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與靈魂的對望
──讀司湯達的《紅與黑》
王亞玲
每有閒暇總是以書籍為伴,它總是無比深情地打開我的視野。如果說生活給予我的是感悟,那麼,書給我的便是覺悟,因為書是心靈的墾荒者。生活路上,我是盲者時,書便是牽引我的智者。
讀畢司湯達的《紅與黑》,心中有種莫名的壓抑,那種說不出的感覺並未隨著這部世界名著的結尾而消散。於連短暫的一生都是在為可以進入高貴的上流社會而努力,並為之傾盡心機與情感。然而,所謂的上流社會又是什麼呢?是黑暗下的錢權交易?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再或是為了某些虛名逐利的資本?回首望去,人類發展史中傷痕與必然始終並存,時代風雲變幻,歷史的硝煙散去之後,這些是或不是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於連短暫的一生經歷說明,貴族社會絕不允許像於連這樣一個貧民出身的青年躋身於上層社會的行列,雖然他獻出了昂貴代價,仍逃不出被統治階級毀滅的命運,而最終成為了一場政治犧牲品。這不由得使我聯想到當下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帶給我的諸多思考,顯而易見,嚴重的種族歧視之下,黑人隨時都可以被高高在上的白人警察搜查逮捕,最終無辜地逝去,這幕後不知又飽含了多少政治目的,此時此刻,現代的人類文明不禁令人痛恨且令人倍感迷茫。
小說《紅與黑》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司湯達的代表作,高爾基說:「司湯達是第一個這樣的文學家,他幾乎在資產階級獲得勝利的次日,即開始尖銳而鮮明地描寫資產階級內在不可避免的社會解體的徵兆及這個階級的鼠目寸光。」這是司湯達的偉大之處。小說中的於連與作家司湯達是相互對望的,司湯達成長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少年時崇拜拿破崙的徵戰,僑居米蘭時與義大利愛國主義者互有往來,這諸多的生活經歷都能從作品中主人公於連的身上得以窺見。
司湯達的最偉大之處要屬對書中人物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讀罷作品,不禁驚嘆作家深度描摹的神來筆力。作品中出色的心理描寫充分展現了「人的心靈的激蕩和熱情的最精細的變化」,司湯達也由此被公認為「心理描寫的巨匠」,並獲得「近代小說之父」的稱譽。
站在歷史長河邊回顧,《紅與黑》乃隔世名篇,小說中主人公於連·索黑爾,似乎一直都是朝前走,猶如一條筆直的線貫穿於作品的始終。汝拉山木匠家、維立葉市長家、巴黎侯爵府,其間雖然取道貝尚松神學院,但經歷如夢般的迂迴之後,便又回歸到主線上來。在於連起伏跌宕的命運中,在他對個人幸福追求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性格和秉性。於連的內心是渴望的,在敬愛的外祖父─拿破崙時代的一位老外科醫生的影響下,渴望貧苦木匠出身、經常受到打罵的自己,能夠當上士兵穿上軍裝,建功立業。然而,14歲的他不幸經歷了波旁王朝的復闢,貧困的人已經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升官發財了,於是,他在18歲時到了維立葉市市長德·瑞那家中擔任家庭教師,面對只將他看成奴僕的市長,他的自尊心受到打擊,他決定追求市長夫人,從此開始了他既心驚肉跳又不失美好的生活。他利用愛情又持報復心理,自此,司湯達將眾多的心理描寫運用到極致,運用到精緻。將心境寓於景色當中,將內心的波動融入周圍的事物當中,「夕陽西下,決定性的時刻臨近了,於連的心跳得好怪。入夜,他看出這一夜是一個漆黑的夜,不由得心中大喜,壓在胸口的一塊巨石被掀掉了。」這段微妙的心理描寫,將於連決定要握住德瑞那夫人之手的情景充分展現出來,於連當時的緊張感躍然紙上。
