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讀書分享書目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

2021-02-11 阿城作協女子讀書會

    

          靈魂與靈魂的對望

                  ──讀司湯達的《紅與黑》

                   王亞玲

      每有閒暇總是以書籍為伴,它總是無比深情地打開我的視野。如果說生活給予我的是感悟,那麼,書給我的便是覺悟,因為書是心靈的墾荒者。生活路上,我是盲者時,書便是牽引我的智者。

     讀畢司湯達的《紅與黑》,心中有種莫名的壓抑,那種說不出的感覺並未隨著這部世界名著的結尾而消散。於連短暫的一生都是在為可以進入高貴的上流社會而努力,並為之傾盡心機與情感。然而,所謂的上流社會又是什麼呢?是黑暗下的錢權交易?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再或是為了某些虛名逐利的資本?回首望去,人類發展史中傷痕與必然始終並存,時代風雲變幻,歷史的硝煙散去之後,這些是或不是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於連短暫的一生經歷說明,貴族社會絕不允許像於連這樣一個貧民出身的青年躋身於上層社會的行列,雖然他獻出了昂貴代價,仍逃不出被統治階級毀滅的命運,而最終成為了一場政治犧牲品。這不由得使我聯想到當下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帶給我的諸多思考,顯而易見,嚴重的種族歧視之下,黑人隨時都可以被高高在上的白人警察搜查逮捕,最終無辜地逝去,這幕後不知又飽含了多少政治目的,此時此刻,現代的人類文明不禁令人痛恨且令人倍感迷茫。

      小說《紅與黑》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司湯達的代表作,高爾基說:「司湯達是第一個這樣的文學家,他幾乎在資產階級獲得勝利的次日,即開始尖銳而鮮明地描寫資產階級內在不可避免的社會解體的徵兆及這個階級的鼠目寸光。」這是司湯達的偉大之處。小說中的於連與作家司湯達是相互對望的,司湯達成長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少年時崇拜拿破崙的徵戰,僑居米蘭時與義大利愛國主義者互有往來,這諸多的生活經歷都能從作品中主人公於連的身上得以窺見。

      司湯達的最偉大之處要屬對書中人物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讀罷作品,不禁驚嘆作家深度描摹的神來筆力。作品中出色的心理描寫充分展現了「人的心靈的激蕩和熱情的最精細的變化」,司湯達也由此被公認為「心理描寫的巨匠」,並獲得「近代小說之父」的稱譽。

      站在歷史長河邊回顧,《紅與黑》乃隔世名篇,小說中主人公於連·索黑爾,似乎一直都是朝前走,猶如一條筆直的線貫穿於作品的始終。汝拉山木匠家、維立葉市長家、巴黎侯爵府,其間雖然取道貝尚松神學院,但經歷如夢般的迂迴之後,便又回歸到主線上來。在於連起伏跌宕的命運中,在他對個人幸福追求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性格和秉性。於連的內心是渴望的,在敬愛的外祖父─拿破崙時代的一位老外科醫生的影響下,渴望貧苦木匠出身、經常受到打罵的自己,能夠當上士兵穿上軍裝,建功立業。然而,14歲的他不幸經歷了波旁王朝的復闢,貧困的人已經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升官發財了,於是,他在18歲時到了維立葉市市長德·瑞那家中擔任家庭教師,面對只將他看成奴僕的市長,他的自尊心受到打擊,他決定追求市長夫人,從此開始了他既心驚肉跳又不失美好的生活。他利用愛情又持報復心理,自此,司湯達將眾多的心理描寫運用到極致,運用到精緻。將心境寓於景色當中,將內心的波動融入周圍的事物當中,「夕陽西下,決定性的時刻臨近了,於連的心跳得好怪。入夜,他看出這一夜是一個漆黑的夜,不由得心中大喜,壓在胸口的一塊巨石被掀掉了。」這段微妙的心理描寫,將於連決定要握住德瑞那夫人之手的情景充分展現出來,於連當時的緊張感躍然紙上。

