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街舞》第三季海報
《這!就是街舞》第三季
近日在優酷視頻重磅上線
「為愛而戰」,把與困難戰鬥、
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
傳遞給每個人
——專訪燦星文化副總裁、
《這!就是街舞》總導演陸偉
中國藝術報記者 喬燕冰
▼
四位隊長領舞的隊長大秀強勢炸街,四百人大齊舞開場秀燃爆全場,傳統神話與未來科技視覺元素古今交錯,電影級畫面和賽博朋克風呈現酷炫美感,「東」「南」「西」「北」四大街道戰火再燃……
7月18日,由中國舞協指導、中國舞協街舞委員會支持,燦星製作、優酷聯合打造的街舞選拔類綜藝《這!就是街舞》第三季在優酷視頻重磅上線,重新點燃這個特殊的夏天街舞人久違的熱情,也成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街舞行業悄然「解凍」的某種信號。正如中國舞協街舞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秘書長夏銳所說,「《這!就是街舞》第三季能順利錄製播出,對於受疫情影響近乎停滯的整個中國街舞行業來說是一針很好的強心劑!」
▲ 隊長王嘉爾
▲ 隊長王一博
▲ 隊長鍾漢良
▲隊長張藝興
《這!就是街舞》首季豆瓣評分8.6分,播放量18.6億;第二季豆瓣評分8.8分,播放量21.8億,同名微博話題閱讀量314.7億,討論量1.9億,圈內圈外關注不斷話題不止,在創造了超高熱度之後,大眾期待的第三季全新登場,首期播出後豆瓣評分達9.1分,話題總閱讀量達9.3億+,上線僅21分鐘,彈幕突破10萬條,四小時彈幕總量是第二季首播同期的3.36倍,是第一季同期的11.5倍,創歷史新高。
在新的高關注度下,本季節目全新賽制玩法、選手陣容、視覺質感等全方位升級的背後有何不同追求?如何在「為愛而戰」的主題之下詮釋街舞精神?專訪燦星文化副總裁、《這!就是街舞》一至三季總導演陸偉,揭秘節目背後的故事。
記者&陸偉
Q:
《這!就是街舞》第三季為什麼鎖定「為愛而戰」主題?
A:
街舞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因為疫情而受到了重創,我們希望《這!就是街舞》第三季的播出能帶動一部分受到疫情影響、對街舞行業失去信心的舞者重拾練舞的鬥志和決心,更多家長能讓孩子繼續去培訓機構去學習和練習街舞,讓街舞行業能恢復元氣。
街舞精神除了愛與和平、尊重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Battle(鬥舞)。在過去,Battle其實是與一個很強大的對手通過舞蹈的方式去戰鬥,現在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將街舞舞者間的battle延伸到與疫情、與困難battle,去抗爭,想把這種與困難戰鬥、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傳遞給每個人。
在與選手溝通時我們也表示,這一季與之前不同,今年大家都經歷過共同的困難,我們想向大家傳遞的是街舞人的精神和能量,希望選手能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與此同時,參與者都是對手,同時也是一起戰鬥的戰友,每一個人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把節目做燃做爆,會將後續的發散效應最大化,才會影響到每一個人,而這份愛是舞者對街舞,對對手,對行業未來的愛。
Q:
頗具現實隱喻和精神象徵的開場秀就深沉地體現著這一主題的價值追求。
A:
的確,我們今年隊長大秀的環節與往年相比做了很大改變,往年的隊長大秀都是在棚內錄像,今年我們拍攝了一個類似微電影的有主題性的開頭,來鋪墊一整季的主題。今年疫情初期網上流傳一個視頻,即武漢兩棟樓的居民隔空對話,當時覺得武漢人民在疫情面前這樣樂觀的精神特別鼓舞士氣,我自己也深受感動。這個視頻就是受此啟發,一開始的鏡頭是一整個城市空蕩蕩的感覺,然後兩名舞者在兩棟高樓上隔空進行battle,雖然沒辦法面對面交流,但是舞者們對街舞的熱愛和街舞精神是不會因為疫情和距離消退的。
從第二季的冠軍舞者叶音一個人在城市裡奔跑,到四個隊長帶著自己戰隊的舞者「甦醒」,把街舞「點燃」,最後是400人的大齊舞,我們想要傳遞的寓意是,街舞把這樣積極、樂觀的正能量注入到這個城市中,迎來希望的曙光。
Q:
在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當下開啟第三季製作,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和挑戰?
A:
原計劃第三季是想打造一場世界街舞高手之間的大賽,我們在疫情發生前其實已經在很多個國家進行了一輪海選了,大概有100多位海外選手過來參加第三季節目的錄製,但是疫情暴發後就都來不了了。因為疫情原因節目製作更換了思路和主題後,我們在國內的舞者選擇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一是確實有些舞者因為各種原因沒法參加。二是因為舞蹈是需要有地方保持練習的,由於疫情,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裡,很多舞者只能在家裡小範圍練習,其身體素質和肌肉發力多少還是會受到一些影響。
意識到這點,在疫情好轉之後,我們把所有的舞者都集中到上海進行了一個月以上的舞蹈集訓,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把舞者的實力調整到最佳狀態,這也是一個客觀上的難度。第三季報名幾千人,最終選出來海選錄製有450人,並根據籍貫分為「東」「南」「西」「北」四個賽區,南方的舞者相對多一些。
Q:
較上兩季這一季隊長是全新的面孔,在選擇隊長上有何思路?
