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今天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終其一生都在治癒

2020-12-22 歷史知心人

孫儷主演的電視劇《安家》火了,劇中的房似錦原名房四井,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由此,原生家庭的話題再度被熱議。很多人說,從女主房似錦的身上,看到了《歡樂頌》樊勝美、《都挺好》蘇明玉的影子,只是如此嗎?她們的身上,又何嘗沒有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對劇中人物的共情,或多或少,也是我們自己的心理投射。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這句名言,被許多人引用過,我也很喜歡它,它像警鐘一樣,喚醒了太多蒙昧的心靈。

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現有家庭的影響有多重要?

1.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

2.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人們往往是從原生家庭中學到了如何壓抑自己的感情,打擊自己,看輕自己,並且這些傾向已經深植內心。夫妻間不知不覺建立了一個互相埋怨對方的系統,藉以逃避自省,也避免去親身體驗自我。真正的枷鎖源於內心,卻將問題矛頭指向對方。

3.原生家庭的影響期限

也許一輩子難以消除。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強烈攻擊的人,終其一生都將陷入沮喪和不斷掙扎中。學會允許自己沮喪或者哭泣,讓它自由釋放,不被負面情緒壓倒,試著從另一頭解脫出來。

有段時間,大家都被孫儷新作品《安家》刷屏。劇中女主房似錦名字的背後有一個悲傷的故事,她是房家第四個孩子,差點被丟進井裡,所以叫做「房四井」,從「第四個孩子」「被扔進井裡」這樣的關鍵詞不難猜出,房似錦是生在一個怎樣的家庭裡。

「她是我媽媽,你讓我怎麼斷?」房似錦哭著對徐文昌說的這句話,實在太耳熟了,也許昨天,我們自己也剛剛這樣無可奈何地哭過、問過。娘娘孫儷在談及《安家》中房似錦的原型時也說,「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比戲劇來得更精彩,更血淋。」

「她是我媽媽,你讓我怎麼辦?」「我們是一家人,我能不管她嗎?」這樣的靈魂拷問,在很多人身上常常上演。

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所謂不幸,其實是一種看得見但未必摸得著的東西。對於平凡的家庭而言,孩子不聽話,夫妻關係不和,已是極限。對於其他家庭已發生的不幸,始終也難以感同身受。然而,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當家庭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不幸也就隨之而來。

居高不下的離婚率、頻發的未成年人輕生事件,在我看來就是家庭不幸的縮影。那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維護家庭穩定呢?《熱鍋上的家庭》十分具有參考意義。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是說心理不健康者,他們往往來自不健康的家庭心理環境。這本書告訴你,不要做熱鍋上的螞蟻,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並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把問題放在系統中看,孩子以及夫妻的問題,要放到整個家庭的分析來,是系統理論帶來的全新的思考方式。

和以往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書籍不一樣,這是一本小說式的案例,讓人得以深入的探究家庭治療的全過程,體會每個人心理變化。下面,將從「問題在哪裡?直面問題、重拾信心」三個部分,分析家庭裡常見的問題,在家庭序位和關係中成長。

提出問題:為什麼孩子出現問題,全家人都有責任?

為什麼孩子「生病」不治孩子,而是要和父母去討論他們的觀念。

中國的父母是從不在意孩子感受的,最典型的就是穿秋褲,我說我不冷,我媽覺得我冷啊。

如果說秋褲至少還代表了愛意,那放在大事上的時候:決定專業、工作、婚姻,因為他覺得那樣好、他希望我那樣。問題是:日子是我自己在過,為什麼要以他們的感受為選擇標準?然後他們覺得,這是為我好。

這真的是為你好嗎?

同樣在書中,16歲大女兒青春期叛逆,因為她的母親有很強的控制欲,什麼都管她。女兒想要離家出走,想要自殺種種問題折磨著這個家庭。表面上所有的矛盾都是由大女兒引起,其實裡面暗藏著夫妻雙方受著各自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在複製著第二個想拋棄的、原來的自己。

中國有一些俗語,比如「上梁不正下粱歪」「龍生龍,鳳生鳳」,都是說要從家庭的角度尋找原因。現在有多少家庭,為避免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和平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或互撕或暗戰,上演相愛相殺的戲碼。

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因此就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決定權和控制權,這樣的邏輯,合理嗎?你是一個活生生,有思想,有感覺的人,不是父母養的一條小寵物。這樣的「愛」,不過是控制罷了。

最可怕的事情往往都是以愛之名做的!

