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演的《安家》火了, 它是改編自日版《賣房子的女人》,裡面最經典的臺詞是: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go go!
孫儷在劇裡飾演的房似錦是一名房屋中介的店長,她很不討喜,因為她在工作上很強勢、不近人情,為了開單賣房子沒有原則,連哄帶騙,甚至不惜撬走同事的單子。
按理說,她賣房能力那麼強,收入肯定不菲,可她租住在死過人的兇宅,還不如普通社畜,永遠一身普通職業裝,早上總是要吃2杯豆漿,4個包子,而且吃相很難看。
到底為什麼呢?
一個個莫名的簡訊,一個女人的出現,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底。在她強勢的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苦衷,她最大的軟肋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房似錦,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可沒想到當她和同事徐文昌聊天時,提到了自己的童年,才知多麼悲涼。
她是房家的老四,剛出生時被母親嫌棄是女兒,差點被扔進井裡淹死,所以才叫「房四井」——房家扔進井裡沒死成的老四。
家窮不給她讀書,在爺爺的幫助下,好不容易熬到畢業。工作多年,母親一打電話,張口就和她要100萬,沒有?就奪命連環call,去公司鬧,不給她留任何臉面。
她完全就是被當成提款機器,家人眼裡,房似錦的存在,不過是一個「工具」罷了。
或許她正是因為物質和愛的雙重缺失,才會看待問題異於常人。她為了賺錢不惜得罪同事,不懂得去處理人際關係,金錢方面對自己也苛刻,只因她知道:
她不光養活自己,背後還有一個像「吸血鬼」般的家庭,明知道是無底洞,卻還是甘願填補,用錢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原生家庭的烙印就像刻在骨子裡,一生都無法擺脫,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與之而做鬥爭。
只是有些人始終在原生家庭的牢籠中沉淪,比如樊勝美,而有些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極力衝破原生家庭的藩籬,比如蘇明玉。
01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在哪一刻原生家庭的傷害讓你絕望?」
有一個回答簡單卻又扎心:「過去的那些事,怎麼都還記得啊。」不是都還記得,而是一邊成長一邊拼了命的想要忘記。就在無數個日夜之後,以為把這些都忘記了時,突然的某個瞬間曾經的一切歷歷在目,令人崩潰。
美國心理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上與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的影響。」
很多人都在不經意間重複著原生家庭中的行為,或者為了逃避原生家庭的痛,刻意去做截然相反的事。
為什麼一個人的家庭,會對他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英國關係精神分析家、兒童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解釋道:
如果一個人6歲之前生活的家庭環境氣氛緊張,那麼他大腦中皮質醇的水平就會產生異常。所以一個成年人如果在童年時曾被父母虐待或者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就會關閉,使這個人要麼一直處於警戒狀態,要麼對外界的刺激變得麻木。
這將最終導致他在後續的生活中,不是對安全感極度渴望,就是對別人缺乏防範。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有可能使之成為一個受害者。
那些童年時吃不到的糖,長大後再吃到,卻早已變了味道。那些童年時得不到的愛,長大後再多的愛也填不平內心的溝壑。那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孩子,一生都掙扎在那個虛無的囚籠。
02
《圓桌派》曾經有個話題:為什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
李玫瑾教授說:我們總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就像是:什麼樣的土壤就開出什麼樣的花。
《幸福為什麼這麼難》的演講者賴佩霞,講述她受母親的影響,婚姻不幸,在生活中吃盡了苦頭。
父母離婚後,她隨母親一起生活,母親常常對她謾罵指責,和她數落父親。她自卑、沒有安全感,怨恨父親,畏懼母親。
婚姻失敗後,才醒悟到母親對她不是因為愛,而是做對自己好的事。反思自己的失敗,明白了自己也活成了當時的母親,把孩子、家庭作為了自己情緒的宣洩口。
她這樣描述:「你罵我,不是因為你愛我,而是你情緒管理不好。」
孩子是一面鏡子,在鏡中看到了父母的模樣。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歸宿。原生家庭的教育就像雨滴,一滴一滴落在孩子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
父母與孩子的朝夕相處,耳濡目染的影響,比任何東西都要強大的力量。
03
每一個身為父母的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在生命之初,給他最原始的愛。
1.生而好好養:
我們家長要清楚一個概念,「養孩子」不等於「給孩子吃飽」。「好好養孩子」也不僅僅等於「給孩子一個富足的生活」。
好好養,是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健康的成長環境,重視孩子心理與生理的雙重訴求。
對於0-3歲幼小的孩子,應當充分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在孩子啼哭時,耐心疏導,減少初識世界的焦慮感。
對於3-6歲的孩子,在滿足其生理需求的基礎上,加深對於「家庭」的歸屬感,比如可以一起裝扮臥室等。
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在「歸屬感」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平等感」,讓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是家庭中平等的一份子。就像米歇爾·歐巴馬小時候,孩子也可以參與家庭決策,這就是最好的方式。
生而好好養,使孩子成為一個平等又獨立的人。
2.生而深深愛 :
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曾經有朋友吐槽,小時候母親脾氣不好,對他要麼大吼大叫,要麼就是冷處理,導致他現在有輕度的神經衰弱。
雖然這是個例,但父母的行為與情緒肯定會對孩子有影響。熊孩子很淘氣,身為父母的我們生氣很正常。但「爆發」之前數個一二三,對孩子好,對自己也好。
也不要因為生氣不理孩子,因為忙忽視孩子,因為玩手機應付孩子。這些看似平常的事,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都是利刃,撩撥著他們脆弱敏感的神經。
3.生而好好教:
如果說「養」是一個生命得以成長的前提,「愛」是精神支柱的話,那麼教育就是讓孩子有選擇的能力以及選擇更多的可能。
但是好好教,不代表著教育花費「越貴越好」,而是給孩子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教育。就像最近刷屏的一張照片:「一張桌子,一個角落,一對父女,一夜寒風。」
河南洛寧的女孩由於要上網課家裡卻沒網,所以只能去村支部蹭網學習。
這是最好的教育嗎?顯然不是。但是這位父親沒有因沒有條件就剝奪女兒學習的權利,而是一起去尋找、創造條件。在這裡,默默陪伴,就是這位父親能力範圍內給女兒最好的教育。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我們也不能以原生家庭為藉口,而逃避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原生家庭塑造了你,但沒有鎖定你,自己的命運,始終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童年決定了我們人生初期的生活模式,但「成長」卻是我們需要一輩子去完成的事情。
擁有不完美的原生家庭,這不是我們的錯。但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無怨無悔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