       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於連又擁有既抗衡也妥協的矛盾內心。其捉摸不定的性格特徵與眾不同,自卑的心理促使他敏感多疑和不斷反抗,他不願意對上流社會的歧視低頭,希望自己能和上流社會的人一樣。在市長家目睹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平,他既生氣又痛苦,他帶著一種鬥爭的心走進市長夫人的房間。在與瑪蒂爾德小姐交往的過程中,他總是看不慣瑪蒂爾德小姐的傲慢,在他心裡,仇恨從來就沒有消失過。他利用他非凡的記憶力和淵博的知識,去進行一場戰鬥。他的反抗性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當老索黑爾介紹他去德•瑞那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於連由於不願意做奴僕而斷然拒絕,雖然後來被迫去做了家庭教師,卻又提出了和主人同桌吃飯的要求,顯示出他追求平等的強烈的反抗精神。在瑪蒂爾德小姐愛上他的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勝利了,仿佛此時他已經是上層社會的人了。他對自己鼓勵並且覺得:「侯爵對我的價值已經過去了,結果是汝拉山的木匠佔據了重要的一面。」他始終倔強地存有一顆平民的要求尊嚴的靈魂。

      可以說於連的心理反映了時代的普遍心理及人們的精神面貌,司湯達將個人的心理延伸到社會層面上。事實上,於連背誦《聖經》和《教皇論》的目的,完全是為了贏得老本堂神父謝朗的歡心,在於連看來,老本堂神父謝朗可以成為他今後人生的依靠。由於現實和目標差距巨大,出身卑微的於連一直用虛偽來偽裝自己,他一方面對上流社會的自私偽善感到厭惡,一方面又抵擋不住金錢、地位和權利的誘惑,為了獲取這些東西,他常常放下心中最可貴的真誠,而以偽善的手段達到目的,此時的於連,喪失了自我,成為非人。這一形象的塑造也使作品的主題得到鮮明的呈現。

       徹底令於連感到扶搖直上的,是在巴黎德·拉·木爾侯爵府的日子,他得到了侯爵的賞識重用。在這裡,於連在「陰謀與偽善中間」學步神速,他用不凡的舉止言談徵服了不滿平庸生活的侯爵小姐瑪蒂爾德,從而實現了自己的野心。他獲得了騎士稱號,獲得了金錢,也獲得了中尉軍銜的地位。他剛剛當上兩天中尉,就盤算怎樣在三十歲時當上司令,他以為自己的人生真的向著巔峰挺近了,完全沉溺於個人的野心當中,而曾經的平民階級的叛逆心徹底泯滅了。他決心遵照復闢政府的意志,為他們充當走卒,他對貴族的憤懣逐漸轉化為妥協,直至參加秘密會議,成為貴族勢力發動政變、反對革命的得力助手。就這樣,從憎恨、報復、反對貴族和上流社會,到墮落為復闢勢力的幫兇,伴隨偽善與投機性格發展變化的過程,於連正一步步走向他人生的盡頭。

      當小說步入尾聲之際,陰謀開始浮出水面。瑪蒂爾德小姐愛上於連,德·拉·木爾侯爵是堅決反對的,在女兒的苦纏之下,侯爵向於連發了一張騎兵中尉的委任狀,然而,這卻是緩兵之計,之後與教會相互勾結,迫使德瑞那夫人寫信告發於連,侯爵藉此要求於連遠赴美洲,不準他再與女兒來往。於連惱羞成怒之下,向德瑞那夫人打了兩槍,至此,於連看似巔峰的命運急轉直下。伴隨於連的入獄,曾經那些虛幻的欲望、毫無價值的追求都已化為泡影。唯一值得珍惜的就是德•瑞那夫人的愛情,然而,隨著他生命的終結,這一最為可貴最為現實的愛情也永遠的消失了。

      於連的美夢徹底破產,也使他從迷霧中清醒。他認識到自己所走道路的虛偽與痛苦,無論他擁有怎樣的聰明才智,他的失敗都是必然的。在現實社會陰暗的藩籬下,波旁王朝扼殺著一切生機,根本不允許第三等級侵犯貴族的世襲利益。法庭上,於連對貴族社會沉痛的抗議和引頸受戮,使他重新回到與貴族社會對立的位置,這是他反抗精神的再次爆發。「我愛過真理,現在它在哪裡?」於連這一段人生思考不禁惹人反省,為何一位擁有英雄性格的人物卻在一步步迷失自我,最後落得如此結局?這不僅是於連的迷茫與困惑,更是值得所有追求真理的人思考的人生命題。