最可怕的事情往往都是以愛之名做的!

應該從本質上去治癒一個人,就不能把某個人從家庭中割裂出來處理,而要將他的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去幹預,去療愈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段關係。

這就是本書的意義。意識到這點後,大衛和卡羅琳不再迴避,開始直面婚姻問題。

你的家庭是否出現了這些問題呢!你是否意識到生活中的潛在問題,希望你們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推薦!!!!建議購買!!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楊紫崩潰大哭,揭露殘酷真相:原生家庭的「痛」,要用一生去治癒
    媽媽因為怨恨出軌的爸爸,用最惡毒的語言詛咒爸爸,常年跟女兒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導致女兒恐懼結婚,失去了愛一個人的能力……媽媽令人窒息的愛,是對女兒深深的傷害,這種傷害奪走了她的快樂和自信,讓她痛苦不堪,想要逃離這個家。《原生家庭》的作者蘇珊·福沃特用一個詞來描述「傷害型」父母——「有毒」。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他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階層,無論是經濟還是事業上都沒有能力助力孩子。其實小樓的原生家庭是最接地氣的,也是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狀態體現。還有電影《芳華》,講的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男女主角都是在家庭裡缺愛的孩子。男主劉峰為什麼要成為「活雷鋒」?這是原始家庭在他潛意識裡生根發芽,讓他嫉惡如仇卻又要求完美。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3種原生家庭,也許一生都難擺脫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可以這麼說,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多半是生活中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非耳提面命的說教。一個人從小生長的環境會影響其性格,而性格又會對人的命運起到重大作用。
  • 天王巨星一生都無法治癒童年,解開不幸原生家庭的枷鎖有多難?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治癒童年。 他曾是收入最高的巨星,後來也是負債最多的巨星。他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藝術家,但他一生都無法逃脫,不幸童年的魔爪。 5、總結麥可一次次地在複製原生家庭關係的模型,兄弟決裂、兩次婚姻無疾而終都是最好的體現。 在原生家庭中,父親約瑟夫是強者,麥可是弱者。
  • 在原生家庭受過傷害的女孩選擇原諒
    《都挺好》的蘇明玉跟《安家》的房似錦都很像,生活在物質匱乏的普通家庭裡,極度重男輕女,而最不待見她們的卻又是給他生命的母親。小時候,生存條件都被壓榨給了家裡的男孩,長大了,自己賺的錢依舊被原生家庭壓榨。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大結局要原諒他們,有些人真的不配做父母,簡直是爛尾。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我們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傷害
    之前答應給大家分享一期,關於治癒原生家庭創傷的文章,這就是原生家庭治癒系列的第一期。但是當我開始準備之後才發現,工作量遠比想像中要大。所以,當你認為自己有原生家庭創傷時,就需要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你怎麼判斷是原生家庭帶來的,而不是人性或人格特質裡人人都有的問題?比如,這單一是你和你的家庭的問題,還是整個時代性的問題?比如,創傷表現在哪裡,創傷的程度怎麼判斷,你解決和治癒路上會遇到的障礙是什麼?困難在哪裡?
  • 「原生家庭的傷害,會毀了你一生嗎」?聽聽心理師怎麼說
    那麼,今天,我想寫一篇關於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傷害的文章,而且我,就是一個原生家庭很悽慘的人。我是在單身家庭長大的孩子,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跟別的男人走了,扔下我們不管了,我沒有母愛,父親每天工作,沒時間照顧我,我真的很可憐,我好想要關愛。
  • 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大?演員孫儷曾說這輩子都不會結婚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原生家庭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這不僅僅代表我們的父母但原生家庭對她的傷害是一輩子也抹不掉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會決定一個孩子的一生,而家庭教育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塑造,最先起作用的就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朋友小魚就是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一個孩子,小時候,有一次她的父親跟人打麻將輸了很多錢,回來便找她出氣,還厲正言辭地對她說:三年內要把你弄死!那個時候的小魚還不到十歲,竟然信以為真,滿是恐懼,心裏面害怕極了。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的「悲傷」,靠「溫情」治癒
