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紅與黑(上)

2021-03-01 好文拾遺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就希望藉助個人的努力與奮鬥躋身上流社會。

在法國與瑞士接壤的維立葉爾城,坐落在山坡上,美麗的杜伯河繞城而過,河岸上矗立著許多鋸木廠。 市長德瑞那是個出身貴族,在扣上掛滿勳章的人。

他五十歲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園,他的妻子是最有錢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辦到嚴格地收討他人的欠債,當他自己欠人家的債時,他愈遲還愈好」。在這座城市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貧民寄養所所長——哇列諾先生。他花了一萬到一萬兩千法郎才弄到這個職位,他體格強壯棕紅色的臉,黑而精粗的小鬍子,在別人眼中他是個美男子,連市長都懼他三分。但市長為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決心請一個家庭教師。 木匠索黑爾的兒子於連,由於精通拉丁文,被選作市長家的家庭教師。他約十八九歲,長得文弱清秀,兩隻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寧靜時,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輝,又象是熟思和探尋的樣子,但一瞬間,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於他整天抱著書本不放,不願做力氣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棄與怨恨,經常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毒打。他小時瘋狂地崇拜拿破崙,渴望像拿破崙那樣身佩長劍,做世界的主人。認為拿破崙「由一個既卑微又窮困的下級軍官,只靠他身佩的長劍,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後來他又想當神父,因為「如今我們眼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萬法郎的薪俸。這就是說他們能拿到十萬法郎,三倍於拿破崙當時手下的著名的大將的收入。」於是,他投拜在神父西朗的門下,鑽研起神學來。他仗著驚人的好記性把一本拉丁文《聖經》全背下來,這事轟動了全城。

市長的年輕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長大的,對像她丈夫那樣庸俗粗魯的男人,打心底裡感到厭惡。由於沒有愛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養3 個孩子身上。她認為男人「除了金錢、權勢、勳章的貪慾以外,對於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於連想像為一個滿面汙垢的鄉下佬,誰知見面時卻大出她的意料:面前這個年輕人竟是這樣白皙,眼睛又這樣溫柔動人。以為他「實際上是一個少女」故意假扮男裝。她對於連產生好感,甚至覺得「只有在這個少年教士的心裡,才有慷慨、高尚、仁愛」。瑞那夫人的女僕愛麗沙也愛上了於連,愛麗沙得到了一筆遺產,要西郎神父轉達她對於連的愛慕,於連拒絕了女僕愛麗沙的愛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裡異常高興,一股幸福的流泉瀉落在她的心海裡,她發覺自己對他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一種感情。 夏天市長一家搬到凡尼鎮鄉下花園別墅居住,晚上乘涼的時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樹下,於連無意間觸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縮回去了,於連以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決心必須握住這隻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於連偷偷地緊握著,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愛情與道德責任折騰得一夜未合眼。她決定用冷淡的態度去對待於連。可是當於連不在家時,她又忍不住對他的思念。而於連也變得更大膽,他在心裡暗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了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

深夜2 點闖進了她的房裡。開始,她對於連的無禮行為很生氣,但當她看到「他兩眼充滿眼淚」時,便同情起他來。她暗想,如果在10年前能愛上於連該多好。不過,在於連的心裡則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他的愛完全是出於一種野心,一種因佔有欲而產生的狂熱。他那樣貧窮,能夠得到這麼高貴、這麼美麗的婦人,已經是上天的恩賜了。

不久,皇帝駕臨維立葉爾,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於連被聘當上了儀仗隊隊員,使他有在公眾面前大出風頭的機會。迎駕期間,於連作為陪祭教士參加瞻拜聖骸典禮。之後,他對木爾侯爵的侄子、年輕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輕就有顯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睞,暗下決心「寧願受宗教的制裁,也要達到令美人羨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愛的兒子病危,她認為這是上帝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的一種懲罰,她陷入了可怕的懺悔裡。這時,愛麗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訴了哇列諾先生,他早先曾貪戀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機給市長寫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長擔心如果把妻子趕出家門,自己將失去一大筆遺產,而且也有損於自己的名譽,採取「只懷疑而不證實」的辦法。但在這座城市裡,街談巷議對瑞那夫人和於連卻越來越不利。一次愛麗沙向西朗神父懺悔時,又談出於連與瑞那夫人的秘密關係。關心於連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貝尚松神學院進修。告別後的第三天夜裡,於連又冒險趕回維立葉爾,與瑞那夫人見面,此時的瑞那夫人由於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樣了。

