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愛情是表象,隱藏在背後的矛盾才是命運永恆的主題

2020-09-10 達達茶話會


1.劇烈的歷史變革與《紅與黑》的誕生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就在同一天,法國君主專制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十六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今日無事。」


在他認為「無事」的這一天,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被改寫,一場新的變革即將掀起。路易十六和他嬌豔的王后絕不會想到,從今以後迎接他們的將不再是萬聲高呼的參拜,而是冰冷無情的斷頭臺。


電影《絕代艷后》劇照


舊的時代被推翻,新的時代來臨,當歷史的車輪沉重而緩慢地向前轉動的時候,必然會發生陣痛。


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專制制度,破除了封建時代的封印,在經歷過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洗禮後,一代傳奇拿破崙橫空出世。



他開創的新世界給了人民光明與希望,自由平等的現代思想如燎原之勢深入人心,特別是《拿破崙法典》的創立,為現代思想和法律奠定了基石。


然而正當人們為未來歡呼高歌之時,歷史的天空突然陰雲密布。


1815年夏天的第一縷陽光並沒有穿透滑鐵盧的烏雲,人們註定要為他們的拿破崙唱上一曲悲歌。


之前被廢除的波旁王朝就勢捲土重來,一切又都回到了原點。


困惑與憤怒,迷茫與失望,經歷過大革命洗禮的人民在十五年後再度推翻了復闢封建王朝的統治。


就在復闢王朝走向尾聲之時,一本驚世之作橫空出世,它用一種嶄新的形式,記錄了後拿破崙時期社會的劇烈動蕩與變化,開啟了人們對現實的思辨。


這本書就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



紅與黑,兩種極端反差的顏色,意喻著兩種極端的對立。


是身著紅色戎裝血灑疆場和披上神甫黑袍走上聖壇,是野心勃勃的個人理想與黑暗現實的致命衝擊,也是反抗與妥協交織的矛盾人生。


2. 《紅與黑》的世界 ,軍職與聖職的對立


《紅與黑》的主人公叫於連,是法國邊境小城維立葉一位木匠的兒子,天資聰慧,相貌俊秀。他出生於拿破崙時代,對軍人的熱血戰場和無限榮耀充滿了嚮往。


他以拿破崙為偶像,從小便立志徵戰沙場,渴望身配長劍,策馬奔馳,期盼用軍功為自己掙得一份好前程,改變自己出身低微的命運。



然而,個人的美好願景往往被現實所擊敗,當滑鐵盧一詞成為拿破崙的終身遺憾那一刻起,底層青年向上的通道被封堵了。


波旁王朝復闢,封建勢力又重新掌權。曾經通過個人奮鬥就能獲得成功的時代急促地結束了,只留下年輕人在彷徨與哀傷,這些青年要想獲得希望的途徑,又再度回到當神甫、走聖壇這條出路。


法國作家塞繆的自傳體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正是描述這一時期年輕人的狀態,他在文中這樣寫道:

「孩子們看著這一切,心中一直在想,悄撒的影子就要在易納登陸,給他們這些幼蟲打打氣,但是,始終是一無動靜,人們在空中看見的只是慘白的百合花徽當孩子們提到光榮偉大的時候,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甫吧」;當孩子們談到雄心壯志的時候,人們也是對他們說:「去當神甫吧」;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舊對他們說:「去當神甫吧!」


於連其實並不相信上帝,他畢生的信仰都來自拿破崙帶給他的自由。


他的內心矛盾而痛苦,為了生存,為了向上爬到他想要的飛黃騰達,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深埋心底,裝作循規蹈矩地過起了日子。


