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未必!有些當了官窮到要賣妾

2020-12-26 騰訊網

有點歷史常識的朋友都知道,清代可以捐官,也就是用錢買官。但是不是買了官之後可以馬上上任?馬上大肆搜颳了?那倒未必,甚至可以說,差得遠!

清代的官,官和銜是不一樣的,有職銜,更要有實缺。也就是說,職銜是虛的,必須有實實際際的空缺,補上了才能叫當官!光有職銜沒有實缺,有名無實,只能叫候補。捐官所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個候補官!

這種候補官,根據清朝的制度,要在吏部根據職位、資格、班次,每月進行一次抽籤,抽的還不是官位,而是抽中要去那個中央部門,或者要去那個省。想免抽也行,自行指定到某處必須另行交錢,但去到還是一樣,要繼續等!

可能有人感覺,當個候補也不錯呀!大小也是個官,出外都有排場!沒錯,候補確實也是個官,問題是,按照清朝的官場制度,只有實際差使才有正式編制,才有相應的等級待遇,換言之,候補官是一分錢工資都沒有的!

那候補官什麼時候可以補上缺?慢慢等吧!排隊的多著了!清末小說《官場現形記》裡邊說:「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候補官員總有好幾萬人。」以江寧(今天南京)為例,宣統末年,各種候補官數目是:道員三百餘位,府、直隸州三百餘位,州、縣的更多,一千四百餘位,各種佐役雜職二千餘位,共計四千多!而實缺又有多少?算上各道、府、廳、州、縣,才不滿五十!二者比例為八十比一!

茫茫宦海,僧多粥少,仕途擁擠,補缺的機會有多難可想而知。或者等很多年才能補上,或是終身也補不上。所以候補當時有「災官」之稱,當這種官活受罪,如同受災一樣。在江南地區還有個說法:「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多。」大街上撞見「官老爺」的概率,和看見驢差不多。

很多候補官長期補不上缺,心情相當苦悶,據說某年元旦,開封府文武官員到巡撫衙門賀歲,巡撫出了一條對聯「開封府開印大吉,封印大吉」求對,一個候補知縣馬上就對上:「候補縣候缺無期,補缺無期。」又有個捐了低級職務的候補官,十七年補不上缺,每日只能無聊到在街巷中散步,有一次認識了一位寡婦,後來二人結為夫妻。這位候補官就自嘲說:「我總算補上缺了。」意思是補了寡婦丈夫之缺。

當了候補官,雖然沒有實缺,但大小總是一個官,體面排場總要維持的,如僱用僕人,衣服飲食,以及交際應酬都少不了,這就需要花很多錢,問題是候補官沒錢呀!怎麼辦?有些不擅於經營生計的,就搞得窮困不堪,甚至饑寒而死。清人記載裡就有很多候補官貧困不堪的記錄,很多候補州縣,窮到揭不開鍋,一家人都快要餓死了,不得已只能借高利貸,甚至賣妾,以救眼前,苟延性命,他日如何,已經顧不上了。

而另外有些為了生計,就專門想些讓人捧腹大笑的主意,《官場現形記》裡就記載了一位「磕頭道臺」,人已經40多歲了,捐道臺也20多年,被分配到湖北省,卻一直沒得到差使。

為了生計,這位候補道臺想了個主意,無論誰家有喜慶之事,也不管交情如何,認識不認識,必定將官服穿戴整齊了前去。

別人家辦喜事那天,他來得早,一般都是頭一個,戴著大紅頂子(因為加錢捐了二品頂戴,可以戴紅頂子),一來就直接向主人家磕頭,主人家看見有紅頂子的官員來磕頭,也感覺自己很有面子!

