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寨子的幸福年——雲南省勐海縣曼囡村曼班三隊的脫貧之路

2020-12-28 北方網

「咚——咚——」響亮悠長的鑼聲響徹布朗山山林,「嘭——嘭——」清脆有力的鼓聲傳遍雲南省勐海縣曼囡村曼班三隊,拉祜族男女青年們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跳起優美的拉祜族舞蹈。

曼班三隊村民在晾曬稻穀。陳啟發攝

「這幾天是拉祜族寨子過年,我們村脫貧了,日子越來越好過,大家都很開心!」拉祜族青年扎培高興地說。拉祜族過的年叫拉祜擴節,許多地區拉祜族的拉祜擴節與漢族春節時間相同,布朗山上曼班三隊及周邊拉祜族寨子的拉祜擴節的時間則是在12月。過年時,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會回到村裡,頭兩天請客吃飯、親友團聚,第三天全村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中午,村民們回家吃午飯,走過乾淨整潔、三角梅盛開的村道,走進自家的杆欄式木板樓房。「以前客人少,過年只殺一頭豬。這兩年路通了,日子好過了,聯繫方便了,過年來的客人就多了,今年過年我家殺了兩頭豬,擺了4桌菜。」村民娜四坐在家裡的火塘邊,抱著小孩笑著說。

曼班三隊村民在村文化廣場上跳拉祜族舞蹈。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攝

這幾年,曼班三隊村民們過年的幸福感越來越強烈,因為寨子每年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曼班三隊是典型的拉祜族聚居村,村民們過去長期住在山林的茅草房中,靠打獵為生。後來政府建新房,幫他們兩次搬家,2003年住進了空心磚房,2009年又住進了現在的杆欄式木板樓房。但是,村民們依然窮困,2016年以前,曼班三隊水、電、路、網都未通,基本無經濟來源,全村17戶64人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們開始駐村扶貧時,全村糧食只夠吃半年,許多家庭過年沒有豬可殺,全村人都是文盲,多數人還不會說漢語。」駐村工作組組長羅志華告訴記者。

曼班三隊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在愛心超市為村民兌換物品。佐連江攝

2016年,勐海縣把曼班三隊列為「直過民族」脫貧攻堅試點村,每年加大幫扶力度,水、電、路和有線電視等陸續都通了。2018年,政府為每家修建了廚房和衝水廁所,木樓梯改成水泥樓梯,全村的生豬集中養殖。原來村裡每家樓上只有空蕩蕩的一間房,今年勐海縣總工會還出資為每家分隔了客廳和臥室。住房條件改善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習慣也跟著改變了。

羅志華駐村已有5年多,他和隊友們教村民種水稻、種茶、養豬、養蜂,與勐海茶廠、曼囡村養殖合作社等單位合作扶持村民發展種植養殖業。滴水穿石,這幾年村民們種的稻穀吃不完了,還累計賣了300多頭豬。茶葉也成了「搖錢樹」,全村種茶400多畝,每家20多畝。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00元,2018年就實現了整村脫貧。

曼班三隊拉祜族婦女在採摘茶葉。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攝

村裡還舉辦了掃盲班,現在多數村民能聽懂漢語。2019年成立的村文藝隊經常去其他村寨表演,甚至參加了全州民族團結大會的文藝表演。現在,村裡許多年輕人學會了網購和視頻直播。「全家的衣服都是我網購的,我還經常把我們跳舞唱歌的視頻發到網上。」娜四自豪地說。

