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親不認,粉身碎骨 對話臺灣「文化部」部長龍應臺

2021-01-12 南方周末

龍應臺在臺灣南部漁村裡長大,因為和鄉村、泥土的關係,她出任臺灣「文化部長」後作出的第一個決策就是文化「泥土化:「如果我是一個在都市長大的孩子,我根本不會意識到城鄉的距離。」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我要求我各層的主管,作為文化資源的再分配者,問一下自己:在臺北核心最富裕的區,一個12歲的孩子;跟在臺東山區裡、部落裡的原住民,同樣12歲大的孩子,他們之間享受的文化資源落差有多大?——龍應臺

2013年11月23日,臺灣金馬獎就要50歲了。在第50屆金馬獎提名名單上,臺灣本土電影出現率不超過三分之一。金馬獎執委會計劃把過去50年的金馬影帝、影后聚攏一堂,臺灣人在數量上也談不上優勢。

「金馬獎就是要六親不認。」在臺灣「文化部長」任上行走了近兩年,2013年11月,龍應臺坐在南方周末記者面前,笑容和喜好都沒變——依舊討厭電視拍攝。

但她很難不出現在電視上。每年秋季開始的臺灣「部門質詢」還在進行,2013年11月20日即將通過最艱苦的一道關卡:立法院質詢。即使在這樣的檔口,11月8日下午兩點四十分,龍應臺仍然來到香港,專門為「臺灣月」站臺。

「臺灣月」每年一次,由臺灣文化部門在香港專門設立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旨在把臺灣的藝文項目在一個月內集中展示給香港市民。2013年是「臺灣月」的第八個年頭,但在「龍部長」手裡,這是第二次。每次「臺灣月」,龍應臺都會來香港親自推廣臺灣文化。

2013年「臺灣月」的主題是「野臺灣」,10個劇團31場演出來到香港。龍應臺親自去看了三場——其中兩場在露天。就在維多利亞港旁邊的香港文化藝術中心廣場上,小雨淅淅瀝瀝,席地而坐的一千多位觀眾們套著一次性雨衣,沒有挪動。

沒人知道廣場後幾排的階梯上,坐著龍應臺。直到演出結束,主持人上臺感謝,龍應臺才起身,沒穿雨衣、沒有打傘,白襯衫黑褲子齊耳發,向所有人致意。人群中略有騷動,有人用粵語小聲說:譁,真的是龍應臺。

可這很難為幾天後的「立法院」質詢上加分。立法院和在野黨總是不斷敲打龍應臺:「部長,你應該讓人民『有感』。」所謂有感,用大陸語彙解釋,就是「政績工程」。可龍應臺花了兩年工夫,在調整和理順「文化部」這個混雜著「新聞局」、「文建委」,還有各種博物館、文物機構的「大部制」。

另外一部分工夫,龍應臺花在了像「臺灣月」這樣,讓臺灣文化「國際化」的努力上。而「立法院」和在野黨們火力兇猛:「你們『文化部』為什麼要編那麼多的預算在和大陸的交流上?」

臺灣和大陸都應該焦慮

南方周末:香港電影,如果不北上,票房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死胡同,臺灣電影業也有這種焦慮嗎?

龍應臺:臺灣也有比較大的憂慮。一方面,希望全面地進入大陸;另一方面,很多臺灣導演因為大陸的審批制度,不得不放棄大陸市場。

我們從劇本到完成一個電影,從燈光、音樂、服裝、行銷,直到放映,其中有些鏈條是我們不太在行的。比如特效技術我們就很弱。

通過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ECFA),我們跟大陸談判,包括電影配額、電影合作、合拍;包括演員、藝人的工作權;包括我們讓不讓你來到臺灣來經營電影院,如果來的話,是什麼樣的,是合資還是獨資,如果是合資的話是什麼樣的比例。

