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臺灣書店記錄-{CONTINUED}閱後思索

2021-02-07 卡裡古拉

前言:)今年4月我購入了重度書店患者doris的自出版物《依舊未完成》,這本自出版小zine,記錄了臺灣六家獨立書店的訪談。他們分別是小房子、左彎二手書店、三餘書店、東海書苑、唐山書店與田園城市風格書店。裡面有許多對談都是我特別喜歡,特別是{三餘書店}與{田園城市風格書店},有生之年一定要去。


每一篇的問題不同,但有一個不變的話題,關於何為"獨立書店",六家書店店主都給了自己的回答,但幾乎每一家書店都一致認為,擁有個人風格態度的選品是最基礎同時也最能夠代表獨立書店精神的一種展現。


那麼· 選品對於獨立書店生存意味著什麼?


說到選品就要從貨源說起,傳統書店通過與出版社或者中盤供貨商籤訂供貨合約,供貨商提供名目,書店根據其情況進行選擇。書店最初的意義在於,連接讀者與出版社的橋梁。但書店不僅僅是C端消費者與A端供貨商,讀者的購買產生書籍暢銷品與滯銷品的區別,出版社不是慈善行業,一旦書籍不幸滯銷,最終將打碎淪為紙漿。滯銷的狀態並非一成不變的,在這期間書籍可以通過低價或者書店的周轉調整從而被讀者發現,成功實現它原本的價值。 


                                   (圖為北京豆瓣書店)

書店通過其個體的視角和態度,向讀者傳達更加多樣化的建議,使得人們對書籍的選擇不再依賴暢銷品書籍,從而達到促進出版社與創作者的發展。而對於書店自身,網絡平臺的興起,書籍的購買渠道更加便捷,甚至低廉。只要搜索就可輕鬆購買想要的書籍,甚至部分書籍網絡會早早提前預售。實體書店同其他網絡衝擊下的店鋪一樣,面對商品同質化的情況下,展開了顧客心理拉鋸戰。通過不同的方式,營造線下空間氛圍,激發顧客想要購買的欲望。 


在同質化的環境下,突破口成為了建立個人IP。每一家書店都在踐行其主理人的態度,吸引其同好,從而得以生存。書店是生意,但不僅僅是生意而已。知識通過印刷成書籍從而得以流通,書店吸引著這個社會各色人群,這其中不乏大量因為各種原因而尚未得到社會認可的創作者,書店則是最容易接觸到這類人群的一個場所。



在這裡,書店主理人是一位發掘者,書店則成為一個發聲平臺,聚集著各種不同於主流的分支。它們或許某一個時刻能夠引發更多人的思索討論,成為主流。書店在社會中有意無意地承擔著啟蒙者的功能,這常常是人們所忽視的。社會化的書店,同學校以及圖書館所提供的資訊不同,它是充滿生命力以及人情味的。 


書店的ZINE逐漸成為繼選品之後,更加能夠體現其風格態度的衍生品。目前獨立書店出版物,類型主要集中在詩歌/藝術/記錄/文學類。例如武漢combo,國內其他例如上海香蕉魚書店等,均以藝術類ZINE為主。ZINE取自於Mazazine雜誌的後半段,也常常稱為小志。藝術類ZINE的湧現,反應了現代藝術功能性的改變。麥可.基默爾曼在其著作《碰巧的傑作》中提供了一種更貼近現代生活的一種藝術價值,即,藝術為了更好的體驗人生。它可以讓我們每天的生活變得更加開闊,並且能教會我們更敏銳地感受生活。具體來說,藝術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空間,來縱容「本我」,安撫「自我」。  

 在國內,誠品書店成為書店業內難以迴避的話題。誠品如今具有地標性/品牌話語,與其長期堅持的投入和其風格凝練有著難以分割的原因。對於大陸來說,誠品風格是極其難以複製的,照葫蘆畫瓢往往失敗。誠品書籍分類體系思維,是極其具有本土風格的。大陸書店對於書籍的分類多半採用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加以暢銷與新書榜單,功能性居多極少採用風格化表達。反觀誠品在堅持風格化表達的方式上,與臺灣本土其他書店並無二異。在關於【東海書苑】的採訪中主理人談到,「臺灣獨立書店聯盟成立之後,我們希望「你至少要有自己選書的能耐,然後你是關注這個社會的」。」可以看出書店理事們對於行業的要求是具有社會屬性的,這個要求不是經濟上的,而是人文精神層面的一種呼籲。   在臺灣書店可以經常看到,書店在進行某些社會意識的接力。最早可能是"同性"/"性別意識"或者是正在進行的某個社會議題。在擊鼓傳花的過程,書店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與此同時書店的態度也使議題受到更多關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眾對公共社會的參與度。當社會邊緣化或者被忽視的部分人群,獲取更多發聲的機會,個體跟社會也就更加緊密。

