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年4月我購入了重度書店患者doris的自出版物《依舊未完成》,這本自出版小zine,記錄了臺灣六家獨立書店的訪談。他們分別是小房子、左彎二手書店、三餘書店、東海書苑、唐山書店與田園城市風格書店。裡面有許多對談都是我特別喜歡,特別是{三餘書店}與{田園城市風格書店},有生之年一定要去。
每一篇的問題不同,但有一個不變的話題,關於何為"獨立書店",六家書店店主都給了自己的回答,但幾乎每一家書店都一致認為,擁有個人風格態度的選品是最基礎同時也最能夠代表獨立書店精神的一種展現。
那麼· 選品對於獨立書店生存意味著什麼?
說到選品就要從貨源說起,傳統書店通過與出版社或者中盤供貨商籤訂供貨合約,供貨商提供名目,書店根據其情況進行選擇。書店最初的意義在於,連接讀者與出版社的橋梁。但書店不僅僅是C端消費者與A端供貨商,讀者的購買產生書籍暢銷品與滯銷品的區別,出版社不是慈善行業,一旦書籍不幸滯銷,最終將打碎淪為紙漿。滯銷的狀態並非一成不變的,在這期間書籍可以通過低價或者書店的周轉調整從而被讀者發現,成功實現它原本的價值。
(圖為北京豆瓣書店)
書店通過其個體的視角和態度,向讀者傳達更加多樣化的建議,使得人們對書籍的選擇不再依賴暢銷品書籍,從而達到促進出版社與創作者的發展。而對於書店自身,網絡平臺的興起,書籍的購買渠道更加便捷,甚至低廉。只要搜索就可輕鬆購買想要的書籍,甚至部分書籍網絡會早早提前預售。實體書店同其他網絡衝擊下的店鋪一樣,面對商品同質化的情況下,展開了顧客心理拉鋸戰。通過不同的方式,營造線下空間氛圍,激發顧客想要購買的欲望。
在同質化的環境下,突破口成為了建立個人IP。每一家書店都在踐行其主理人的態度,吸引其同好,從而得以生存。書店是生意,但不僅僅是生意而已。知識通過印刷成書籍從而得以流通,書店吸引著這個社會各色人群,這其中不乏大量因為各種原因而尚未得到社會認可的創作者,書店則是最容易接觸到這類人群的一個場所。
在這裡,書店主理人是一位發掘者,書店則成為一個發聲平臺,聚集著各種不同於主流的分支。它們或許某一個時刻能夠引發更多人的思索討論,成為主流。書店在社會中有意無意地承擔著啟蒙者的功能,這常常是人們所忽視的。社會化的書店,同學校以及圖書館所提供的資訊不同,它是充滿生命力以及人情味的。
書店的ZINE逐漸成為繼選品之後,更加能夠體現其風格態度的衍生品。目前獨立書店出版物,類型主要集中在詩歌/藝術/記錄/文學類。例如武漢combo,國內其他例如上海香蕉魚書店等,均以藝術類ZINE為主。ZINE取自於Mazazine雜誌的後半段,也常常稱為小志。藝術類ZINE的湧現,反應了現代藝術功能性的改變。麥可.基默爾曼在其著作《碰巧的傑作》中提供了一種更貼近現代生活的一種藝術價值,即,藝術為了更好的體驗人生。它可以讓我們每天的生活變得更加開闊,並且能教會我們更敏銳地感受生活。具體來說,藝術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空間,來縱容「本我」,安撫「自我」。
在國內,誠品書店成為書店業內難以迴避的話題。誠品如今具有地標性/品牌話語,與其長期堅持的投入和其風格凝練有著難以分割的原因。對於大陸來說,誠品風格是極其難以複製的,照葫蘆畫瓢往往失敗。誠品書籍分類體系思維,是極其具有本土風格的。大陸書店對於書籍的分類多半採用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加以暢銷與新書榜單,功能性居多極少採用風格化表達。反觀誠品在堅持風格化表達的方式上,與臺灣本土其他書店並無二異。在關於【東海書苑】的採訪中主理人談到,「臺灣獨立書店聯盟成立之後,我們希望「你至少要有自己選書的能耐,然後你是關注這個社會的」。」可以看出書店理事們對於行業的要求是具有社會屬性的,這個要求不是經濟上的,而是人文精神層面的一種呼籲。 在臺灣書店可以經常看到,書店在進行某些社會意識的接力。最早可能是"同性"/"性別意識"或者是正在進行的某個社會議題。在擊鼓傳花的過程,書店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與此同時書店的態度也使議題受到更多關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眾對公共社會的參與度。當社會邊緣化或者被忽視的部分人群,獲取更多發聲的機會,個體跟社會也就更加緊密。我們常說「美人在骨不在皮」,放在書店中也相當適用。一家書店的骨骼體現在其精神框架的搭建,而書籍選品正是搭建的基石,我們通過書籍感受書店這個主體所要傳達的精神。做書店的人篤信書籍的力量,這個力就像種子萌芽,它可能發生在沉靜的夜晚,也可能發生在擠滿人群的地鐵中。受書籍照亮與慰藉的人,明白書店這個場所與其他空間的不同,即便它如今看起來黯淡也不那麼被需要。