數字就是說,如果你是窮人,80%的概率以後你還是窮人;如果你是富人,84%的概率以後你還是富人。一個臺灣人感嘆說:
那種奴隸化的生活(長時間工作,卻僅能勉強滿足溫飽)才是歷史的常態。過去30年社會階層的大幅流動,是歷史的不正常,現在開始回歸常態。
99%的我們,都面臨著這種大趨勢的吞噬:你的工資不變,但房價和物價卻越來越高,於是你必須花更多時間來掙錢,甚至一天做兩份工,最後成為沒有自己時間的奴隸。
總的來看,下一代青年不太可能有上一代那麼多機會。經濟增長率已經開始放緩,並且還將繼續放緩,人口增長高峰已經過去,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人的消費遠不及年輕人。
礦業、製造業、零售業、證券業……除了高科技,幾乎所有行業都不會有以前那麼高的增長率。
上一代人趕上了中國經濟起飛,還擁有依靠房地產翻身的機會,但是下一代人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你現在買入一套房子,十年後價值翻上十倍,完全是零可能。
越來越多的人將會發現,即使從小就努力學習,從很好的學校畢業,後來努力工作,但迎接他們的將是「長久的低薪、難升遷的職場、高昂的物價、買不起的房子……」。
儘管你很努力,待人友善,有公德心,但就是掙不到錢,只能在社會的底層掙扎。
老後破產
2015年,社會工作者藤田孝典調查日本的老人問題。
他發現,很多老人年輕時都拿過中產階級的薪水(400萬日元),但是現在已經淪落到社會的底層,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七老八十還要在大熱天當廉價勞工,因經濟拮据而妻離子散,唯有獨居爛屋,孤零零度過晚年。」
藤田孝典將這些老人稱為「下流老人」(底層老人)。他稱,日本的下流老人以後可能會達到1億人。要知道,日本現在的總人口也只有1.27億。
下流老人有三大特徵:
(1)收入極低,即使政府提供補助費,也難以維持健康飲食,以及一般家庭應有的生活;
(2)存款不足,老人必須提心弔膽地過活,一旦碰到突發事故或慢性病,日常已經捉襟見肘的生活,就會面臨崩潰危險;
(3)老無所依,子女連自己都養不起,更遑論贍養老人。日本不少老人因家庭破碎而長期獨居,平日缺乏與親朋鄰裡的交流,關係疏離,一旦發生意外無人照應。
在晚年失去可以依靠的人,是下流老人最悲苦的特徵。
下流老人的根源就是,錢花光了,人還沒死。日本媒體還發明了一個詞「老後破產」,這就是長壽的惡夢。
現代科技如此發達,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可是工作又積累不了財富,於是,「清貧青年,流沙中年,下流老人」就成了大多數人必然的命運歸宿。
文章來源 | GitChat 電子書
書名 |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
作者 | 阮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