貝尚松是法國一座古城,城牆高大。初到神學院,那門上的鐵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們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於連感到恐怖。院長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識,因此對於連特別關照。他對於連說:「嘻笑就是虛偽的舞臺」。

在321個學生中,絕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於連自信會迅速獲得成功。他悄悄對自己說:「在拿破崙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由於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院長竟讓他當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教師。

但神學院是個偽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墮入了憂鬱之中。彼拉院長受到排擠辭職不幹了,並介紹於連為木爾侯爵的秘書。彼拉神父專門給他介紹侯爵一家他說「你要十分注意,一個象我們這種行業的人,只有靠這些大人先生們才有前途……在這樣一個社會裡,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註定的了」。

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對十分靈活的眼睛,頭上帶有金色假髮。他是個極端保皇黨人,法國大革命時,他逃亡國外,王朝復闢後,他在朝中取得了顯赫的地位。於連每天的工作就是為他抄寫稿件和公文,侯爵對於連十分滿意,派他去管理自己兩個省的田莊,還負責自己與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間的訴訟通訊,後又派他到倫敦去搞外交,贈給他一枚十字勳章,這使於連感到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於連在貴族社會的薰陶下,很快學會了巴黎上流社會的藝術,成了一個花花公子,甚至在木爾小姐的眼裡,他也已脫了外省青年的土氣。木爾小姐名叫瑪特爾,是一個有金慄色頭髮,體態勻稱,非常秀麗的姑娘,但「這雙眼睛透露出一種內心可怕的冷酷」。她讀過許多浪漫主義愛情小說,並被3 世紀前一段家史所激動:她的祖先木爾是皇后瑪嘉瑞特的情夫,被國王處死後,皇后向劊子手買下了他的頭,在深夜裡親自把它埋葬在蒙馬特山腳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這種為愛情而敢冒大不韙的精神,她的名字瑪特爾就是皇后的愛稱。

起初,於連並不愛瑪特爾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瑪特爾也知道於連出身低微,但她懷著一種「我敢於戀愛一個社會地位離我那樣遙遠的人,已算是偉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義感情,因此,她在花園裡主動挽著於連的胳膊,還主動給他寫信宣布愛情。為了考驗於連的膽量,她要於連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間去。於連照樣做了,當晚她就委身於他了,過後瑪特爾很快就後悔了 。 一次,他們在圖書室相遇,她邊哭邊對於連說:「我恨我委身於第一個來到的人」於連感到痛苦,他摘下掛在牆上的一把古劍要殺死她,瑪特爾一點都不害怕反而驕傲地走到於連面前,她認為於連愛她已經愛到要殺了她的程度,便又與他好起來。夜裡於連再次爬進她的房間,她請求於連做她的「主人」,自己將永遠做他的奴隸,表示要永遠服從他。可是,只要於連稍許表露出愛慕的意思,她又轉為憤怒,毫不掩飾的侮辱他,並公開宣布不再愛他。

因為於連的記憶力很好,木爾侯爵讓他列席一次保王黨人的秘密會議,會上有政府首相、紅衣主教、將軍。會後,木爾侯爵讓於連把記在心裡的會議記錄冒著生命危險帶到國外去。在驛站換馬時,差點被敵方殺害,幸好他機警地逃脫了,與外國使節接上了頭,然後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兒他遇到俄國柯哈莎夫王子,他是個情場老手,於連便把自己的愛情苦惱講給他聽,他建議於連假裝去追求另一個女性,以達到降伏瑪特爾的目的,並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書交給她,「把這些信轉抄一份寄給你所選定的女性,這個女性必須是瞧你不起的對方的熟人。」 於連回到巴黎後,將這些情書一封封寄給元帥夫人,元帥夫人受了感動,給於連回信,瑪特爾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於連的腳下,求他愛她,於連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看呀!這個驕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腳下了!」。不久,瑪特爾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寫信告訴父親,要他原諒於連,並成全他們的婚事。侯爵在愛女堅持下,一再讓步。先是給了他們一份田產,準備讓他們結婚後搬到田莊去住。隨後,又給於連寄去一張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授予貴族稱號。

