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主演的電視劇《安家》火了,劇中的房似錦原名房四井,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由此,原生家庭的話題再度被熱議。很多人說,從女主房似錦的身上,看到了《歡樂頌》樊勝美、《都挺好》蘇明玉的影子,只是如此嗎?她們的身上,又何嘗沒有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對劇中人物的共情,或多或少,也是我們自己的心理投射。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這句名言,被許多人引用過,我也很喜歡它,它像警鐘一樣,喚醒了太多蒙昧的心靈。
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現有家庭的影響有多重要?
1.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
2.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人們往往是從原生家庭中學到了如何壓抑自己的感情,打擊自己,看輕自己,並且這些傾向已經深植內心。夫妻間不知不覺建立了一個互相埋怨對方的系統,藉以逃避自省,也避免去親身體驗自我。真正的枷鎖源於內心,卻將問題矛頭指向對方。
3.原生家庭的影響期限
也許一輩子難以消除。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強烈攻擊的人,終其一生都將陷入沮喪和不斷掙扎中。學會允許自己沮喪或者哭泣,讓它自由釋放,不被負面情緒壓倒,試著從另一頭解脫出來。
有段時間,大家都被孫儷新作品《安家》刷屏。劇中女主房似錦名字的背後有一個悲傷的故事,她是房家第四個孩子,差點被丟進井裡,所以叫做「房四井」,從「第四個孩子」「被扔進井裡」這樣的關鍵詞不難猜出,房似錦是生在一個怎樣的家庭裡。
「她是我媽媽,你讓我怎麼斷?」房似錦哭著對徐文昌說的這句話,實在太耳熟了,也許昨天,我們自己也剛剛這樣無可奈何地哭過、問過。娘娘孫儷在談及《安家》中房似錦的原型時也說,「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比戲劇來得更精彩,更血淋。」
「她是我媽媽,你讓我怎麼辦?」「我們是一家人,我能不管她嗎?」這樣的靈魂拷問,在很多人身上常常上演。
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所謂不幸,其實是一種看得見但未必摸得著的東西。對於平凡的家庭而言,孩子不聽話,夫妻關係不和,已是極限。對於其他家庭已發生的不幸,始終也難以感同身受。然而,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當家庭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不幸也就隨之而來。
居高不下的離婚率、頻發的未成年人輕生事件,在我看來就是家庭不幸的縮影。那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維護家庭穩定呢?《熱鍋上的家庭》十分具有參考意義。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是說心理不健康者,他們往往來自不健康的家庭心理環境。這本書告訴你,不要做熱鍋上的螞蟻,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並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把問題放在系統中看,孩子以及夫妻的問題,要放到整個家庭的分析來,是系統理論帶來的全新的思考方式。
和以往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書籍不一樣,這是一本小說式的案例,讓人得以深入的探究家庭治療的全過程,體會每個人心理變化。下面,將從「問題在哪裡?直面問題、重拾信心」三個部分,分析家庭裡常見的問題,在家庭序位和關係中成長。
提出問題:為什麼孩子出現問題,全家人都有責任?
為什麼孩子「生病」不治孩子,而是要和父母去討論他們的觀念。
中國的父母是從不在意孩子感受的,最典型的就是穿秋褲,我說我不冷,我媽覺得我冷啊。
如果說秋褲至少還代表了愛意,那放在大事上的時候:決定專業、工作、婚姻,因為他覺得那樣好、他希望我那樣。問題是:日子是我自己在過,為什麼要以他們的感受為選擇標準?然後他們覺得,這是為我好。
這真的是為你好嗎?
同樣在書中,16歲大女兒青春期叛逆,因為她的母親有很強的控制欲,什麼都管她。女兒想要離家出走,想要自殺種種問題折磨著這個家庭。表面上所有的矛盾都是由大女兒引起,其實裡面暗藏著夫妻雙方受著各自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在複製著第二個想拋棄的、原來的自己。
中國有一些俗語,比如「上梁不正下粱歪」「龍生龍,鳳生鳳」,都是說要從家庭的角度尋找原因。現在有多少家庭,為避免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和平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或互撕或暗戰,上演相愛相殺的戲碼。
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因此就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決定權和控制權,這樣的邏輯,合理嗎?你是一個活生生,有思想,有感覺的人,不是父母養的一條小寵物。這樣的「愛」,不過是控制罷了。
最可怕的事情往往都是以愛之名做的!
最可怕的事情往往都是以愛之名做的!
應該從本質上去治癒一個人,就不能把某個人從家庭中割裂出來處理,而要將他的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去幹預,去療愈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段關係。
這就是本書的意義。意識到這點後,大衛和卡羅琳不再迴避,開始直面婚姻問題。
你的家庭是否出現了這些問題呢!你是否意識到生活中的潛在問題,希望你們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推薦!!!!建議購買!!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