      汝拉山高峰上的山洞裡,一個嚮往自由的靈魂正在慢慢安息。這一靈魂必將與後世讀到他的每一個活著的靈魂形成對望,世人在慨嘆於連短暫而掙扎的一生中,也無限領略到《紅與黑》創作的凝重與深遠。

相關焦點

  • 司湯達-紅與黑(上)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
  • 【名著選讀】司湯達《紅與黑》
  • 孔學堂聽書|人生哲理的詮釋:薦讀《紅與黑》
    《紅與黑》軍職與聖職的交疊,夢想與現實的衝撞,人性的自尊與自卑,野心與彷徨,用紅與黑的色彩描摹「少年野心家」跌宕起伏的人生,這就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傳世經典《紅與黑》。有人說《紅與黑》是西方的紅樓夢。當它問世時,社會上就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了,而該書也曾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
  • 閱讀經典 | 《紅與黑》——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 活過、愛過、寫過:終身未婚的司湯達的情與愛
    司湯達的一生都處在法國歷史上最風雲變幻的年代,追求自由民主的他,擁有比其他作家都要豐富的生命體驗。他當過部隊軍官、做過外交領事,後又成為作家,每一種身份都是他在世上的一種標籤,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讀完《紅與黑》我才明白: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脫敏感與自卑
    在文學史上,若論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其中必有一個就是司湯達的《紅與黑》!司湯達的一生雖然只有2部完整長篇,但把大仲馬和巴爾扎克所有小說加起來,也不及一部《紅與黑》夠意思。有人說,《紅與黑》是西方的紅樓夢。年輕時,看這部小說,關心的是主人公於連的愛情。
  • 《紅與黑》:愛情是表象,隱藏在背後的矛盾才是命運永恆的主題
    1.劇烈的歷史變革與《紅與黑》的誕生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就在同一天,法國君主專制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十六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今日無事。」這本書就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
  • 法國文學史16位作家16部代表作品
    這部作品是雨果創作的巔峰作品,而且書中對19世紀的法國社會有詳細的描寫,對於想了解那段法國歷史的小夥伴也可以閱讀一下。《惡之花》是夏爾·波德萊爾的一部詩集,作品兼具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特徵。 《惡之花》是「惡」的藝術,而不是惡的頌歌。《紅與黑》是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巔峰作品。這部小說開創了「心理小說」的先河,司湯達也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
  • 當搖滾音樂遇上經典名著 法國原版音樂劇《搖滾紅與黑》激情上演
    從10月25日開始,另一部法國原版音樂劇《搖滾紅與黑》登上了世紀劇院的舞臺,由《搖滾莫扎特》的原班人馬創作、法國搖滾明星演繹的這部搖滾音樂劇,不僅承襲了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的創作風格,更是將搖滾樂隊帶到北京演出的現場,使得這部搖滾音樂劇更具原本該有的音樂特質,激情的演繹讓觀眾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法國搖滾音樂劇的藝術品質,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和歡呼。
  • 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周五登陸石家莊
    9月25日,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石家莊站主創見面會在石家莊遠洋·晟庭營銷中心舉辦,該劇由聚橙、聚橙音樂劇主辦及製作。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改編自世界十大名著,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2016年,《搖滾紅與黑》在巴黎宮殿戲院首演後迅速在法國引起風潮,口碑爆棚。
  • 推薦書:《紅與黑》嬉笑是虛偽的舞臺
    「紅」與「黑」的象徵下——於連的命運悲劇作者姓名:孔祥美摘要:《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作品,小說講述了於連的個人奮鬥但最終失敗的悲劇故事,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的建立和破裂以及封建王朝的復闢等等,各種力量交織,這是個混亂、動蕩的時代,可以從其中考究造成於連的命運悲劇是什麼。