於連在驃騎兵駐地穿上軍官制服,陶醉在個人野心滿足的快樂中,「由於恩寵,剛剛才作了二天的中尉,他已經在盤算好至遲有象過去的大將軍一樣,在三十歲上,就能做到司令,那麼到二十三歲,就應該在中尉以上。他只想到他的榮譽和他的兒子。」這時,他突然收到了瑪特爾寄來的急信。信中說:一切都完了。於連急忙回去,原來瑞那夫人給木爾侯爵寫信揭露了他們原先的關係。這時惱羞成怒的於連立即跳上去維拉葉爾的馬車,買了一支手槍,隨即趕到教堂,向正在禱告的瑞那夫人連發兩槍,夫人當場中槍倒地。 於連因開槍殺人被捕了。

入獄後,他頭腦冷靜下來,對自己行為感到悔恨和恥辱。他意識到野心已經破滅,但死對他並不可怕。瑞那夫人受了槍傷並沒有死。稍愈後,她買通獄吏,免得於連受虐待。於連知道後痛哭流涕。瑪特爾也從巴黎趕來探監,為營救於連四處奔走,於連對此並不感動,只覺得憤怒。公審的時候,於連當眾宣稱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賜,他說:「我決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階級的人。」結果法庭宣布於連犯了蓄謀殺人罪,判處死刑。 瑞那夫人不顧一切前去探監。

於連這才知道,她給侯爵的那封信,是由聽她懺悔的教士起草並強迫她寫的。於連和瑞那夫人彼此饒恕了,他拒絕上訴,也拒絕做臨終禱告,以示對封建貴族階級專制的抗議。在一個晴和的日子裡,於連走上了斷頭臺。瑪特爾買下了他的頭顱,按照她敬仰的瑪嘉瑞特皇后的方式,親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頭顱。至於瑞那夫人,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抱吻著她的兒子,也離開了人間。

創作背景

《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故事據悉是採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在拿破崙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渠道(一說是輪盤上的紅色與黑色)。

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時,拿破崙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他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崙未竟的事業。他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崙的偉大,鞭撻復闢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徵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徵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闢王朝。

人物介紹

於連

於連出身於木匠家庭,地位地下,常受人歧視,即使在家裡也經常受到父親和哥哥的打罵。但由於他從小就跟隨一位外科醫生,在他那裡,於連學到很多知識,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智慧,同時受到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精神的影響,確立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識與平等意識。而他生活的年代卻是波旁王朝復闢時期,這是一個一切都由地位和財富決定的年代因此社會地位低下的他決心出人頭地,躋身上流社會。可以說他是19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奮鬥一者的典型。

於連形象的最大魅力就在於他的矛盾性,是典型的圓形人物,具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既反映了法國當時同階級的人物的共性,又帶有自己鮮明生動的個性。他的性格複雜、矛盾,有一切人共有的兩而性,體現人性的光輝,但有一個性格軸心即確立自我,可謂是具有典型的藝術魅力和審關效果。他的性格呈現出四組矛盾的方面,體現人的內心深處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特徵,具有豐富多彩的生命內涵。而這個形象也有其真實性,代表了法國及全人類的特徵,含有深刻的歷史意蘊。 

有些讀者會感到奇怪,為何於連拒絕辯護上訴,主動赴死。實際上,當時於連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這樣,於連就必須挺身赴死。

於連選擇了死亡。正是對於死的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司湯達所塑造的這個叛逆性格的完整性。

從表面上看,於連蔑視當時法國社會的一切道德規範。但他所踐踏的,卻是在那個腐敗社會中,人們僅僅掛在口頭上、誰也沒有意願真正遵守的虛偽的道德信條。於連是一個大膽的說謊者,但這是因為欺騙和謊言已經成為那個腐敗社會中人人藉以謀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稱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顯貴們正是在「為社會服務,為公眾獻身」的招牌下,為自己及家族肆無忌憚地謀取私利。 

德·瑞那夫人

德·瑞那夫人十六歲就嫁給了庸俗猥瑣的德·瑞那先生,每當她向丈夫訴說冷暖病痛時,她丈夫總以粗魯的笑聲作為回答,因為在他看來「女人這個機器,老是有東西需要修補。」這種態度常使夫人感到憎恨。於連的出現喚醒了德。瑞那夫人心底的情愛的本能。於連俊秀的外貌吸引著她,於連的知識、溫柔打動著她,心中充滿了少女般的狂熱的情感。在她眼裡沒有世俗的出身、門第、血統,她眼中的於連「又高貴又傲慢的心靈裡有著迷人心魂的光輝」,終於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情感,投入熱戀中。她忽而擔心於連不愛自己;忽而為宗教觀念所束縛,懷疑自己的行為;忽而又想收買身邊的女僕,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秘密,永遠保持這份屬於自己的天地。 