「磕頭道臺」後來漸漸有了名氣,有些不相識的也發喜帖給他,為的就是他戴紅頂子來磕頭。

這位仁兄來得早,走的卻晚。因為要替主人陪客,勸人喝酒。偏生飯量又好,有時陪完一桌還不大飽,再陪第二桌才吃飽。

「磕頭道臺」就是憑自己的官服頂戴,誰家辦喜事就去充場面,也算混個吃飽。

相關焦點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政府究竟腐敗到什麼程度?
    而清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由馬背上的民族起家,經過一步步艱苦奮戰攻城略地直至入關一統天下,依舊避免不了走向腐敗。原本名聲赫赫的八旗子弟到後期竟也「不仕、不農、不工、不商、不兵、不民」,令人可惜可嘆。清代吏治又是為何會走向腐敗糜爛的亂局呢?
  • 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明清時期「滅門知縣」真的存在嗎
    在當時,這些地方官又被老百姓們稱之為"父母官",就是百姓們希望官員能夠像父母對待孩子一般對待當地居民。 但是有一句話說得好,"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地方官作為當地幾乎可以一手遮天的地位存在。
  • 雪花銀的鑑別方法有哪些?-銀飾知識
    雪花銀是什麼銀?雪花銀的鑑別方法是什麼?雪花銀,來自雲南麗江,傳聞在明末清初雲南麗江的銀器非常有名,當時麗江的銀器主要以色澤明亮,純潔無暇,像是被賦予了玉龍雪山的靈性般,所以被稱為「雪花銀」。雪花銀在古代只是對白銀的一種稱呼,最早出自宋代語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我國古代以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中,對銀子的官方稱呼是」銀「也許」白銀「,計量單位為」兩「。清朝時期官方以」紋銀「作為銀貨幣的標準純度,即為93.5374%,全稱「戶部庫平十足紋銀」。雪花銀通常指成色較純的銀子,雪花銀按照白銀純度有兩分類:S990和S925。
  • 清朝知府由同知接任是必然嗎?哪些情況下同知無法接任知府?
    清代的地方行政體制大致可以分為省、府、縣三級,一省之長為都督或者巡撫,一府之首就是知府,官軼品級上為從四品,知府的官名為「權知府事」,顧名思義,就是全權的掌管一府的事宜,相當於當代的地級市市長兼市委書記。
  • 給清朝知府算算帳
    江湖古老相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當上三年知府,能貪十萬銀子。江湖古老又相傳:「不貪不濫,一年三萬。」即使是下手不那麼狠的地方官,一年也有三萬兩銀子的進項。清朝地方官的收入真有這麼高嗎?替他們算算帳就知道了。地方官這個概念很大,上至總督、巡撫,中至布政使、按察使,下至知府、知縣,統統都是地方官。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十萬雪花銀」,但同是地方官,大清的「道臺」們,「人氣」也是丁點不差。魯迅寫《故鄉》時,「大清」已亡了有些年頭了,可在楊二嫂這等「草民」心目中,堂堂「大清道臺」,依然承包了他們對「有錢人」的所有想像。可見「人氣」之高。而放在「買官生意」持續火爆的晚清年間,「道臺」這個官職,行情也是一路看漲,甚至到了「有價無市」的地步。好些個有錢人一擲千金,也只能買個「候補道」,也就是「等補缺」的「替補道臺」。然後就一天天板著手指頭熬,死也要過把「道臺癮」。
  • 清朝的「知府」,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這裡的「清知府」指的是「清廉的知府」,而非「清代的知府」,但是也可以看出知府一職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肥差」了。即使是在不違法亂紀的情況下,還可以聚斂這麼多的財富,這也反映了「知府」撈錢渠道之多。那麼在清代,「知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 雲南麗江之行,那個老太太終究沒能擋住雪花銀的誘惑
    導遊把大家領到了一家銀品店,並提前給大家打了預防針:「旅遊,其實就是從一個自己呆膩的地方,到了另外一個別人也呆膩的地方,把帶的錢都花光了,回去再想辦法去賺錢!」還是旁邊的一個老太太警惕性最高,她壓低聲音對我們說:「呵,他說他的,咱逛咱的……」話雖然這麼說,但是這個老太太終究沒能抵住雪花銀的誘惑。
  • 十萬兩白銀在古代屬什麼水準?說出來你別不信,就是這麼享受
    至於地域更是好區別,同樣的一兩銀子,那放在京城和偏遠地區肯定不一樣,物以稀為貴,在京城,銀子也未必值錢,可在偏遠地區,那可是有錢也難買。三:十萬兩白銀的生活水平在唐朝和宋朝,雖然一兩銀子值個幾千塊,但是由於當時白銀產量低,白銀並不是主流的流通貨幣,市場上大多還都是使用銅錢,當然,也有了紙錢的出現。白銀正式進入貨幣的流通體系那得在明清兩朝了,所以我們大多都以明清兩朝白銀來折算,當然,很多人心中有著古代一直是用白銀支付的,那是因為受到了古代小說和影視劇的影響。
  • 清代官場盛行鋪張講究排場,可為何始終奉行「官不修衙」呢?
    要是從正當、合法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大致不差,可是話又說回來,封建時代的官僚靠俸祿生活的又有多少呢,即便是清官,也多多少少有些灰色收入,要不哪來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呢?清代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歷朝歷代國家經濟總量最高的朝代,國家富裕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官員大肆貪腐。清代官員的正俸雖然很低,可是他們有著數量可觀的養廉銀以及無法計算的陋規收入。
  • 程文勝|「跑官要官」皆學問
    要當官主要路徑有兩條,一條是封建君主開科取士,這給底層學子步入廟堂提供了一條明路;另一條是官場黑暗生態的潛規則,這給不學無術、曲意逢迎、投機取巧者攀附權貴榮升進階而鋪了一條暗道。學子文人、市儈小人一起擠在官場明暗之道上,你推我搡,前赴後繼,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跑官要官」的悲喜劇。
  • 百年周星馳三大深刻之作,小官的青天夢,太平盛世能否如你所願?
    當時的周星馳並沒有想到,這部作品會成為他今後最受好評的作品之一,或許就連王晶都沒有意料到,這個有著借古鑑今的深刻電影竟然會有這麼好的效果,或許正是因為天才導演和天才演員的結合吧。比如一開始包龍星和其老爹的關於「廉」和「窮」的對話。包龍星不想當窮人,所以他為官的想法就是摒棄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包龍星對於廉潔並不看重,其實在古代因為官員的福利待遇並不好,所以當官者十有九貪,這些百姓也都心如明鏡,民諺有云:「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見當官斂財已經成為了司徒見慣之事。
  • 石鑼對石鼓,曲家出知府-曲知府其人其事
    小時候常與母親回她的娘家——伏虎柿兒埡村趙家嘴,來來去去總要經過一座小石橋,旁邊不遠處兩排房子形成一段街道。母親告訴我,說這個場因這座橋而得名,叫曲家橋,是這兒的一個知府老爺修的。這條溝上下許多人都姓曲,是曲知府的後人。長大後,在伏虎地區關於曲知府的傳說聽了不少,什麼「石鑼對石鼓,曲家出知府」,什麼「斷案如神,劍斬毒蛇」,等等,至於曲知府叫什麼名字?何處當知府?什麼朝代的事?
  • 中國古代人比近代、現代人熱衷於為官是真的嗎?為什麼?
    要說人們熱衷於為官,其實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都差不多,但相對於現代而言,古代人確實更熱衷於為官,就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時依然如此,最典型的莫過於徽商,他們經商賺錢的目的之一就是送子讀書為官。我們先來看看,人們熱衷於為官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