我們常說「美人在骨不在皮」,放在書店中也相當適用。一家書店的骨骼體現在其精神框架的搭建,而書籍選品正是搭建的基石,我們通過書籍感受書店這個主體所要傳達的精神。做書店的人篤信書籍的力量,這個力就像種子萌芽,它可能發生在沉靜的夜晚,也可能發生在擠滿人群的地鐵中。受書籍照亮與慰藉的人,明白書店這個場所與其他空間的不同,即便它如今看起來黯淡也不那麼被需要。

相關焦點

  • 臺北閱樂書店|角落中的一場沙龍文化
    閱樂書店除了蘊含著閱讀文化,更推出一系列以書、作者、編輯、出版社、音樂家、演奏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與展覽。有別於其他市場上的傳統書店與音樂空間,「閱樂書店」更強調實境演出與人文交流,價值碰撞出的感動火花。這是閱樂書店店長珊珊語重心長的一席話,身為資深媒體人的她,運用她過去在媒體的經驗,加上總顧問張鐵志深厚的文化內涵,共同打造兼具文化深度又擁有思想價值的專題講座,主題上分成四大主題,包括「日治時代的臺灣文化」、「設計與閱讀
  • 在臺灣逛書店
    二月底到臺灣,主要就是逛書店。閱樂書店不遠的地方,就是誠品的大廈,這家誠品分店書不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少(還有春水堂的旗艦店)。發現一組「經典共讀計劃」,還以為是誠品自己的出版策劃項目,一看才發現只是選了一批書,包上他們的封皮,真是聰明。
  • 三天三夜講不完的書店故事 |樂開&閱分享
    ——《我,堂吉訶德》[樂開移動書店@都江堰閱分享書店]在最一開始規劃樂開書車移動書店的行程時,我們就把都江堰列為了一站,因為這裡的閱分享書店店主夫婦曾多次邀請我們前去避暑。樂開與閱分享書店的故事,源於一次越洋電話。「請問是樂開書店嗎?
  • 臺灣書店不只有誠品!特色書店攻略在此
    之前小編就曾經介紹過臺灣的書店,但是說到臺灣的書店,大多數遊客想到的無非就是誠品書店了,造成了一種臺灣只有「誠品書店」的錯覺
  • 記錄書店第十年,【好問】第一篇上線啦
    但是,我對書店本身沒有審美疲勞。書店總有打動我的細節,留住心間。臺灣的書店數量太多了,我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打卡泡完。所以,認識了桃園荒野夢二的創始人銀快,算是我的幸運吧。這個幸運要謝謝鹿途中的鹿鹿引薦。對桃園的第一印象,就是下了火車站,去書店的路上。
  • 許光漢柯佳嬿出席閱樂書店《想見你》「依然·想見你」座談會
    23日,許光漢柯佳嬿出席閱樂書店《想見你》「依然·想見你」座談會。23日,許光漢柯佳嬿出席閱樂書店《想見你》「依然·想見你」座談會。23日,許光漢柯佳嬿出席閱樂書店《想見你》「依然·想見你」座談會。23日,許光漢柯佳嬿出席閱樂書店《想見你》「依然·想見你」座談會。
  • 從雜誌望出去,看到的臺灣書店風景丨雜誌*書店 1
    開始收集關於臺灣書店的雜誌,是在2016年。
  • 怪不得它擁有全球最美書店之一,臺灣的小眾獨立書店格調滿分!
    說起臺灣書店,想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誠品書店。
  • 沙龍分享、黑膠音樂會、親子互動……閱外灘書店開啟限時快閃
    圖說:閱外灘書店限時快閃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12月12日,BFC閱外灘書店「讓愛有跡可循」藝術主題快閃,聯合西文書法藝術家Jeii、小提琴手裴蓓、雨泣英文書法學校和質館咖啡,帶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多重感官體驗。
  • 從臺灣買醫書有感,聊聊臺灣二手書店文化
    2015年再次來臺灣幫艾友捎灸法書《灸繩》,(臺灣版叫《灸療實踐》)大陸已經絕版的艾灸著作,在臺灣卻可以找到。
  • 偉哥同你去臺灣丨文藝青年必去的書店.