瑪特爾

瑪特爾小姐有著高貴的社會地位,性格上單純、熱烈、反叛。瑪特爾對生活的追求更多地表現出執著和義無返顧。她的壓力不是來自已婚婦女的偷情,而是社會地位的懸殊。儘管於連出身低微,但她喜歡於連的傲慢,平民青年的才幹、機敏、野心,以及他身上流露出的不可抑制的丹東精神,搗毀了瑪特爾小姐的傲慢心理。瑪特爾小姐久困於上流社會,名和利對她已沒有吸引力,於連的出現使她感到欣喜,她希望得到的是暢飲生活暢飲愛情。因此在她身上沒有有意的阿訣奉承,違心的溜須拍馬,在愛情追求過程中沒有恐懼和擔心,有的是興奮、熱情、快樂。瑪特爾對生活愛情的追求和渴望是一個人人性的正常要求,無論是父母的反對還是教會的檢舉揭發信,都不能改變她的執著。甚至願意拋棄自己的貴族地位、金錢,與於連私奔。瑪特爾以其特有的固執、傲慢堅持自己的追求。

作品主題

小說對於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闢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

小說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紀事」,實際上讀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和現實狀況。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闢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作者用它長期以來對復闢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繫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闢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

《紅與黑》雖然寫的是主人公於連一生奮鬥的過程和其浪漫的愛情故事,但它把具有童大意義的社會題材作為結構小說橫縱經緯的重要因素,並使之成為主人公活動的典裡社會環境和依據,因而充分顯示了它的現實主義藝術方向。小說比較深刻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社會現實。小說中寫到了拿破崙熱烈而奔放的時代,新興資產階級的日益發展和繁榮,以及法國幾十萬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戰爭的強烈願望。小說中也再現了波旁王朝復闢後,耶穌會和修道會獨攬大權,肆虐橫行,以及保王黨和反動教會如何沆瀣一氣,視人民為敵的殘酷現實。更重要的是,小說中還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滅前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以及資產階級自由黨企圖東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小說描寫的於連個人奮鬥的悲劇,這在波旁王朝復闢時期是極為慣見的社會現象。波旁王朝復闢後,許多小資產階級青年失去了拿破崙時代靠個人天賦晉官加爵的機會。他們去等級森嚴的巴黎進行個人奮鬥,但只有少數人成功了。大多數人卻失敗了。這就是王朝復闢後整整一代小資產階級平民的現實遭遇,於連的悲劇也正是這樣一出富於時代特徵的悲劇。

藝術特色

《紅與黑》打破了學院古典主義因循守舊、向中世紀和古希臘古羅馬取材的清規戒律,把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引入小說,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並創了先河。

散文化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試驗了一種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和結構形式。

首先說散文化敘事風格。所謂散文化敘事風格,在司湯達看來,主要是敘事風格上的自然與質樸,而非修辭學意義上的浮誇與修飾。從《紅與黑》的藝術實踐上看,無論小說的描寫還是敘述,或者人物對話,基本上都體現出這一風格。小說中沒有古樸典雅的華麗詞組,沒有史詩化的壯麗詩句,也沒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義式的想像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說都在一種簡約質樸的風格中展開的。 

為了追求小說風格的散文化,司湯達在小說情節縱向發展過程中,時而切斷情節,插入主人公的心理描寫或作者本人的評論等。這種寫法由於橫向描寫的增加,勢必使小說導向散文化。在小說中,於連的心理活動緊隨著情節的敘述,每章,甚至每頁都有心理描寫。至於小說寫到於連最後入獄時,心理描寫幾乎使情節完全陷於停頓。因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節的「濃度」,使小說走向散文化。除此之外,司湯達本人也時而以全知全能的視野,時而又充當小說中的一個角色出來對小說中的事件或人物發表品頭論足的評論。有些評論固然是畫龍點睛,具有點題作用,但有些卻完全游離於情節。如寫到於連參加德,拉莫爾侯爵主持的一次陰謀會議時,作者加上關於政治與文學關係的一段議論,確是多餘的。 