他把拉丁文的《新約》和《教皇論》背得滾瓜爛熟,夜裡卻翻著拿破崙的《聖赫倫那島回憶錄》激動不已;他在保皇黨的貴族家裡工作,火熱的胸前卻大膽地揣著拿破崙的頭像。


命運之手的一再捉弄,使他兩度陷入愛情的漩渦,最終在面對舊勢力的審判時,選擇了肉體的赴死與精神的解脫。


3. 愛情的最初模樣,並不是愛情,是野心與幻滅


恩格斯說:野心就是一切虛偽和謊話的根源。


而於連的兩段愛情,正是源於他對於鮮花與美酒,榮耀與發達的嚮往。


於連的第一段愛情


到市長先生家去當家庭教師並不是於連的本意,因為「當傭人,我可不幹」。強烈的自尊心和對舊制度的反感不允許他自己接受封建等級的安排,直到聽說了「和先生太太同桌用餐」,才勉強同意。


從沒接觸過貴族女性的他,被市長夫人的善良與美麗震撼了,然而於連一開始並不愛她,於連的愛情,是從利用市長夫人為自己向上流社會攀爬開始的。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就像於連在書中的這段心裡獨白:


他在心裡暗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了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


他驕傲又自卑,敏感而充滿幻想,既對上流社會的權威極度蔑視,又無比渴望自己成為那個群體中的一員。愛情對他來說最初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對權力的無限嚮往就是他的膽。


於連是在和市長夫人真正在一起以後,才發現了世間的美好與甜蜜,徹底愛上了她,而市長夫人的愛,是於連對腐朽的現實唯一的留戀。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於連的第二段愛情


和市長夫人的不倫戀情行將暴露之時,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立葉小城,他的機敏和超強的記憶力讓他獲得了另一個工作機會。


他來到巴黎,成為了極端保皇黨德·拉莫爾侯爵的秘書。


一個拿破崙的狂熱信徒用虛偽的面孔裝飾著自己,為極端保皇黨立下一個又一個功勞,於連痛恨這樣偽善的自己,又沉浸於自己距離權力中心近在咫尺的虛幻感覺無法自拔。


法語音樂劇《紅與黑》劇照


此時的於連已經對上流社會的規則諳熟於心,然而縱使他的能力比其他貴族青年強百倍,他也絲毫沒有融入他們的機會。


因為他卑微的出身和姓氏,早就如銅牆鐵壁一般將他與他們隔絕開來。


與第一段感情最初的目的如出一轍,侯爵的女兒很自然的成為了他的獵物。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對於愛情本身的吸引來說,於連並不喜歡侯爵小姐孤傲與叛逆的性格。


但是當想到「她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對成功的渴望促使他即便沒有愛情也要製造出愛情的表象。因為「佔有這位漂亮而高貴的小姐」是他對自己無法融入的階層的一種反抗和挑戰。


他幾乎成功了。


徵服了侯爵小姐的他被賜予了貴族身份和領地,實現了自己躋身上流社會的夢想。此時的他,不再對社會充滿了敵視,而是無限滿足於被認可的快感,直到被殘酷的現實擊敗。


市長夫人在教會神甫逼迫下寫出的一封懺悔信,將他打回了原形,而衝動按下的兩顆子彈,則將他徹底拋向了深淵。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4. 矛盾與對抗是命運永恆的主題


於連在最後的法庭審判上這樣為自己定義:「我不過是個為自己出身卑微而敢於抗爭的鄉民。」


法國大革命的餘震一直在不斷滌蕩著所有人的心,於連的悲劇在於,他恰好生長於社會不斷動蕩,新舊觀念衝擊的時代,作為大革命後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早已經將個人能力與美好的未來掛鈎,他試圖用個人力量去對抗沉重的腐朽的封建等級,渴望以一己之力撼動舊制度改變命運的想法註定是一個悲劇,也註定了他將被統治階層像小丑一般玩弄。


