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在臺灣南部漁村裡長大,因為和鄉村、泥土的關係,她出任臺灣「文化部長」後作出的第一個決策就是文化「泥土化:「如果我是一個在都市長大的孩子,我根本不會意識到城鄉的距離。」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我要求我各層的主管,作為文化資源的再分配者,問一下自己:在臺北核心最富裕的區,一個12歲的孩子;跟在臺東山區裡、部落裡的原住民,同樣12歲大的孩子,他們之間享受的文化資源落差有多大?——龍應臺
2013年11月23日,臺灣金馬獎就要50歲了。在第50屆金馬獎提名名單上,臺灣本土電影出現率不超過三分之一。金馬獎執委會計劃把過去50年的金馬影帝、影后聚攏一堂,臺灣人在數量上也談不上優勢。
「金馬獎就是要六親不認。」在臺灣「文化部長」任上行走了近兩年,2013年11月,龍應臺坐在南方周末記者面前,笑容和喜好都沒變——依舊討厭電視拍攝。
但她很難不出現在電視上。每年秋季開始的臺灣「部門質詢」還在進行,2013年11月20日即將通過最艱苦的一道關卡:立法院質詢。即使在這樣的檔口,11月8日下午兩點四十分,龍應臺仍然來到香港,專門為「臺灣月」站臺。
「臺灣月」每年一次,由臺灣文化部門在香港專門設立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旨在把臺灣的藝文項目在一個月內集中展示給香港市民。2013年是「臺灣月」的第八個年頭,但在「龍部長」手裡,這是第二次。每次「臺灣月」,龍應臺都會來香港親自推廣臺灣文化。
2013年「臺灣月」的主題是「野臺灣」,10個劇團31場演出來到香港。龍應臺親自去看了三場——其中兩場在露天。就在維多利亞港旁邊的香港文化藝術中心廣場上,小雨淅淅瀝瀝,席地而坐的一千多位觀眾們套著一次性雨衣,沒有挪動。
沒人知道廣場後幾排的階梯上,坐著龍應臺。直到演出結束,主持人上臺感謝,龍應臺才起身,沒穿雨衣、沒有打傘,白襯衫黑褲子齊耳發,向所有人致意。人群中略有騷動,有人用粵語小聲說:譁,真的是龍應臺。
可這很難為幾天後的「立法院」質詢上加分。立法院和在野黨總是不斷敲打龍應臺:「部長,你應該讓人民『有感』。」所謂有感,用大陸語彙解釋,就是「政績工程」。可龍應臺花了兩年工夫,在調整和理順「文化部」這個混雜著「新聞局」、「文建委」,還有各種博物館、文物機構的「大部制」。
另外一部分工夫,龍應臺花在了像「臺灣月」這樣,讓臺灣文化「國際化」的努力上。而「立法院」和在野黨們火力兇猛:「你們『文化部』為什麼要編那麼多的預算在和大陸的交流上?」
臺灣和大陸都應該焦慮南方周末:香港電影,如果不北上,票房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死胡同,臺灣電影業也有這種焦慮嗎?
龍應臺:臺灣也有比較大的憂慮。一方面,希望全面地進入大陸;另一方面,很多臺灣導演因為大陸的審批制度,不得不放棄大陸市場。
我們從劇本到完成一個電影,從燈光、音樂、服裝、行銷,直到放映,其中有些鏈條是我們不太在行的。比如特效技術我們就很弱。
通過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ECFA),我們跟大陸談判,包括電影配額、電影合作、合拍;包括演員、藝人的工作權;包括我們讓不讓你來到臺灣來經營電影院,如果來的話,是什麼樣的,是合資還是獨資,如果是合資的話是什麼樣的比例。
這中間的苦惱很大,一些人想要去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