結構

《紅與黑》小說的結構形式是由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構成的:維利也爾小城、貝尚松神學院和巴黎莫爾候爵府,且三個生活場景又有相對的封閉性和獨立性。聯接三個生活場景的不是主人公於連性格發展的必然走向,而是於連生活中的偶發性事件,它們純屬於連生活流程中的一個個自然環節。於連身為一個細木匠的兒子,由於西朗神甫發現了他的才華,教給他拉丁文的《聖經》,爾後把他介紹給德·雷納爾市長做家庭教師,這對於連說來的確是很偶然的。去貝尚松神學院讀書,也是西朗神甫力薦。這雖然符合於連做神甫的決心,但小說並未說明於連一定要進神學院,況且他進神學院主要是迫於他與德·雷納夫人的暖昧關係。至於去德·拉莫爾侯爵府,完全是宗教教派內江所致。如果從另一方面說,這恰恰是有悖於他做一個神甫的野心。以上說明,《紅與黑》的結構形式,不是由主人公性格走向決定的,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使然。如果剔了這些因素,《紅與黑》的藝術結構便會坍塌,因為三個生活組曲之間,並未由於連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聯接在一起。 

心理描寫

作者描寫人物不重肖像、服飾等外部特徵而重內心世界,擅長運用剖析方法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秘密和複雜性格,例如作品中寫到「鐘聲把他驚醒了,如同雄雞一唱驚醒了聖彼得一樣,他明白執行最困難任務的時間已經到了,他一直沒有去想他那個無禮的要求,自從把它提出來之後,它是多麼令人難堪地遭到拒絕!我已經告訴她我今夜兩點鐘要到她寢室裡去,他一邊站起來,一邊想,我可能又粗野,又沒有經驗,完全是一個鄉下佬的兒子,德爾維爾夫人對我講得夠清楚了,但至少我不是弱者。」

從以上描寫可以看出:作者描寫人物心理與描寫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裡,靜中有動,表裡一致,動靜結合,為小說的情節發展作了輔墊,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刻劃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完整和豐滿,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

作品影響

《紅與黑》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也是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1986年法國《讀書》雜誌推薦的理想藏書。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鬥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紅與黑》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法國有專門研究司湯達和《紅與黑》的學問—「司湯達學」和「紅學」,還有專門研究該書的「司湯達俱樂部」。

作品評價

司湯達的《紅與黑》已顯示了20世紀小說的方向,進入這本書中,就會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說家才能給予的震撼,因為它帶給人們的是更富真實感的精神內涵。——美國教授費迪曼 

《紅與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書籍。——法國作家紀德 

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俄國作家高爾基 

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外國文學史》

作者簡介

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也是19世紀現實主義的先驅,在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倡浪漫主義,反對古典主義,主張文學應「藝術的反映當代生活」,反對因循守舊。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相關焦點