於連懷念拿破崙帶來的通過才華就能獲得功勳的希望,而當他的全部主動性被調動起來時,他卻不得不在現實中為了提升階層去迎合佔據統治地位的舊貴族集團。這種矛盾不僅僅是於連一個人的矛盾,而是一個時代的矛盾。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這樣說道: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於連是一個複雜性格的人物,他既反抗又妥協,既真實又虛偽,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又偽善。他的一生都在掙扎,他為了成就心中的夢想放棄過最珍貴的熱情,虛榮心和野心摧殘了他的理想。


縱使曾經的迷失讓他沉淪與虛假的成功表象,本能的良知與對自由的追求又重新將他喚醒,最終看清了封建貴族階層的本質,這也正是他選擇用死亡來表達自己的反抗的原因。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劇照


歷史在多種勢力的對抗下奔湧向前,洪流無法阻擋。


俄國作家高爾基曾這樣評價: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紅與黑》深刻地反映了法國在後拿破崙時期的社會現實,也反映了新興階級渴求自由與平等的強烈願望,喚醒了民眾的民族意識。


個人的力量在蒼茫宇宙中是無限渺小的,然而我們依然會去努力,因為眾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就成了歷史洪流。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結語:


紅與黑,是兩個對立的顏色,是矛盾的時代賦予於連的烙印,我們可以透過他短暫而熱烈的一生,見證人性的抉擇與歷史的波濤洶湧。


【歡迎關注,一起多讀書,讀好書,品百態人生。】

相關焦點

  • 音樂劇《搖滾紅與黑》:一次「經典與現代的碰撞」
    人 物融入現代人的自我認識音樂劇在改編時,弱化了社會階級的對立,將重點放在愛情主題上,聚焦在出身低微的「少年野心家」於連與市長夫人露易絲、巴黎侯爵之女瑪蒂爾德之間,交織著愛恨、欲望與罪惡命運的故事。聯合導演弗朗索瓦·舒克耶(Francois Chouquet)提到,他想要努力呈現人性中一些永恆的主題,如於連和德瑞納夫人的「無望的愛」,融入了現代人的情感認知,具有現實意義,更能引起觀眾共鳴,在此以三位主角的情節和歌曲設置為例,談談人物情感的塑造過程中一些優點,以及存在的劇情跳躍和簡單化的問題。
  • 和市長夫人有情,和侯爵女兒虐戀,《紅與黑》其實是個勵志故事
    若是有這麼一個人,是當地市長夫人的情人,後來又和侯爵的女兒發展了一段虐戀,拒絕身份同等的市長家的美麗女僕的愛情,一心為了躋身上流社會,貴族圈層。很多人都會覺得不齒,但若是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和人物精神,或許,對這個人的看法會有一定的改觀。這個人,便是世界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翁,於連。
  • 《紅與黑》:愛情的天真「紅」與算計「黑」
    第一次讀《紅與黑》,我把目光放在男主人公於連的身上,因為這一部小說貫穿了於連的整個人生。從一個木匠的兒子,因為偶然的機遇成為了市長家的教書先生,然後一步步地平步青雲,達到自己內心隱藏的野心和欲望。但是,在那個階級固化的年代裡,縱使你有千金,縱使你可以依附於宗教,愛情來轉變自己的身份,但是上層社會對於底層人民骨子裡的鄙視和排斥,使得這個年輕人終究死在了跨越這個「不可能」的鴻溝的路上。而第二次再讀《紅與黑》,我卻把目光放在了於連遇見的兩個女人身上,這兩段愛情是於連整個人生命運的承接點和轉折點。
  • 從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紅與黑》主人公命運走向的原因
    作為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向讀者敘述底層社會的小人物悲劇式命運的同時,還描繪了一幅殘酷且矛盾重重的現實生活畫面。這裡的「矛盾」指的是貴族階級與底層勞苦大眾之間的矛盾以及人物角色內心的矛盾。在現實的打壓下,主人公於連呈現出複雜、矛盾、怪異的多樣化性格。
  • 推薦書:《紅與黑》嬉笑是虛偽的舞臺
