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歷史常識的朋友都知道,清代可以捐官,也就是用錢買官。但是不是買了官之後可以馬上上任?馬上大肆搜颳了?那倒未必,甚至可以說,差得遠!
清代的官,官和銜是不一樣的,有職銜,更要有實缺。也就是說,職銜是虛的,必須有實實際際的空缺,補上了才能叫當官!光有職銜沒有實缺,有名無實,只能叫候補。捐官所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個候補官!
這種候補官,根據清朝的制度,要在吏部根據職位、資格、班次,每月進行一次抽籤,抽的還不是官位,而是抽中要去那個中央部門,或者要去那個省。想免抽也行,自行指定到某處必須另行交錢,但去到還是一樣,要繼續等!
可能有人感覺,當個候補也不錯呀!大小也是個官,出外都有排場!沒錯,候補確實也是個官,問題是,按照清朝的官場制度,只有實際差使才有正式編制,才有相應的等級待遇,換言之,候補官是一分錢工資都沒有的!
那候補官什麼時候可以補上缺?慢慢等吧!排隊的多著了!清末小說《官場現形記》裡邊說:「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候補官員總有好幾萬人。」以江寧(今天南京)為例,宣統末年,各種候補官數目是:道員三百餘位,府、直隸州三百餘位,州、縣的更多,一千四百餘位,各種佐役雜職二千餘位,共計四千多!而實缺又有多少?算上各道、府、廳、州、縣,才不滿五十!二者比例為八十比一!
茫茫宦海,僧多粥少,仕途擁擠,補缺的機會有多難可想而知。或者等很多年才能補上,或是終身也補不上。所以候補當時有「災官」之稱,當這種官活受罪,如同受災一樣。在江南地區還有個說法:「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多。」大街上撞見「官老爺」的概率,和看見驢差不多。
很多候補官長期補不上缺,心情相當苦悶,據說某年元旦,開封府文武官員到巡撫衙門賀歲,巡撫出了一條對聯「開封府開印大吉,封印大吉」求對,一個候補知縣馬上就對上:「候補縣候缺無期,補缺無期。」又有個捐了低級職務的候補官,十七年補不上缺,每日只能無聊到在街巷中散步,有一次認識了一位寡婦,後來二人結為夫妻。這位候補官就自嘲說:「我總算補上缺了。」意思是補了寡婦丈夫之缺。
當了候補官,雖然沒有實缺,但大小總是一個官,體面排場總要維持的,如僱用僕人,衣服飲食,以及交際應酬都少不了,這就需要花很多錢,問題是候補官沒錢呀!怎麼辦?有些不擅於經營生計的,就搞得窮困不堪,甚至饑寒而死。清人記載裡就有很多候補官貧困不堪的記錄,很多候補州縣,窮到揭不開鍋,一家人都快要餓死了,不得已只能借高利貸,甚至賣妾,以救眼前,苟延性命,他日如何,已經顧不上了。
而另外有些為了生計,就專門想些讓人捧腹大笑的主意,《官場現形記》裡就記載了一位「磕頭道臺」,人已經40多歲了,捐道臺也20多年,被分配到湖北省,卻一直沒得到差使。
為了生計,這位候補道臺想了個主意,無論誰家有喜慶之事,也不管交情如何,認識不認識,必定將官服穿戴整齊了前去。
別人家辦喜事那天,他來得早,一般都是頭一個,戴著大紅頂子(因為加錢捐了二品頂戴,可以戴紅頂子),一來就直接向主人家磕頭,主人家看見有紅頂子的官員來磕頭,也感覺自己很有面子!
「磕頭道臺」後來漸漸有了名氣,有些不相識的也發喜帖給他,為的就是他戴紅頂子來磕頭。
這位仁兄來得早,走的卻晚。因為要替主人陪客,勸人喝酒。偏生飯量又好,有時陪完一桌還不大飽,再陪第二桌才吃飽。
「磕頭道臺」就是憑自己的官服頂戴,誰家辦喜事就去充場面,也算混個吃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