  • 第44期讀書分享書目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
    靈魂與靈魂的對望                  ──讀司湯達的《紅與黑》                   王亞玲      每有閒暇總是以書籍為伴,它總是無比深情地打開我的視野。如果說生活給予我的是感悟,那麼,書給我的便是覺悟,因為書是心靈的墾荒者。生活路上,我是盲者時,書便是牽引我的智者。
  • 【名著選讀】司湯達《紅與黑》
  • 閱讀經典 | 《紅與黑》——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
    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
  • 活過、愛過、寫過:終身未婚的司湯達的情與愛
    他後來發現,對方無論在氣質上還是在智力上都不是他想要的那種女人,所以當美拉妮·居利貝爾因為缺錢不得不離開時,他求之不得地放她走了。之後他又愛上了一位有夫之婦吉娜。在吉娜的牽制下,司湯達不惜東奔西走,以維持他們的愛,最後他終於失望了。吉娜有十幾個情人,雖然對司湯達也很動感情,但到底改不了多情的本性。
  • 孔學堂聽書|人生哲理的詮釋:薦讀《紅與黑》
    《紅與黑》軍職與聖職的交疊,夢想與現實的衝撞,人性的自尊與自卑,野心與彷徨,用紅與黑的色彩描摹「少年野心家」跌宕起伏的人生,這就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傳世經典《紅與黑》。有人說《紅與黑》是西方的紅樓夢。當它問世時,社會上就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了,而該書也曾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
  • 讀完《紅與黑》我才明白: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脫敏感與自卑
    在文學史上,若論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其中必有一個就是司湯達的《紅與黑》!司湯達的一生雖然只有2部完整長篇,但把大仲馬和巴爾扎克所有小說加起來,也不及一部《紅與黑》夠意思。有人說,《紅與黑》是西方的紅樓夢。年輕時,看這部小說,關心的是主人公於連的愛情。
  • 藝術家容易患司湯達綜合症?美暈了這種病,居然還真的有!
    面對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情況,醫生得出的結論是:「司湯達綜合症」。 ▽▽▽要說這世界上最奇怪的病不得不提到司湯達綜合症。它是一種身心機能紊亂的病,當一個人出現在藝術品密集的空間裡,強烈的美感會刺激並引發這種罕見的病症。主要症狀是心跳加速、暈眩、昏厥、慌亂、哭泣甚至出現幻覺,患者多為藝術家或喜愛藝術品的人士。
  • 口碑炸裂《搖滾紅與黑》廣深開演在即!"法扎"團隊最新力作
    "現代小說之父"司湯達百年巨著《紅與黑》首度改編音樂劇 現象級法劇《搖滾莫扎特》主創團隊全新顛覆之作原卡重磅回歸《法國好聲音》實力人氣選手主演行走的CD機"老航班"洛朗·班傾情加盟極具感染力的創新3D多媒體的舞臺形式Live式搖滾音樂劇現場十一月的廣州和深圳
  • 紅與黑:孤獨的於連死了……
    在司湯達的筆下,於連倒在了上流社會的門外,用他不屈服的控訴完成了作者賦予他的歷史使命。拿破崙的赫赫功業終究只是一個過去,留給於連扼腕嘆息的那個時代,連帶著於連的死,畫上了一個句號。顯然,這是不夠的,對拿破崙的呼喚絕不能停留在這樣一個步驟,司湯達用一段愛情故事開始描繪那個發人深省的悲劇……從社會底層介入上流社會的生活,天生的孤傲讓於連給侯爵小姐留下了迥然不同的印象,他的談吐不凡、智慧超群、勇敢無畏,如果有一個貴族的頭銜,那麼,門上的這些清閒公子們都將成為於連的手下敗將。
  • 《愛情的七個階段》--司湯達
    司湯達1818年遇見瑪蒂爾德並迅速愛上她。但瑪蒂爾德始終不接受司湯達的愛情。受戀情磨折,又想探究愛情是什麼,試圖了解一個高傲、敏感而富有才情的女性的內心世界,司湯達撰寫了大量隨筆,就是這本《論愛情》。我讀的是劉陽譯本,江蘇人民出版社版,書名改為《十九世紀的愛情》。 出於對瑪蒂爾德的敬意,書中從未直接流露瑪蒂爾德的名字,當不得不描述戀人的言談舉止性情時,常將瑪蒂爾德化身為很多女子。
  • 《搖滾紅與黑》重磅歸來,用法語音樂劇的Live級燃情現場,向觀眾...
    於連野心擔當男主在司湯達原著《紅與黑》中,男主人公於連是個美貌到德瑞納夫人(露易絲)第一次見他會誤以為他是女孩兒的美男子,音樂劇中也延續了書中的人物形象。於連出身低微是木匠的兒子卻野心勃勃不甘平凡,一心想衝上戰場建功立業,顯赫揚名。時不時總把拿破崙掛嘴邊並視他為自己的偶像,在帝國覆滅後只能選擇當教士以改變命運。在命運的指引下,於連與德瑞納夫人、瑪蒂爾德兩人之間複雜交錯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甚至他的成長、成功還是墮落都和這兩個女人息息相關。
  • 「法扎」之後,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將把於連搬上中國舞臺
    在2019年,「聚橙音樂劇」除了將音樂劇《貝隆夫人》《搖滾紅與黑》首度引進中國內地,還將再度策劃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貓》在中國的巡演。同時,聚橙還將主辦發起「橙長計劃」,設立投稿平臺,以選拔有潛力的原創音樂劇雛形,發掘優秀創作者。《貝隆夫人》「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是阿根廷的傳奇。
