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吹這部電影的實在太多,什麼最強、最霸氣、爆了...
不過也有人說這是一部大爛片,一個事情演了四遍,主旋律電影的悲哀,豆瓣點讚最多的一條一星評論:
「後悔在10月23日這麼嚴肅的致敬抗美援朝烈士的日子來看這部爛片。」
但我平心而論這部影片真的沒有好到爆,吹上天,但TA絕對不是一部爛片,絕對不是!!!
金剛川
豆瓣:6.5
故事不多贅述了,1953年抗美援朝進入終極階段,最後一戰金城戰役開始前,一支側翼部隊為了前往金城與大部隊匯合,在美軍敵機一次次的轟炸下修繕木橋渡過一條名叫金剛川的河流...
故事也就圍繞著渡橋展開——
電影前三段分別從三個視角對於這場戰爭進行描述,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共同發展了同一個情節和同一個主題。
三個視角分別是「士兵」、「對手」、「高炮連」。
第一部分士兵。
這部分更多是從這群士兵的角度引入了這個故事,也看見在朝鮮戰場上,美軍的敵機一次次掠奪,我們的戰士訓練有素,躲避隱蔽。
以鄧超飾演的高福來和李九霄的劉浩,這兩個人物代表。
連長高福來一口江西話和劉浩的四川話,倆人在戰場上因為互相聽不懂對方說話而爭執起來。
激烈的時候劉浩直接不甩這個連長吹鬍子瞪眼道:
「我聽不懂你說什麼,嘰裡呱啦嘰裡呱啦...」
這就覺得很真實,和很多字正腔圓的戰爭片不同,因為真實的戰爭就應該是五湖四海的人匯總在一起。
形形色色的家鄉口音,才匯聚成一個個單獨的個體,士兵。
第二部分對手。
很多人認為這一部分從美軍空軍的角度,並沒有把敵我矛盾激化出來,以往的對手都是非常臉譜化的,比如憎惡模樣的美國大兵,猥瑣的鬼子。
但這一次的敵人反而很有血腥,不顧命令,硬是上演了一場英雄主義,為了死去的戰友報仇。
這在我們以往的影視劇中是很少見的,畢竟戰場上我們印象裡的敵人都是面目可憎,深惡痛絕。
而這次的敵人他是有血有肉,是鮮活的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痛,特別是他把空軍帽子扔掉,戴上了騎士帽。
突然那種騎士精神就湧上來,勇者無畏。
但奇怪的是無論是準備找第二部分的圖片還是在演員列表或者是海報這個在片中佔有一部分戲份的對手演員甚至連名字都不配有。
第三部分高炮連。
前兩部分我認為更多的是為第三部分高光時刻的提供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然後就是張譯飾演的張飛和吳京飾演的關磊,這一對師徒成為這部電影比較煽情的片段。
特別是他們爭著要駐守已經暴露的高炮地,實際上只是給對方一個生的機會。
我不想誇張譯演技了因為太多人誇了,但他和老連長的第一場戲,張飛和關磊對話,眼神裡的閃爍,飄忽不定。
對老連長又怕又膽小又在乎,就這種神情一下子我就被帶進去了。
而吳京飾演的老連長因為在戰場上抽菸被貶反而徒弟現在當了他的頂頭上司,這個人物就很豐富。
而從菸絲一直到關磊死亡,張飛追著他的煙盒出神到最後在他的墳頭上點了一根煙,就從這個煙的開始到結束,實際上就一種人情的轉換。
準確的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也是我一直覺得這部戰爭電影似乎一直在和我們闡述一個道理,戰爭不是一場戰爭或者是誰的戰爭。
真正的戰爭,是一個個有血有肉鮮活的人,組成的。
為此大壯最近刷了幾部老的戰爭片以《英雄兒女》為例同樣的韓戰為背景,《英雄兒女》塑造了一個英雄王成。
為了取得勝利最經典的一句臺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由此引出了一個英雄的家庭,大公無私堅持工作的父親,養育出的輕傷不下火線病了也要戰鬥的文藝兵妹妹王芳。
而這些人物都是可以犧牲奮不顧身的正面的形象,但他們真實嗎?
當然過去的戰爭電影很多都是這樣,深化敵我矛盾,樹立英雄形象。
但那是一個所有人都甘願犧牲自我的時代
試問,我們這個時代是這樣嗎?
反觀《金剛川》,可能並沒有那麼敵對的情緒,對於敵人更多的甚至是一種無奈,是一群群士兵的個人形象。
即使張譯飾演的張飛最後那種捨身赴死的決絕,和開始為了戰爭不捨得用子彈,但為了「復仇」和美國士兵耗盡彈藥的對決。
其實不算是傳統意義的英雄形象。
他們很個人,很個體。
而這才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戰爭電影應該有的模樣。
當然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場景的單一化,好像一直在重複鏡頭,這一點我必須說一下,我覺得沒有重複鏡頭,一些看似重複的實際上是為了引入新角度的彌補。
但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因為時間的問題,這種方式的呈現很討巧。
但其實這部電影還有第四部分,橋。
為什麼我把TA留在最後,不是和前三部分比較是因為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第四部分。
TA給我的感覺很突兀,完全是按上去的主旋律情懷,人的血肉搭建起來的橋,就這種硬煽情突然和前三部分的風格截然不同,
關鍵你要知道只有三個導演,所以第四部分咳咳咳...反正我不敢多說什麼,這一部分請自行體會。
我反對戰爭,反對任何一種形式的戰爭,
因為戰爭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而死亡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