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於連又擁有既抗衡也妥協的矛盾內心。其捉摸不定的性格特徵與眾不同,自卑的心理促使他敏感多疑和不斷反抗,他不願意對上流社會的歧視低頭,希望自己能和上流社會的人一樣。在市長家目睹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平,他既生氣又痛苦,他帶著一種鬥爭的心走進市長夫人的房間。在與瑪蒂爾德小姐交往的過程中,他總是看不慣瑪蒂爾德小姐的傲慢,在他心裡,仇恨從來就沒有消失過。他利用他非凡的記憶力和淵博的知識,去進行一場戰鬥。他的反抗性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當老索黑爾介紹他去德•瑞那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於連由於不願意做奴僕而斷然拒絕,雖然後來被迫去做了家庭教師,卻又提出了和主人同桌吃飯的要求,顯示出他追求平等的強烈的反抗精神。在瑪蒂爾德小姐愛上他的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勝利了,仿佛此時他已經是上層社會的人了。他對自己鼓勵並且覺得:「侯爵對我的價值已經過去了,結果是汝拉山的木匠佔據了重要的一面。」他始終倔強地存有一顆平民的要求尊嚴的靈魂。
可以說於連的心理反映了時代的普遍心理及人們的精神面貌,司湯達將個人的心理延伸到社會層面上。事實上,於連背誦《聖經》和《教皇論》的目的,完全是為了贏得老本堂神父謝朗的歡心,在於連看來,老本堂神父謝朗可以成為他今後人生的依靠。由於現實和目標差距巨大,出身卑微的於連一直用虛偽來偽裝自己,他一方面對上流社會的自私偽善感到厭惡,一方面又抵擋不住金錢、地位和權利的誘惑,為了獲取這些東西,他常常放下心中最可貴的真誠,而以偽善的手段達到目的,此時的於連,喪失了自我,成為非人。這一形象的塑造也使作品的主題得到鮮明的呈現。
徹底令於連感到扶搖直上的,是在巴黎德·拉·木爾侯爵府的日子,他得到了侯爵的賞識重用。在這裡,於連在「陰謀與偽善中間」學步神速,他用不凡的舉止言談徵服了不滿平庸生活的侯爵小姐瑪蒂爾德,從而實現了自己的野心。他獲得了騎士稱號,獲得了金錢,也獲得了中尉軍銜的地位。他剛剛當上兩天中尉,就盤算怎樣在三十歲時當上司令,他以為自己的人生真的向著巔峰挺近了,完全沉溺於個人的野心當中,而曾經的平民階級的叛逆心徹底泯滅了。他決心遵照復闢政府的意志,為他們充當走卒,他對貴族的憤懣逐漸轉化為妥協,直至參加秘密會議,成為貴族勢力發動政變、反對革命的得力助手。就這樣,從憎恨、報復、反對貴族和上流社會,到墮落為復闢勢力的幫兇,伴隨偽善與投機性格發展變化的過程,於連正一步步走向他人生的盡頭。
當小說步入尾聲之際,陰謀開始浮出水面。瑪蒂爾德小姐愛上於連,德·拉·木爾侯爵是堅決反對的,在女兒的苦纏之下,侯爵向於連發了一張騎兵中尉的委任狀,然而,這卻是緩兵之計,之後與教會相互勾結,迫使德瑞那夫人寫信告發於連,侯爵藉此要求於連遠赴美洲,不準他再與女兒來往。於連惱羞成怒之下,向德瑞那夫人打了兩槍,至此,於連看似巔峰的命運急轉直下。伴隨於連的入獄,曾經那些虛幻的欲望、毫無價值的追求都已化為泡影。唯一值得珍惜的就是德•瑞那夫人的愛情,然而,隨著他生命的終結,這一最為可貴最為現實的愛情也永遠的消失了。
於連的美夢徹底破產,也使他從迷霧中清醒。他認識到自己所走道路的虛偽與痛苦,無論他擁有怎樣的聰明才智,他的失敗都是必然的。在現實社會陰暗的藩籬下,波旁王朝扼殺著一切生機,根本不允許第三等級侵犯貴族的世襲利益。法庭上,於連對貴族社會沉痛的抗議和引頸受戮,使他重新回到與貴族社會對立的位置,這是他反抗精神的再次爆發。「我愛過真理,現在它在哪裡?」於連這一段人生思考不禁惹人反省,為何一位擁有英雄性格的人物卻在一步步迷失自我,最後落得如此結局?這不僅是於連的迷茫與困惑,更是值得所有追求真理的人思考的人生命題。
汝拉山高峰上的山洞裡,一個嚮往自由的靈魂正在慢慢安息。這一靈魂必將與後世讀到他的每一個活著的靈魂形成對望,世人在慨嘆於連短暫而掙扎的一生中,也無限領略到《紅與黑》創作的凝重與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