  • 搖滾紅與黑 | 是我們追逐太多,卻看不見嚴酷的真實
    無怪司湯達設定皇帝的崇拜者於連也是個俊秀的美男子。在這一點上,清秀的演員Côme的確算是貼合原著:司湯達不止一次地說他的美麗近於中性化,並因此得到姑娘們的青睞,而驕傲又敏感的於連把這些都視作他成功之道上的絆腳石。放在劇中,對應的便是是那首Sans Elle。
  • 推薦書:《紅與黑》嬉笑是虛偽的舞臺
    「紅」與「黑」的象徵下——於連的命運悲劇作者姓名:孔祥美摘要:《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作品,小說講述了於連的個人奮鬥但最終失敗的悲劇故事,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的建立和破裂以及封建王朝的復闢等等,各種力量交織,這是個混亂、動蕩的時代,可以從其中考究造成於連的命運悲劇是什麼。
  • 《紅與黑》:憤世嫉俗美少年與貴婦糾葛,靠兩段愛情上位終歸塵土
    在我國有一門研究名著《紅樓夢》的學問,被稱為「紅學」;而在西方也有這樣一群人,在研究「紅學」,這裡的「紅」就是《紅與黑》。《紅與黑》首版於1830年,又名「一八三零年紀事」。作者司湯達出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經歷了波旁王朝復闢,死於七月王朝,他堅信《紅與黑》是一本傑作,他曾說,這本書要一個世紀後才會有人讀懂。事實上,這本書的爆火要早於他為自己設下的時間界線,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甚至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 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周五登陸石家莊
    9月25日,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石家莊站主創見面會在石家莊遠洋·晟庭營銷中心舉辦,該劇由聚橙、聚橙音樂劇主辦及製作。見面會邀請了北京、省會各大主流媒體、文藝愛好者等近百人到場,一同與「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組進行了親密互動。9月27日、28日,該劇將在石家莊大劇院開啟兩場預演,搶先為石家莊觀眾呈現這場法式搖滾風情。之後將從10月3日開始,到11月17日,將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連演近50場。
  • 和市長夫人有情,和侯爵女兒虐戀,《紅與黑》其實是個勵志故事
    這個人,便是世界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翁,於連。 電影中的於連 在《紅與黑》中,人性的複雜和欲望,正直和功利心之間的衝突,道德和野心的矛盾,都得到體現,作者司湯達用於連的奮鬥,告訴世人,這個世界並非只有黑白對錯,
  • 當搖滾音樂遇上經典名著 法國原版音樂劇《搖滾紅與黑》激情上演
    從10月25日開始,另一部法國原版音樂劇《搖滾紅與黑》登上了世紀劇院的舞臺,由《搖滾莫扎特》的原班人馬創作、法國搖滾明星演繹的這部搖滾音樂劇,不僅承襲了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的創作風格,更是將搖滾樂隊帶到北京演出的現場,使得這部搖滾音樂劇更具原本該有的音樂特質,激情的演繹讓觀眾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法國搖滾音樂劇的藝術品質,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和歡呼。
  • 北京二輪全網開票丨七夕《搖滾紅與黑》再宣新·原卡司,傑羅尼莫「俘獲芳心」有高招!
    掐指一算,距離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的首演也僅剩51天了,適逢七夕,這麼甜蜜的日子總要有相應的驚喜才能與之相配。優惠開票安排上,北京站二輪今日全網開票,7場,橙卡會員享受前三檔價位9折優惠!與於連、德瑞納夫人這些角色不同的是,傑羅尼莫是音樂劇根據司湯達原著二度創作的一個角色,他是以書中的俄國柯哈莎夫王子為原型,但又被賦予了「先知&旁觀者」的說書人角色概念串連起整個音樂劇的情節發展,所以在音樂劇《搖滾紅與黑》中,傑羅尼莫是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 《紅與黑》:愛情是表象,隱藏在背後的矛盾才是命運永恆的主題
    1.劇烈的歷史變革與《紅與黑》的誕生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就在同一天,法國君主專制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十六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今日無事。」1815年夏天的第一縷陽光並沒有穿透滑鐵盧的烏雲,人們註定要為他們的拿破崙唱上一曲悲歌。之前被廢除的波旁王朝就勢捲土重來,一切又都回到了原點。困惑與憤怒,迷茫與失望,經歷過大革命洗禮的人民在十五年後再度推翻了復闢封建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