    「紅」與「黑」的象徵下——於連的命運悲劇作者姓名:孔祥美摘要:《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作品,小說講述了於連的個人奮鬥但最終失敗的悲劇故事,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的建立和破裂以及封建王朝的復闢等等,各種力量交織,這是個混亂、動蕩的時代,可以從其中考究造成於連的命運悲劇是什麼。
  • 《反叛的魯路修R2》反叛的魯路修——愛情和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而故事情節的緊湊,起承轉合的流暢,其背後更是隱藏著一個個人物的鮮明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命運,並最終匯合到這部作品的大主題:死與生、恨與愛。人們都說,愛情和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Code Guess在我看來把這兩個永恆主題表達得淋漓盡致。死亡在Code Guess中並不少見,尤菲米婭、夏莉、羅洛、魯魯修(存疑)幾個主要角色相繼死去,凸顯了故事的悲劇色彩。
  • 《如果芸知道》:平淡細膩的鏡頭下呈現的是愛情和婚姻的永恆主題
    而我個人則認為這部影片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因為它用平淡細膩的鏡頭為觀眾呈現的是愛情和婚姻的永恆主題。今天,我就從影片的敘述手法、故事講述方式、影片中人物名字的寓意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影片的魅力,影片所呈現給觀眾的永恆主題——愛情和婚姻。
  • 愛情不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生活才是
    愛情不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生活才是。說來有些好笑,我是在一次相親時得出這句話的。對面的人一股子江湖氣,滿腦子掙錢做生意,而且生活催著他,不得不在屢敗屢戰的生意場上繼續往前狂奔;而我對錢財和物慾的感覺不過爾爾,一心只是思考人與世界。
  • 司湯達-紅與黑(上)
    由於沒有愛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養3 個孩子身上。她認為男人「除了金錢、權勢、勳章的貪慾以外,對於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於連想像為一個滿面汙垢的鄉下佬,誰知見面時卻大出她的意料:面前這個年輕人竟是這樣白皙,眼睛又這樣溫柔動人。以為他「實際上是一個少女」故意假扮男裝。她對於連產生好感,甚至覺得「只有在這個少年教士的心裡,才有慷慨、高尚、仁愛」。
  • 矛盾是人類心靈永恆的主題——《易燃易爆炸》歌詞賞析
    我第一感覺就是被這節奏和歌詞震撼到了,這簡直就是愛情的縮影。在愛情裡,我們覺得我們很愛對方,其實有以愛為名的控制;我們認為我們表達對對方的愛,其實是在表達我們對對方的恨;有時候我們恨一個人恨的徹底,結果發現自己最愛的最愛還是ta。我喜歡這首歌的旋律,也真的被這首歌的歌詞驚豔到了,好貼近真實的情況。這麼說吧,這個歌詞的關鍵詞就是——矛盾,訴說的是在愛裡我們內心的衝突。這裡面的矛盾我把它分為表面想法和內心深處的意願。
  • 搖滾紅與黑 | 是我們追逐太多,卻看不見嚴酷的真實
    需要一提的是,德奧和百老匯的劇目大多體現出一種古典音樂的傳統:其中重要的的主題旋律(Theme)和動機樂句(Motif)將會在全劇中反覆呈示和再現。而法劇則更流行化,就旋律而言每首歌都是獨立的,但勝在這些獨立的歌曲都擁有足夠鮮明的副歌(Refrain),讓人過耳不忘。
  •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情竇初開時,每個人都想找到那個相伴一生的人。而每段愛情的開始,都是想要白頭到老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改變,很多愛情走不到生命的盡頭。愛情這條路,有的人,走著走著就不愛了。
  • 《搖滾紅與黑》重磅歸來,用法語音樂劇的Live級燃情現場,向觀眾...
    時不時總把拿破崙掛嘴邊並視他為自己的偶像,在帝國覆滅後只能選擇當教士以改變命運。在命運的指引下,於連與德瑞納夫人、瑪蒂爾德兩人之間複雜交錯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甚至他的成長、成功還是墮落都和這兩個女人息息相關。