這中間的苦惱很大,一些人想要去適應

相關焦點

  • 請辭臺「文化部部長」,龍應臺這1000天做了什麼?
    2014年1月15日,臺灣當局「文化部」將搬至新莊合署辦公大樓,龍應臺(右)在辦公室整理文件行李準備搬遷事宜。法國當地時間18日晚間,龍應臺於巴黎主持第17屆臺灣地區與法國文化獎頒獎典禮。當月22日,龍應臺轉往英國,期間在倫敦大學、劍橋大學舉行2場公開英文演講。2013年5月22日,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龍應臺在報告臺當局「文化部」成立一周年之際,被問到是否會後悔當部長時表示:「每天會、當然會」。這一回答引發議論和聯想。
  • 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文化很難靠政策打造出來
    在臺灣,龍應臺似乎跟文化劃上了等號。她是知名文化人,也是臺灣如今的「文化部部長」,也曾經是臺北市的「文化局局長」。中國人常講「學而優則仕」,在她身上確實得到了明顯印證。龍應臺的影響力從何而來?1984年,她在《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華人社會熱烈迴響;來年正式結集成書後,在短短21天內再版24次,成為19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她當時批判臺灣的執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誠實是第一原則」,一句話就刺破了臺灣虛偽的政壇結構,詩人余光中當時稱她颳起了「龍捲風」。但文化很難量化。作為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的親信,「文化明星」龍應臺一路都被質疑。
  • 龍應臺辭任臺灣「文化部長」:帶理想入閣 痛苦而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行政院長」江宜樺為敗選請辭獲準,江「內閣」將在今天總辭,「閣員」動向也受到矚目。據了解,被視為指標的「文化部長」龍應臺,在選前即已向江遞出書面辭呈,不論未來由誰「組閣」,龍應臺將不會回到「內閣」,結束一千天的「文化部長」任期。
  • 龍應臺:自由不自由都是我的選擇
  • 臺輔導金電影現「統一中國」 綠委質問龍應臺
    【環球網綜合報導】香港「中評社」報導,民進黨「立委」許智傑25日在臺「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質詢指出,臺片《搶救阿爸》獲得臺灣「文化部」新臺幣400萬元輔導金補助,但片中卻出現「統一中國」的字眼,如果未來臺灣電影都是宣傳「統一中國」可以接受嗎?臺「文化部長」龍應臺則說「我可以接受啊,只是政治宣導片,拿到臺灣播放一定沒有票房。」
  • 龍應臺執意提名親綠人士任公視董事長
    第五屆公視董監事審查會今天登場,傳出臺灣「文化部」為求現任公視董事長趙雅麗與員工代表程宗明順利過關,有意與在野黨條件交換,承諾將董事長寶座讓給已故民進黨「立委」盧修一之妻、前「文建會主委」陳鬱秀。
  • 龍應臺,你為什麼辭職
    澎湃新聞記者 張昕然 實習生 白帆12月1日下午2點,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發布辭職聲明
  • 龍應臺的官場
    龍應臺對我說。這些觀念即使在「文化部」,也需要慢慢培養。可彼岸的文化與此在的生活匹配嗎?在這個女性都會拖著長音嗲嗲說「是—」、開計程車的男性習慣被稱「先生」而非「師傅」的地方,路人忽遇邀舞是什麼反應?機要秘書鄧宗德告訴我,成人通常會害羞,若是一對小情侶,女的開跳,男的會跟隨。
  • 【今日看點】龍應臺的政治遺產是什麼?
    在臺灣《商業周刊》一篇名為《龍應臺官場掙扎一千天》的報導中,龍應臺這樣回顧為官三年:「我當年完全不知道,這艱難的程度超過想像!」上任第一個月,因為「議員」陳淑華質疑她不是臺灣人,她高舉右手大喊「我抗議」的驚人之舉,大大撼動臺灣政壇。外界不了解的是,龍應臺磨合了三年,怎麼還是學不會政壇上那套打躬作揖的規則。「如果是作家龍應臺,早就拂袖而去了!」說到激動處,龍應臺手握拳頭。
  • 龍應臺港大演講 稱臺灣電視報導的非真實臺灣
    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容納千人的陸佑堂現場為之滿座。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林採韻攝  中新網12月3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龍應臺1日在香港大學進行演講,呼籲現場觀眾尤其是電腦前的大陸網友,不要全然相信臺灣電視新聞中的報導,那不是臺灣的真相,她強調臺灣對華人世界最大貢獻,在於實踐與開拓,她還認為臺灣和香港可以在各方面多接觸。  龍應臺演講時可容納千人的陸佑堂坐無虛席,好友林青霞、嚴長壽現身席中。
  • 龍應臺到底是什麼貨色?
    龍應臺,曾經的臺灣省「文化部長」、以心靈雞湯起家的女作家。今天,我就是想給大家展示展示,這個龍大媽,是個什麼樣的人。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
    據臺媒報導,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也推出自己的新書《傾聽》。書中,龍應臺直言,「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現象,以為自己代表正義的一方,不屑於去了解大陸進步的一面」。臺灣現在太容易暴怒,需要冷靜傾聽。龍應臺同樣認為,在大陸,因為經濟力的快速崛起,還不習慣深思的網民變成了「簡單的自大狂」。
  • 龍應臺香港大學《我的香港,我的臺灣》
    地點:香港大學陸佑堂時間:2012年12月1日晚間7時主講人:龍應臺 徐立之校長:敬愛的龍部長應臺,各位嘉賓,各位朋友,今天很高興可以在這裡,再次歡迎應臺到陸佑堂。應臺曾經說過,香港是她鍾愛的城市,港大給她安身立言的環境,香港的經驗使她的視野更為開闊,所以她對香港充滿了感恩。其實香港人的感覺,對於應臺、龍部長對港大的厚愛,也是充滿了感恩,所以讓我們在這裡聽聽應臺、龍部長,對香港、對臺灣,特別是在文化建設方面,有一些甚麼新的感受和她的想法。應臺,請!
  • 《目送》:龍應臺,你為什麼不生氣了?
    年輕時活得像唐朝女子,熱烈豐富;完成新書《目送》的她又宛如步入了宋代,風輕雲淡,重重滄桑在臉上,遮不住。今天,讀茶薦書和您一起走進《目送》。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極大影響。1974年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1999年,龍應臺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臺灣「文化部長」。
  • 臺灣公視董事會難產934天終於誕生
    臺灣公視董事會難產934天終於誕生 2013年06月26日 07:2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公視董事會仍難產 上屆董事會已延任777天
    臺灣公視董事會仍難產 上屆董事會已延任777天 2013年01月19日 09:34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作家龍應臺:反對之前,我們有沒有認真傾聽?
    從臺灣「文化部長」位卸任的龍應臺現在每天的生活包括:運動、騎單車、學古箏、看國際新聞、跟貓玩耍…… (聯合晚報供圖)直面自己的懦弱
  •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部長通道"都說了啥?|高層
    1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文化部部長雒樹剛會前在經過「部長通道」時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 【文化部部長交接儀式完成】新任部長雒樹剛:努力做到知之深、信之篤、行之實
  • 臺灣女星掌摑「文化部長」後登門致歉 恐最高面臨3年有期徒刑
    【綜合/觀察者網 阮佳琪】 日前,臺灣資深藝人鄭惠中因不滿臺「文化部長」鄭麗君推動「去蔣化」,在餐會上掌摑鄭麗君。事後鄭慧中召開記者會,為「打人」行為表達歉意,但堅稱抗議「去蔣化」。 23日上午,鄭慧中前往「文化部」向鄭麗君親自致歉,下午又應臺北地檢署傳喚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