    03 閱樂書店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松山文創園閱樂書店位在松山文創園區內,是昔日的松山煙廠,頂盛時期曾同時有一、兩千名員工在此上班因此,這臺灣現代化工廠廠房的代表性建築,率先引進工業村的概念,除了重要的工廠建築外,設有員工宿舍、育嬰室(含哺乳室)、藥局、醫護室(含門診手術臺)、福利社、託兒所等員工福利設施。閱樂書店便是當年的育嬰室,提供員工的嬰孩休憩和遊玩的所在,變成書店後,更增添一種活潑感。除了賣書,這裡也時常舉辦一些講座、小型音樂會,同時也販售一些在地小店的產品。
  • 《下一代書店》關於書店的一點思考
    書名:《下一代書店》作者:趙慧 主編深圳誠品的敗走,實際上是一個對未來書店經營的預警,也宣告一種模式的敗落,親眼見臺灣人視為「城市之光」的「誠品模式」被時代的巨輪碾壓,僅管多少可怪罪疫情影響,但開幕不到兩年就「全線崩潰」,這似乎不完全關乎深圳民眾的喜好、萬象天地的經營、世界局勢的走向等…因素,根本原因還是在自身的營銷模式,從百貨書店到書店百貨的多角式運行
  • 書店裡的影像詩|臺灣獨立書店紀錄片
    《書店裡的影像詩》記錄臺灣40家獨立書店樣貌,每集三四分鐘,呈現一家書店的故事和氣質。
  • 書店影像詩 | 臺灣書店暴走日記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誠品以外,大大小小的獨立書店還有幾百家。這一家誠品有比較多的設計和文學類的書籍,其中是有一些關於臺灣本土設計的。 「不管要不要買,總是提供一個閱讀空間,好好地看完一本書也不錯。」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去過的臺灣獨立書店,都會給客人提供免費的閱讀場所,而在這一方面,大陸的很多書店做得比較苛刻。如今,實體書店已經開始式微,「開書店這件事情,其實有一點像是要抓住最後這一個有書店存在的一個時代的感覺。」在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中,ZEELANDIA的主人張瑟倫是這樣說的。但還是始終需要那麼一個地方,供養那麼一群人看書。
  • 在臺灣 | 獨立書店初印象
    臺灣的書店真的很多臺灣島面積不到3.6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萬出頭,但這裡分布著各式各樣自成一體的書店。有像誠品,茉莉,諾貝爾這樣開遍全臺的連鎖書店,還有如珍珠般灑落在角落裡的一百多家獨立書店。摘自《2015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這裡的獨立書店不僅數量多,形式也很多樣。
  • 新作 | 朱志康:靜心的殿堂 臺灣「關實驗書店」
    2018年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出現了一間看不見空間的書店,裡頭只有微光打照在書本上,看不見空間,也看不見其他人—無關實驗書店,朱志康設計並經營的實驗性書店
  • 誠品書店,那些關於人文美學的一切美好
    在一次分享活動上,李欣頻特別分享了關於誠品、關於文案的感悟:(以下信息為活動分享視頻文字速記。)當時我去應徵誠品書店文案的時候,它就要求所有來應徵的人,都要寫一篇《誠品閱讀》的印象文案,他們書店出了一本雜誌,叫做《誠品閱讀》。
  • 【文藝腔】那些不能錯過的臺灣二手書店
    今天分享一期臺灣書店清單,這些書店大多曾出現在《書店裡的影像詩》,這個記錄全臺灣 40 家獨立書店樣貌的記錄片中。
  • 【臺灣】二手書店尋寶記
    從臺灣回成都後的不出三個月,我們在成都再次相會了,人生真的很奇妙,再會的感覺很是厚重。一同探酒店,一同吃火鍋,一同喝啤酒,一同暢談聊,相處時間不多,但可以斷定:是同類的一路人,是一輩子的朋友。臺灣吸引我的,在出發前做攻略時差不多已經心理有譜了——二手書店。不管去哪個城市,臺北、臺南、花蓮,幾乎都能搜到二手書店。當然有一些小一點的地方就沒有,比如距離墾丁不遠的恆春鎮。
  • 臺灣十家二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