  • 第41期讀書分享書目《遠山戀人》
    美國作家查爾斯.馬丁的小說《遠山戀人》,正是講述的這樣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個一座山,兩個人,一隻狗,荒野求生的故事;一個關於生死、人性、愛情的故事。        在展開小說分享內容之前,我想先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談一點自己的體會。源於我們女子讀書會推薦分享的書目以中國作家的作品居多,外國的文學作品相對較少。我個人比較喜歡中國古典文學和歐美現代文學作品。
  • 《愛情的七個階段》--司湯達
    他對義大利有特殊感情:母親是義大利人後裔,自己又在米蘭讀書、旅行,生活過一段時間;他熱愛義大利藝術,撰寫過《義大利繪畫史》、《羅西尼傳》、《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斯》,《義大利遺事》是根據一個義大利抄本故事編寫的,《帕爾馬修道院》以義大利生活為背景;此外,他終生都愛戀一個義大利女子,瑪蒂爾德·鄧波夫斯基。
  • 搖滾紅與黑 | 是我們追逐太多,卻看不見嚴酷的真實
    無怪司湯達設定皇帝的崇拜者於連也是個俊秀的美男子。在這一點上,清秀的演員Côme的確算是貼合原著:司湯達不止一次地說他的美麗近於中性化,並因此得到姑娘們的青睞,而驕傲又敏感的於連把這些都視作他成功之道上的絆腳石。放在劇中,對應的便是是那首Sans Elle。
  • 口碑炸裂《搖滾紅與黑》廣深開演在即!"法扎"團隊最新力作
    "現代小說之父"司湯達百年巨著《紅與黑》首度改編音樂劇 現象級法劇《搖滾莫扎特》主創團隊全新顛覆之作原卡重磅回歸《法國好聲音》實力人氣選手主演行走的CD機"老航班"洛朗·班傾情加盟極具感染力的創新3D多媒體的舞臺形式Live式搖滾音樂劇現場十一月的廣州和深圳
  • 北京二輪全網開票丨七夕《搖滾紅與黑》再宣新·原卡司,傑羅尼莫「俘獲芳心」有高招!
    與於連、德瑞納夫人這些角色不同的是,傑羅尼莫是音樂劇根據司湯達原著二度創作的一個角色,他是以書中的俄國柯哈莎夫王子為原型,但又被賦予了「先知&旁觀者」的說書人角色概念串連起整個音樂劇的情節發展,所以在音樂劇《搖滾紅與黑》中,傑羅尼莫是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 《搖滾紅與黑》:138分鐘都在燃炸你的全身血液,B站9.8分
    是的,正是《搖滾紅與黑》——前幾天B站上了官攝,免費的,清晰的,還熱乎著趁血液還在沸騰,罈子馬上跟你分享。》是一部來自法國的音樂劇,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名著《紅與黑》。上面的是樂隊故事圍繞個人奮鬥及最終失敗經歷的主線,反映了19世紀早期法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本質問題
  • 《世界名著大師課·法國卷》:跟隨名家重新認識經典名著
    然而,人們大多只記住了經典的充滿愛與溫情的《小王子》,卻鮮少了解創作出《小王子》的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1900年出生在法國裡昂的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是一位將生命奉獻給天空的飛行員。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一生熱愛冒險,嚮往自由,《小王子》是他在戰爭年代完成的作品,也是他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傑作。
  • 《紅與黑》:憤世嫉俗美少年與貴婦糾葛,靠兩段愛情上位終歸塵土
    在我國有一門研究名著《紅樓夢》的學問,被稱為「紅學」;而在西方也有這樣一群人,在研究「紅學」,這裡的「紅」就是《紅與黑》。《紅與黑》首版於1830年,又名「一八三零年紀事」。作者司湯達出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經歷了波旁王朝復闢,死於七月王朝,他堅信《紅與黑》是一本傑作,他曾說,這本書要一個世紀後才會有人讀懂。事實上,這本書的爆火要早於他為自己設下的時間界線,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甚至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 「法扎」之後,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將把於連搬上中國舞臺
    在2019年,「聚橙音樂劇」除了將音樂劇《貝隆夫人》《搖滾紅與黑》首度引進中國內地,還將再度策劃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貓》在中國的巡演。同時,聚橙還將主辦發起「橙長計劃」,設立投稿平臺,以選拔有潛力的原創音樂劇雛形,發掘優秀創作者。《貝隆夫人》「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是阿根廷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