A:
讓四位新隊長加盟是希望組成耳目一新的隊長陣容,使這一季呈現不一樣的感受。事實上四位隊長的帶隊風格截然不同:王嘉爾暖心細膩,高情商hold住氣氛;王一博熱舞暖場,專業評判收穫選手好評;鍾漢良做足選手功課,領隊能力滿分;張藝興「甜鹽」兼具,三大標準精確嚴格。
在選擇隊長時首先肯定是要選跳舞比較強的,這是首要原則,再就是每個隊長都要有各自的個性和特點。四個隊長中懸念最大的可能是鍾漢良。現在的觀眾對他的舞蹈能力往往並不了解,他是能跳舞會跳舞的,可能對觀眾來說會是一個驚喜,雖然在力量上會不如年輕的舞者,但是他的「範兒」很正。同時,鍾漢良很適合做綜藝節目,他是一個情緒很外放的人,他本身是舞者出身,很珍惜每一個選手的努力和付出,這個節目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他也做了很多功課,在上海錄製期間,他利用休息時間把前兩季的節目仔仔細細看過多遍,甚至把這一季選手的名字和臉都用背臺詞的方式記下來了,很尊重節目組也很尊重每一個選手。對他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跳舞,導演組告訴他最後環節是需要四個隊長battle的時候,也跟他說過如果實在跳不了可以選擇放棄,他最後選擇了堅持跳下來,這也很讓導演組感動。
張藝興舞風偏都市編舞一些,他最初告訴我他想當隊員,不想當隊長,因他想來跳舞,後來是導演組說服了他擔任隊長。王一博本來就是復古街舞出身,很適應這種氛圍,但他檔期比較滿,是從優酷合作的電視劇裡讓出了一些檔期參加錄製的。王嘉爾也跳得很好,其實從第一季時就想邀請他,但因為他在國外有演出合約沒辦法很長時間在國內工作,這次因為疫情影響了他國外演出,我們得以邀請到他來擔任第三季的隊長。
Q:
在舞蹈類真人秀節目頻出的當下,《這!就是街舞》第三季會呈現怎樣的特色?
A:
從這檔節目來說,我們注重更多的是從能力和性格兩方面突出舞者。今年100進49的時候我在現場沒忍住哭了。因為要激發一個舞者最好狀態時,一定是給他設一個難題讓他去挑戰,挑戰完後他自己會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觀眾會感受到其中的艱難和不易,舞者的風採就凸顯出來了。
這次節目中在48小時內編35人大齊舞,其實我的心裡是沒底的,一般情況下35人大齊舞編一個月都很正常,那時我們把舞者放到一個極限環境下逼迫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他們最後做到了。但是這時候我們心裡是很難受的,雖然我們這樣設置賽制是為了讓他們突破自己,讓觀眾記住他們。這也是我自己做節目的特點。
Q:
與一些真人秀「造星」效果不同,《這!就是街舞》的高人氣和影響力也在逐漸影響著街舞文化產業鏈,也產生了《師父! 我要跳舞了》等衍生節目。
A:
從《這!就是街舞》出來的選手,有的開了自己的舞蹈機構,有的籤約了一些大的經紀公司,還有的已經開始經營自己的街舞潮牌。《這!就是街舞》也出了系列服裝,包括了帽子、服裝、服飾等周邊。其實很多舞者主觀上並不想做明星,因為做了明星後很多線下活動會受到約束。
一般做偶像的綜藝節目,參賽選手的年齡層普遍偏低,街舞的參賽選手卻通常沒那麼年輕,因為但凡能參加這個節目的舞者,20歲左右很難有好的表現,基本上要到25-30歲這個年齡區間,其舞蹈能力才能成就其在舞臺上成為一個耀眼的明星。所以街舞在後端產品開發,更多的是偏向於教育培訓和潮流服飾、周邊產品的開發。《師父!我要跳舞了》這檔少兒節目的產生,也是因為優酷希望向少兒街舞培訓的方向延展。
Q:
《這!就是街舞》從第一季走到第三季獲得越來越高的關注度並逐漸「出圈」,影響街舞藝術和文化發展的同時也一定程度滲透著當下青年文化,作為節目製作方希望節目產生怎樣的價值引導?
A:
每個節目抓的點不一樣,外界可能理解街舞是一種潮流文化,但我們節目中除了傳遞街舞是一種偏外在的潮流文化外,我理解其內在傳達的青年文化就是年輕人的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和公平,雖然可能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是我會保證在當下的環境中會有一個相對的公平。同時希望傳達的是一種團隊精神。
節目製作時也有人提議通過個人戰靠積分來取勝的方式,但是我們還是希望通過齊舞和團隊配合及團隊精神來取勝。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希望有公平的工作環境,希望有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希望有一個好的團隊,當觀眾需要這些時,在網絡上或電視上看到了就會被這種情緒感染。
END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張杰
校對:簡簡 周瑋 李汀瀅
來源:《中國藝術報》2020年7月24日
投稿:wuhanweny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