    2020夏,一部原生家庭的情感劇集再次橫空出世, 開篇就有了8.6的高分,儼然成為了下半年國產劇的爆款預定,它就是《以家人之名》。該劇緊扣現實主義,將鏡頭聚焦在了當代社會家庭的現狀,展現出了破碎原生家庭的群像和親情愛情友情的傷痕治癒。
  • 小精靈丨分享 原生家庭的傷疤要如何治癒?
    到底為什麼呢?她為了賺錢不惜得罪同事,不懂得去處理人際關係,金錢方面對自己也苛刻,只因她知道: 她不光養活自己,背後還有一個像「吸血鬼」般的家庭,明知道是無底洞,卻還是甘願填補,用錢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原生家庭的烙印就像刻在骨子裡,一生都無法擺脫,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與之而做鬥爭。
  • 《完美世界》被原生家庭傷害,生活中有多少人不知所措過一生?
    以原生家庭缺少父愛為節點,討論人生的走向最終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提示人需要自己進行自我救贖。,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又讓我想起看過的一句話:每個人的起點在原生家庭,但是轉折點卻在自己身上,我們被原生家庭傷害後也可以學著自我救贖。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以家人之名》凌霄媽媽自曝: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有多痛?
    有個回答令人格外心疼: 幸福的孩子用童年來治癒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陳婷在小女兒去世後,不堪自責與非議,遭受精神上的重壓,為求解脫,最終離家遠走。  有人問,原生家庭的傷害能被治癒嗎? 網友回答:能,但是要完全治癒,很難。 所以,父母從一開始避免原生家庭對孩子帶來傷害,就很有必要。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又該從何做起呢?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每個學校都會有心理老師、德育主任,包括分管家庭教育的校長,他們會有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項目,我是這個項目中的培訓導師之一,特別高興跟未來春藤的家長們進行分享,講一講原生家庭怎麼去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什麼是系統?
  • 從蘇明玉到房似錦,原生家庭為什麼是一道越不過的坎?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童年的債,終要用一生去償還。」很多人都在不經意間重複著原生家庭中的行為,或者為了逃避原生家庭的痛,刻意去做截然相反的事。為什麼一個人的家庭,會對他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原生家庭的傷害容易讓孩子陷入"討好型人格"其實"救贖"主題近年來聽得太多,很多人都對此有些膩煩,當有個關鍵詞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所有人也都不會覺得厭煩的詞——"家暴"。緒之告訴蓮生:"當女孩子啊,千萬不要把討好別人當成一個習慣,如果一旦你將這個當成習慣,有一天會發生靠山山塌的情況。"蓮生點點頭說:"媽媽,我一定不會忘記這句話的。"緒之為什麼要和蓮生說這些呢?這要從蓮生的原生家庭經歷說起。
  • 追《以家人為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
    最近大家是不是都在追《以家人為名》這個電視劇呢?這個電視劇是一個青春成長治癒劇,也是一個勵志劇,該劇講述了3個原生家庭有缺失的孩子組成了一個非血緣關係的家庭有人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就可以想像一下,原生家庭有多重要,有些人一生都在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劇中的凌霄、賀子秋、李尖尖他們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完美的。
  • 《都挺好》火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特別關注
    但凡是經歷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都會用這一生來和「原諒」這兩個字作鬥爭。蘇明玉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兩個同樣都是被原生家庭辜負的女孩,蘇明玉卻比樊勝美強很多。樊勝美自始至終想要考嫁個好人,才彌補原生家庭的傷害。以至她在事業上不肯拼盡全力,在愛裡委屈求全,最後依然沒有獲得內心的安寧。
  • 孫儷:如何跨過原生家庭的坎?
    房家三個孩子都是女兒,家裡人盼著生個兒子,見第四胎又是女兒,乾脆扔到井裡打算淹死,結果這個命大的孩子被爺爺救下來。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從房似錦身上,你能看到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小時候父母給予孩子的情感支持,會潛移默化進生活習慣裡,支撐孩子不斷前進。如果父母的愛不足以使孩子感到自信,終其一生,她都將寸步難行。
  • 《隱秘的角落》——我們都是被家庭傷害的人
    那為什麼朱朝陽還是會犯下錯誤呢?其實這個看似美滿的家庭早就已經千瘡百孔,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已經讓朱朝陽喘不過氣,對於父母這種仇恨的關係,朱朝陽無力改變,只能讓他們把自己變成情緒的發洩工具,母親一旦有什麼不如意就開始數落父親的不好,將朱朝陽當做自己人生唯一的希望,所以朱朝陽的成績是母親最為關注的,連去父親家裡都需要帶上成績單,這是何其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