  • 閱讀經典 | 《紅與黑》——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
    《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闢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
  • 脫離表象愛情
    如果有人想藉以《他是龍》《美女與野獸》(2017年真人版〉表達愛情的純潔高尚和無視表象的相戀,那完全是不靠譜的誠然,這兩部愛情電影裡女主都沒在和正常人談戀愛。在「柏拉圖式的愛情」近乎絕跡的今天,這些電影也許能讓你想起愛情本來的樣子。但電影表達能力是有限的,我覺得目前沒有一部愛情電影能描述好這一哲學概念。描繪精神層面的情感的流動最好的我認為是《水形物語》。
  • 《紅與黑》:憤世嫉俗美少年與貴婦糾葛,靠兩段愛情上位終歸塵土
    在我國有一門研究名著《紅樓夢》的學問,被稱為「紅學」;而在西方也有這樣一群人,在研究「紅學」,這裡的「紅」就是《紅與黑》。《紅與黑》首版於1830年,又名「一八三零年紀事」。作者司湯達出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經歷了波旁王朝復闢,死於七月王朝,他堅信《紅與黑》是一本傑作,他曾說,這本書要一個世紀後才會有人讀懂。事實上,這本書的爆火要早於他為自己設下的時間界線,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甚至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 經典電影《致命ID》:邪惡的靈魂,往往表象最無害,隱藏得最深
    電影一開始給人的感覺是眾多謀殺劇中的一部,因為一場暴風雨,命運將十一個此前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聚集在一個搖搖欲墜的破旅館中。十一個人,一個接一個被有計劃的謀殺,而在他們中誰又是兇手呢?整部電影觀看下來以後,便是細思極恐。《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人遊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由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阿曼達·皮特主演。
  • 殘酷的溫柔___關於表象與真相
    螳螂為了他們的愛情,放棄了吃掉丈夫的權利;蟋蟀為了他們的愛情,放棄了妻妾成群的權利。所有的動物都開始感嘆愛情的偉大,所有的動物都把他們倆作為愛情的榜樣。是啊,為了愛要同與生俱來的慣性對抗,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然而,我想說然而。然而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愛情裡有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局外人絕對不比局內人看得更清。
  • 第44期讀書分享書目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
    重要的是,於連短暫的一生經歷說明,貴族社會絕不允許像於連這樣一個貧民出身的青年躋身於上層社會的行列,雖然他獻出了昂貴代價,仍逃不出被統治階級毀滅的命運,而最終成為了一場政治犧牲品。      站在歷史長河邊回顧,《紅與黑》乃隔世名篇,小說中主人公於連·索黑爾,似乎一直都是朝前走,猶如一條筆直的線貫穿於作品的始終。汝拉山木匠家、維立葉市長家、巴黎侯爵府,其間雖然取道貝尚松神學院,但經歷如夢般的迂迴之後,便又回歸到主線上來。在於連起伏跌宕的命運中,在他對個人幸福追求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性格和秉性。
  • 《愛你一生》熱播 唐曾:愛情是永恆的主題
    原標題:《愛你一生》熱播 唐曾:愛情是永恆的主題 《愛你一生》唐曾、韓雯雯《愛你一生》唐曾、林好  >>>  愛情是動力 唐曾嚮往純粹愛情   本劇所涉及最多的是曾向陽的愛情,從劇名《愛你一生》中也能感知,雖然這是一部生活戲份頗重的年代劇,但愛情的永恆,是不變的主題,也是本劇唯一能給人以希望,並不斷堅持下來的目標。唐曾生活中非常嚮往純粹的愛情,沒有物質和其他東西的摻雜。而曾向陽過於為家人著想的「自私」,使得他沒有精力去考慮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