相關焦點

  • 十年回首,已是滄海桑田——西雙版納州拉祜族山寨曼班三隊的脫貧...
    寨子裡,乾淨的水泥路旁有鮮花開得正豔,一群拉祜族婦女有說有笑地坐在樹蔭下剝著茶籽,幾個孩子在跑來跑去嬉戲……  曼班三隊,是「直過民族」拉祜族聚居的寨子,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委會。200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個封閉、落後的地方,村民過著久居山林、與世隔絕,不識文字、不明出身的日子。十年回首,已是滄海桑田。如今,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和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拉祜山寨築夢人——記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羅志華
    ……他每天轉寨子,檢查村民個人衛生、家庭衛生,監督他們改進,不斷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他在寨子裡養豬、種田,每天餵豬、打掃豬圈;依照科學方法種田,向村民們展示傳統勞作方式和用科學方法養殖、種植的區別,用勞動成果說明學科學、用科學的好處。
  • 【話變遷】揭開神秘面紗,看曼班三隊前世今生
    40年前 用葫蘆裝石子記工分 「最早有人到曼班三隊原址定居要追溯到1955年。」 1965年至1969年曾經作為工作隊員駐紮在曼班三隊所轄的曼囡村委會的原勐海縣衛生局幹部李貴祥回憶說,當時的第一戶居民叫做扎瓦囡,從什麼地方搬遷而來不得而知。
  • 【話變遷】揭開神秘面紗,看曼班三隊前世今生|二隊|曼班三隊|布朗...
    40年前 用葫蘆裝石子記工分「最早有人到曼班三隊原址定居要追溯到1955年。」 1965年至1969年曾經作為工作隊員駐紮在曼班三隊所轄的曼囡村委會的原勐海縣衛生局幹部李貴祥回憶說,當時的第一戶居民叫做扎瓦囡,從什麼地方搬遷而來不得而知。
  • 這些歌聲裡,流淌著2020脫貧記憶
    新華社記者何玲玲、顧小立2020年,是一首不朽的戰貧凱歌——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久困於窮,冀以小康。8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重大勝利。歲末年終,踏歌而行。
  • 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公示
    根據云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工作方案的通知》,產生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其中包括130個集體和350名個人。為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接受社會監督,現將2020年雲南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予以公示。
  • 為愛而歌:雲南拉祜族傳奇少女用歌聲把心上人唱了回來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牡帕密帕》的保護傳承基地之一,490多名村民中有200多把吉他,從六七歲的孩子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能登臺演出。全村靠唱歌跳舞獲得收入,走出了獨特的文化脫貧之路。(2019年1月攝)新華社記者謝銳佳攝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的老達保村,李娜倮和丈夫張扎思因歌聲長相廝守,用歌聲表達和見證愛情的故事,成為大家眼中的傳奇。
  • 雲南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普洱專場)
    原標題: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普洱市專場  8月10日,雲南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普洱專場),請中共普洱市委書記衛星,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杜建輝,普洱市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李英豪,西盟佤族自治縣基層扶貧幹部代表楊娜,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勐根村老達保寨脫貧群眾代表李娜倮出席發布會
  • 群眾不脫貧 企業不「收兵」——華能瀾滄江公司助力雲南脫貧攻堅戰
    同部署 同管理 同推進  由於歷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雲南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難度大,是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雲南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發展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 山區展新顏群眾唱讚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這首《頌黨恩》,如今經常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唱響。  「這首歌唱出了我們拉祜族群眾的心聲,告別了貧苦,迎來了新生活,我們要把內心的快樂和感恩都大聲唱出來!」瀾滄縣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彭娜兒說。  作為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拉祜族群眾一直生活很貧困。
  • 巖溫坎:布朗三弦彈出幸福生活
    巖溫坎居住在西雙版納勐海縣布朗山鄉曼納村,他會一門特殊的手藝,依靠這門手藝,巖溫坎去年掙了1萬2千元,再加上10畝茶葉和生豬養殖,全家8口人年收入突破9萬元。 當時,有的貧困戶認為,如果脫了貧就沒有了補貼,不能享受政策,因此都不想脫貧。巖溫坎一邊幫忙翻譯,一邊幫忙協調村民。2014年,他主動提出要給自己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 朱有勇:手把手教會拉祜族兄弟種土豆
    2020年4月7日,朱有勇專門請購物網站的人直播拉祜族人挖土豆的場面,當天挖出的25噸土豆銷售一空 雲南農業大學/供圖瀾滄縣,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這裡峰巒連綿,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98.8%的土地為山區或半山區。當地居民大部分為拉祜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裡。
  • 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組建茶葉合作社 茶農產業增收增效
    摘要:12月2日,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一直以茶產業為支柱產業。為拓寬銷路,幫助茶農增收,當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茶農」的方式,建立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此舉以合作社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 片片葉葉總關情 上海以茶為媒助力脫貧攻堅
    新華網上海10月25日電(王佳雯)「我們八角亭普洱茶的原料,來自於勐海縣貧困山區的茶農;每賣出一個266元的茶餅,還會向扶貧基金捐出30元。」雲南雲墾茶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陳勝軍說。  正在舉行的第十七屆上海茶博會以助力決勝脫貧攻堅之年為主線,首次設立扶貧展區,重點支持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雲南等產茶區參展,全產業鏈介入幫扶,賦予貧困地區小小一片茶葉更高品質和更多價值。
  • 保山14個集體22名個人上榜雲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全名單!
    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表彰雲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的決定(2020年12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雲南瀾滄老達保村,熱情音樂人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藝
    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位於普洱市瀾滄縣的東南部,是個典型的拉祜族村寨,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牡帕密帕》的傳承基地之一。在這裡可以充分體會到少數民族那種"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